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上海花卉产业发展已有20余年,已成为上海农业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外花卉业发展现状作了概述,分析世界花卉发展态势和我国花卉产销现状及特点。接着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上海花卉业发展历程、现状(包括布局结构、设施投入、资源、市场发育、管理体系、科技、等)、面临的机遇进行分析,借鉴国内外花卉业发展经验和教训,提出上海未来几年花卉业发展对策。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上海花卉业经过20多年发展,成就有目共睹。
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布局和规模。种植面积从1992年的246.6公顷到2005年总面积达到4334.9公顷。初步形成了一点、二带及多场这样的产业布局。花卉品种不断更新,是科技部认定的香石竹、百合、唐菖蒲等花卉品种的技术依托基地;对百合、石竹、石蒜等我国野生花卉资源的收集、分析、育种和组培苗生产,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已初步形成了一支掌握花卉育种、栽培、生物技术的科研队伍,收集了一批花卉种质资源,掌握了一些国际先进技术,特别是花卉种苗生产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与花卉生产配套的温室设计、开发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等居国内领先,在郊区建成了以上海鲜花港为代表的花卉生产基地。
花卉市场不断发展壮大等等。上海是我国最大的花卉集散中心,已有花卉市场70多家,花店3800多家。2006年,花卉销售额达6.65亿元。
2、面临新形势、新要求,上海花卉产业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缺乏种质资源,生产水平相对偏低;科研人员缺乏;产业布局分散,专业化程度不高;管理格局有参差,多头管理,花协作用不能充分体现;市场体系不完善,没有形成有特色的规模化的鲜切花交易中心;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等。
3、上海花卉产业化发展要包括五项措施。
(1)加大科技投入,注重种质创新。(2)合理规划布局,形成地方特色。(3)培育和壮大花卉市场。(4)完善花卉业社会化服务体系。(5)加强保障。
总之,上海花卉产业的发展要充分发挥花卉产业的经济、社会、环境功能;积极有效地利用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和郊区花卉生产的有利条件,逐步把上海花卉生产建设成为科技含量高、生产示范性强的先进基地;形成花卉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有机结合、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相互配合、以市场引导生产的经营模式;逐步形成以若干花卉龙头企业为先导并与花农合作社结合的产业;逐步建成一个标准化、品牌化生产的花卉出口基地和花卉科技研究与开发基地。
关键词: 上海; 花卉产业; 现状; 对策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Shanghai agriculture, the flower industry has been developed for over 20 years. This study focuses firstly on the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domestic and foreign stat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with re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international growing trend and domestic productivity and marketing; then, based on practical work, the study analyzed the history, current situation (which include the industry structure, input of equipment, resources, marketing potential, management syste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policy, etc) and upcoming opportunities, assimilated some experience of other countries and areas and proposed several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flower industry in the next few year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acknowledgement of achievement of Shanghai flower industry for over twenty years development:
A large scale of industry structure has been developed; the planting areas were increased from 246.6 ha of 1992 to 4334.9 in 2005; An industry structure of one point, two bands of areas and several horticultural fields is primarily in shape. There are consistent updates on the types of flower and Shanghai has been assigned by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the technology centre for carnation, lily and gladiolus cultivation. Shanghai is also advanced at collection, analysis, breeding and tissue culture for wild flower such as lily, pink and amaryllis.
A group of specialists engaged in breeding, floriculture and biotechnology have collected a large amount of germ plasma resources and international advanced technology, among which seedling production has reached the top rank. Meanwhile, the supporting facilities such as greenhouse design, exploitative strategies and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re also taking a leading position and a representative production base named Shanghai Flower Harbor has been constructed in suburban area.
The markets of flower have been consistently growing and developing. Shanghai is the largest distributing centre of flower in China, in which more than 70 markets and 3800 stores are built. The sales reached RMB 665 million in 2006.
2. To face the new requirement and new situation, there are several major problems in flower industry to be solved:
Lack of germ plasma resources of flower; comparatively low productivity; lack of specialists and staff; decentralized industry structure; low level of specialization; inconsistent management; the main function of Shanghai Flower Association cannot be acted; imperfect marketing system; the cut-flower business centre reveals no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with a large scale; social service has not been fully provided.
3. There are five main measures to be taken in Shanghai flower industry:
(1) Increase investment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mphasize on germ plasma innovation.(2) Reasonable lay-out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3) Develop system of flower markets.(4) Optimize system of social service. (5) Strengthen protective policy.
In summary, Shanghai flower industry must prompt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function of the industry; take good advantage of the holding of Shanghai World Exposition and suburban flower production to construct an advanced centre with high scientific level and model of productivity; form a business pattern of combination of flowers and plants distribution and retailing markets; integration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s and marketing industry step by step; push the leading role of some most important enterprises and combination of flower and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society; construct a flower exporting base and scientific study and developing base with standardization and brand.
KEYWORDS: Shanghai; flower industry; actuality; countermeasures
摘要 1
引言 7
第一章 文献综述 9
1 世界花卉业发展态势 9
1.1 生产与消费现状 9
1.2 花卉产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10
1.3 世界花卉生产和经营企业由经营向合作经营发展 11
1.4 花卉品种向新、特、优和多样性发展,花卉科研力度不断加大 11
1.5 广泛采用新技术,推动了花卉产业的快速发展 12
2 主要花卉生产国家 12
2.1 花卉生产先进国家 13
2.2 花卉生产贸易后起国 16
3 我国花卉产销现状及特点 18
3.1 不同类型花卉种植结构 18
3.2 各种类型花卉销售结构 20
3.3 各省市花卉产销排名 22
3.4 主要生产省市花卉产业发展概况 24
3.5 我国花卉业发展特点 25
第二章 上海花卉产业现状分析 28
1 自然条件与研究方法 28
1.1 区位与面积 28
1.2 自然资源 28
1.3 研究方法 28
2 结果与分析 28
2.1 产业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果 28
2.2 区域布局和种植结构 31
2.3 设施建设和种质资源 32
2.4 市场培育与产业管理 33
2.5 花卉企业与专业合作社 35
2.6 产业与科技投入 36
3 讨论 38
3.1 先进生产经营方式的探索 38
3.2 与先进国家花卉产业的差距 39
第三章 上海花卉产业发展对策分析 42
1 研究方法 42
1.1 资料采集 42
1.2 实地调研 42
1.3 座谈、访谈 42
2 结果与分析 42
2.1 加大科技投入,注重种质创新 43
2.2 合理规划布局,形成地方特色 48
2.3 培育和壮大花卉市场 49
2.4 完善花卉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51
2.5 加强保障,营造良好环境 54
3 讨论 55
3.1 新时期上海花卉业发展要适应世界花卉业发展特点 55
3.2 上海花卉产业创新发展具有一定基础 56
3.3 上海花卉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58
结论与建议 59
参考文献 60-62
引 言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上海花卉产业作为“朝阳产业”一直保持快速发展态势,生产面积逐年扩大,产值成倍增长,市场日趋繁荣,出口创汇也大幅上升,己成为上海农业中最具前景和发展潜力的产业。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上海花卉种植面积已达4334公顷;鲜切花销售量7亿支,盆花1亿多盆,花卉年销售额6.25亿元,出口创汇560多万美元[1]。随着上海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推进和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临近,以精神、文化和生态环境需求为特征的花卉消费将进入一个从量到质的全面提高阶段。
