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业 1
| 一、 说明下列句中黑体字的词性和意 | ||||||||
| 1、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 介词,表示对象。 | |||||||
| 2、 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 介词,表示行为对象 | |||||||
| 3、 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 介词,表示被动。 | |||||||
| 4、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 动词,变成。 | |||||||
| 5、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 助动词,表示被动。 | |||||||
| 6、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助动词,表示被动。 | |||||||
| 7、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语气词,与何组成固定格式 "何...... 为" | |||||||
| 8、 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 | 介词,引进行为主动者。 | |||||||
| 9、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介词,介绍比较的对象。 | |||||||
| 10 |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 介词,引进行为主动者,表示被动。 | ||||||
| 11 |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处所。 | ||||||
| 12 |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助动词,表示被动。 | ||||||
| 13 | 、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崇。 | 动词,遭受。 | ||||||
| 14 |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直:副词,仅仅,只是;是:指示代词,这 | ||||||
| 15 | 、树成阴而众鸟息焉。 | 指示代词兼语气词。 | ||||||
| 16 | 、孔子曰: "求,君子疾夫舍曰 '欲之 '而不必为之辞 "。 | 指示代词 | ||||||
| 17 |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 代词,这样 | ||||||
| 18 |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 疑问词,怎么能。 | ||||||
| 19 | 、之二虫又何如? | 用作定语,只指示、不称代,这 | ||||||
| 20 |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 ...... 此其所以败也。 | 代词,与 "以 "结合,表行为发生的原因。 | ||||||
| 21 | 、吾知所以距子矣。 | 代词,与 "以"结合,表行为发生的处所。 | ||||||
(一)莫:
(二)或:
(三)是:
1 、疑问代词,没有谁,不同。
1 、无定代词,不同。
1 、指示代词,这样,不同。
2、疑问代词,没有什么,不同。
2、无定代词,不同。
2、指示代词,这,不同。
3、判断词,正确,对,相同。
| (四)非: 1 | 、动词,非难,不同。 | 2、形容词,不正确,相同。 |
| 3 | 、动词,责怪,不同。 | 4、副词,表否定,不同。 |
| (五)以: 1 | 、连词,表关联,不同。 | 2、副词,将近,不同。 |
| 3 | 、动词,认为,相同。 | 4、介词,凭借,不同。 |
| 5 | 、连词,表原因,不同。 | 6、介词,表时间。 |
1、竟:副词,终于。 2、少:副词,稍微。 3、颇:副词,稍微。 4、特:副词,但,仅仅。
5、稍:副词,逐渐。 6、既:副词,已经。 7、第:程度副词,但,只。
8、但:范围副词,都。 9、曾:情态副词,竟然。
作业 2
一、 解释下列名词
1、文体:文章的体裁、样式。
2、封事:关涉机密政事,防止泄漏,使用皂帛作囊封板,所以叫 "封事 "。
3、檄文:是诏令的一个附件,多用于征召、晓喻、申讨,属军用文书。
4.箴铭:用于规戒的文章。
5、奏议:是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或公文。
6、编年体:以时间为经,历史事件为纬的一种编排体裁。
7、诏令:是皇帝写给臣下的书信,命令。
8、箚子:就是札子,用于臣子给皇帝解答某问题。
9、行状:提供给礼官为死者议定谥号或提供史官作立传的资料。
10、骚赋:摹拟《楚辞》而写的赋。
11、文赋:散文化的一种赋体,是在唐代古文运动推动下产生的。
12、纪传体:集中全面地描写历史人物的一种体裁。
13、骈文:在辞赋的影响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文体。
14、对策:皇帝就某一问题要求臣子回答。
15、颂赞:歌颂赞扬的文章。
16、古赋:骚赋以外的喊赋。
17、墓志铭:为了长久地悼念死者所刻的碑文。
18、记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主线,把某一专题的记录集中起来。二、解释下列术语
1、 传:传述的意思,传述的文义。
2、 正义:也叫 "疏 ",唐人采用的一种注经兼通汉人注解的新方法。
3、 疏:也叫 "正义 ",唐人采用的一种注经兼通汉人注解的新方法。
4、 笺:表识的意思,指读书时有所顿悟用笔标识在一侧。
5、 注:是注释的通称,取义于灌注。
6、 章句:每章之后用韵语写成的 "章旨 ",总括全章大意。
7、 集解:汇集众说的一种体例。
8、 曰、为、谓之:用来释义的,而且是用来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9、 谓:被释词置前,解释词放后,常以具体解释抽象,以分体解释总体。
10、犹、犹言:一般用于近义词作注,或引申释本义。
11、貌、之貌:一般用于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表示某种情貌,被释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
12、读为、读曰:注明音读的,一般用本字注明假借字。
13:之言、之为言、之犹言:一般用音义相同的词语来训释。
14、读如、读若:用来注音的,但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
