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实验序号 | 实验名称 | 视频教学分析 | |||
| 实验时间 | 2011年12月5日 | 实验室 | 东区1栋325宿舍 | ||
| 1.实验目的 (1)、根据视频对内容选取和采样 (2)、对此进行Flanders分析、计算信息熵、画类别频度图互动曲线和迁移矩阵 (3)对此进行S-T分析、画出S-T曲线、画出Rt-Ch图 (4)、分析其教学模式 (5)、小组讨论其分类系统 | |||||
| 2. 实验原理、实验流程或装置示意图 实验 实验原理: 教学过程是一种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传递过程。它是一种在时间轴上展开和变化的过程。教学分析方法应基于教学过程的这种特点,有效的记录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处理、得到一定的信息,并将这种信息用于评价教学过程、完善教学过程。 试验流程图: 整体计划 小组讨论,制定出初步计划。 观看视频 仔细观看教学视频,根据视频对内容选取和采样 分配任务 根据采样内容,进行分工处理,画出相应图表。 图表分析 根据画出的图表,小组进行讨论分析。 填写试验报告 根据上述分析,做出实验报告。 | |||||
| 3.实验设备及材料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视频、笔、excel软件、笔记本。 | |||||
4.实验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步骤:
(1)、经过小组讨论,制定出此次教学分析的计划。
(2)、根据计划,全体成员观看视频并进行采样,每10秒采样一次,采样完后,把每个人的采样结果进行对照,使其尽量无误,有偏差较大的,重新观看视频进行采样。
(3)、把最后的采样结果分发给每一个人,进行分工(分为两组,一组进行是序列分析,另外一组进行S-T分析),并计算相应数据,做出相应图表。
(4)、小组成员一起进行讨论,把结果进行汇总分析,进行总结。
(5)、根据上述所做的内容,完成实验报告单。
注意事项:
(1)、分工一定要明确,具体到每一个。
(2)、进行采样时不能分段采样。
| (3)、采样数据要精确完整。 |
| 5.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参照法、对比法、计算法、图表法。 |
| 6.参考文献 [1]傅德荣,章慧敏,《教育信息处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1、实验现象与结果
采样之后,分类分析的数据结构为:
3分45秒——8分45秒
每格代表10秒, 代表被记录的行为。
时间
教师
学生
| 0 5 10 15 20 25 30 |
8分45秒——13分45秒
每格代表10秒, 代表被记录的行为。
时间
教师
学生
| 0 5 10 15 20 25 30 |
| 13分45秒——18分45秒 每格代表10秒, 代表被记录的行为。 时间 教师 学生 0 5 10 15 20 25 30 |
| 18分45秒——23分45秒 每格代表10秒, 代表被记录的行为。 时间 教师 学生 0 5 10 15 20 25 30 |
23分45秒——28分45秒
每格代表10秒, 代表被记录的行为。
时间
教师
学生
| 0 5 10 15 20 25 30 |
每格代表10秒, 代表被记录的行为。
时间
教师
学生
| 0 5 10 15 20 25 30 |
| " 33分45秒——38分45秒 每格代表10秒, 代表被记录的行为。 时间 教师 学生 0 5 10 15 20 25 30 |
| " 38分45秒——43分45秒 每格代表10秒, 代表被记录的行为。 时间 教师 学生 0 5 10 15 20 25 30 |
每格代表10秒, 代表被记录的行为。
时间
教师
学生
| 0 5 10 15 20 25 30 |
迁移矩阵
通过观看视频,进行采样后统计出各个元素表示对应行为组出现的次数如下:
①——①出现8次 ①——④出现1次 ①——⑤出现1次
②——①出现1次 ②——⑤出现2次 ②——⑧出现1次
③——⑤出现1次 ④——②出现1次 ④——⑥出现2次
④——⑧出现11次⑤——①出现1次 ④——⑤出现1次
⑤——③出现1次 ⑤——④出现7次 ⑤——⑤出现119次
⑤——⑥出现5次 ⑤——⑧出现1次 ⑤——⑨出现1次
| 教 师 | 学 生 | |||||||||||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⑦ | ⑧ | ⑨ | ⑩ | 计 | ||
| 教 师 | ① | 8 | 1 | 1 | 10 | |||||||
| ② | 1 | 2 | 1 | 3 | ||||||||
| ③ | 1 | 1 | ||||||||||
| ④ | 1 | 1 | 2 | 11 | 1 | 16 | ||||||
| ⑤ | 1 | 1 | 7 | 119 | 5 | 1 | 1 | 135 | ||||
| ⑥ | 1 | 1 | 6 | 6 | 39 | 53 | ||||||
| ⑦ | ||||||||||||
| 学 生 | ⑧ | 2 | 1 | 6 | 1 | 10 | ||||||
| ⑨ | 1 | 1 | ||||||||||
| ⑩ | 1 | 1 | ||||||||||
| 计 | 11 | 4 | 1 | 15 | 136 | 48 | 14 | 1 | 1 | |||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218:12=109:6
由此可看出:该课堂是一节讲授课堂;
教师行为:矩阵中⑤(讲授)行为出现135次,⑥(指示)出现53次,其他行为①(制造动机)行为10次,表扬行为③出现3次,批评行为⑦没有;
学生行为:学生应答行为⑧出现10次,学生自发发言行为⑨出现一次;
有上述数据可看出:本堂课老师与学生的行为交互不是很强,而更多的是老师讲授,学生听讲,学生的主动性不是很能在这个矩阵中体现出来,因为学生的应答都是老师提问引起的。
根据计算:其信息熵H=0.580754(dit)
时序列分析:
分析:
| 有上述两个时序列分析图可以看出,从六至十四分钟这段时间,老师讲课的频率特别高,而学生的行为频率却非常短;从上述两个图还可以看出:老实的行为主要的是讲授和演示;由此得出:这是一段一教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时段。 |
S-T数据记录卡片
……………………………….NO:
| 学校 | 南昌十中 | |
| 教师 | 李怡 | |
| 时间 | 2011年11月20日 | |
| 学科 | 物理 | |
| 教材 | 波的干涉 | |
| 采样间隔 | 10秒 | |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
| 0 | T | T | T | T | T | S | T | T | T | T |