目前上海己初步形成了一支掌握花卉育种、栽培、生物技术的科研队伍,收集了一批花卉种质资源,掌握了一些国际先进技术,特别是花卉种苗生产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与花卉生产配套的温室设计、开发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等居国内领先,在郊区建成了以上海鲜花港为代表的花卉生产基地。但是由于对花卉产业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花卉市场体系还不健全,花卉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还不相协调,宏观缺乏有效手段和措施等,对上海花卉产业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另外,虽然上海花卉产业在种质资源及创新、现代农业设施生产技术、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基础,但围绕产业化发展而形成的产业化组织、配套服务体系还比较薄弱。花卉产业化的最终目标是提高花卉产品质量,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
为了使上海花卉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本研究对上海花卉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包括布局结构、设施投入、资源、市场发育、管理体系、科技、等)和面临的机遇进行了分析,借鉴国内外花卉业发展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上海未来几年花卉业发展对策。本研究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项目,涉及花卉园艺、设施园艺、生物技术等自然科学领域,以及经济管理、技术经济、市场流通、法规等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领域。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开展研究:
一是综述国内外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并对上海花卉业在全国的位置和功能定位作出客观分析;
二是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资料和数据分析,在发展历程、区域布局、种植结构、资源、市场、企业、人才、投入、等方面对上海花卉产业进行深入研究,得出相对比较客观的结论;同时从花卉产业发展的整体要求,分析上海花卉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或不足之处,包括资源、市场、科研、技术推广、环境等方面的及其分析存在原因;
三是从上海花卉产业发展壮大出发,围绕上海农业“十一五”规划,提出上海花卉产业发展的方向及具体工作措施。
本研究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结合有关花卉企业、市场、基地、管理部门[上海市农委、上海市绿化局(林业局)、花卉协会、区县农业部门、林业站]的实地调研,收集基本数据,并就有关、法规征询意见和建议。组织有关花卉专家、企业负责人、推广人员等座谈,获得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对获得的数据、资料综合分析等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做出花卉业发展的预测,提出较合理的产业化发展对策和途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花卉业是世界各国农业中唯一不受农产品配额和21世纪最有希望的农业产业和环境产业,被誉为“朝阳产业”。近年来,世界花卉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并远远超过世界经济发展的速度。2000年全球花卉消费总额高达1800亿美元,而19年只有300亿美元;世界花卉贸易总额从1990年的65亿美元,猛增到2004年的2500亿美元[3]。花卉业成为很多国家和地区农业创汇的支柱,显示了“效益农业”的作用和发展潜力。世界花卉业初步形成了三大消费市场,即以欧盟为主的欧洲消费市场,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消费市场和以日本为中心的亚洲消费市场。目前,这些区域性消费市场还在扩张,同时,在美洲和亚洲,除美国、日本以外的国家和地区花卉消费量也在大幅度增加。
1世界花卉业发展态势
目前,世界花卉生产正向专业化、现代化、工厂化发展,花卉产品向优质化、高档化、多样化发展,科研向系统化、应用化发展,销售向国际化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花卉业作为提高农业附加值的契机。印度把2003年作为印度花卉产业年,泰国兰花出口总值达到20亿泰株,位居世界第一,马来西亚通过进口战略发展本国产业,而作为亚洲花卉业最发达国家的日本,在花卉品质、花卉新品种研发及保护方面均处于先进水平,以花卉新品种发展本国花卉业[4]。
1.1生产与消费现状
由于各国花卉科研、生产、流通和消费水平不同,花卉业发展水平差别很大,发达国家仍占有绝对优势地位。荷兰、哥伦比亚、以色列、肯尼亚等都是花卉生产和贸易的先进国,其中以荷兰的生产和出口最强,素有“欧洲花园”美誉,花卉品种己超过 11000个,每年花卉出口额达40多亿美元。在花卉种源上,发达国家占据了大部分知识产权,如荷兰的郁金香、月季、菊花、香石竹;日本的菊花、百合、香石竹、月季;哥伦比亚的香石竹;以色列的唐葛蒲、月季;泰国、新加坡的热带兰;还有荷兰、日本的种球生产等[3]。荷兰凭借其悠久的花卉发展历史,逐渐在花卉种苗、球根、鲜切花、自动化生产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尤其是以郁金香为代表的球根花卉,己成为荷兰的象征;美国则在草花及花坛植物育种及生产方面走在前列,同时在盆花、观叶植物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凭借“精准农业”的基础,在育种和栽培上占有明显优势;丹麦则集中全国的力量,从荷兰引进全套盆花生产技术,并进行大胆改进,在盆花自动化生产和运输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他如以色列、西班牙、意大利、哥伦比亚、肯尼亚则在温带鲜切花生产方面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生产;而泰国的兰花实现了工厂化生产,每年大约有1.2亿株兰花销往日本,在日本的兰花市场占有80%的份额。20世纪90年代以前,世界花卉的生产还主要集中在西欧、北美和亚洲的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如今,由于土地、劳动力等生产成本的大幅上升,花卉生产已转向自然气候条件优越、劳动力价格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刺激了肯尼亚、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等国家的花卉产业发展,形成了一批新兴的世界花卉产地。哥伦比亚95%的花卉出口,占世界花卉出口量的12%,主要出口美国[5]。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便宜、交通运输方便的国家和地区逐渐成为生产区域。而经济发达、有着良好花卉消费习惯的国家和地区逐渐成为消费区域,呈现出产销分离的发展趋势。从栽培面积来看,中国、印度、日本、美国、荷兰分列前5位;而欧共体、美国、日本则形成了花卉消费的三大中心,占世界花卉贸易产品进出口的99%。
总体而言,发达国家继续保持产业领先,发展中国家生产规模扩大,国际花卉生产布局基本形成。
1.2花卉产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花卉贸易范围越来越广,至今约有65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国际花卉市场的竞争。全球四大花卉批发市场包括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美国的迈阿密、哥伦比亚的波哥大、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决定着国际花卉的价格,引导着花卉消费和生产贸易的潮流。国际花卉市场的开放程度将越来越高。荷兰首先占领了欧洲市场,每年花卉出口额达40多亿美元,而德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卉进口国,其进口市场的85%为荷兰控制。1965年哥伦比亚将第一批价值2万美元的鲜切花销到美国市场上,到1996年,他们在美国市场的销售额己高达5.1亿美元,占哥伦比亚全国产量的95%。亚太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花卉需求迅速增长,市场潜力巨大。作为世界上三大花卉消费中心之一的日本,每年鲜切花销售额达130亿美元,占世界鲜切花销售规模的十分之一左右。由于日本国内花卉生产水平较高,又注意市场保护,进口花卉只占国内消费量的5%-7%左右,并集中在一些国内无法生产的花卉品种上;随着国内需求的旺盛增长,中国己成为世界上花卉生产面积最大的国家,中国花卉市场己成为新世纪花卉商家的必争之地。一些发达国家正在寻求与花卉生产成本低的国家进行合作经营,以求在世界花卉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荷兰、美国、日本的一些花卉公司己经在哥伦比亚、危地马拉、巴西、印度、马来西亚及中国等地建立了大型花卉生产基地,以降低成本,扩大国际市场的销售份额。
1.3世界花卉生产和经营企业由经营向合作经营发展
随着花卉商品国际化程度提高,欧美国家一些有眼光的公司都意识到取长补短、加强合作,才能共同谋取到更大的利益,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已成为现代花卉企业的发展方向。合作经营或联合经营,主要表现为生产上的合作和贸易上的合作两方面。如荷兰的CAN和IBC等合作组织,农民加入后,该组织可高额投资购置大型设备,为农民提供生产加工的场地和生产花卉必需的设备。在经营和贸易上的合作,可以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另一方面,随着花卉产业的日趋兴旺,一些实力雄厚的贸易公司或实业公司涉足花卉业,使世界花卉业的发展更添生机。如日本麒麟啤酒集团通过数次并购花卉企业,在14个国家拥有40家控股园艺企业,己基本形成一个有影响的国际花卉企业[6]。日本丰田公司在爱知县建立了5公顷的花卉基地,主要生产花卉种苗和花坛植物[7]。
1.4花卉品种向新、特、优和多样性发展,花卉科研投入不断加大
世界切花品种从过去的四大切花为主导变为以月季、菊花、香石竹、百合、唐葛蒲、郁金香、大花惠兰等为主要种类,盆栽植物以球根秋海棠、印度胶榕、凤梨科植物、龙血树、杜鹃花、万年青、一品红等最为畅销。而近年来,一些新品种受到欢迎,如大花飞燕草、乌头属、风铃草属、羽衣草属、熊耳草属、石竹属、丁香属花卉以及在南美、非洲和热带地区开发的花卉种类在市场上受到欢迎[8]。
花卉大国不断提高花卉科技含量,规模化、专业化地发展花卉产业。一是将传统的育种方法与先进的生物技术相结合,加快育种步伐,培育市场所需的多种花色、抗性强及带有香味的畅销品种,然后利用生物技术规模化批量生产种苗。目前,花卉科研首先是优质花卉品种选育,如荷兰园艺植物研究所和荷兰花卉研究中心,多年来研究花卉新品种的遗传规律,进行抗逆性和适应性杂交育种工作,每年都能推出多种类型的花卉新品种,如球根郁金香、彩色马蹄莲、安祖花等名优花卉。以色列在新品种选育上主要以引进国外野生资源进行杂交,改良品质为主,选育了月季、香石竹、百合等许多新品种。美国主要进行花卉新类型的研究,然后加以改良,育成了袋爪花、草原龙胆、虎年万年青等。随着生物技术不断完善,转基因育种也成为了重要的育种手段。二是加强高产、高效、优质的花卉种植设施的研究。包括玻璃连栋温室结构及其内部配套的电脑控制的自动化技术、加热设备、排灌系统及组装、透光好的复合膜及活动栽培床等设施研究。荷兰、以色列、西班牙、美国在此领域领先。三是栽培技术研究。包括机械化栽培技术、无土栽培技术、快速扩繁技术和产后保鲜技术等[9]。
1.5广泛采用新技术,推动了花卉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是花卉生产向温室化、自动化发展。由于温室设备的高度机械化,微电脑自动调节温度、湿度和气体浓度,花卉生产在人工气候条件下实现了工厂化的全年均衡供应。二是种苗生产高度专业化。由于花卉生产的社会化分工,种子、种苗、种球等由专业化的公司生产,保证了生产者的高效和新品种不断推出,也形成了公司加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三是新的生产技术普及。包括节能型的材料、设备和品种,以及无土栽培技术、组培技术、激素和化学物质在花卉生产中被广泛应用。四是花卉育种手段多样化。广泛引进野生花卉资源,利用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辐射育种等进行选育,现已开始运用体细胞杂交、基因工程等最新技术培育,新品种迅速增加。最新发展的基因工程及其它生物技术手段,有可能给花卉育种带来性的突破,如耐贮耐插的香石竹品种已经商品化,蓝色月季花已经问世等。五是花卉采收、采后处理、包装、销售纳入现代化管理轨道。通过减压冷冻、真空预冷设备及技术的推广,保证了花卉产品采后的低温流通和商业保鲜;发达的空运业促进了花卉的远距离外销,形成了国际化的花卉市场;花卉集散地、拍卖市场、批发中心、连锁花店、全球快递等营销形式应运而生。
2主要花卉生产国家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区域性市场的形成,世界花卉生产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在利用自身优势,采取相应措施,保住或开拓国际花卉市场的份额,生产格局出现新的调整,形成了国际性的专业分工。荷兰、美国、日本等传统花卉生产强国继续在花卉生产领域扮演先进和领先角色。哥伦比亚、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花卉产业中也开始占有一席之地。
2.1花卉生产先进国家
2.1.1荷兰
素有“欧洲花园”之称的传统花卉发达国家荷兰,2000年仅球根花卉的生产面积就达20720公顷,切花、盆花及观叶植物的生产面积也达8017公顷。全国有一万多个大小不等的园艺场(公司),花卉园艺栽培面积8000公顷。目前共有切花品种5500多个,年产切花97.2亿枝;盆栽品种2000多个,年产盆栽9亿多盆;还有2200种庭院植物。2005年,荷兰园艺生产用地占荷兰农业用地的7%,而产值则占农业总产值的40%,其中花卉产值占27%。花卉总产值达48.4亿欧元,其中花卉产品达到37.5亿欧元,球根为5.4亿欧元,苗木5.5亿欧元。2005年观赏植物的出口总额达到60.85亿欧元(荷兰花卉拍卖商联合会会员交易数字),其中切花为31.43亿欧元,盆栽和花园植物17.15亿欧元,繁殖材料2.02亿欧元,球根6.10亿欧元[10]。
