
亚理士多德与黑格尔悲剧理论的比较
Ξ
吴宏峰
(徐州教育学院 中文系,江苏徐州221006)
[摘 要] 在西方美学史上,亚理士多德奠定了经典的悲剧理论,他在悲剧的情节、人物、效果等方面作出了
准确和完整的解释;在他之后,只有黑格尔作出具有独创性意义的理论突破,他在悲剧的性质方面运用辩证法说明悲剧冲突的必然性,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他们都强调悲剧的道德意义,但对于悲剧造成的情感效果也有一定的区别。
[关键词] 悲剧;亚理士多德;黑格尔
[中图分类号] B83-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6625(2005)01-0100-03
一
在西方美学史上,悲剧一直受到很高的重视,被称作崇高的诗。亚理士多德《诗学》中主要就是讨论悲剧的。他为悲剧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净化[1]。
从这个定义当中,我们看到亚理士多德首先谈到悲剧情节的问题,所谓“有一定长度的行动”指的就是情节,他认为在悲剧的成分中,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组织情节。”“只要有布局,即情节有安排,一定就能产生悲剧效果”,“情节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悲剧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
这里,“完整”一词,指的是悲剧的结构要具有有机的统一,有开端,有中局,有结尾。三部分之间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情节”的“突转”和“发现”是产生悲剧性效果的原因。在《诗学》第十一章中,亚理士多德强调,“‘突转’指行动按照我们所说的原则转向相反的方面”,“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而发生的”。他以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为例,剧中,前来的报信人在他道破俄狄浦斯的身世,以安慰俄狄浦斯,解除他害怕娶母为妻的恐惧心理的时候,造成相反的结果。“‘发现’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在《俄狄浦斯王》中,忒拜牧人承认婴儿俄狄浦斯是王后伊俄卡斯特交给他的,这时候俄狄浦斯发现自己杀父娶母。
“有一定长度”指情节包含内容的多少要适当,古希腊戏剧比赛的惯例是,在一个白天之内演完一个剧作家的三出悲剧,外加一个笑剧。所以亚理士多德规定悲剧演出时间则是
一天或一天多一点的时间。和史诗相比较而言,“比较集中
的模仿比被时间冲淡的模仿更能引起我们的快感”
(第二十六章)
另外,“一个行动”指悲剧情节具有单一性,即剧本表现一个单一的故事情节,这是作品达到完整的必要条件。
完整、适当、单一,构成了亚理士多德关于悲剧情节的“整一性”原则的主要内容。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学者据此提出“一个事件,一个整天,一个地点”的主张。十七世纪法国的法兰西学院极力推行这一原则。在戏剧创作上形成著名的新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对戏剧创作影响极大。
在悲剧主人公方面,亚理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一般人好的人的模仿”,但好人是“特定条件”下的好人:一个人因为犯了某种“过失”,遭受本不应该遭受的厄运,这样就会唤起人们的怜悯之情;他和我们相似,从而引起“共鸣”,使人们产生恐惧之情,观众害怕自己遭受剧中主人公所遭受的厄运而产生恐怖;另外,这个人本身既不十分善良,也不是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如俄狄浦斯一时动怒,失手打死了过路的老人。
这里可见,亚理士多德并没有盲目地使用“命运”观念解释悲剧的成因,而是从现实人自身的偶然性“过失”去说明其中蕴含的普遍性道理,揭示人性的种种弱点。坚执是一般悲剧人物的性格特征。悲剧人物需要面对局限他的自由的、与他对立的如社会禁忌及法律等外在势力,他凭借坚执及意志力,与不可规避的力量发生冲突,虽然他或许失败,但他仍然能够显现出强烈的生命力。悲剧与生命力感混合而成一种悲剧快感。快乐来自不受阻碍的活动是普遍的生命力原理,因此甚至痛苦也可以成为快乐的一个源泉,只要它能在某种身体活动或艺术创造中得到自由的表现,悲剧快感中有一部
・
001・Ξ
[收稿日期]2004-12-10
[作者简介]吴宏峰(1975-),男,江苏徐州人,徐州教育学院中文系教师。