| 1 | T | T | T | T | T | T | S | T | T | T |
| 2 | T | T | T | S | T | T | T | T | T | T |
| 3 | T | T | T | T | T | S | T | T | T | T |
| 4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 5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 6 | T | T | S | T | T | T | T | T | T | T |
| 7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 8 | T | T | T | T | T | T | T | S | T | T |
| 9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 10 | T | T | T | S | S | T | T | T | T | T |
| 11 | T | T | T | T | T | T | S | T | T | T |
| 12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 13 | T | S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 14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S |
| 15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 16 | S | T | T | S | T | T | T | T | T | T |
| 17 | T | T | T | T | T | S | T | S | T | T |
| 18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 19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 20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 21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S |
| 22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 23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 24 | T | T | T | T | T |
| 备注: |
分析:
| 从这个图可以看出,该课堂主要是老师的教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频度不是很大,学生的练习没有出现过,由此可以得出:这是一节讲授课程,学生没有练习的时间和机会。我觉得这是一节不是很科学的讲授课,从头至尾没有一分钟时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应该适当留给学生一段自主练习的时间。 |
N=245 NT=229 NS=16
Rt= NT /N=229/245=0.9346
Ch=(g-1)/N=(17-1)/245=0.0653
从图中可以看出,Rt>0.7,所以这种教学模式为讲授型。
Rt—Ch图黑色为(Rt,Ch)点存在的位置,经过与标准图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教学模式为讲授型。
1
Rt
0
Ch
1
Rt-Ch图
我对这堂课的意见:
我认为这节课设置的不是很科学,整节课好像是很机械的演讲一样,每次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老师遇到问题就总采取“点名提问”的方式,而且基本被点名的学生都在一二排坐,好像是事先安排好的一样;这样的课程让我们看不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看不到学生的学习气氛,沉闷的的教学氛围让我们觉得这节课仿佛是一个排练了好几遍却没有进步的“教学表演”;另外,本节课中,老师与学生的交互也是很机械的,都采用点名提问,没有小游戏,整堂课程没有生气,没有活力,让人觉得是老师在进行“填鸭式教学”;
我觉得,这堂课中,老师不应该采用点名提问的方式引进教学探究,而是有实验直接展示给大家,然后让学生自主回答;另外,该堂课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安培也不是很合理,整节课下来基本上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就只顾着自己讲自己的,根本不管学生的反应;我觉得该堂课的内容安排应该减少一些,然后留一些时间给学生思考并做练习。
| 经过我们的A.N.Flanders分析和S-T分析,我觉得这段视频采用S-T分析更容易分析一些,利用S-T分析,因为该堂课主要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主,学生与教师的交互很少,利用S-T分析图就很容易看出教师与学生的交互频度,同时也很容易分析出该课程的教学模式。 |
实验现象:该课程为一节以“教师教授,学生接受”为主的课堂,整堂课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很少。
| 实验结果及结论:利用A.N.Flanders分析方法和S-T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都是一致的,即该课程是讲授型课程,学生与老师的交互性不是很好; |
| 3.实验总结 经过A.N.Flanders分析和S-T分析,我觉得这段视频采用S-T分析更容易分析一些,利用S-T分析,因为该堂课主要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主,学生与教师的交互很少,利用S-T分析图就很容易看出教师与学生的交互频度,同时也很容易分析出该课程的教学模式。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从视频上看来还是挺好的,但经过上述两种教学分析,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是超出了学生所能接受的范围的,内容安排太紧凑,而且学生基本没什么思考的时间;我认为,这节课应该把教学内容减少腾出一段时间给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
| 教师评语及评分: 签名: 年 月 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