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 )的职业。
A、自然化 B、现实化 C、社会化 D、自由化
2.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 )。
A.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B.目标一致的原则
C.可接受性原则
D.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3.活动和交往时属性品德形成的( )
A关键 B基础 C内容 D途径
4.数学、外语等课程属于( )。
A、活动课程 B、隐性课程 C、综合课程 D、学科课程
5.”数学家希尔伯特、华罗庚都是教育家”由此可以推出的结论是( )。
A.数学家都是教育家
B.有的数学家是教育家
C.教育家都是数学家
D.教育家都不是数学家
6.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的过程是( )。
A、课程分类 B、课程评价 C、课程设计 D、课程实施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对中小学教师实行( )。
A.每两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B.每三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C.每七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D.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8.被人们看作教育学形成学科的标志的著作是( )。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洛克的《教育漫话》
C、卢梭的《爱弥儿》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9. 教师不能因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因为学生具有( )。
A、身心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人格尊严权 D、隐私权
10.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 )作用
A导向和动力 B关键 C基础 D核心
11.我国古代“内”的代表人物是( )。
A、孔子 B、荀子 C、孟子 D、老子
12.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阐述的主要内容是( )。
A.基因理论
B.条件反射
C.进化论
D.细胞学说
13.主张“有教无类”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14.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建立学生档案 B操行评定 C了解学生 D组织培养班集体
15.依据育人为本的理念,教师的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培养学生特长
B.发展学生潜能
C.尊重学生个性
D.私拆学生信件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
1.教学方法的命名一般是依据教学活动的 。
2.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称为 。
3.心理辅导的方式一般包括 、 。
4.最早论证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 。
5. 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6.新的 、新的 。
7.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 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8. 学科课程又称为 。
9.学校的 、教师的 。
10.为提高班主任的素质,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有关班主任工作的文件名是____。
11.良好的 和一定的 。
12. 是学校工作的主体。
13.贾德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迁移中的作用,这种迁移理论称为 。
14.德育从内容上包括 、 、 、 。
15. 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教育者。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行为目标的陈述所要具备的要素。
2.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3.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16 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4.简述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5.简述贯彻正面教育、知行统一、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6.简述教师自编测验的步骤。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虽经多次变化,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培养社会主义的有用人才的观点一直没有变,请你根据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来分析这种现象。
2.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任校长的帕夫雷学校,发生了一件事,一年级新生格里沙,由于母亲工作忙,开学第一天来上课时,耳朵没有洗干净。女老师发现格里沙的耳朵很脏,就叫他站起来给大家看,把他作为典型,教育其他学生要爱清洁讲卫生。在这以后,每当上这位女老师的课时,格里沙就感到似乎大家的眼睛都盯着他的耳朵,让他抬不起头来。这种反常的心理妨碍了他集中精力听课,所以对女老师所教的算术和阅读课,格里沙都学得很差,女老师对自己的教育措施所产生的后果却丝毫没有察觉。她不了解格里沙的痛苦,反而把学习不好的原因归罪于他上课思想不集中、不肯用功,并多次进行指责。这一切更加重了孩子的思想负担。格里沙流着眼泪向母亲倾诉了自己全部的痛苦。母亲向学校要求调换班级。学校领导在了解事实后,同意将格里沙调到其他班级。后来,格里沙到五、六年级时,在数学方面表现出极大的才能。
问题:结合案例谈谈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