因此,一部伟大的悲剧不仅需要表现巨大的痛苦,还必须表现对灾难的反抗。没有对灾难的反抗,也就没有悲剧。引起我们快感的不是灾难,而是反抗命运可以摧毁伟大崇高的人,但却无法摧毁人在反抗中所表现出来的伟大崇高。悲剧的宿命绝不能消除我们的人类尊严感。任何伟大的悲剧都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是悲观的,因为它表现了恶的最可怕的方面,而且并不总是让善和正义获得全胜;但是,任何伟大的悲剧归根结蒂又必然是乐观的,因为它的本质是表现壮丽的英雄品格,它激发我们的生命力感和努力向上的意识。这些不畏天命,坚忍不拔的感性生命虽遭摧残与毁灭而在精神上具有不朽的意义。悲剧总是充满矛盾,使人觉得它难以把握。但它通过感性的肉体的人和自己的主观精神之间的不平衡而追求一种在更高层次上的平衡。因此,在不可抗拒的命运感中歌颂人的尊严感、在悲观中表现乐观。
所以,在悲剧效果方面,亚理士多德认为,悲剧应当“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2]。他说,人应有怜悯与恐惧的情感,但不可太强或太弱,而且,他又认为情感是由习惯养成的,人们在观看悲剧时,通过情绪的宣泄(缓和),使过强或过弱的怜悯与恐惧之情转变为适度,最终使人恢复心情的平静,也就是悲剧在道德上震撼人的同时给人以审美享受,提高人的思想境界。也就是说,观众能够充分理解悲剧主人公遭受不幸的根源,认识到偶然性的“过失”可能要导致的必然后果,而到了观众自己在生活中面临类似的情况时,就不会表现出过分的怜悯与恐惧之情,使自己的行为走向极端,或是麻木不仁,没有感觉,而是能自我控制,使情感适度发生。这种中庸平和的情感特征恰恰符合亚理士多德所说的“美德”的特性。
由此可见,悲剧在亚理士多德看来,不仅仅是给人艺术快感,而且具有道德教育作用,有益于人的成长和发展。
二
在亚理士多德之后,西方美学史上,有关悲剧理论方面,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黑格尔通过矛盾法则来说明悲剧冲突的性质,认为悲剧不是因为个人的偶然的原因造成的,那只是表面的现象,悲剧冲突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由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认为,人类的意志理念具有能动的作用,是绝对理念分化出来即对立统一体,因而冲突双方所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相对于绝对正确的“永恒正义”来说,同时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在冲突当中,各自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这两种善的斗争,必然引起悲剧性的冲突[3]。黑格尔借用索福克勒斯的另一部悲剧作品《安提戈涅》来说明自己的理论。在《安提格涅》中,一方面是克瑞翁代表的国家法,一方面是安提格涅所代表的亲情和自然法,在黑格尔看来,这两种伦理观念都是善的合乎理性的,但由于片面维护和坚持自己所代表的那一部分力量,因而互相损害,又都有不合理的因素。他们产生矛盾,进行斗争,导致不可避免的悲剧性的结局。如剧中安提格涅的被处死,克瑞翁的众叛亲离。但黑格尔强调悲剧的结局是局部善的、合理的东西的毁灭,而全面、正确、进步的伦理观念———“永恒正义”则在悲剧认为的痛苦和毁灭中得到保存和升华,如剧中国法和家法两种伦理实体经过、冲突的洗礼,在悲剧人物的灾难和毁灭中,双方的片面性被扬弃,法律、伦理本身被肯定,重新和解统一。
三
比较来看,亚理士多德和黑格尔都肯定了悲剧的产生具有深层的伦理原因。亚理士多德的悲剧主人公的伦理“过失”、黑格尔的“实体性”伦理力量,都反映了他们从人性的善与恶这样的冲突关系来说明悲剧的性质。
他们还都强调欣赏悲剧能得到道德启示,陶冶感情,具有广泛的教育作用。
不过,他们的悲剧理论也有比较明显的区别。
首先,亚理士多德更多的是分析现实感性人物的性格缺陷,并由此导致悲剧的发生;而黑格尔则把感性人物理念化,把他们归结为某种抽象伦理观念的具体形式,强调悲剧产生的必然原因。
其次,亚理士多德注重艺术作品的形式分析,如他详细论述了戏剧作品中情节构造的技巧,“整一性”原则,来说明由此产生的戏剧效果;黑格尔显然重视悲剧性质的共性方面,从更广泛的矛盾冲突的一般规律来解释为什么会有悲剧。
此外,亚理士多德还详细说明了欣赏悲剧会对于作为个体的观众引起怎样的情感反应,最终实现悲剧的社会价值。黑格尔则更强调悲剧本身蕴含的真理性、普遍性,这也为能够从更为客观的人的历史活动的角度来理解悲剧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不过黑格尔从一个预想的玄学体系中先验地推演出一套悲剧理论来,而不是把悲剧理论建立在仔细分析古代和近代悲剧杰作的基础上。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只是他那关于绝对理念的范围广阔的学说中一个小小项目而已。朱光潜指出它有五个弱点,第一个就是“它是先验地推演出来的,并不符合我们的情感经验。”[4]这也反映了黑格尔悲剧理论的公式化特点。
(下转第104页)
・
1
1