三、给下列古文加标点,并说明黑体字意义,在句中作用或用法。
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答: "君"、 "臣 "、"父"、"子 "是名词活动动词,意为 "做好国君的本份,做好各自的本份,像个父母,像个子女 "的意思。
2、孟子谓戴不胜曰: "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
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曰:"使齐人傅之。 "曰: "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
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
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
"之":助词; "之齐语 ":名词活用动词,说齐国的语言; "傅 ":名词作动词,作师傅; "虽
日":名词作状语,虽然每日; "谁":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意为 "王与谁为善 "。
3、人有盗高庙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上大怒
曰:"人亡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 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释之免冠顿首谢曰: "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 ?"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当":动词一般用法,应当; "乃 ":副词,于是,就; "族":宗族 "谢":谢意; "许 "赞许。
4、魏其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诸宾客辩士说之,莫能来。梁人高遂乃说魏其曰:
"
能富贵将军者,上也;能亲将军者,太后也。今将军傅太子,太子废而不能争;争不能得,
又弗能死。自引谢病,拥赵女,屏闲处而不朝。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有如两宫螫
将军,则妻子毋类矣。 "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请如故。
"谢"动词一般用法,推托有病; "说":一般用法,游说; "来":一般用法,到来; "
富贵 ":使动用法,使 ...... 富贵; "死":一般用法,死亡; "然 ":指示代词,这样。
四、给下列各段加上标点,如有错误请分析原因。
1、鲁哀公问于孔子曰: "吾闻夔一足,信乎? "曰: "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他异,
而独通于声,尧曰: '夔一而足矣。 '使为乐正乐正,故君子曰: '夔有一,足。 '非一足也。 "
2、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
孔子曰: "予与尔言。 "曰: "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曰: "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
谓知乎? "曰: "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
3、定公问: "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孔子对曰: "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 '为君
| 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 | "曰: "一言而丧邦,有诸? "孔子对 | ||||||
| 曰: "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 '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 '如其善而莫之 | ||||||
| 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 " | ||||||
| 五、按姚鼐的分类,下列文章各属于哪一类 | |||||||
| 1、《孟子》 | 论辨类; | 2、段太尉逸事状 | 传状类 | ||||
| 3、柳子厚墓志铭 | 碑志类 | 4、答李翊书 | 书说类 | ||||
| 5、《韩非子》 | 论辩类 | 6、滕王阁序 | 序跋类 | ||||
| 7、荆轲赞 | 颂赞类 | 8、黄冈竹楼记 | 杂记类 | ||||
| 9、艺文志序 | 序跋类 | 10 、陋室铭 | 箴铭类 | ||||
| 11 | 、论积贮疏 | 奏议类 | 12 、赤壁赋 | 辞赋类 | |||
| 13 | 、祭十二郎文 | 哀祭类 | 14 、谏逐客书 | 奏议类 | |||
| 15 | 、送薛存义序 | 赠序类 | |||||
一、阅读下列原文和译文,译文如有错误改正并说明属于哪方面错误
1、原文:(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
译文:渔人既然出来了,就的得到了一条船,于是沿着来时的路返回,一处一处地做了标志。
到了武陵郡,找到了太守,报告了这个(情况)。太守马上派人跟着他前往,寻找前进方向
的标志。找不到,没有再找到路。
错误:
既:终于。 其:代词,他的。 所志:所标志的地方。
2、原文: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矣!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我曾经探求古代仁人的心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情况的不同,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失意而悲伤;在朝庭里做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民间就担忧他的君王。这就是上进业忧愁,后退也忧愁。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他们一定会说: "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先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 "吧。唉!不是这样人,我和谁一道呢?