荷兰的花卉业以“家庭为基础、出口为导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特点著称于世。一是花卉生产以家庭企业为主,设施现代化。用于花卉生产的温室现代化程度非常高,对室内温、光、水、肥、气、湿、消毒、微量元素等都由电脑控制。二是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与科研、生产的一体化。荷兰的花卉生产场圃面积一般都在3公顷以上,生产的产品一般不超过3-4个,即使是10公顷以上生产规模的大公司,其产品也只有6-7个,高度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使各企业能精益求精,努力追求最高的产量、最好的质量、最低的成本和最佳的效益。荷兰花卉企业对新品种的选育都非常重视,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如海尔福达公司有温室面积8公顷,其中4公顷用于育种,共有员工60人,其中25-30人专门从事研究工作,繁育新品种。三是产品的规格化、质量标准化。花卉产品能否以相同的规格、统一的标准进入市场是衡量一个花卉企业是否有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荷兰,三分之二的花卉产品通过拍卖的方式出售,如果没有一致的规格质量便无法进行批量交易。花卉企业在选育新品种时,总是把花卉质量的统一性和稳定性放在主要位置。生产的花卉长势一致、花期整齐。四是高效、庞大的国际化销售体系。荷兰花卉企业的生产目标主要是把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荷兰快速高效的供销网络使生产者的愿望成为现实。有7.1万人口从事花卉工作,其中2.5万人从事花卉生产,约有2.2万人口从事花卉零售。拍卖行和花卉供应机构提供1.05万个职位,批发和出口公司约1.3万个职位。荷兰全国共有12个花卉批发市场,11250个花卉零售点,其中传统花店4700家,其余是设在加油站、车站旁和超市中的零售店。在荷兰的大街小巷内,平均每300米就有2家花店。全国12家花卉批发市场有8家采用快速拍卖形式销售,拍卖出的花卉能够在24小时内运到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11]。
赵良平、黄正秋认为荷兰花卉业发展的主要经验是“的有效宏观、花卉中介组织作用的有效发挥、高度专业化生产和科学的社会化分工协作、健全快捷高效的花卉流通体系、高度重视种质资源收集和保存、新品种的培育和保护、适度集约化经营、现代化栽培设施和高新技术的应用” [12]。
2.1.2美国
美国农业部每年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全美花卉生产商进行统计,这些数据对于相关部门、行业组织以及广大生产商、营销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并可用以指导翌年花卉生产与销售工作。
根据美国农业部2001年4月公布的统计资料,2000年美国花卉产品保护地栽培面积约12.7万亩,其中玻璃温室面积占保护地总面积的57%,塑料薄膜保护地面积约为5万亩,荫棚和其它临时性保护地生产面积为5.4万亩。花卉产品露地生产面积约为9.1万亩。2000年全美花卉产品(包括花坛植物、庭院花卉、盆花、鲜切花及繁殖材料等,不包括观赏树木)销售额达45.7亿美元(批发金额在1万美元以上的种植商的销售额统计),其中繁殖材料销售增长值占了近一半份额。花坛花卉和庭院花卉作为美国花卉产品的重头戏,2000年其销售总额达 21.2亿美元,较1999年增长9%;盆栽花卉植物增长3%,为7.81亿美元;观叶植物销售额为5.74亿美元;鲜切花产值下降1%,为4.27亿美元;切叶类产品产值下降2%,为1.24亿美元。
近年来,美国花卉生产公司愈来愈趋向大规模方向发展。目前全美己注册的种植商有10873家,其中可创收10万美元以上的大型种植商有47家,从业人员共有12.7万名。大型企业人均销售收入为4.5万美元,比1999年增加了1万美元。此外,那些在国内自行生产、每年产品销售额超过10万美元的种植场,2000年产品批发总额达 42.7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13%,并占据了全美花卉产品销售总值94%的份额。美国花卉企业约80%的工作由雇佣劳力完成。据统计,每个种植场要雇佣14.7个工人进行花卉生产,2000年共雇佣8624人从事相关农事活动。
2005年,美国的本土生产花卉销售额达到54亿美元,其中供室内和阳台观赏的盆栽观叶植物比上年增长了5%。2005年,美国花卉露地生产面积为2.16万公顷,温室生产面积0.45万公顷(大型企业)。美国国内鲜切花销售额在2005年首次突破10亿美元,其中70%依靠进口,平均每个美国家庭花费9.8美元用于购买鲜切花[13]。
2.1.3日本
日本是亚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亚洲花卉消费最大的市场,近几年平均每年的花卉消费总额在5000亿日元左右。日本也是亚洲花卉进口最多的国家,近几年平均的花卉进口额在400亿日元,占花卉消费总额的8%左右。日本无论是新品研发、花卉生产、市场拍卖还是行业组织等方面,都有其规范而有效的管理方法。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花卉业经历了一个稳步发展提高的过程,到2000年达到顶峰(表1-1)。
切花是日本花卉生产的主体,种植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占80%和68%。1970年至2000年间,日本切花的栽培面积从8500公顷发展到19700公顷,增加了1.3倍;2005年下降到170公顷,平均每年以2%的速度下降。切花的栽培面积在上世纪的80年代后半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其主要动力是业务用量大、国民生活消费的增加;此外,由于大米和柑橘生产过剩,农民改种切花。90年代后半期开始增长率变缓,近几年呈现下降的趋势,主要是社会经济不景气的原因。另一方面,切花生产的特点是设施化的推广和普及。1975年,切花的设施栽培面积为2100公顷(占切花总面积的23%),2000年增加到9000公顷(同比率46%),2005年为8340公顷(同比率46.7%)。
日本盆花的生产一直呈发展和扩大趋势,近几年,因为社会需求呈低价格化的趋势,因而其生产值并没有增长很多,2005年盆花产量3.09亿盆,产值1030亿日元,占当年花卉总产值的22%,栽培面积是2142公顷。盆花的生产品种居前几位的是观叶植物、花木类、洋兰类、仙客来等,这四类约占盆花生产的二分之一。2005年花坛苗栽培面积保持在1710公顷,正因为增长速度过快,导致2005年40%的花坛苗卖不出去。花坛苗的主要品种是三色荃、矮牵牛、雏菊、百日红,这4个品种约占生产总量的三分之一。与盆花生产农户数减少相对照的是花坛苗生产农户数在增加。1996年生产农户是5710户,2000年增加到7540户,2005年是6900户[8]。
由于日本土地和劳动力成本昂贵,日本花卉在价格上缺乏竞争力,于是研发新品、提高品质成为日本国内花卉生产发展的主导思想。日本农林水产省在2003年开始实施生产供应优质品牌切花战略,具体措施是:建立一个强大的花卉育种中心,以优新品种与进口花卉竞争;从生产地到消费地,建立冷藏物流中心,实现鲜切花全程冷链运输;根据适地适花的原则,确定生产计划,推广先进技术,生产高品质、低成本的花卉产品;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信息通道,及时传递信息。
日本花卉批发流通体系主要由批发市场、地方批发市场组成。2005年日本花卉批发市场30个,批发额1512亿日元;地方批发市场1个,批发额3193亿日元。消费者购花主要到鲜花店、超市、园艺中心、花卉生产农户、农协等处,其中以鲜花店为主。早在1999年,日本鲜花店数目就达到28667家,从业人员104293人,年营业额9018亿日元。
2.2花卉生产贸易后起国
2.2.1印度
在2002年花卉出口增长25%的大好形势下,印度在2003年初宣布,将2003年定为该国的花卉产业年。印度的普那、班加罗尔等地的花卉产业发展很快,并已形成了现代化生产和规模出口。为了让其他有发展花卉产业潜力的地区能够将其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印度决定通过这种方式来促进该国花卉产业的发展。
首先,印度划定了几个花卉产业区,以保证有足够的土地来种植花卉。此外,印度还以多种方式推广新品种,资助相关研究项目,制定奖励计划鼓励刚刚开始起步的花卉种植者,开发改善花卉品质的种植技术,并通过讲座等方式向花农传授。印度希望通过他们多方面的努力,能够使本国花卉种植面积得以大幅度增加。 2003年统计,印度有125个切花集散中心,花卉种植面积达3500公顷[14]。
目前,印度花卉业所用的技术己经大部分实现了国产化,花卉生产成本大幅下降,此外,花卉业相关的基础设施也比以前大为改观。印度的花卉业己经有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印度采取奖励措施促使花卉公司拓展外销:对百分之百外销的花卉公司在进口种植机械设备时给予免税优惠,外销花卉厂商免除在本国的营业税。
印度出口的花卉种类主要有月季、百合、非洲菊、大丽花、兰花以及菊花等,出口市场主要是欧洲、中东、西亚和南非等国家和地区。传统上,大多数切花出口公司将产品出口到荷兰的拍卖场拍卖,外销旺季一般从12月到翌年5月,5月份后,印度的出口商将市场设定转换到靠海湾的国家。但近来,印度花卉实现了全年外销,由于在荷兰阿斯米尔拍卖中心的拍卖价格得不到保证,许多印度的花卉出口商正绕开花卉拍卖中心,直接把花卉推销到俄罗斯、德国、东南亚各国以及日本。
2.2.2韩国
据韩国农林部发表的“2001年花卉生产现状调查”显示,韩国花卉产业的产值在 1990年-2000年里增加了近2倍。2000年韩国花卉产业的产值达到6966亿韩元(1200韩元合1美元),与1990年的2393亿韩元相比增加了191%。其中插花类的产值为3305亿韩元,盆花类为2347亿韩元,观赏树类为716亿韩元。玫瑰、洋兰、菊花、百合、石竹兰、康乃馨等7个品种的产值占花卉总产值的53%。
2000年,韩国种植花卉的农户为 1.34万户,比1990年增加了51%,花卉种植面积为 17公顷,比1990年增加了83%。在种植面积中,切花类的面积占39%,表明韩国花卉产业在生产规模扩大的同时,其结构也日益趋同于发达国家。韩国花卉产业现代化设施己经相当普及,据2002年统计,韩国花卉生产面积5824公顷,其中温室生产面积3292公顷,占总面积的57%。全国花卉消费总规模约7100亿韩元(约合6.3亿美元),绝大部分由本国生产,进口规模较小。近年韩国每年花卉进口额基本保持在1300万 -1400万美元左右,兰花占进口花卉的绝大部分,货源是、泰国等地。韩国花卉的主要出口目标是日本,主要品种有玫瑰、百合、菊花和仙人掌。也有一些大花蕙兰出口中国及东南亚。
由于其本身气候的原因,韩国花卉生产非常注重引进荷兰的温室技术,目前韩国的温室面积己经位居世界第三位,韩国花卉业的目标是成为亚洲的“荷兰”,但其温室花卉发展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光明。首先是西方现代化温室的本土化问题,中国花卉业也曾遇到过类似问题。虽然韩国花卉业比中国做得要好一些,但是也未能根据本国花卉业的实际情况建立起适用于韩国自身的温室技术体系,温室使用效率比荷兰要差很多,其温室花卉在成本和质量上与荷兰花卉还有一定的差距。
其次,韩国出口的主要花卉品种是玫瑰、百合和菊花,这些花卉的种苗、栽培管理及采后处理技术都来自荷兰,韩国缺乏自己的新品种与栽培技术。这三种花卉是切花市场的最大宗产品,销售量大,但是可提供相同产品的国家也多。韩国花卉出口以日本为主,日本己是许多国家花卉出口的目标市场,相对于亚洲亚热带国家露天栽培的同类花卉,韩国的温室花卉竞争力明显不足。
世界花卉产业的这些变化给我国的花卉产业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3我国花卉产销现状及特点
在短短的几十年里,我国花卉产业经历了起步、数量扩张、质量效益型等三个重要阶段。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花卉业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持续发展,己成为世界花卉产业十大强国之一。2005年,我国花卉生产总面积 81.02万公顷,销售额 503.3亿元,成为世界上花卉生产面积最大的国家[15]。“十五”是我国花卉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五年,在“以发展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质量为核心、以科技为动力、以提高效益为根本出发点”指导思想下,与“九五”相比,生产规模迅速扩大,龙头企业快速崛起;基地栽培设施得到很大改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产品产量和品质大幅提高;花卉流通领域发展迅速,扩大了内需和出口,初步形成了由批发、零售和拍卖市场组成的专业化流通体系。
目前,我国花卉生产种类主要包括:切花切叶、盆栽植物、观赏苗木、食用与药用花卉、工业及其他用途花卉、草坪、种子用花卉、种苗用花卉、种球用花卉。
3.1不同类型花卉种植结构
2005年,我国花卉种植面积为 81.02万公顷,其中观赏苗木41.5万公顷,占51.23%;食用与药用花卉1826万公顷,占22.54%;盆栽植物6万公顷,占7.41%;切花切叶 3.万公顷,占4.8%;种用花卉2.5万公顷,占3.09%(表1-2)[l6]。
“十五”期间,我国花卉种植面积一直持续上升(表1-3),主要是在加入WTO后,国内生产基地增多,一些国家看到中国花卉市场的美好前景,纷纷在我国建立生产基地。尤其在2004年,绝对增加20.59万公顷,同比增幅达到47.87%,为“十五”之最。
3.2各种类型花卉销售结构
2005年,我国花卉销售额前三位依次是观赏苗木、盆栽植物和切花切叶,销售额分别为248.91亿元、135.85亿元和50.75亿元,占销售总额的49.45%、26.99%和10.08% (表1-4)。在花卉出口方面,切花切叶为主要类型,出口额占花卉出口总额的63%,其次为盆栽植物,占25%。虽然 2005年观赏苗木的销售额占绝对优势,但在出口额中仅占3%。
“十五”期间,我国花卉销售额持续增长,2005年比2001年增长133.2%,平均年递增幅度达23.79%;出口额方面,2005年比2001年增长92.74%,平均年递增幅度 19.08%。在近几年中,2004年受国际花卉市场影响,我国花卉出口大幅增长,增幅为“十五”期间最高(表1-5)。
3.3各省市花卉产销排名
从数据可以看出,云南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及雄厚的产业基础,在切花生产与出口仍一枝独秀,占据了全国切花销售市场的三分之一,这得益于云南鲜切花质量的提升及花卉企业扩展国内外市场的成功。除云南、广东等传统花卉强省外,浙江、江苏、福建、辽宁、河南等省也开始崭露头角。浙江除了本身优势产业观赏苗木外,切花切叶生产也得到迅速发展,2005年,切花切叶实现出口创汇2500万美元,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云南。福建花卉生产面积2005年大幅增长,在盆栽植物、切花切叶、观赏苗木、花卉种苗生产上,分别位居全国前四位,其中盆栽植物出口创汇1528.1万美元,仅次广东(表1-6-表1-9)。
3.4主要生产省市花卉产业发展概况
云南花卉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的云南花卉产业,经过20年的发展,产业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出口量逐年猛增,已成为中国花卉第一省,引起世界花卉界的广泛关注。云南花卉产业采取“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即品种、技术从国外引进,产品主要销往省外、国外市场。1994年,云在30-40亿支,连续十二年保持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50%左右。2005年全省花卉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鲜切花出口创汇4700多万美元。更为可贵的是云南花卉新品种的研发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玫瑰‘冰清’已被批准成为我国大宗商品花卉中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目前,已拥有23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品种。2006年云南上半年花卉产业发展情况报告显示,上半年花卉种植总面积25.7万亩,总产值达35亿元,同比增长16.7%,出口额2560万美元,鲜切花产量193亿枝,花农收益 7.4亿元[17]。《云南花卉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了云南花卉业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省花卉种植面积27万亩,产值90亿元,鲜切花57亿枝,出口创汇1亿美元[l8]。为此,云南省将通过壮大花卉产业规模、做好营销物流服务、提高花卉科技水平、打造“云花”品牌、扶持花卉龙头企业、鼓励发展花农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花卉标准化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进对外交流合作、增加投入等措施,促进花卉产业升级[19]。2006年9月,云南花卉工作会议强调,把“云花”建成优势明显的出口导向型产业,培育50个左右实力雄厚的出口花卉企业集团[l9]。
