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17:17:43
文档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1、沁园春雪一、检查预习1、指名朗读课文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二、题解与背景本文体裁词。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沁园春,词牌名。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上片:描写北国雪景;下片:纵论历代英雄四、研究下列问题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3、哪几句是虚景?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以静写动的句子是哪些?(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推荐度:
导读1、沁园春雪一、检查预习1、指名朗读课文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二、题解与背景本文体裁词。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沁园春,词牌名。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上片:描写北国雪景;下片:纵论历代英雄四、研究下列问题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3、哪几句是虚景?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以静写动的句子是哪些?(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1、沁园春 雪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 

二、题解与背景 

本文体裁词。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沁园春,词牌名。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 下片:纵论历代英雄 

四、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哪几句是虚景? 

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以静写动的句子是哪些?(山舞银蛇,原驰 蜡象……) 

5、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它领起哪些句子?(惜) 

6、如何理解本文的言主旨? 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五、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 企盼。 

六、作业。背诵这首词。 

【评:基础知识讲解到位,文章的层次脉络清晰,重点语句的赏析突出,方法指 导很好,在学生的具体应用上还可以继续深入。】 

4、外国诗两首 蝈蝈与蛐蛐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

创作的十四 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 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 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 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 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 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 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臵作业。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评:诗歌的对比阅读赏析让人的印象很深刻,贯穿这节课的朗读令人陶醉,让 学生在朗读中去感悟诗歌,感悟主题的方法很好,值得大家借鉴与学习】 

6.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一、导入 

二、作家与背景介绍 

二、整体感知 

1、从雨果的演讲中,可以了解到伏尔泰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怎样的贡献?(请学 生归纳概括) 

伏尔泰以猛如雷电的笔写下不朽的文章,提示封建君主的残暴,法官、神甫 欺压人民的本质,教导人民从混沌愚昧中起出来,推翻君主统治,开创一个民主 文明的法兰西。 

2、雨果为什么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作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 在伏尔泰生活的时代前期,统治阶级压迫人民,而人民却甘心受迫,不敢、也不 懂起来反抗,社会愈加昏暗。这时许多像伏尔泰这样的启蒙主义思想家用自 己的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唤起了人们反抗的意识,投入到为民主而斗争的自由中去,所以,雨果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作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 

3、作者认为“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的原因是什么? 伏尔泰的一生经历了达到极点的时期和刚刚露出一线晨曦的时代,伏尔 泰比国家领袖更重要,他是思想的领袖。 

4、“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进步的两个方面很清楚地显示出来。“其中”两个方 面“是指什么? 第一: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力,第二: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 

三、品味语言。 

结合课后习题三 

四、小结: 这篇演说,是对人类先贤的崇高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是对人 类社会永远需要正义的呐喊、对良知的呼唤。 五、作业 选择你最喜欢的部分背诵。 

【评:在请学生概括归纳整体感知部分,教师的引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 们其实不一定要求学生完全按照我们的设想去作答。在师生的互动中擦出智慧的 火花才是我们希望看见的。】 

8、致女儿的一封信 

一、课前准备 

1.查找关于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介绍,了解有关书信的写法; 

2.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3.收看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桥》 《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廊桥追梦》《乱世佳人》等等。 

二、导入新课 

三、新课内容 课文内容研讨: 

1、面对女儿的问题,作者没有轻下结论,他是怎样解释“什么是爱情”的?作 者到底认为什么是爱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怎样理解“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这句话的 含义? 课文也是用故事的形式诠释什么是爱情这个大问题。爱情是美好的,是人类历久 常新的话题,对于爱情,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也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解释。) 

3、积累:

爱情是这样美好,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看看名人是怎样看待爱情的: 要求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资料 

爱情,是一种炽烈的感情,一定要让理智做心灵的主宰。 ----苏霍姆林斯基《爱情的教育》 

那种用美好的感情和思想使我们升华并赋予我们力量的爱情,才能算是一种高尚 的热情;而使我们自私自利,胆小怯弱,使我们流于盲目本能的下流行为的爱情, 应该算是一种的热情。 法国作家乔治.桑 

