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Journal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Elementary Education Edition )Oct.2015
Vol.16No.4
将地域文化融入教学资源的思考
咸富莲
摘要:地域文化是特定地域内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实施不可或缺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特
定地域的教学实践活动。特定地域的教学实践活动,作为一种人为的、文化的存在,总是在特定地域文化的作用下,不断进行意义建构和动态生成。然而,现实中地域文化在教学资源中的缺失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也不利于地域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对此,提出了将地域文化融入教学资源的几点建议:一是充分认识地域文化对教学的影响;二是正确理解教学对地域文化的作用;三是有效开发地域文化资源。
关键词:地域文化;教学活动;教学资源;学生经验
收稿日期:2015-07-18
作者简介:咸富莲,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地域文化作为文化资源的一分子,
是特定地域内教学活动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教学资源。“地域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实体,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体现该群体价值观念、思维习惯、生活方式与行为模式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所构成的综合体。
”[1]
特定地域文化的教学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
,“是以促进人与文化的双重建构为核心,以特定文化价值体系为中介,旨在促进人的文化生成的特殊交往活动。
”[2](P132)
教学作
为基于特定地域文化之上的实践活动,不仅是教学主体与环境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更是师生在互动交往中基于教学资源共同建构的价值体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地域文化对教学会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只有将地域文化中可以为教学所用的素材经筛选和组织后有效融入教学资源,才能丰富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并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现地域文化与教学实践
“双赢”。一、地域文化融入教学资源的意义
基于特定地域文化的教学资源必然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一方面,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影
响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另一方面,对地域文化融入教学资源的研究是地域文化吐故纳新的前提。
(一)观照学生已有经验
教学作为一种人为的、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均是促进学生发展,而学生发展离不开他们成长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教学中资源开发只有结合学生已有经验才能提高教学目标与内容的适切性。毕竟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和地域文化融为一体的”
。[3]
教师在教学中会结合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使学生不自觉地结合自身已有经验理解教学中令他们熟悉而又亲切的教学实例。因此,将地域文化融入教学资源是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以学生整体素养发展为着眼点,以学生生活世界为依托,以学生成长体验和生命特性为重点,不断满足学生需求,消除学生的文化偏见,促进他们整体文化生成的关键。
(二)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地域文化是特定地域文化多元的外在呈现与内在结构丰富的表征,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类、社会类教学资源。只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资源开发意识,辩证分析地域文化的合理性,恰当理解地域文化的
(三)提高教师的文化融入素养
教师作为地域文化与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之间的“处理器”,审视地域文化的合理性,并正确认识地域文化在集体无意识层面对教学的制约和影响,是教师选择和组织教学资源的首要目标。教学本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追求相互统一、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这一特殊的实践活动会受到特定地域文化的影响,这一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为了避免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冲突,规避教学资源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隔离,缩小学生现实生活与教学要求之间的差距,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生命体验,设法控制或利用地域文化,使其对学生和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这一过程需要教师以多元文化理论为指导,充分挖掘潜藏于教学资源中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化知识结构,提升文化融入素养,旨在提高教学目标的文化适切性,增强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四)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
对于地域文化的开发、融入和研究可借鉴现象学理论与方法,回到事实本身,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教学中,反思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存在以及在物质、制度、精神和行为等层面的具体体现,不仅能够重新认识地域文化对教学的特定影响,而且还能重新审视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性,促使地域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去粗取精。更为重要的是,地域文化始终是滋养特定地域师生的沃土,只有将地域文化融入教学资源,才能与当地学生、教学、文化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使师生在实践中、在教学生活中认识地域文化,反思地域文化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地域文化在教学资源中缺失的现状
地域文化自身内容的丰富性和范围的广阔性决定了对其挖掘的复杂性。从应然角度来讲,地域文化融入教学资源能拓宽师生文化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拓展教学时空,丰富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及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实际研究和分析发现,实践中这一可贵的教学资源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一)开发意识淡薄
地域文化的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有利于师生了解当地独特的教学资源,然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缺乏资源意识。一方面,地域文化教学资源开发在观念层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上至教育行政部门,下至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在观念层面并未重视地域文化资源对于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师生文化认同感的价值和作用。整个教学的功利化取向导致一线教师忠实于“教教材”、“教考试教材”。而地域文化资源既不属于考试内容,又不能够直接测量和表征,所以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发这一资源。另一方面,地域文化教学资源开发缺乏生成意识和整合意识。对于地域文化开发理应依据教学需求与变化,在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依托地域文化之特色资源,基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地域文化之间的交互作用与多元互动及时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以彰显教学之生命活力,但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在实践中往往被忽略,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开发内容单调