江苏花卉产业江苏是中国花卉的传统产区,栽培历史悠久。近20年来,发展迅速。在2000年,江苏花卉种植面积已超过2万公顷,产值达到17亿元,分别占到全国的14.04%和10.57%[20]。拥有全国花卉示范基地5个、国家级花木之乡6个、全国重点花卉市场1个,各类观赏苗木出圃量6.1亿株,商品盆景403万盆,盆花产量 6628万盆,鲜切花2.4亿枝,草坪草近1900万平方米。形成了连云港的鲜切花,淮北的观赏苗木,沿江南通、扬州的盆景、盆花,武进的观赏苗木,漂阳的兰花,无锡太湖的苗木、杜鹃等区域花花卉生产布局[21]。2005年,江苏盆栽植物种植面积66.7公顷,销售3.095亿盆,销售额10.9亿元;鲜切花2180公顷,销售量3.5亿支,销售额1.9亿元,出口400万美元,观赏苗木5.93万公顷,销售额45.5亿元[l6]。
3.5我国花卉业发展特点
通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十五”期间,我国花卉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3.5.1生产快速发展,产品质量稳步提高
2005年底,我国花卉种植面积己达8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7.39%,比2001年增长了3.29倍。年销售额503.3亿元,成为世界上第一花卉生产国。花卉生产企业由 2000年的2.2万个增加到2005年的6.49万个,其中生产规模在3公顷以上或年营业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达8300多个,其中北京、山东、广东、云南等地涌现了一批千亩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花农、从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增加了 10.06%、34.57%和7.71%。
花卉销售出口从“十五”历年的统计数据看,我国花卉对外贸易呈逐年上升趋势,到2005年达到了1.54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5.5倍。其中“十五”后期的增幅较大, 2005年比2004年出口额增加了1400万美元;2004年比2003年出口额增加了4800多万美元,增幅为49.6%。目前我国花卉出口到了80多个国家和地区[22]。
3.5.2区域化布局初步形成
从全国花卉生产布局看,云南鲜切花生产位居第一;广东、福建是全国最大的观叶植物生产中心;江苏、浙江、四川、河南、河北等地己成为绿化苗木和观赏树木的供应基地。从花卉销售看,己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市场,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市场,以广东为中心的华南市场,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市场,以郑州、武汉为中心的中原市场。
全国花卉生产区域化布局日趋合理,形成了以云南、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海南为重点的热带、亚热带花卉产区;以江苏、浙江、上海为重点的长江三角州花卉苗木产区;以北京、山东、河北、河南为主的北方花卉产区;以辽宁为中心的东北部花卉产区。其次,我国花卉产业的区域特色主导产品突出。经过逐步调整和提高,全国特色名牌产品发展良好,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在品种上基本形成了云南的鲜切花,上海、浙江的种苗,广东、海南的观叶植物,广州、上海、北京的盆花,江苏、浙江、河南、四川的观赏苗木,还有东北的君子兰、福建的水仙等。随着“中国花木之乡”、“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全国重点花卉市场”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当地花卉产业的发展[22]。
3.5.3专业化化水平提高,产业链获得延伸
近几年,各地充分利用花卉资源,用多种形式开发花卉产品,主要取得了以下一些成就:一是利用新技术研究开发天然干花产品,二是利用纯天然花卉植物原料经手工工艺制作艺术押花作品,三是开发药用、食用、美容等多用途花卉,四是建设以花卉植物为主题的生态旅游景点。花卉产业链的不断延伸,为花卉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地方经济带来可观的效益[l8]。
3.5.4专业化流通网络初步形成
信息网络和市场流通体系初具规模。目前,我国拥有花卉信息网站300多个,加上其他涉及花卉信息的网站,网上可以查询到大量的花卉信息量,许多花卉基地实现了网上交易。2005年我国有各类花卉市场2586个,零售花店2万多个,形成了以鲜切花为主的昆明斗南花卉市场、以观叶植物为主的广州芳村花卉市场、以盆花为主的北京莱太花卉市场[22]。
3.5.5科研教育发展迅速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质量效益是我国发展花卉产业的长期战略,目前全国有250个科研单位设立了花卉科研项目,有20多个专门从事花卉研究的所(室),有150个教学单位开设园林花卉专业。从1981年北京林业大学设立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以来,全国有省级以上花卉科研单位100多家,50多所国家和省属农林院校设置了园林花卉专业,不断培养急需的花卉技术和管理人才。1999年,南京农业大学率先在农业高等院校设立第一个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硕士点[23]。目前,我国己有花卉专业技术人员13万多人,花卉从业人员440万余人,花农125万多户。我国花卉工作者在野生花卉资源的开发利用、传统名花的商品化、新品种选育、利用组织培养加快花卉快速繁殖、花期控制、保鲜贮运方法等领域,以及国外花卉栽培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消化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一些花卉病虫害防治、切花生产与保鲜、快繁等实用技术研究也取得了新突破。花卉企业主动与科研单位紧密合作,共同开展科技攻关,合作开发新产品,增加了企业的活力和后劲[22]。
第二章 上海花卉产业现状分析
1自然条件与研究方法
1.1区位与面积
上海位于北纬31.14°,东经121.29°,地江三角洲前缘,东临东海,西与江苏、浙江两省接壤,南临杭州湾,北界长江入海口。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上海拥有 6300平方公里地域面积,其中郊区土地面积5900平方公里,2006年底,郊区耕地面积23.73万公顷(2373平方公里) [24]。
1.2自然资源
上海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日照充分,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左右,全年无霜期约230天,年平均降雨量 1200mm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约2000小时。5-9月为汛期,汛期降雨量约占全年的 60%[24]。上海地势低平,海拔在2.5-4.5米范围内,为平原感潮河网地区,境内大小河道港叉交错,水网稠密,水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0%。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总量为593.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5%[24]。
1.3研究方法
关于上海花卉业现状的调查,主要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及相关文献,对农业、林业部门已有资料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花卉企业抽样调查、专家座谈或访谈等多种形式同时获取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料分析,对上海花卉产业的发展历程、区域布局、种植结构、设施建设、种质资源、市场建设、产业、科技投入等方面进行深入考察,得出相对客观的结论。
2结果与分析
2.1产业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果
上海花卉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为要素驱动阶段。随着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民增收愿望高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花卉市场不断扩大,拉动了上海花卉产业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5年,是投资驱动阶段,花卉作为朝阳产业,许多国有、民间资本开始投向花卉业,花卉发展迅速。2005年起,上海花卉业开始转向科技创新驱动阶段,依靠科技进步,做大做强花卉产业。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鲜切花为主的上海花卉业发展迅速。种植面积从1992年的246.7公顷到2001年32.3公顷,2005年总面积达到4334.9公顷。从生产数量、产值和出口贸易来看,1992年鲜切花8020万枝,盆花41.16万盆,产值2082.7万元,出口205万元;1995年鲜切花生产达到高峰3亿枝,此后一直维持在1-2亿枝;2005年,上海花卉种植总面积4334.9公顷,其中切叶切花771.2公顷,占17.8%;盆栽植物540.1公顷,占12.6%;观赏苗木2280.3公顷,占52.6%;草坪684.4公顷,占15.8%;种用花卉等58.8公顷,占1.4%。2005年花卉销售总额6.25亿元,鲜切花上市3亿枝,盆花及盆栽植物5600万盆,出口创汇560多万美元(表2-1、表2-2)。
2.2区域布局和种植结构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上海花卉产业初步形成了一点、二带及多场的产业布局。一点即上海鲜花港发展有限公司,总面积约100公顷,其中以玻璃温室为主的生产基地40公顷,组培楼7公顷,花卉新品种展示园28公顷。以生产高档花卉和出口花卉种苗为主,2004年花卉产值1.2亿元,利润578万元,花卉出口量占全市第一。与德国、荷兰、比利时、日本等国和我国省的著名花卉企业有广泛的合作,是上海花卉产业的一个窗口。两条花卉产业带:一是松江浦南花卉产业带,以连栋大棚为主的花卉种植面积400公顷,有成美公司、上海交大农科新桥花木公司、上海种业集团等50多家花卉企业,主要生产中高档盆花及数十种观叶植物,年销售额达2亿元;二是奉贤青村非洲菊农民合作社产业带,连接奉贤、南汇、浦东新区,以农民生产为主,生产面积400公顷,年产非洲菊1亿支,占全国首位。多场是指上海郊区还分布着一批花卉园艺场,影响较大的有康登、九亭、振东、大地、龙达、虹华等花卉园艺场。有些花卉企业在与国外花卉公司的长期合作中赢得了信誉,取得了国外公司在中国的代理权,如上海大地种苗公司取得了荷兰Schreurs公司的非洲菊在中国的代理权;上海种业集团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取得了荷兰Hilverda、Selectawestsek两个公司,西班牙Barberet&Blanc公司,意大利Albami、Santamaria两个公司的香石竹在中国的代理权。
目前,上海已初步形成崇明水仙,嘉定腊梅,上海花卉良种试验场香石竹、百合,上海种业红掌、非洲菊,上海鲜花港荷花、睡莲、红掌、凤梨等特色花卉产业。
2.3设施建设和种质资源
“十五”期间,上海花卉保护地栽培面积呈波浪状起伏,以2003年为最高,保护地栽培面积达到1006.58公顷,最低为2004年的475.42公顷,两者相差1.12倍。主要是由于受到花卉市场价格波动和能源价格上升,加温温室大幅减少。 2004年、2005年分别为109.37公顷和.81公顷,比2003年308.43公顷减少三分之二左右(表2-3)。此外,由于露地栽培技术日趋成熟,如上海鲜花港的郁金香露地栽培技术在上海郊区大面积推广,也改变了一些企业依靠设施栽培的局面。
花卉品种不断推陈出新。上海传统切花有腊梅、水仙、南天竺、桃花、梅花、菊花、桂花、石榴、蔷薇、玫瑰、牡丹等。1986年以来引进了国外花卉品种有康乃馨、切花月季、切花菊花、唐营蒲、非洲菊、满天星、百合、紫罗兰、郁金香等,使全市鲜切花品种差不多全部更新。上海盆花有仙客来、一品红、茉莉等传统品种,引进品种有蟹爪兰、荷兰菊、丰花月季、花叶觅、矮牵牛、风信子等。传统观叶植物有万年青、铁树、龟背竹、吊兰等,引进品种有黄金葛、网纹草、龙血树等。随着杂交花卉新品种红掌、凤梨等引入,上海花卉品种日益丰富多样。另外,上海林木花卉育种中心育成的‘林隆2号’、‘林隆3号’香石竹花卉新品种等获得植物新品种权。上海鲜花港还建立了百合、菊花、香石竹等野生种质资源库。
2.4市场培育与产业管理
据统计,目前上海花卉交易市场己发展到近50家(不包括单纯经营苗木的交易市场),约有8000多家花卉生产和经销业主进驻。按经营的内容来区分,大致有以下五种类型:
一是以经营鲜切花为主,早期以上海精文花卉交易市场为代表。1万5千平方米、四百多个经营摊位,几乎清一色经营各类鲜切花,其中既有康乃馨、扶郎、菊花、玫瑰、唐首蒲等低档鲜切花,也有郁金香、百合、蝴蝶兰、红掌、鹤望兰等中、高档鲜切花。至于季节性鲜切花,如夏季的荷花、向日葵,冬季的银柳、蜡梅、南天竺,也大多聚集在这里。总之,凡是全国有的这里都有,国际上流行的这里也大多能买到,特别是在新加坡和流行的,这里也能很快体现出来。购买者多为前来批发的申城数千家花店业主,不少外国人也常来光顾。市场云集了上海数千家鲜切花生产、经销企业,以及全国各地和荷兰、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园艺公司。2005年10月,年销售鲜花35亿枝的上海精文花市关闭,其花卉批发零售中心的地位由位于浦东的“双季花艺”担当,总建筑面积达2.8万平方米,引入了百货商场全开型销售、刷卡消费的新形式,是上海目前规模最大、硬件设施最好的花市。
二是以盆栽花卉为主,兼顾鲜切花,面向广大消费者零售,以上海曹安花卉交易市场、上海苗木花卉交易市场为代表。曹安花卉交易市场是上海首家大型室内花卉市场。走进曹安花卉交易市场,琳琅满目的盆花、观叶观果植物、盆景、多肉植物、攀缘植物、芳香植物、竹藤植物等,产品高、中、低档都有,价格从几元至数百元不等。市民中流传着“买盆花,去曹安”的美名。2007年11月,曹安花卉交易市场整体搬迁至真北路。
