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清散⽂《匆匆》原⽂及赏析
《匆匆》是现代作家朱⾃清写的⼀篇脍炙⼈⼝的散⽂。⽂章紧扣“匆匆”⼆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奈和惋惜。下⾯是⼩编精⼼收集的朱⾃清散⽂《匆匆》原⽂及赏析,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匆匆》原⽂:
燕⼦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为什么⼀去不复返呢?——是有⼈偷了他们罢:那是谁?⼜藏在何处呢?是他们⾃⼰逃⾛了罢:现在⼜到了哪⾥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但我的⼿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算着,⼋千多⽇⼦已经从我⼿中溜去;像针尖上⼀滴⽔滴在⼤海⾥,我的⽇⼦滴在时间的流⾥,没有声⾳,也没有影⼦。我不禁头涔涔⽽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屋⾥射进两三⽅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的时候,⽇⼦从⽔盆⾥过去;吃饭的时候,⽇⼦从饭碗⾥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遮挽时,他⼜从遮挽着的⼿边过去。天⿊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溜⾛了⼀⽇。我掩着⾯叹息。但是新来的⽇⼦的影⼉⼜开始在叹息⾥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在千门万户的世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千多⽇的匆匆⾥,除徘徊外,⼜剩些什么呢?过去的⽇⼦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这⼀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为什么⼀去不复返呢?
赏析:
⼀、写作背景:
朱⾃清先⽣的《匆匆》是⼀篇短⼩优美的散⽂,也有⼈认为这是⼀⾸散⽂诗,但是从作者将此⽂收录于1924年12⽉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其诗歌与散⽂集《踪迹》看,作者是将此⽂作为散⽂作品的。因为其《踪迹》之第⼀辑是新诗。第⼆辑是散⽂。⽽此⽂恰被作者收录在其第⼆辑散⽂部分的。
该⽂凡五百四⼗⼀字,是朱⾃清先⽣的第⼀篇散⽂。⽂章写于1922年3⽉28⽇,原载1922年4⽉11⽇《时事新报·⽂学旬刊》第34期。此前,朱⾃清先⽣的作品都是诗歌。⽽此时朱⾃清先⽣则改诗歌创作为散⽂创作。其中缘由:⼀是作者的创作态度决定的,⼆是环境给了作者这样的选择。因为作者⾯对时代前进中的社会与⼈的种种变化,“不愿远远地捉摸,⽽愿剥开来细细地看。”①作者细细地看了之后,就要把它说明⽩,⾃然,散⽂⽐诗歌更适合朱⾃清先⽣内⼼世界的表露,更适合他的平淡⾃然的审美理想的实现了。
朱⾃清先⽣写作《匆匆》⼀⽂是1922年。此时,恰值“五四”运动落潮之际。作者失望于现实,其⼼情苦闷,彷徨已不能⾃⼰。但作者恰如孔⼦所说的.“哀⽽不伤”②,彷徨⽽不消沉,他站在“中和主义”的⽴场上执著地追求着。他认为:“⽣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的意义和价值——每⼀刹那有每⼀刹那的意义与价值!每⼀刹那在持续的时间⾥,有它相当的位置。”③因此,他要“⼀步⼀步踏在泥⼟上,打下深深的脚印”④以求得“段落的满⾜”。他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作者⼼灵不平的低诉,这也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知识青年的普遍情绪。于是作了《匆匆》⼀⽂,呼吁要振作精神,惜时奋进。
⼆、思想主题: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通过具体⽣动的景象描写和⼀连串的疑问,不仅把看不见摸不着⽽匆匆流逝的时间形象地展现出来,⽽且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怅惘,对“去⽇苦短”的恐惧与悲伤,体现了作者对⼈⽣问题的严肃思考,要珍惜时光,珍惜⽣命,不要让⽇⼦⽩⽩过去,不要让⾃⼰在这个世界上⽩⽩⾛⼀遭,暗⽰⾃⼰要惜时奋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