尽管有部分地区将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融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等教学资源,并作为教学内容应用于课堂教学,但这些被纳入到教学资源的课程内容更多的是关注到了显性的、预设的、师本的教学资源,却忽略了隐性的、生成性的、生本的教学资源。除此之外,受教师课程意识不强、教师教学资源开发能力有限、经费投入紧缺、教学评价标准欠缺等方面的影响,地域文化在教学内容资源开发中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教学内容没有以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调动学生知识经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旨趣,相反,对伴随着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地域文化视而不见。这种对地域文化资源的漠视无形中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二是部分学校尽管开发了地域文化教学资源,但缺乏规范性。开设的校本课程只是当地民风民俗的简单堆积和拼凑。三是关于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主要集中在历史文化、民俗民风、方言等方面,对地理环境和现代人文关注的比较少。另外,在实践中有些地方对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有趋同化倾向。
(三)开发主体边缘化
地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学资源,其开发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当地地域文化特征,形成多元文化价值观。教学中对于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不是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的落实,而是一种基于现有文化资源自下而上的生成过程。这一实践过程理应得到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一线教师的高度重视、强力支持、直接参与和积极合作,形成地域文化之教学资源开发共同体,努力探索当地地域文化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模式,以整体合力推动地域文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应用、评价和反馈。但实践中并非如此,大部分学校没有开发地域文化教学资源,一是各级与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并不重视和支持;二是相关课程专家、研究人员并未深入到教学实践中直接参与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即地域文化资源开发缺乏地方科研机构的专业引领与专家的指导;三是学校和教师作为教学资源开发的主体,不但没有积极配合和认真践行这一实践活动,反而被边缘化;四是学生、家长和社会相关人士作为教育共同体的一分子,他们长期生活在特定地域文化的影响下,对学生需求和教学资源最有发言权,然而,在地域文化开发中却被忽视。
(四)开发形式单一
地域文化作为特定地域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文化遗产,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下,不断输入新鲜血液,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但是,面对全球化和异域文化的冲击,部分学生对当地文化持冷淡与漠视的态度。为了有效挖掘鲜活的地域文化资源,唯有通过教学这一主渠道对其开发和利用,才能更好地引领和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和创造地域文化。反观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形式较为单一,大多以日常教学活动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社会化的进程。具体表现为:第一,地域文化开发形式侧重于课程与教材的建设,缺乏数字化资源的共享。在数字化时代,如果能将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同步进行,其资源开发空间会更广阔,传播速度会更快,会使处于不同地域的同行相互借鉴,并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第二,地域文化开发形式要么集中于理论层面的演绎,要么停留于实践层面的探索,未能将二者有机结合。试想若将地域文化资源开发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提升理论,效果则会更好。第三,地域文化开发中很多教师倾向于在教室中借助班会或主题班会进行,没有充分利用校园和其他社会资源进行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如大到社会中的历史古迹、博物馆,小到学校内的阅览室、宣传栏、学校主题活动等,都可以作为教学中地域文化的开发渠道,丰富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形式。
(五)开发能力欠缺
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面对特定的地域文化,只有学会审视地域文化的合理性,正确认识地域文化对教学的影响,明确教学对地域文化的作用,才能合理开发地域文化资源,促进学生发展,传承地域文化。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作为地域文化和教学之间的桥梁,往往习惯于被动的执教者角色,缺乏主动开发地域文化资源的能力。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自身文化素养不高,自身对于特定地域之文化了解甚少;二是教师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主动学习能力较差,很少学习和关注教学资源开发的理论与方法;三是教师在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中对于教学资源开发问题的研讨较少,也没有接受过相应的教学资源开发的实践训练。加之教师自身没有尝试到研究的“甜头”,对于做学者型和研究型教师的认识不明确,认为研究是高校专家和教研员的事,与己无关,极少参与课题研究和教学研究工作,这一想法成了他们成长的“绊脚石”。
三、地域文化融入教学资源的原则
地域文化在教学资源中的缺失必然导致师生角色因缺少互动交往变得比较死板,教学内容因脱离学生生活变得比较枯燥,教学形式因聚焦主流文化变得比较单一。对此,研究认为将地域文化融入教学资源需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地域文化融入教学资源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认真践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基于学生发展进行教学的重要举措,旨在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所以说,地域文化融入教学资源的首要原则理应是主体性原则。在地域文化融入教学资源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基于已有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及生活经验主动参与教学互动,真正体验教学实践,深度理解教学内容。
(二)综合性原则
地域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其融入教学资源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将地域文化融入教学资源不仅仅是拓展教学内容,还可以优化知识结构,补充与师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乡土知识;获得社会经验,引导师生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开阔教学视野,提高师生文化素养与综合素质。可以说,将地域文化融入教学资源需综合考虑融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和影响因素,如教师的文化融入素养、学生的认知规律、地域文化的可操作性、教学内容的切合度等。
(三)开放性原则
针对教师的教学资源开发意识淡薄、开发能力欠缺、地域文化融入教学资源的形式单一、教学资源之国家主流文化的统一性制约了教学资源在不同地域的适切性等现实问题,研究认为,地域文化融入教学资源必须遵循开放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地域文化融入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尤其是随着三级课程管理实施以来,学校和教师获得了更多的课程与教学自主权。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将地域文化融入教学资源提供了广阔空间,为教师灵活运用课堂讲授、实地参观、调查研究、自主探究和研讨交流等学习形式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将地域文化融入教学资源的建议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相互统一、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有机统一的实践活动,需要师生结合特定的地域文化、师生生活和知识经验进行意义建构。“开发教学新资源,首先需要沟通文本与生活”。[6]也就是说,在将地域文化融入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教学无需被动地适应地域文化,它需要主动选择和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教学资源,尤其是来自学生生活及文化环境的资源。