三是产地花卉批发市场,以松江区上海交大农科新桥花卉园区花卉交易市场为代表。市场以6500亩花卉基地、50多家花卉企业为后盾,同时吸纳本市和全国产品对口的有实力、有特色企业数十家,在建立的200多亩温室里展示和批发盆栽花卉。年销量 2000多万盆,占全市销量的四分之一左右[25]。
四是以赏石为主,兼顾其他花卉产品,以上海沪太花卉交易市场和上海新泽源花木交易市场为代表。地处闹市的沪太花卉交易市场,是申城市民休闲、赏石好去处。这里有各类赏石数十万块,其中不乏精品、珍品乃至绝品,通过大面积展示、经营赏石,弘扬石文化。
五是综合性经营市场,以上海虹桥花卉交易市场、上海山泉花卉交易市场和上海岚灵花卉交易市场为代表。这些市场经营的花卉品种应有尽有,涵盖面非常广。由于这几个市场规模较大、设施条件好、管理服务到位、价格公平合理,业主进驻率达 100%。
2005年1月,定位于“大批发、大流通、大平台”的华东花卉流通中心在上海松江正式投入使用。该中心占地130亩,建有1.4万平方米的高档玻璃温室,1万平方米的停车场,总投资3700万元。对客户的电子订单实行按需定时配送,既降低客户的采购成本,又节约了采购时间。
由于上海花卉市场建设起步早,上海花卉会展也很红火。目前,上海每年有大小花卉展览10余个。包括中国(上海)国际花卉园艺展览会、上海国际花卉博览会、上海苗木展示交易会、上海年宵花会、上海插花展等。2006年第五届上海国际花卉节上,花卉交易额突破2000万元,为历届之最。2006年,上海人共消费鲜花6亿支,超过了亚洲鲜花消费大城市东京。
上海花卉产业一直稳步发展,但花卉管理一直没有理顺。2004年10月以前,上海花卉产业发展在市农委的领导下,由上海市农林局具体管理,上海花卉协会挂靠上海市林业总站,具体负责花卉行业指导。2004年机构改革后,上海花卉业的管理格局是市农委与市林业局根据农林种类对花卉生产实行分类管理。区县花卉生产由区县农委负责管理。而花卉市场与流通则由市经委负责管理。目前,上海花卉产业管理与指导主要依靠上海花卉协会来具体实施。上海花卉协会现有单位会员67家、个人会员 325人。
2.5花卉企业与专业合作社
2006年,上海拥有花卉企业459家,其中种植面积在3公顷以上或年经营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84家,花农12户,花卉从业人员714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74人,主要集中在花卉企业。
在花卉企业中,上海鲜花港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上海花卉生产、销售的龙头企业。由农业部上海园艺培训示范中心、上海农工商(集团)有限公司、农工商集团东海总公司共同组建而成的上海鲜花港,是目前上海投资最大、设施最好、产品最优的大型花卉企业之一。上海鲜花港核心区域规划面积为99.75公顷,主要由生产温室、花卉新品展示园、种苗组培研发中心组成。2001年初立项后,便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创利。目前该公司已形成36公顷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控制温室大棚;28公顷花卉新品展示园;组培研发中心2500平方米的规模。2005年起于每年春秋两季举行500个品种、300万株鲜花精品、水生花卉、菊花等展示活动;通过招商引资,上海鲜花港与荷兰、德国等国家以及中国等地区的知名企业合作共赢,年产凤梨种苗2500万株、天竺葵种苗3200万株、蝴蝶兰种苗500万株,年产盆栽凤梨、安祖花50万盆,百合、安祖花切花1000万支;绝大部分远销欧美、日本等市场,2006年实现出口创汇400万美元,创利500余万元,为上海鲜花港最终实现年产值2-3个亿、年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奠定了基础。上海鲜花港现有科技人员30多人,花卉专业及大专以上学历占90%。
上海鲜花港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科研院校共同组成产学研联盟,开展百合、菊花等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和育种。目前,上海鲜花港己完成“非洲菊的收集、保存与繁育”等数十个项目,研发力量雄厚。同时,上海还积极发展花卉专业合作社。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上海花卉生产合作社已接近20家。上海胡桥扶郎花合作社有限公司、上海金蓓花卉合作社有限公司和上海强绿花卉合作社有限公司是得到上海市扶持,并被列为上海市市级花卉专业合作社的3家农民花卉合作社。其中,前两家以生产和销售扶郎花种苗为主,后一家以观叶、观花植物的销售和租摆为主。另外,上海还有上海鲜切花园艺合作社和上海晓斌水仙花合作社2家农民花卉合作社。据了解,作为市级花卉合作社,上海市在2006年初给各合作社资助20万元的启动资金用于合作社的筹建。经过1年多运作,合作社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强花农加入合作社信心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一是组织化程度提高。胡桥扶郎花合作社现有会员58家,主要以向花农推广扶郎花种苗为主,由合作社统一购买园艺资材,包括肥料、农药等。这样,一方面便于花农拿到低价格的团队价,另一方面也便于统一指导和管理。与以前的分散生产、经营相比,合作社不仅使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大大提高,还增强了农民的市场意识。现在奉贤区由扶持建设的100亩基地,主要由合作社成员大地公司负责生产扶郎鲜切花。基地作为鲜切花展示区,花农们可有针对性地选择品种。二是入会信心增强。上海金蓓花卉合作社有限公司于2004年12月发起成立以来,现有直接会员 25户,面积有100多亩,而间接会员覆盖至江苏和浙江,面积达到1000多亩。在两年多的运作中,合作社根据章程规定,首先是会员不可私自销售切花,必须由合作社统一销售,即使有高价买家,也应告知合作社,由合作社出面。第二是采用二级分配制度,根据收购的切花量按商品交易直接分利。第三就是按上交的切花数量和需求的物资量进行年终奖励,目的是吸引会员,起稳定推动作用。三是产品质量提升。合作社的运行改变最明显的就是栽培技术提高了,产品质量提升了。花卉专家和科技人员一般每周会去田头3次~4次,在现场进行直接指导,而会员们一旦有了问题,科技人员会随叫随到,使花农们对种花更有信心。为了更好地优化产品质量,合作社都制定了各自的产品标准[26]。
2.6产业与科技投入
由于历史客观原因,花卉业长期游离在农业范畴外,直到1999年国家在调整农业战略决策中将花卉业列为要大力发展的高效益经济作物之一;1998年在中国农业统计年鉴中,加入了花卉统计资料。这些转变对包括上海花卉在内的中国花卉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上海新出台的农业方面,包括扶持农业合作社、农民免费培训、鼓励农产品出口、发展现代农业基地等方面,都将花卉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为上海花卉产业发展营造必要的环境。
同时,上海十分重视花卉科研工作。“十五”期间,上海先后立项开展石蒜类植物、紫苑、高山野生花卉、冬季观花树种、新优稀特园林植物、康乃馨蓝色花系、百合等花卉、树种的新品种引选及低温保存、组培快繁、工厂化育苗、标准化栽培等生产技术研发。此外,围绕上海本地花卉、苗木资源及花卉生产重点,开展了崇明水仙提纯复壮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究,蜡梅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利用研究,落羽杉的快速繁殖技术和苗木生产,上海乡土树种的收集、研究和利用,盆栽红掌新品种选育与组培快繁,香石竹种质保存及品种选育,“世博会”期间(5月-10月)开花的花卉新品种选育等研究。
在引进国外新品种和新技术方面,“十五”期间先后设立了9个项目(表2-4)。其中,名贵花卉品种引进项目从荷兰引进红掌苗(10个品种)7.7万株、百合(8个品种)75万个种球、郁金香(10个品种)130万个种球;安祖花切花和盆花的引进项目从荷兰引进红掌切花品种10个(10万株),红掌盆花品种3-5个(5万株);彩叶乔木花卉引进快繁建设项目从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引进彩色马蹄莲、姜荷花、彩叶乔木等。在花卉生产设备上,先后支持引进荷兰新型园艺生物灯、播种机、土壤消毒机,从丹麦引进花卉育苗钵生产机等。其中,玻璃温室引进与研发取得了重大成就。由上海电气集团和上海农科院合作成立的上海都市绿色工程有限公司通过引进荷兰、法国等先进国家的玻璃温室,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开型玻璃温室,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并远销亚非等国家。
为推进花卉产业发展,先后设立项目支持蝴蝶兰组培苗、盆栽安祖花、优质地被菊和盆栽小菊、睡莲科花卉等产业化生产。“十五”期间,在花卉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上海农委共计投入资金3350万元(表2-4)。2006年,“花卉种质创新和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项目被列入上海市科教兴市重大产业攻关项目,获得2000万元贴息贷款;2007年,上海鲜花港承担了农业部安祖花、凤梨DUS测试指南编制任务并获得成功,将改变安祖花、凤梨新品种得不到保护的局面。
在技术培训方面,中荷农业部上海园艺培训示范中心,目前己培训学员11500人次,这些学员构成了上海鲜花港实施产业化经营的基本信息网络,也成为上海鲜花港实施花卉种子种苗为抓手的国内基本客户。2005年起,上海市农委开展的专业农民培训将花农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单奉贤一个区就己累计培训花农320人。
3讨论
3.1先进生产经营方式的探索
近年来,上海在发展花卉产业中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生产经营方式:
3.1.1上海与外省市合作
利用上海种苗、栽培、信息、市场和港口的优势与外省市土地资源、气候条件、劳动力优势相结合,采用两头在上海、一头在外地的方法,即种苗由上海提供,花卉产品由上海销售,生产在外地进行。在云南玉溪、沉江、德丽、迪庆,四川西昌、陕西杨陵、山东济南、安徽大别山和浙江安吉等地建立了一批种苗种球繁殖和切花、盆花生产基地。据了解,云南50%的香石竹种苗来自上海。
3.1.2企业与农民合作
企业加农民花卉合作社是目前郊区花卉生产、经营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和方法。奉贤青村非洲菊生产带由上海大地园艺种苗公司向花农提供种苗、生产技术,花卉统一打荷兰公司的品牌(经授权同意),在花卉市场形成了声誉。正在形成的阂行香石竹种苗生产基地,将在阂行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1000亩的香石竹种苗生产基地,把目前分散经营的阂行区香石竹种苗生产农户引进基地,以上海振东园艺有限公司牵头成立了上海申苗香石竹合作社有限公司,统一技术、统一经营,改变了目前上海香石竹种苗量多,质量和价格参差不齐的状况(振东公司的种苗在云南卖0.3-0.35元/支,而农户的种苗最低只有0.15-0.09元/支)。
3.1.3初步形成花卉科研产学研联盟
近几年,上海花卉科研项目都实现了产学研联盟,以鲜花港、花卉园艺场为产业化基地,以科研项目为纽带,实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生产基地联合攻关,确保了科研成果及时在生产基地得到推广,实现产业化。
3.2与先进国家花卉产业的差距
上海花卉业是随着我国花卉业发展而发展。目前我国花卉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一是劳动生产率水平低。荷兰花卉从业人员人均产值6万多欧元,每公顷产值12.5万欧元,而我国花卉业人均产值1.1万元,每公顷产值10万元左右,不到荷兰的十分之一;二是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一些中低档花卉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持续走低,有的甚至没有销路,而一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花卉产品还需要进口;三是技术创新能力弱。目前花卉生产上的关键技术需要引进,种苗、种球大部分也靠进口,生产方式的落后严重影响花卉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四是育种体系薄弱。虽然我国及业内人士一直在推动花卉育种体系建设,但是目前市场上常用的花卉品种尤其是大宗切花与盆花品种绝大部分来源于国外。由于我们在知识产权方面保护措施不力,国外育种公司不愿将最新研发的品种引入中国,也不敢从中国进口未交专利费的花卉,直接影响了国外花卉新品种进入中国市场的速度。同时,广大育种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育种积极性不高,使新品种研发后劲不足。五是专业人才奇缺。专门技术、管理人才短缺是影响我国花卉业实现现代化的一大突出问题。我国现有293万花卉从业人员,技术、管理人员仅占4%左右[28]。上海花卉业发展也面临相同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3.2.1缺乏种质资源,生产水平相对偏低
从花卉品种看,一是品种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雷同。主要还是几大传统品种为主,缺少新型种类;二是具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欠缺。截止2007年10月底,农业部受理花卉新品种权申请125件,授权23件。目前上海共申请花卉新品种权5件,授权2件;分别占4%、8.7%。注重花卉生产,忽视新产品研究、开发和相关产品的生产。从生产设施看,虽然上海研发的玻璃温室畅销国内外,但目前上海花卉生产设施以从蔬菜生产转型的大棚温室为主,缺少适合上海本地气候的能降温、加温、防虫等功能的设施开发和利用,在播种、移栽、采收、分级、包装等生产环节缺少机械化生产设施。从生产技术看,在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的配套栽培技术和采后处理技术上均存在一定差距。荷兰、日本等国家花卉亩产值已达20万元,国内广州等地一些先进企业年亩产值在5万元左右[29],上海平均亩产值1万元左右,相对而言,花卉单位面积产值过低,土地和能源利用率低。
3.2.2科研人员缺乏,推广体系不健全
目前,上海从事花卉研究的单位主要是上海农科院、上海交通大学、市区两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或林业站、以及花卉企业。总体而言,花卉科研人员相对缺乏,许多从事花卉研究的科技人员往往是从农学等传统农业专业转行过来。据调查,自2003年起,上海农林局负责林业工程师职称评审工作,每年有20-30人从农艺师转评为工程师(林业、花卉)。从原来的农技人员队伍中分离出来或由农技人员兼职的花卉技术队伍,其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有一定局限性,急需提高。此外,由于在计划经济时代,花卉生产没有列入农业生产范畴,因此,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很少有花卉专业人员。全市1000多名花卉科技人员90%以上集中在企业。在花卉科技推广方面,基本上还是主要依靠花卉企业中的科技人员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推广生产技术。拥有上海80%以上推广资源的农业推广体系,在花卉科技推广上的作用却不到10%。而花卉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3.2.3产业布局分散,专业化程度不高