错误:
进:在朝廷做官; 退:辞官隐居
3、原文: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觽。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译文:物品不出产在秦国,但是值得宝爱的很多;士不出生在秦,但愿意效忠的很多。现在
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 损害百姓来使仇敌得到好处, 对内自己空虚而对外和诸侯中构筑怨恨,
这样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错误:
士:贤士。
4、原文: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 "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
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
译文:陈相来看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 "滕君倒确实是贤明的君主;虽然没听到过道理。贤明的人与人民一起耕作养活自己,一面烧火做饭,一面治理天下。如今,滕国有堆满粮食钱
财的仓库,存在物的府库,这是损害人民来供养自己,哪能称得上贤明呢? "
错误:
虽然:虽然如此,他还不懂得(贤君治国的)道理。
二、将下列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1、慈母之于弱子也,爱不可为前。然而弱子有僻行,使之随师;有恶病,使之事医。不随师则陷于刑,不事医则疑于死。慈母虽爱,无益于振刑救死,则存子者非爱也。子母之性,爱也;臣主之权,策也。母不能以爱存家,君安能以爱持国?明主者通于富强,则可以得欲矣。故谨于听治,富强之法也。明其法禁,察其谋计。法明则内无变乱之患,计得于外无死虏之祸。故存国者,非仁义也。仁者,慈惠而轻财者也;暴者,心毅而易诛者也。慈惠,则不忍;轻财,则好与。心毅,则憎心见于下;易诛,则妄杀加于人。不忍,则罚多宥赦;好与,则赏多无功。憎心见,则下怨其上;妄诛,将背叛。故仁人在位,下肆而轻犯禁法,偷幸而望于上;暴人在位,则法令妄而臣主乖,民怨而乱心生。故曰:仁暴者,皆亡国者也。
翻译:慈母对于幼子的爱是任何其他的爱都无法超过的。但是孩子有不良行为,就得让他受老师管教;有了重病,就得让他就医治疗。不受老师管教,就会犯法受刑:不就医治疗,就会临近死亡。母子之间的天性,是爱;君臣之间虑的,是近利远害。母亲尚且不能用爱来
保全家庭,君主怎能用爱来维护国家呢?明君通晓富国强兵的办法, 就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慎重地处理政事,就是富国强兵的方法。君主应该严明法令,明察计谋。法令严明,内
部就没有动荡叛乱的祸患;计谋得当,对外就没有国破为虏的灾难。所以保全国家不是靠的仁义道德。讲究仁义道德,也就是要博爱慈惠并轻视财利;为人暴戾,也就是心地残忍并轻易杀伐。博爱慈惠,就不会下狠心;轻视财利,就乐善好施。心地残忍,憎恶态度就会在下属面前暴露;轻易杀伐,就会胡乱地屠戮无辜。不下狠心,就会赦免许多该受处罚的人;乐善好施,就会赏赐许多没有功劳的人。憎恶态度表露出来,就会使臣民怨恨君主;胡乱地屠戮无故,民众就会背叛君主。所以仁人处在君位上,臣下就会胡作非为而轻易犯法,以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君主的恩惠;暴人处在君位上,法令就会妄行,君臣就会离心离德,民众就会怨声载道而产生叛乱心理。所以说:仁爱和残暴,二者都能导致国家灭亡。
2、叶公子高问政于仲尼,仲尼曰: "政在悦近而来远悦近而来远,使近者悦远者来。 "哀公问
政于仲尼,仲尼曰: "政在选贤。 "齐景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 "政在节财。 "三公出,子贡问
曰: "三公问夫子政一也。夫子对之不同,何也? "仲尼曰: "叶都大而国小,民有背心,故曰 ' 政在悦近而来远 '。鲁哀公有大臣三人,外障距通 "拒"。障距,拒斥诸侯四邻之士,内比周而
以愚其君,使宗庙不扫除,社稷不血食血食,杀牲祭祀者,必是三臣也,故曰 '政在选贤 '。齐
景公筑雍门雍门,齐都城西,为建造路寝路寝,台名,一朝而以三百乘之家赐者三,故曰 '政在节财 '。"
翻译:叶公子高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 "政事在于使近者高兴,远者归顺。 "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 "政事在于选用贤才。 "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于说: "政事在于节约财力 "。这三个人走了,子贡问道; "三个人间您同样问的是政事,您回答他们的话却