(一)充分认识地域文化对教学的影响
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而不是传授知识,教学则不应该以教师的文化代替学生的文化,学生的文化离不开特定地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被地域文化所影响和制约。“地域文化对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静态的物质文化、动态的操作行为文化、文字表述为主的制度文化和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精神文化。”[7](P197)物质文化作为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为教学的有序进行提供了物质保障;制度文化是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稳定动力;行为文化对教学具有规范和约束作用;精神文化对教学实践具有指导和引领作用。那么,能否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事关教学的有效性、适切性和建构性。教学资源的开发除了要充分考虑地域文化对教学的影响之外,还要重视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文化世界。“一盎司经验所以胜过一吨理论,只是因为只有在经验中,任何理论才具有充满活力和可以证实的意义。”[8](P158)(二)正确理解教学对地域文化的作用
地域文化资源开发“不仅要借古学研究相关地域人群的饮食、建筑、服饰、器物以及风俗、礼仪、制度、法律、宗教、艺术等这些符号文化,而且,更应该研究在这些符号背后的东西,即观念层面的、体现地方性和民族性的深层次的文化。”[9]因为地域文化的综合性和复杂性要求教学必须对地域文化做出选择和评价。教学作为传承文化的主渠道,应在指导学生学习国家主流文化的同时,恰当兼顾地域文化,做到国家文化和地域文化有机统一,而不是顾此失彼。教学不仅要辩证分析地域文化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汲取地域文化的营养为促进自身发展所用,更要负起继承和传播地域文化的使命。教学对象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通过将地域文化融入教学资源,不仅可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观念,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最终实现教学有效促进地域文化发展这一现实目标。
(三)有效开发地域文化资源
结合当地文化资源优势,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现实生活有机融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意义学习。
第一,教师可以通过地域文化了解学生生活环境之文化特质,有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能够缓解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文化冲突,解决教师和学生之间在认知结构、心理认同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的认知冲突,为确立符合当地学生需求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提供支持。第二,社会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特定文化环境对教学的影响,地域文化亦如此。它影响着特定地域中每位师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在教学实践中,理应基于地域文化特性为教学资源的开发提供开放性生态组织,通过挂职锻炼、课题研究、主题研讨和观摩等活动,促使教师在研讨交流中产生有关地域文化这一教学资源开发的新观念与新思路。第三,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尤其是数字化资源,建设地域文化之教学资源数据库,凸显地域特色,打破主流文化对教学资源的垄断,增强教学实践活动的地域适切性。尤其是数字化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随意让学生、教师和学习者选择,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可加工,能将各自的爱好、体验和反思等,通过相应的审核程序加入到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中,以便在最大范围与他人分享和交流。”[10]第四,团结各层面地域文化教学资源开发主体,组建地域文化开发共同体。各地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科研单位、学校和教师需依托当地文化资源,由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织相关科研单位和高校的课程与教学专家、一线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相关人士,确立相应的制度保障,保证资源开发经费,形成地域文化教学资源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研究共同体。
综上所述,将地域文化融入教学资源,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涵,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而且还能够让学生在浓郁的地域文化氛围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咸富莲.地域文化对中小学教师教学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宁夏固原地区和银川地区为例[J].当代教师教育,2014(1).
[2]张广君.教学本体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3]王海燕.试论地域文化对儿童发展的意义[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6).
[4]孙宁,卢春艳,孙晨.关于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
[5]何银.地域文化视野中的校本课程开发[J].全球教育展望,2007(11).
[6]庞庆举.教学资源研究三十年概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2(3).
[7]倪胜利.教育文化论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8]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9]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8(4).
[10]石光耀.区域推进中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
[责任编辑:况琳]
Thinking of Integration ofRegional Culture into TeachingResources
XIAN Fulian
Abstract:Regional culture is an indispensable resource for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activi-ties,and may influence and restrict specific regional teaching activities on a certain extent.As a artificial culture,specific regional teaching activities are carrying out meaning construction and dynamical generation under the ac-tion of specific regional culture.However,in reality the deficiency of teaching resources in regional culture is bad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ulture.Therefore,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first,the influence of regional culture on teaching should be learnt sufficiently;sec-ondly,the role of teaching on regional culture should be understood correctly;thirdly,the regional culture re-sources should be developed effectively.
Key Words:regional culture;teaching activities;teaching resources;student experien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