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看文献。切忌从头到尾的当阅读理解看!除非是非常接近的论文。我就习惯根据关键词上百篇的下载,然后逐个浏览人家的图片,这样总能找到和自己的某部分挂上钩。特别是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如果缺少哪个理论,你可以大量下载文章去查找,其他领域的也要看,别指望和你很接近的理论,否则你的研究就没有价值了。
2.前期实验。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来说,读书大部分情况是为了写文章毕业。所以没必要为了完成老板的课题先做试验,然后总结实验结果写文章,我觉得这对自己来说很不妥!因为我们到后来写文章的时候会发现总是有不如意或者漏掉的数据和实验,所以会经常很懊恼,不得不重新回过头做测试甚至重新做样品。例如,某些照片的尺寸不统一问题、缺少可对比数据等。这样会很费时间,所以我建议特别是初次写SCI的同学,实验之前一定要多看文章,借鉴一下类似文章的构架,然后边做实验边写文章框架,写的时候先不要做详细的分析,把数据和图片罗列出来就行了。
3.摘要和前言。这个是编辑会重点注意的,因为他要了解你文章的大概,所以一定要写好,特别是语言和逻辑性方面,这两项都是我们中国人的弱项。首先,语言上我也吃了不少苦头,我们刚开始写论文要尽可能避免自己的语言习惯,一定要模仿别人的句式,然后自己做些改进,特别是学习一些欧美国家作者的文章。前言一定要有逻辑性,比较喜欢一个杂志主编所说三段式:研究该领域的重要性,研究现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本项研究的目的、创新点和基本结果。
4.数据处理。数据处理要尽可能避免原始的测试数据,要尽可能的做一些处理,如转化换算、统计分析等等,这样会从实验中得到更多的信息,审稿人也会觉得你做了一些深入的研究。例如化学动力学分析(如Arrhenius曲线),材料力学性能可以加入断裂概率分析(如Gauss和Weibull分部分析),纳米材料中的直径分布曲线(用Nano Measurer),和元素分布曲线,等等。另外想发高一点的杂志,适当做一些理论分析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既可以转化我们的试验结果,也能赚取审稿人的印象分。其实这个并不能,只要你多看各个方向的文献,你总能找到满足你的理论。
5.模型和示意图,这是能足以体现个人的作图技术和表达能力,这里我建议新手多看看文章,包括别的领域的也要看!特别是看些高水平的文章,人家不仅出色在研究领域,而且突出在图片处理上面。多看这些文章会给你一些意想不到的启示,比分说像纳米材料的生长机理、制备设备和流程等。
6.建模和机理分析。如果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可以做些这方面的尝试,因为这样也会提升文章的水平。当然我们不指望像那些搞计算的人一样做出多完美的模型来,但是可以做一些比较简单一点的,以分析试验结果和我们的理论数据。我记得有一次一篇文章,实验结果并不是很理想,感觉没有多少创新,但是我做了很多计算,当时审稿人就没给我在分析部分提出任何comment,不知道他们是没有时间还是确实没有把握,所以也不好拒绝我的稿件,最后提了些不痛不痒的问题很快就接受了。呵呵!虽然我这个只是个小伎俩,但是说实话也能学到不少东西哦。
7.图片处理。图片可以说是整个文章最重要的因素了!首先对于编辑和审稿人来说,他们拿到一篇文章,往往第一眼都会看图片怎么样。因为他们都是在本领域内见得毕竟多的人,一看图片就能知道文章的好坏。说到图片就有很多要注意的东西:首先,图片的分辨率必需较高,我习惯用Photoshop处理一下,像对比度、色阶什么的,这个我就不多说了。图片的颜色,图片能用彩色最好了,比分说示意图什么的,甚至现在的杂志很多都鼓励给图片PS颜色,比分说SEM和TEM照片,很多高水平的杂志上都喜欢用彩图。曲线图片,曲线一般情况下是用Origin画出来的,所以会有很多个人喜好的因素,这可以多借鉴一下各个领域的文章。另外补充一点,如果你能有些在你领域内非常规的测试方法得到的图片,那样就能增加文章接受的砝码,因为这样有时会给审稿人一些心理压力,因为他们并不一定懂。
8.论文写作和修改。如果材料充足,论文写作最好不要把战线拉得太长,辛苦一点一气呵成。写好后多看几遍,这个不要怕麻烦,最后把自己站在审稿人的角度上挑毛病,不要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看,这很重要!就我个人而言,我一般要修改上十五次然后才能投出去,因为每次都能发现问题。
9.选杂志。记得我写第一篇文章的时候,当时老板死活不让投中文的,非得往高里投,一开始觉得吃那么多苦头很不爽,但是后来还是得感谢他,因为你要是老往低一点的地方投,你和人家站的高度就不一样。(高度对人来说很重要哦!太保守的人永远都只能做借口的奴隶,呵呵!)