目前上海虽然有区域化的产业格局,但集约化程度不高,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主要还是以个体小农经济为主,专业化程度不高,形不成规模经营,造成生产面积和数量的粗放增长,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在目前459家花卉企业中,种植面积在 3公顷以下的企业375家,占81.7%;在12户花农中,种植面积低于02公顷的花农有981户,占52%;此外参加花卉合作社的农户不到458户,占花农总数的24%。虽然,通过组建花卉合作社进一步提高了花卉生产者的生产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但是,目前的花卉合作社还处于发展初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利益得不到保障。合作社依托龙头企业后,会员们担心合作社的利益被企业瓜分,企业的负责人也就是合作社的当家人,在出现利益冲突时,很难顾及合作社的发展,导致会员在经济上的直接损失,利益得不到保障。二是认识上的分歧。会员们对信息非常关注,对于一些好品种,会员们想栽种,但合作社基于品种保护问题,不愿提供,双方会产生一些不同的认识。特别是在产品销售方面,对淡季时的销售、收购价格、利益不及时分配等等都会形成分歧四。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花卉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3.2.4管理格局有参差
上海花卉协会在上海花卉产业发展中起到了沟通协调、行业指导等重要作用,但它毕竟是一个行业协会,不能替代宏观管理、激励等工作职能。上海农委、上海林业局都表示是上海花卉的产业管理部门,但是却都没有在内设机构中设立花卉处,只是归类于种植业办、林地资源处,没有开过全市性花卉工作会议,没有出台过花卉业方面的性文件。区县农委也没有一个具体部门来负责花卉生产管理工作,而只是由区县林业站来开展数据、资料统计等工作。这势必会影响上海花卉的进一步发展。反观云南花卉,通过花卉博览会后,云南专门出台了《云南省园艺植物新品种注册保护条例》,并多次召开云南花卉工作会议,出台《云南省关于促进花卉产业升级的意见》,制定了《云南省花卉产业发展规划》等。
3.2.5市场体系不完善
缺乏完善的市场体系,产业链断缺不完整。发达国家的花卉产业已建设了完善、高效的现代化信息服务体系,引导花卉生产和产品流通,在花卉产业链的各个方面有着完善的社会化分工。上海虽然有星罗密布的大小花店,但上海至今没有形成有特色的规模化的鲜切花交易中心,也没有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经营规则不规范,造成生产和消费关系的脱节,没有形成完整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行业信息由于割据无法实现共享,极大地阻碍了与国际市场运作机制的接轨和国内大市场的形成。尽管上海有些花卉市场办得很成功,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盲目投资,管理服务不到位,千篇一律无特色,选址不当,急功近利等[30]。
第三章 上海花卉产业发展对策分析
1研究方法
1.1资料采集
通过农业统计、管理、推广、生产等部门直接或间接收集有关花卉生产、销售、扶持等数据或材料。选择有代表性区县、企业、市场、基地等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相关需求和建议。调查项目主要侧重于从花卉产业发展的需要,上海需要在哪些方面予以重点突破。同时通过查阅文献、报刊、杂志和互联网搜索,收集国内外花卉业发展特点,积累相关数据,借鉴经验。
1.2实地调研
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走访相关部门和企业,进行实地调研。由于工作关系,本人先后走访市农委、市农科院、市林业站、市花卉协会、上海鲜花港、上海双季花市以及区县农业部门、林业站,实地了解花卉管理、科研、推广、生产、销售、出口等情况,分析面临的形势,征求相关建议,为研究对策及相关讨论提供支持。
1.3座谈、访谈
与花卉管理部门、花卉企业负责人、花卉专家等座谈或访谈。通过咨询花卉管理、花卉科研、花卉生产方面的专家学者,围绕花卉管理、育种、推广、生产、经营等指定内容进行探讨,了解上海花卉业发展中的瓶颈和解决办法,探讨新时期上海花卉业的发展重点,并在汲取各位专家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上海花卉发展的对策。
2结果与分析
随着上海经济、金融中心地位的不断确立,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进程的加快,上海花卉业也必将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洗礼。一方面,上海花卉业将受到国际花卉产业的全方位冲击,产品、技术、新观念、资金等的大量涌入,上海的花卉业不仅要能“吸得进”,而且要“融得下”,更要能“走得出”;另一方面,面对全国花卉业的大资源、大生产、大流通,上海应凭借区位优势、较大的消费市场以及较雄厚的科技优势力量,因势利导,利用全国资源,服务全国,率先推进现代花卉产业的发展。随着上海综合实力的增强,世博会的召开,对生态环境生活质量的追求日益提高,农业产业的功能定位将由传统的农副产品生产向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的发挥转变,花卉产业的比较优势自然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热点,面对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在更高层次上推进上海花卉业的发展已成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目前,对于促进上海花卉产业发展的工作措施,业内人士的看法基本一致。据对来自花卉企业、管理部门、科研部门人员的“关于上海花卉产业发展最重要的三条措施”问卷调查,32人中选择优先发展花卉种源的有27人,占84%;选择加强扶持的有20人,占62%;选择规范花卉市场的有19人,占59%;选择做好规划、合理布局的有17人,占53%;选择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有13人,占41%。展望上海花卉业,要以国内资源条件为起点,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培育新优品种,从源头上把握市场动向;又要进行市场运行机制的重新确立与发展,趁势而上,推动上海花卉业的发展。
2.1加大科技投入,注重种质创新
花卉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增加科技含量是实现花卉业优质高效发展的根本措施[31]。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上海花卉已成功地从单纯的鲜切花生产为主转向以花卉种苗生产为主,现已成为全国鲜切花种苗生产的中心,但目前还以从国外引进优良品种并加以繁殖推广为主,自主培育的新优品种很少。像上海鲜花港这样的花卉龙头企业,目前还只是与国外知名花卉企业合作,繁殖推广国外品种,自我培育的新品种还很少。因此,要通过积极创造科研条件,鼓励产、学、研结合,扶持科技型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鼓励和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建立科研开发机构,成为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主体,加快实现传统花卉产业化和引进花卉国产化。目前,香石竹、非洲菊等大宗切花己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得到推广应用。“谁掌握种质谁就掌握未来”,虽然育种工作是一个漫长的艰苦的工作,但上海目前己具备培育新品种的科技力量及实力,应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注重种质创新,从源头上让上海花卉业上新的台阶。
通过外引内联,共同攻关,产学研结合,充分利用我国花卉种质资源优势,加大花卉新品种选育力度,围绕市场需求,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新品种。我国野生观赏植物十分丰富,品质优异而奇特。据统计,我国观赏植物种质资源达113科,当今世界上的许多名花,如梅花、牡丹、菊花、百合、山茶和杜鹃等都原产于我国(表 3-1),是世界上野生花卉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约有高等植物3.5万种[32]。在栽培的名花中,我国有梅花品种300多个,牡丹品种460多个,荷花品种160多个,菊花品种3000多个。据调查,目前美国加里福尼亚州的树木花草70%以上来自中国,意大利栽种的中国园林植物有1千多种,荷兰的花木40%从中国引入。在世界各国普遍培育的名花,如梅花[33]、菊花[34]、百合[35]、牡丹[36]、月季[37]、玉兰、山茶[38]、翠菊、杜鹃花[39]、报春花等大部分或全部来自中国。
围绕地方品种的整理、保存和利用,我国花卉科研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南京农业大学整理保存的菊花品种达3000多个,建立了种质资源保存中心,并出版了《中国菊花》;广东、福建、四川、云南等省进行了兰花品种的整理和保存,出版了《兰花新谱》、《中国兰花》等著作;北京林业大学系统收集和整理了梅花和牡丹品种;河南洛阳则建立了牡丹基因库等[41]。目前在世界园林中广泛应用的许多著名观赏植物是中国特有的。上世纪,在花草新品种引进方面,我国先后从日本、荷兰、泰国、奥地利等国家引进火鸟蕉、郁金香、岸红星菊花、观赏凤梨、常夏石竹、蝴蝶兰、卡罗亚玫瑰等[42]。
荷兰每年从预算中拨出相当庞大的款项资助花卉产业的品种更新、质量监鉴荷兰经验,“十一五”期间,我们要重点建设好上海花卉工程研发中心,加强国际、国内有关花卉种质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在加强常规育种技术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实用生物技术纳入整个育种工作中。围绕主要育种目标性状、抗生物胁迫、特异性状等方面加强种质的鉴定与优选、性状遗传规律、优异基因发掘与转基因技术等工作。要依托上海花卉工程研发中心,培育更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新品种,建立一个花卉新品种种源基地,在服务上海花卉产业的同时,更好地为全国服务。
2.1.1新品种的引进和选育
云南花卉新品种研发工作已领先上海,截止2007年4月,已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大宗鲜切花新品种23个,商品化市场的资助花卉新品种已有7个,其中4个月季新品种鲜切花还实现了大量出口[44]。因此,上海应紧跟世界花卉消费潮流,加快引进、示范、选育、推广力度,适应市场需求。近期以引进国内外市场上畅销的花卉优良品种和名贵花卉品种为主,争取用3-5年时间,选育出一定数量有市场开发潜力的花卉新品种,尽快应用于生产。使花卉良种在花卉生产上应用率达90%以上,产品出口率达20-40%。中长期要加大新、优、奇、特花卉新品种选育力度,特别要加大具有上海特色花卉品种的选育力度,使上海花卉育种实现产业化。
2.1.2球根类花卉相关技术的引进及研究
围绕百合、郁金香、马蹄莲、唐昌蒲、石蒜、风信子等球根花卉品种,引进先进国家的种球繁育技术,采后加工保鲜技术,质量及病虫检测技术,温室成套设施设备、采后处理生产工艺线等。通过引进、消化、改进,形成种球生产技术体系,实现种球国产化生产。
2.1.3野生花卉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
我国野生花卉具有观赏价值高、抗病虫害、耐高温、抗干旱等优良特性,但是我国野生花卉资源开发利用力度还较低,开发利用率不足三分之一[45]。上海应该在国家野生花卉资源的调查研究及保护利用规划的基础上,利用自身科研优势,建立百合、菊花、香石竹等野生花卉种质资源库,进行野生花卉种质资源搜集评价,开展野生花卉生理、生态特性研究,地域适应性及栽培技术研究,抗逆性、抗病虫性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等,为野生花卉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提供基础性技术资料。
基于野生花卉种质资源,采用远缘杂交、诱变技术及生物技术等育种手段,实现种质创新,选育新品种。开展人工栽培技术、成花及花期技术、特异性状培育及种苗(种球、种子)快速繁育技术等研究,实现商品化开发利用。
2.1.4花卉生产关键技术的引进与研究
引进与研究下列关键技术:大宗主栽花卉品种、高档名贵花卉品种的配套优质高产高效设施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种苗组培快速、低成本、工厂化繁育技术和病毒检测技术;花卉转基因等生物育种技术;名、特、优花卉种苗组培攻关技术;花卉漂浮法育苗、穴盘苗工厂化生产技术;花期促控技术等。
2.1.5花卉采后技术的引进与研究
引进和研究主栽鲜切花适时采收技术、采后加工技术、分级包装工艺其生产线技术;延长瓶插寿命技术,鲜切花保鲜液的配制及工厂化生产技术;花卉种子包衣技术;鲜切花、盆花、盆景、种球(种苗、种子)、绿化苗木包装技术,包装材料制造技术 (达到质量安全,运输方便,艺术美观的要求);花卉冷藏设施、设备、冷链运输技术:插花艺术、花艺装饰技术,花卉保色、着色、干燥技术等。
2.1.6花卉温室设施、设备及基质、化肥、农药生产技术的引进与研究
研究适应不同地区气候特点的经济适用节能型温室、大棚设施设备;引进与研究花卉基质及植物营养液配制、消毒及工厂化生产技术与设备;引进与研究主栽花卉品种专用肥料和农药生产技术与设备。在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基础上,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管理软件—花卉生产专家管理系统;研究与制造以节能为目标的新型现代化温室。
2.2合理规划布局,形成地方特色
在原有的规划布局基础上,调整思路,合理规划,因地制宜,适地发展,形成不同的产业特色布局,改变过去小而全的生产规模,引导企业走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在本市形成区域化的发展特征。如加强引导,形成阂行的鲜切花、优质种苗为主的生产基地,松江观叶植物、盆花及出口花卉为主的生产基地,南汇、奉贤、浦东新区非洲菊为主的生产基地,崇明球根花卉为主的生产基地,东海之滨优质草坪为主的生产基地,形成地方特色。