不同,为什么? "孔子说: "叶地附城大而都城小,民众有背叛之意,所以我说政事在于使近者高兴,远者则帧。鲁哀公有三个大臣,他们对外阻挡四邻诸侯的士人到鲁国来,对内结党营私来愚弄君主。使宗庙得不到洒扫,社稷得不到血祭的,一定是这三个大臣。所以我说政事在于选用贤才。齐景公修筑雍门,建造路寝高台,一个早上就赏赐了三个人,每个人都得到可以出三百套马车的户数,所以我说政事在于节约财力。 " 三、标点和翻译下列古文
1、子曰: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
翻译:孔子说: "为君子做事容易,但讨他欢喜却很难。不用正当的方式去讨他欢喜,他是不会高兴的;等到他任用人的时候,却衡量各人的才德去分配任务。为小人做事难,但讨他欢喜很容易。不用正当的方式去讨他欢喜,他也会高兴的;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会百般挑剔,总是要求十全十美。 "
2、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
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翻译:孔子说: "努力学习就接近明智了,尽力行善,就接近仁了,知道廉耻就接近刚勇了。 "知道了这三条,就知道了修身的方法,知道了修身的方法,就知道了治理百姓的方法,知道了治理百姓的方法,就知道了治理国家天下的方法了。大凡是治理国家,一般有九条原则。这就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关心百姓;劝勉工匠,善待外人,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能树立起符合周礼的道德;尊重贤人,就不至于在某些事情面前迷惑不解;爱护亲族,伯叔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敬重大臣,治理的事就不至于糊涂;体恤群臣,士就会尽力前来报答;爱护百姓,他们就会受到勉励;劝勉各种工匠,财货就会充足;优待远方来的人,四方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就会敬服。
3、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 "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翻译:之所队说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
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已及人的 " 絜矩之道 "。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
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
对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 "絜矩之道 "。《诗经》说: "使人心悦诚服的国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 "老百姓喜欢的他也喜欢,老百姓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的国君就可以说是老百姓的父母了。
作业 4
一、 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古体诗?什么是近体诗?近体诗的主要特点及其与古体诗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唐代以前的诗歌或者唐代不讲究格律的诗歌叫作 "古体诗 ";将唐代以后按照诗律创作的诗叫作近体诗;二者主要区别:一是句数,二是押韵,三是平仄,四是对仗。
2、什么是平仄?什么是粘对?什么是拗救?
答:平仄是平声和仄声,是个声调的问题;同一联中的出句与对句的平仄(主要是第二字)相反称为 "对 ",上一联对句与下一联出局平仄(主要是第二字)相同的称为 "粘"。
3、什么是三平调?什么是犯孤平?
答:句尾连续出现三个平声字称为 "三平调 ";在五言 "平平仄仄平 "中第一个字,七言 "仄仄平
平仄仄平 "第三个字应用平声,如改仄声,全句除尾句外,只有一个平声,就叫 "犯孤平 "/ 4、根据首句平仄推演五律、七律平仄式的原则是什么?