10.审稿意见和回复。一般情况下,对我们学生来说一次性小改接受的确实很难,我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大改过,甚至有情况是有审稿人说拒绝的,然后给你一大堆理由。这些都不用慌,如果编辑没有直接拒你的话都是有希望的。万一有编辑给你Rebuttal或者Resubmission的机会,这说明他还是偏向于接受你的,如果你能满意的回答审稿人提出的问题或者作出相应的修改和补充的话。修改的时候一定要虚心接受人家的意见,然后把整个文章做大面积修改,特别是可以调整一下你的图片数据,如果有时间做一些补充试验很有必要。还有修改后别急着投,至少要一个月,这样的话人家会觉得你认真考虑了他们的意见,所以会给你机会。如果被拒了也没关系,毕竟这不同的杂志有不同的喜好,只要我们的东西货真价实,总能找到一个心仪咱文章的杂志的。
医学研究生写论文可以使用第一人称吗?在科研写作中,一般建议初级的研究人员避免使用第一人称代词I和we,最普遍的原因是第一人称可能会使读者认为该文章带有主观意见,而科学必须是客观的。然而,事实上科研写作中并没有反对使用第一人称的通用的规则。
Eloquent Science一书的作者David Schultz博士确认过科研写作中是否可以使用第一人称,他先后查阅了一些关于撰写研究论文的书籍,发现几份撰写学术论文的医学论文发表扣1760405151指南竟然主张在科学写作中使用第一人称。在How to Write and Publish a Scientific Paper中,Robert Day和Barbara Gastel写道:正因为如此避免第一人称代词,科学家通常使用冗长(和不精确)的语句,如以研究发现代替简单明确的我发现。青年科学家应该放弃前辈们虚假的谦虚。不要对说出句子中动作的主语产生畏惧,甚至是在需要使用I或we的情况下。
又如The Craft of Scientific Writing中所解释的,全球很多知名科学家在写作时都使用过第一人称:爱因斯坦偶尔会使用第一人称....费曼在某些场合也采用了第一人称,而居里夫人、达尔文、莱尔和弗洛伊德也都这样做过。只要论文的重点保持在你的工作上,而不是个人,那明智地使用第一人称便也没有什么不妥的了。或许写作中使用第一人称的最佳理由之一就如The Science Editor’s Soapbox所说:It is thought that…是一个毫无意义的短语和不必要的谦虚。读者想知道的是谁的想法或假设,是作者或其他专家的想法。
然而,The Scientist’s Handbook for Writing Papers and Dissertations则指出,在使用第三人称时,笔者所传达的是任何考虑同样证据的人也会得出相同的结论,第一个人应被保留作为发表个人的意见。Good Style:Writing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也反对使用第一人称,表示科研论文读者感兴趣的主要是科学事实,而不是由谁建立的。不过,该书也指出,科研论文中某些观点也有必要使用第一人称来明确是由谁执行了具体的行动。
David Schultz博士在Eloquent Science中总结:第一人称代词在科研写作中通过有限的使用方式以及在提高透明度的情况下,是可以接受的。也就是说,不要在文中过度使用I和we,但是也不必过于严格地避免使用。例如在说明一个非标准的假设(Unlike Day and Gastel,I assumed that…)时使用第一人称。或者,也可以用于解释个人的行为或观察(We
decided not to include…)。最后,应该遵循同行领域的惯例。特别需要确定的是,你有意投稿的目标期刊是否明确禁止第一人称的使用(少数期刊有此项规定)。
另外,医学研究生写论文如何防范自我抄袭,也是要重视的。抄袭问题最近成为学术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其实这个问题本来就十分严重,利用查重软件是很容易辨别抄袭的。其实在发表论文,尤其是发表系列研究论文时,一直非常头疼的问题是自我抄袭问题。自我抄袭的问题主要存在三个方面,一是论文前言中关于背景的介绍,二是不同论文材料方法中采用同样方法的描述,三是系列论文中部分研究内容重复的问题。这三个方面都是容易出现自我抄袭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关于同样材料方法的描述问题,这个相对来说不是非常严重的问题。这也一直是学术论文中争议比较大的问题,甚至有人不认为属于抄袭。不过为避免麻烦,最好能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其实有一个比较偷懒的办法,就是第一次使用时仔细描述,然后后来的论文中用引用过去论文的方法简述,在简述方法的时候每次可以只重点描述其中一部分,尤其是对不同内容的强调,例如使用Western blot,如果使用不同的抗体,那么重点描述这个部分,这样不仅能增加自己论文的引用,而且能避免发生重复。
关于前言介绍中的类似背景,由于我等非英语母语的人写点英文的句子不容易,往往对某一背景形成了自己认为最理想的表达方式,每次都套用一样的句子和口气,这样虽然省心,但就会发生自我抄袭的结局。其实英语最大的特点是同样一个意思有多种表达模式,同一个概念甚至动作都有不同的词汇,当然掌握灵活转换的本事不那么容易,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熟悉到精通。
关于重叠研究结果使用的问题,例如有时候一个系列研究在撰写论文时会分成几个部分写论文,但有的内容如果不重复使用就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一般可以采用引用前文的办法解决,如果实在需要重复使用,可以采用这样的办法,就是千万不要使用已经用过的图片和结果,可以按照分步设计的办法,要知道虽然重复使用结果不可以,但是重复验证研究是可以允许的,当然许多人在使用结果的时候可能会偷懒,原则上这样不可以,但是很难辨别,只能拼信誉了。
表达同样一个意思,采用不同的句子,英语写作中有专门的表达就是paraphrase,其实西方人写作的时候就是利用这个本事来应对抄袭的,因为写东西总会遇到要表达同样一个意思的问题,有时候又不希望用直接引用的办法,这就催生出这种改写的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