积极发展具有上海地域特色的传统花卉,如嘉定腊梅。目前嘉定区充分挖掘本地传统特色,抓住农民喜好,规划发展特色腊梅,目前,该区外冈镇的腊梅品种有檀香腊梅、荷花腊梅、金钟腊梅、馨口腊梅,其中檀香、荷花、馨口腊梅较为珍贵,花瓣大,压雪吐香,香似蜜腊,晶莹剔透,清香四溢,让人久看不厌,久闻不腻,明显优于市场上的其它品种。2007年,首届嘉定科技兴农论坛上传出消息,外冈镇计划三年内形成800亩腊梅种植规模,包括建立优质腊梅生产示范基地、种苗繁育基地、腊梅加工及鲜切花深加工基地,完成上海钱门腊梅品牌注册,带动农民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崇明水仙作为上海的传统花卉之一,在崇明县栽培己有上百年历史,以合兴乡的栽培面积最大,享有“水仙之乡”的盛名。与漳州水仙相比,其球形较小,花葶较少,而在开花期、花形态特征上均无明显差异,其染色体数目、基本组型、Giemsa C带型上也极相似,因此有学者推断崇明水仙与漳州水仙亲缘关系非常近,后来的RAPD研究也证明了两者之间具相同的起源。上海农科院开展的崇明水仙提纯复壮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究就是针对崇明水仙生产的实际问题,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建立脱毒技术平台和去毒原种圃,摆脱崇明水仙大幅度受病毒病危害的现状,同时通过对种球贮藏处理、花芽分化观察、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辐射处理等手段,形成综合栽培技术体系,充分挖掘崇明水仙的潜力,增加这一地方品种的商品价值和市场竞争力,打造崇明水仙特色花卉产业。
2.3培育和壮大花卉市场
目前,国内很多城市的花卉市场建设已走在上海前面,上海的花卉市场要加强宏观,一方面,将花卉市场的规划建设与城市发展、城市休闲紧密结合,制订花卉市场建设规划,将花卉市场的建设与城市环境的美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统筹兼顾;另一方面,以行业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规范市场准入,通过建立一定的市场准入标准,设置市场准入门槛,将劣质花卉剔除在市场门外,通过市场准入逼迫生产企业提高产品质量。花卉市场的繁荣将会在种植、园艺研究、运输流通、包装、中介服务等一连串产业链中产生有效的连锁反应,从而促进花卉产业的提升。
2.3.1加强宏观,规范花卉市场
在优势花卉集中产区建设一批现代化的产地批发市场,完善市场交易、检验检测和信息服务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扩大辐射范围。建立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与农业信息网站联网运行,同时做好市场信息的收集发布,建立功能齐全、反应快捷的优势花卉进出口预警系统,及时提供产品和贸易信息。
首先要搞好规划,合理布局。目前花卉市场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容易造成布局不合理,盲目建设。一些新建市场往往由于选址不当、经营不善而举步维艰。为此,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调查、研究、总结,推广花卉市场建设与管理的先进经验。要科学制定市场建设规划,做到市场分布合理、分工合理、经营互有补充。同时要加强对市场建设与管理的宏观指导。
其次要加强管理,规范交易。要根据上海花卉市场现有情况,重点抓好四项基础性工作:一是建立完善市场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引导交易,使市场真正成为引导生产、消费的龙头;二是制定花卉产品质量标准,为规范交易提供依据,针对上海花卉市场特点,加快制定鲜切花等花卉地方标准;三是指导市场制定交易制度和规则,建立诚信体系,使交易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四是积极推进花卉拍卖制度,减少中间环节,真正把花卉生产者、经营者以及消费者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还可以发展花卉经纪人,在目前市场化程度还不高的情况下,能起到一定作用。在辽宁,经纪人每年销售的花卉产品已占到全省花卉销售量的近一半[46]。
第三要协调产市,加强联合。生产基地是市场的后盾,也是市场存在的基础,市场是基地的延伸。要协调生产基地、科研单位与市场的合作,逐步形成利益共同体,相互支撑,共同发展。同时,市场与市场之间也要加强联合,做到优势互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沟通信息、协调价格、统一规范服务、联合销售、搞好技术合作等。
2.3.2发展花卉展销,引导花卉消费
上海每年有很多的花卉展览展销会,如中国花协两年一次在上海举办的花卉园艺博览会,长风公园四年一次举办的花卉节及其他各类园艺展会,都有效地促进了花卉的消费。虽然上海花卉消费位于全国首位,但与发达国家的花卉消费比较,上海应该还有很大的消费空间,世界经验表明,当一个地区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时,花卉消费会迅速升温,上海正在从5000美元向8000美元进军,所以要在展会的基础上,研究倡导花卉文化,引导消费。如情人节的玫瑰、母亲节的康乃馨、圣诞节的一品红等,还要把花卉消费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国庆节等联系起来,提高花卉的文化底蕴,以文化带动消费,培育和扩大消费市场。我国花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实践中培育了梅花、牡丹、菊花、兰花、月季、杜鹃花、山茶、荷花、桂花、水仙十大传统名花。许多花卉被赋予文化内涵,如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丰富的花文化内涵为我国花卉业发展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要延伸花卉产业链,与农业旅游、农业会展紧密结合。上海鲜花港郁金香主题公园己连续三年成功举办,吸引50多万人次前来参观,每年旅游收入就达1000多万元,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的示范点。2006年第五届上海国际花卉节,10天接待旅客40多万人次,仅门票收入就达1200万元。2007年广州第三届中国盆栽花卉交易会展览面积 3万平方米,主展区设展位300多个,并设立六大交易区,参观人数达到12.5万人次,交易金额13.8亿元[47]。
2.3.3注重品牌战略,开拓国际市场
2004年世界花卉贸易总额已达2500亿美元,而我国仅占世界花卉贸易总额的 0.1%,在我国占世界花卉总面积近1/2的土地上,仅创造出相当于世界贸易总额的0.1%的效益。2005年,云南花卉出口额已超过5000万美元,出口33个国家[48],而上海花卉出口创汇不到600万美元。这是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及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口创汇是提升效益的重要途径。上海花卉业的发展必须走出口创汇之路,凭借上海区位优势、便捷交通、雄厚科技力量等发展出口花卉业[49]。要引导企业走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系列化的发展道路,一方面要尽快建立花卉种质资源的信息库、基因库,加大对种苗研究的开发力度,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新品种和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己的专业品牌,为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优势产品和特色产品;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建立花卉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另外,鼓励具有一定生产能力、技术领先的龙头企业利用与国外已有的合作关系,通过引进适宜品种与先进栽培技术进行规模化生产再出口。充分利用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采购中心这一平台,发展国际花卉贸易,开拓国际市场。
2.4完善花卉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完整的花卉产业,应该拥有一条能够不断延伸的产业链、不断配套的产业群,纵向来说,科研、生产、经营等各个领域应紧密连接,横向来说,专用物资配套供应、良种、种植技术、采后处理、植保、土壤消毒、运输等方面,应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从产业发展大环境讲,还要有相应的信贷、保险、外贸、检验检测机构和配套服务。以荷兰为例,荷兰花卉中介组织数量繁多,门类齐全。生产上有种植者协会、营销上有零售商协会、批发商协会,处理日常花卉生产和营销中的各类问题。科技支撑体系有花卉委员会、花卉研究中心等[50]。这些中介组织构建了健全的服务体系,是花卉行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桥梁和纽带。上海目前在这方面还相对比较欠缺,应从产业的发展角度,不断完善社会化的服务体系。
2.4.1积极推进花卉生产合作社建设
目前,上海在花卉生产上已成立了多家合作社,在完善和建立生产技术服务体系,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方面起到了十分突出的作用。如上海鲜切花园艺合作社成立于2004年9月,合作社以发展花卉产业为着眼点,以为社员搞好服务为着力点,抓好社员花卉的种植生产,做好社员花卉产品的购销。合作社以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项服务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实行“六个统一”:即统一安排种植计划、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提供技术服务、统一销售花卉产品、统一开展技术培训、统一返还经营利润。生产的非洲菊鲜切花品质高、竞争力强,2005年国内销售额达到 5160万元,占上海非洲菊消费总量的50%以上,并从2005年4月起,出口到日本市场。 2006年花卉销售旺季,合作社每周有10万支的出口量。要继续推进花卉生产合作社建设,努力倡导“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形式,通过合作社、花卉企业为花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2.4.2依托现有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
发展花卉生产是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上海建成了农业网、政务网、科技兴农网、远程教育网、华东农业网在内的“五网一线”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民和市民提供科技、市场等全方位信息服务。上海花卉产销要积极依托现有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不仅要帮助农民科学种植,更要帮助农民销售好花卉产品。松江成美园艺公司利用农业部“一站通”信息网络服务,使传统服务与现代物流相结合,解决了农民农产品销售后顾之忧。同时,该公司积极利用现有的网络平台,开展网上交易。2007年上半年,公司网上销售额达到200多万元,占公司上半年销售总额的1/3,并带动了当地花农1000多亩花卉的销售。
2.4.3培育一支花卉专业人才队伍
花卉产品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其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与较量,要建立稳定的花卉科技培训、推广体系。以企业为主体,依托现有大中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培训体系,同时办好中荷园艺培训中心。中高级人才的培养要以产业发展和企业实际需要为依据,可采取企业与院校合作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进行。依托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建立花卉科技推广队伍,帮助花农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另外,在花卉主产区,主管部门、花协及花卉科研院所应定期对花农、花企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培训,介绍市场信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备,讲授和推行花卉生产标准化要求,逐渐提高全体花农的技术素质,实现花卉生产规范。
2.4.4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在理顺管理部门工作职能分工的基础上,借鉴云南花卉产业联合会的行业管理模式,建立由部门、企业、中介组织等参加的花卉产业联合会,负责研究制定花卉产业发展规划,协调部门、花卉生产者、市场经营者等相互关系,组织实施花卉重大投资项目,指导花卉生产销售,提供花卉科技、信息、培训等各类服务。加强宏观和协调管理,不断创新涉花部门的管理职能和服务方式,从贸易、咨询、服务、质量认证等方面,大力依托中介组织开展产业链中的系列工作,形成符合市场经济条件的新型运行机制和行业管理方式;不失时机地组建和培育各类中介组织,健全和完善中介服务功能,加强行业服务和行业自律。
建立健全各级花协组织,对花卉产业实行专业化管理,负责花卉产业发展规划、花卉新品种审(认)定和推广区域划分、花卉市场调研和正确引导花卉生产、花卉市场体系建设规划、花卉生产标准制定和督促实施、花农技术培训等,形成一致对外的整体竞争优势。鼓励企业、农户和科研机构根据自愿、自主、自律原则,按生产、流通、服务、科技咨询或科技推广等经营环节或按类别组建专业行业协会、研究会等各类分工明确、协调一致的花卉中介组织,协调产业内部各成员单位之间及本行业与其他行业间的利益关系,维护本行业的权益不受侵害,规范经营行为,实行行业自律。要充分发挥花卉协会等中介组织密切联系企业、和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再行业宏观指导、信息传递、市场调查和行情分析、技术培训、行业保护与自律、国内外交流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周到服务。
2.4.5完善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
目前,国家花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在编制《花卉产品名称及技术术语标准研究》等4项重要标准,起草《全国花卉标准体系研究与构建设想》等[51]。上海应该在花卉标准化市场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一方面要加快花卉产业各项标准的制定,抓紧与国际标准接轨,使产业各个环节、各类产品都有标准可依。建立科学、统一、权威的花卉标准化体系,涵盖各种主栽品种花卉产品质量标准,出口花卉产品质量标准,各种主栽花卉品种的生产技术、加工、包装、冷储、保鲜技术标准,花卉包装材质等级标准,花卉温室大棚标准,花药、花肥、基质质量标准等。