答:一句之中平仄交替。同联出句与对句平仄相对(主要是第二字)成为 "对,上一联对句与下一联出局平仄(主要是第二字)相同的称为 "粘 ",按照粘对进行平仄推演。此外,偶数句最后一字是韵脚,因此必然是平声,奇数句除入韵首句尾字是平声字外,其余尾字都是仄声,格律上不出现三个平声尾和三个仄声尾。
5、分析近体诗的平仄应采取什么步骤?
答: 一要根据首句第二字与尾字平仄推出首句平仄句型;二要根绝首句平仄依照 "对"、 "粘 " 规律推出全诗平仄格式;三是找出实际字音与格式不一致的地方。
6、什么是对仗?什么是工对、宽对?什么是借对?什么是流水对?
答:对仗又称 "骈偶 "、"对偶 ",两两相对。
工对是指意义范畴相一致的词的对仗。
宽对指词义并不相同,而只是词性相对的对仗。
借对指利用汉字一字多义和同音字特点,巧妙进行对仗,可分为 "借义 "和"借音 "两种。流水对指相对的两句是由一个意思连贯而下,也就是一句话分两句说,去掉上句或下句意思便不完整。
7、什么叫词调、词牌、词谱?
答:词调是写词是写词是依据的乐谱。
词牌是个汇总词调的名称,来源各不相同。
词谱是辑录各种词调,说明词的格律的著作。
8、词的用韵、平仄、对仗与近体诗有什么不同?
答:一是词可以同部上去通押,近体诗不能通押;二是词可以异部平仄换韵,近体诗不能。
9、在词牌上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答:词牌来源各不相同;出现一调数名和数调同名情况。
10、在词牌后面加令、近、引、慢、偷声、减字、摊破等字后,与本调是什么关系?
答:他们与词的字数多少有关, "令 "是词牌通称,许多词牌尾加 "令"字与原调并无区别;词牌
尾加 "引"、 "近 "的词,字数比原调多;加 "慢"字的则增加更多。词牌上加 "摊破 "的不仅比本调
| 字数有所增加,而是个别句子还分为两句;加 | "减字 "、 "偷声 "则字数比本调有多减少。 | ||
| 二、根据下列平仄式,每种续写出十韵,如发生错误则分析原因。 | |||
| (甲)仄仄平平仄 |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 (丙)平平平仄仄 |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
| 平平仄仄平 | 平平仄仄仄平平 | 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仄平 |
| 平平平仄仄 | 平平仄仄平平仄 | 仄仄平平仄 | 仄仄平平平仄仄 |
| 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仄平 | 平平仄平平 | 平平仄仄仄平平 |
| 仄仄平平仄 | 仄仄平平平仄仄 | 平平平仄仄 | 平平仄仄平平仄 |
| 平平仄仄平 | 平平仄仄仄平平 | 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仄平 |
| 平平平仄仄 | 平平仄仄平平仄 | 仄仄平平仄 | 仄仄平平平仄仄 |
| 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仄平 | 平平仄平平 | 平平仄仄仄平平 |
| 仄仄平平仄 | 仄仄平平平仄仄 | 平平平仄仄 | 平平仄仄平平仄 |
| 平平仄仄平 | 平平仄仄仄平平 | 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仄平 |
| 平平平仄仄 | 平平仄仄平平仄 | 仄仄平平仄 | 仄仄平平平仄仄 |
| 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仄平 | 平平仄平平 | 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分析下列律诗的平仄,如有失粘、失对和拗救请指出
(用 O 表示平仄不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o 仄仄平平,平 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尾联出句的第三字 "在"拗,第四字 "歧"救)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O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O 平平仄仄, O 仄仄平平
晚 情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平平仄 O 平, O 仄仄平平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O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O 平平仄仄, O 仄仄平平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无 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O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O 仄仄平平。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仄仄 O 平平仄仄,平平仄 O 仄平平。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平平仄仄平平仄, O 仄平平仄仄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仄仄 O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平 O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仄仄 O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O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O 仄平。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仄仄 O 平平仄仄,平平 O 仄仄平平。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O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仄仄平平平仄 O,平平 O 仄仄平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