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的领域是非常的狭小,它狭窄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 如果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做爱情,它只是感情上的游戏。 ----德国诗人、剧作家席勒 

爱情不会因为理智而变得淡漠,也不会因为雄心壮志而丧失殆尽。它是第二生命; 它渗人灵魂,温暖着每一条血管,跳动在每一次脉搏之中。 ----英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艾迪生 

爱情是一片炽热狂迷的痴心,一团无法扑灭的烈火,一种永不满足的欲望,一分 如糖似蜜的喜悦,一阵如痴如醉的疯狂,一种没有安宁的劳苦和没有劳苦的安宁。 ----英国学者理查?德.弗尼维尔 

三、拓展活动 

同学们,爱是美好的情感,人的全部道德都可以在爱情上反映出来。爱情是人类 文明的产物。根据自己的理解,你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说说什么是爱情。可以是 一句箴言,也可以是一段随笔,更可以是一篇文章。 

【评:文章的内容是很简单的,老师没有在文章的内容上花费很多的功夫,而将 时间交给了学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的气氛很活跃。到后来同学们都可 以敞开心扉,表明这节课就已经获得成功。】 

11、我的叔叔于勒 

一.导入新课 美国的欧•亨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莫泊桑的名作《我的叔叔于勒》。 

二、听读课文,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1)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2)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4)这篇小说家提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三、学生讨论,在全班交流明确: 

(1)穷--富--穷 

(2)据说做生意赚了钱,成为全家的“希望”、“福音”。 

(3)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 

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4)小说写了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充分 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一幅资本主义社 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四、精读船上巧遇的片断,了解小说在刻画人物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主要通过:表情、动作、言语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

四、小结。 这篇小说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菲利普夫妇只认钱不认人、爱面子的形象。提示 了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五、作业。 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它们的不同点,说说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评:文章上的是中规中矩,还是在体现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老师没有 将它引入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身边就没有这样的人吗?可以拓宽来将嘛,一点自 己的意见。】 

5、孔乙己 

一、检查作业,导入课文 

二、研读探讨,深透理解文意 

1.学生阅读课“序幕”部分,思考:小说一开始没有直接写孔乙己,而是 介绍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思考,教师点拨: 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 的关系,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 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可 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2.学生通读课文小说的主体部分,合作探究。 

(1)文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 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2)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来麻醉失落的灵魂吗?请大 胆谈出自己的看法。 

(3)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 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提示: 

3.讨论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分析后归纳: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 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 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三、扩展引申,比照阅读 请学生阅读《范进中举》一文的节选,与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两文人物性 格和主题思想上的差异。 

【评:这节课是本课的第二课时,教师前面的准备工作还是很充分,学生的预习 工作也很到位。教师通过众人的笑声很轻松的就将文章串联起来,真正做到了四 两拔千斤,举重若轻。】 

7、变色龙 

一、导语设计 

二、资料助读 

三、感知文意 

1、学生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疏解生字词。 

(2)选取日常生活的片断进行艺术概括,以此来反映尖锐重大的社会问题。 是契诃夫小说创作的特色。那么,本文写了怎样一件事?主要人物是谁?文章又是 主要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 小说描写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手指”这一案件的经过。主要人物 是奥楚蔑洛夫。主要运用对话刻画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特点。 

2.学生自读课文,根据对小说内容的初步理解,给课文另拟一个题目。 学生可能拟出的题目是: 一个见风使舵的人 一个变化多端的人 两面人 势利眼的警官 

3.学生速读全文,理清故事情节。 

思考: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人”事件过程中,前后态度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变化的原因和内容。 

4.学生合作探究: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态度五次变 化,那么其中有没有始终不变的地方?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在五次变色中,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 舵的性格特征始终不变,充分暴露了他的卑鄙心理。 