・我国众多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机构和商业公司已经开发了许多数据库,其中包括自建的馆藏书目数据库和馆藏期刊数据库及特色数据库、专业数据库和商品化数据库。网上全文数据库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网上中文数据库有: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资源系统、中国数据库和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等。这些数字化学术资源,基本能实现“为最需要的人在最需要的时间提供最需要的知识”的目的。
(4)注意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优势和特色。和生产企业不同,高等学校最主要的“产品”是培养和训练出的各类型人才。而人才正是整个社会发展和各种社会组织实现知识管理的关键。高校图书馆在这个培养和训练人才的过程中,扮演着提供信息和知识支持的重要角色。高校图书馆在拥有大量的各类型的静态的学术信息资源的同时,还拥有可以适时更新的动态信息源,即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可以提供经过有效分析和处理的信息并不断接受培训信息咨询和信息服务人员队伍,这是高校图书馆有别于其他信息服务机构之处。并且由于各高校的历史和专业特色的不同,各高校图书馆拥有的信息资源又有所不同,各具特色。高校图书馆进行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其拥有的静态资源和动态资源的完美结合,通过对两者的深度挖掘,为信息用户提供其所需的信息和知识服务,从而达到服务效益的最大化,并由此建立起一个具有强大创新力兼具独特性的组织系统。
高校图书馆进行知识管理的创新,是整个高校系统实现知识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败得失不但关系到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也关系到各个高校的成长和兴衰。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制约知识管理实现的技术瓶颈正逐渐消失,而滞后的更多是人们的理念和组织制度建设。相信随着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高校图书馆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管理,从而为高校自身的知识管理建设提供极大的支持,同时通过对人才培养的贡献,为最终实现全社会的知识管理发挥出积极的效用,达成自身的社会价值。
[参 考 文 献]
[1]胡春华.知识管理环境中的高校图书馆管理[J].淮阴工学院学报,
2003,(6).
[2]卢向东.知识管理与图书馆[J].现代情报,2004,(2).
[3]王海娟.图书馆的知识管理[J].图书与情报,2002,(3).[4]陈新颜.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及其实施[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02,(1).
[5][美]德鲁克.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上接第101页)
[参 考 文 献]
[1][2]亚理士多德著,罗念生译.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3]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Comparision of the Fragic Theory betw een Aristotle and H egel
W U H ong-feng
(Chinese Department of Xuzhou Education C ollege,Xuzhou Jiangsu221006)
Abstract:In the Aesthetic history of the Occident.Aristoele established the classical tharoy of tragedy.He clarified the tragedy well and truly in plut,dramatis pers onae and effect.A fler him,it’s Hegel that made a breakthrongh is tragic theory.He explained the inevitabiliey of dramatic con flicts dialectically.They all em phsized the ethical meaning of tragedy,but they have s ome difference in affectivity that the tragedy camsed. K ey w ords:tragedy;Ariseotle;Hegal
・
4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