另一方面要加大标准实施力度,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把好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市场准入关。建立健全花卉质量认证、标识、产品质量信誉认可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名、特、优花卉原产地和品牌的认证和保护;开展重点花卉生产区域的环境、土壤、水质、能源消耗的监测;开展对专用花药、专用花肥、基质、温室设施的质量监测和认定工作。
整合质量监测机构,建立健全和完善花卉质量监测体系。一是发挥农业部花卉质量监测中心(上海)的作用,完善设施设备,充实科技人才队伍,明确业务范围和工作职责。二是重点花卉生产区域要认定花卉质量监测点,核发资质证书,挂牌开展工作。为便于开展服务,质量监测机构业务职能可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大类。通过健全严格的花卉标准化生产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逐步给产品上市设置“门槛”,对未达标的产品加以适当,提升花卉品质和声誉。
2.4.6建立花卉业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是推动花卉产业发展重要手段。目前,上海在花卉信息服务、花卉统计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要建立三个数据库。一是上海花卉生产数据库,按照中国花卉统计制度,将花卉生产基地、设施、栽培技术、龙头企业、种质资源等情况列入;二是花卉销售资源数据库,将花卉市场行情、销售项目、途径、范围、对象等列入;三是花卉服务体系数据库,包括生产要素、生产者、科技人员、科技成果、科研教学等。数据库实行定期更新,并及时向社会公布,以便于对花卉产业的系统监测和宏观。根据上海数字农业的发展规划,将数字花卉列入,把花卉企业、花卉基地、花卉种植结构等基本情况落在电子地图上。进一步改版上海花卉网,定期发布价格行情、生产状况、科研动态、市场营销、种质资源、法规等信息,为花农提供最新花卉动态。
2.5加强保障,营造良好环境
有效的宏观是花卉产业发展壮大的必要条件。借鉴荷兰的经验,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花卉行业实行管理:第一,通过行业立法,用法律、法规保护花卉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第二,通过制定优惠和给予必要的投入,进行宏观和引导。如对花卉生产者实行减税,对设施栽培公司则降低能源价格,对质量控制、新品种培育给予资金投入等等。第三,对中介机构确认授权,通过各种中介组织对花卉产业的各环节进行规范有序的管埋。
要使上海的花卉产业得到大发展,必须形成大发展的环境和保障。要从教育培训、归口管理入手,从规章制度、财政支持、金融保险等配套上予以扶持。一要制定和实施保证产业顺利发展的法规、制度,规范花卉行业的企业行为和行业运行。如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岗位准入制度的实施等。二要出台促进产业发展的优惠,进行财政支持。如对花卉产业工人的补贴培训、开发适合花卉行业的金融保险补贴业务等。三要广辟资金渠道,调动各方积极性,建立多元化投资主体和多渠道资金来源的新型花卉投入机制。金融部门要在信贷上积极支持花卉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并适当引入花卉保险项目。
伴随着国际花卉市场的激烈竞争,新品种将成为花卉产业国际竞争的焦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花卉新品种,才能在国际市场中占得先机。目前,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收费偏高。一个植物新品种在20年保护期内,需要缴纳10多万元保护费[52]。上海已经通过立法形式,鼓励育种者申报植物新品种权的,但是只对申请费、审查费予以资助,对保护年费资助没有明确。因此,必须加大对花卉新品种权的保护力度,并通过制定相应的植物新品种保护配套,切实保障育种者的合法权益,鼓励创新,加快成果转化。
3讨论
3.1新时期上海花卉业发展要适应世界花卉业发展特点
当今世界花卉业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花卉生产由高成本的发达国家向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如近20年来崛起的哥伦比亚,因其优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大量的廉价劳动人口、较为普遍的种养技术、低廉的生产资料价格等成本优势,以及灵通的产销信息、高效的生产技术、专业化的生产模式使其迅速成长为世界花卉贸易大国。二是花卉生产更趋向于设施化、工厂化、专业化、规模化和区域化。现代化的设施设备大大有利于栽培技术的科学化,工厂化和大规模的连续生产,使花卉产值远高于露地生产,而专业化更有利于技术的进步,生产优质产品。三是不断运用科技手段,花卉生产和销售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如生物工程、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花卉产业,为品种改良、保鲜、栽培、销售提供更加丰富的技术手段。运用科技手段培育的花卉新品种层出不穷,如兰花就有2万多个品种,郁金香有8000多个品种。四是花卉产销日益社会化、现代化。花卉产业己形成高度的社会化体系,并与生产资料、运输、咨询等行业高度相关,其产销效率、营运效率极为高效。全球的花卉业有了五大转变,由数量增长型逐步向质量效益型方向转变;由“小而全”、“大而全”的生产方式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转变;由传统的经销方式逐步向现代化流通方式转变;由地区与国内小市场逐步向参与国际大市场方向转变;由单一的资金投资渠道逐步向多元化融投资渠道转变。这些转变和发展趋势对上海的花卉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世界花卉业从高成本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上海巨大的消费市场、2010年世博会的召开等给了上海新的发展机遇,而国外市场、技术、产品的渗透以及上海气候、自然资源的相对欠缺,也给我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只有看清形势,找准差距,乘势而上,才能使上海的花卉产业有新的发展。
3.2上海花卉产业创新发展具有一定基础
3.2.1科技基础
上海拥有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市农科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农林职业学校等科研、教学单位,在遗传学、育种学、分子生物学、信息学等学科领域有较扎实的研究基础,上海又拥有我国惟一的中国农业部、荷兰农业部共同建办的中荷园艺培训示范中心、农业部花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和劳动社会保障部花卉园艺工考核中心,基本形成了大学、研究院(所)、职业技术教育、技能培训和考核等相配套的科技教学网络和人才梯队;拥有国家林业局确定的惟一来自地方的花卉学科带头人(蔡友铭);是国家科技部认定的香石竹、百合、唐葛蒲等花卉品种的技术依托基地;对百合、石竹、石蒜等我国野生花卉资源的收集、分析、育种和组培苗生产,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每年选派专业人员到荷兰、美国、以色列、日本、中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习、考察、培训,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
3.2.2产业基础
上海早在1985年就成立了花卉协会。上世纪90年代初从荷兰、以色列引进了先进的温室设施,在东海农场、孙桥现代农业园区进行玫瑰、非洲菊等鲜切花、切叶的栽培。1999年,中国农业大学赵梁军等通过对全国花卉统计资料分析,得出上海在花卉生产经营的综合实力中仅次于广东省,位居全国第二。其中,鲜切花第六、切叶第五、盆花第三、观赏苗木第一、种苗第四。进入十五,上海花卉业更是得到了长足发展。
2005年,上海花卉种植面积4300多公顷,其中盆栽植物540公顷、切花切叶770公顷、观赏苗木及花卉种苗2300多公顷。崇明的唐葛蒲、莺尾、水仙花等球根花卉面积约300公顷。非洲菊切花生产面积400多公顷,主要分布在奉贤、南汇、浦东新区。松江浦南地区400公顷左右,主要生产香石竹、菊花、红掌、百合、凤梨、一品红,以及一年生或二年生草花、室内观赏植物等,还有鲜花港和分布郊区各区县的花卉园艺场。上海依靠较强的科技力量和较好的设备设施等有利条件,培育和生产花卉种苗(球),是全国的主产区之一,并主攻国际市场,其中70%以上的种苗(球)销往外地和国外。2004年由国家林业局下达的上海切花菊插穗生产基地,年产插穗3000万株,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切花菊插穗生产基地,其中80%以上插穗出口日本。
3.2.3市场基础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花卉集散中心,己有花卉市场50多家,花店3800多家。上海又是国家指定的国际花卉博览会两个举办地之一。
上海花卉不但在出口数量上大幅上升,品种上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而且出口对象除了日本、荷兰,还开拓了美国、以色列、意大利、捷克、马来西亚等国。出口的品种有鲜切花、种苗(组培苗)、切叶、盆景和园艺资材等,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上海花卉业出口创汇为560多万美元,从2002年到2005年,年平均增长30%以上。随着上海花卉业的发展和国际花卉产业格局的变化,上海花卉出口的势头会更好。 2005年全市花卉销售额50亿元,花卉消费量占全国第一。根据国外机构的测算,当人均GDP到达500美元之时,开始出现花卉消费需求的增加,当人均GDP到达3000美元时,花卉消费会出现快速上升趋势。上海1985年人均GDP466美元时,人均年消费花卉仅为0.8支;1995年人均GDP为2462美元时,人均年消费花卉3.2支;2004年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以上,鲜切花的年销售量4.5亿多支,按全市1700万常住人口,平均人年均消费26支,大大高于全国城镇人均年消费不足10支的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上海建设“四个中心”步伐的加快和2010年世界博览会召开,国际会展增加,上海花卉消费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扩大,花卉的消费量将保持持续高速增长态势。
3.3上海花卉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从世界花卉发展趋势看,花卉业发展前景广阔,据有关专家预测,国际花卉贸易额将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目前世界花卉业无论从栽培面积、花卉生产总量、消费水平均呈上升趋势,至2003年,全世界花卉生产面积已超过30万公顷,花卉消费额超过2500亿美元,形成了三大产销格局,以欧洲和非洲为全球最大的花卉产销区域,另有美国、加拿大为中心的美洲产销区以及日本、中国的产销区域。从花卉生产面积来看,中国已成为花卉生产面积最大的国家,其次为印度、日本、美国、荷兰、意大利等;从花卉贸易来看,花卉出口额最大的国家依然是荷兰,其花卉出口贸易遥遥领先,出口贸易占世界总量的51%,其次为哥伦比亚、丹麦、以色列、意大利等;从花卉消费来看,花卉消费市场最大的为德国,其次是法国、英国、荷兰、美国、日本等,形成了欧盟、美国、日本三个世界花卉消费中心,其花卉进口占世界花卉贸易的99%。上海的花卉产业也在迅速发展,2005年花卉生产面积达到 4000公顷以上,花店 3800多家,鲜切花和盆栽植物销售量达6亿多支(盆),己成为全国最大的消费市场,人均消费量居全国第一,全市花卉消费额达10亿多元。目前,上海已形成大市场、大生产、大流通的新格局,形成了一批花卉基地和花卉龙头企业;己成为鲜切花种苗生产的龙头;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入和广泛。据预测,上海2010年人均花卉消费将达20元,花卉消费总量124亿元;2015年达到218亿元[27]。花卉作为新兴产业,对改善上海市民生活质量和增加郊区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上海花卉产业前景广阔。
最近,上海农业一直紧密围绕发展“种源农业、生态农业、装备农业和数字农业”,作为农业的一部分,种源、生态、装备、数字等领域技术在花卉业的应用,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四大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上海花卉业的快速和高质量发展。因此,上海花卉产业发展在内外条件有利的前提下,必须在种质创新为核心的科研、打造地方特色的产业布局、市场培育壮大、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保障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变优势为竞争力、生产力,实现上海花卉产业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
结论与建议
1、上海花卉业经过20多年发展,初步形成了一点、二带及多场的产业布局。是香石竹、百合、唐葛蒲等花卉品种的技术依托基地;百合、石竹、石蒜等资源的收集、保存、育种和组培苗生产及花卉生产配套温室设计开发、农业信息技术等居全国领先地位。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花卉集散中心,花卉消费量居全国第一。
2、上海花卉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缺乏种质资源,生产水平相对偏低;科研人员缺乏,推广体系不健全;产业布局分散,专业化程度不高;管理格局有参差,多头管理,花协作用不能充分体现;市场体系不完善,没有形成有特色的规模化的鲜切花交易中心;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
3、要实现上海花卉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使“朝阳产业,成为上海农民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建议从以下五方面予以重点关注和采取必要工作措施:(1)加大科技投入,注重种质创新。(2)合理规划布局,形成地方特色。(3)培育和壮大花卉市场。(4)完善花卉业社会化服务体系。(5)加强保障,营造良好环境。
总之,花卉产业不仅是高效产业,而且在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城乡面貌、发展旅游观光、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陈俊愉院士提出中国花卉业要实现传统名花国际化、世界名花国产化、野生花卉引种驯化、花卉业规模经营化,为我国及上海花卉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附:
作者:史明(南京农业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