5.师生共同归结奥楚蔑洛夫的形象。 教师明确: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溜须拍马、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 沙皇专治统治的忠实走狗形象。 

6.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四、分角色朗读,体会形象特征 五、布臵作业续写课文内容。要求:想象警官走后又发生了什么事。400 字 左右。 

【评:文章的层次分析很清晰,变色龙的形象分析也很到位,尤其是分角色朗读 更能够让学生去体会到人物的心理。这也贯彻了葛老师的指导思想,在语文课堂 上就应该有朗朗书声。】 

14、变脸 

一、导语设计 

二、资料助读 魏明伦简介(见备课资料部分)、《变脸》剧情简介等。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剧情。 学生自行积累词语 2.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用一句话概括剧情。 

示例1:这部戏曲描写的是老艺人水上漂与他收为“孙子”的女孩狗娃之间 的命运碰撞。 

示例2:这部戏曲描写了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要将她抛弃而最终又将她收 留的一段波折。 

四、精读课文,美点寻踪 1.学生细读课文,选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用铅笔在书的空白处作简单点评。 

2.学生自主品评,进行美点寻踪。 

学生自由发言。 

生1:这场戏情节起伏跌宕,矛盾冲突尖锐,扣人心弦。 

生2:水上漂、狗娃形象鲜明,让人过目难忘。 

生3:戏曲语言清新质朴,通俗浅显,富有情味。 

生4:刻画人物手法高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颇为成功。 …… 

教师总结:《变脸》是一个美的综合体。“横看成岭侧成峰”“弱水三千,只取一 瓢饮”。大家的发言很精彩,涉及到情节、形象、语言、手法等渚多方面,美不 胜收。让我们慢慢欣赏,尽情品味吧。 

五、师生共同赏析剧本的情节美 

1.教师选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点评。 

2.教师创设合作探究的氛围,要求学生用“《变脸》情节美。美在……”的 句式说话,共同交流,领略情节的非凡魅力。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然后选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生1:情节美在起伏跌宕,曲折有致。 

生 2:情节美在巧设“误会”,以“误会”构成悬念.并随着“误会”的解 密、的显露而爆发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 

生3:情节美在铺垫、暗示的巧妙设臵。 

生4:情节美在矛盾冲突的多重设臵。 

六、布臵作业 课外阅读《变脸》全剧。 

【评:对于戏剧单元的学习一直是我们的薄弱之处。本课能够勇于尝试,从这个 方面说,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然探索的道路上,曲折与困难是在所难免。这 个课题可以继续深入探究。】 

20、庄子 

一、导语设计 

二、资料助读 

三、突破语言关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2.教师指导学生译文。 

3.教师归纳总结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于是鸱得腐鼠 

(6)鱼出游从容 

(7)是鱼之乐也 

学生明确:(1)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 

(2)同:国都、京城。 

(3) 止:栖息。 

(4)安:疑问代词,怎么。 

(5)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 意不同。 

(6)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 

(7) 是:这。 四、引读提高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 

学生思考,明确:

(1)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 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 

(2)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突破思想关。 

教师总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 

3.美点寻踪,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情节出人意料。 人物形象鲜明。 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比喻巧妙贴切。 描摹生动传神。 

五、延伸拓展 

【评:此课的课堂表现很好。既有基础知识的归纳,也有寓意主题的点拨升华, 更有《庄子》的拓展延伸……一节课安排的如此紧凑,真的很不容易。】 

24、《诗经》两首 

一、导语设计 

二、资料助读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正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 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 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 评价。 

板书: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极有层次,语约义丰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板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板书: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 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 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六、试背全诗 

【评:诗歌的讲授上,互助学习是很好的方法。既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将 繁重的学习任务化繁为简,顺利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文档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1、沁园春雪一、检查预习1、指名朗读课文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二、题解与背景本文体裁词。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沁园春,词牌名。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上片:描写北国雪景;下片:纵论历代英雄四、研究下列问题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3、哪几句是虚景?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以静写动的句子是哪些?(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