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一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进程与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是【C】
A、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发展
B、教育滞后于政治经济发展
C、教育常常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发展状况
2、1999年6月、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C】
A、道德品质
B、健壮体魄
C、实践能力
D、创造能力
3、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的经典言论是:“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一个由我支配的环境,我可以保证,无论这些儿童的祖先如何,我都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为任何一种人,或者是政治家、军人、律师,抑或是乞丐、盗贼。”这种观点过于低估了下列哪种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A】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教师
4、单一课是指一节课中主要完成一项教学任务的课。下列属于单一课的有【A】
A、新授课
B、复习课
C、测验课
D、练习课
5、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A】
A、决定性因素
B、辅助因素
C、影响因素
D、引导性因素
6、学生是人,是教育的对象,因而他们【B】
A、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
B、对外界的教育影响有选择性
C、毫无顾忌地接受教育
D、能动地接受教育
7、教育者要以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方式,全面分析、了解并理解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提出这一要求的原则是【C】
A、知行统一原则
B、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C、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D、学生自主选择与教育者灌输引导有机结合原则
8、“教学与发展”的思想是谁提出来的【D】
A、赫尔巴特教师资格考试
B、巴班斯基
C、布鲁纳
D、赞可夫
9、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B】
A、测验的有效性
B、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程度
C、测验的难易程度
D、测验能否拉开分数距离的指标
10、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这是【A】
A、外部分组
B、内部分组
C、设计教学法
D、道尔顿制[page]
11、在不同政治经济制度下,学制在很多方面存在共同特点,如入学年龄,大、中、小学阶段的划分,在很多国家都是一致的。这是因为,学制的建立要受【B】
A、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B、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影响
C、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科技发展状况的影响
D、本国学制的历史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12、学生年龄特征中所指的两个方面是【D】
A、认识和情感的特征
B、情感和意志的特征
C、气质和性格的特征
D、生理和心理的特征
13、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的课程是【B】
A、国家课程
B、学校课程
C、地方课程
D、拓展课程
1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段话描述的是对师生关系的哪个要求【D】
A、民主平等
B、尊师爱生
C、心理相容
D、教学相长
15、教师要胜任教学工作有一个基础性要求,有别于其他专业人员学习同样学科的要求。这个要求指的是【B】
A、教师的文化知识素养
B、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C、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素养
D、教师的人格修养
16、道德判断发展理论认为,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个体的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提出该理论的是【D】
A、罗杰斯
B、马斯洛
C、皮亚杰
D、科尔伯格
17、“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这是德育过程哪一条规律的体现【C】
A、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B、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8、当课程被认识为是知识并付诸实践时,一般特点在于【A】
A、课程是先验的、既定的、静态的
B、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并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
C、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
D、课程是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的
19、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这是【A】
A、班级常规管理
B、班级平行管理
C、班级民主管理
D、班级目标管理
20、“学会关心”是下列哪些德育模式所强调的【B】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模仿模式[page]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不得分。
21、教育作为一个复杂而又完整的系统,其基本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现通称学习者)和________三个基本要素。
22、在历史上,_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也是最早从教会手中夺得教育权的西方国家。
23、学校教育是由_________承担的,在一定环境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习者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24、在古代欧洲,曾经出现过一种旨在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的和谐教育,它指的是_________。
25、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具有_________的特点。
26、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_________提出“成熟势力说”,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决定作用,并通过双生子爬梯试验来证明他的观点。
27、人的智力因素主要指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_________等五个方面。
28、_________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
29、一节课的基本组成部分,主要分为:组织教学、检查复习、_________、巩固新教材以及布置课外作业等。
30、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回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叫做_________。
31、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_________。
3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_________之间的矛盾。
33、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_________和教科书。
34、课程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_________的制约。
35、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_________,它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36、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最基本关系。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是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__________的关系。
37、教学上的_________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38、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统称为教师的_________。
39、我国普通中学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_________。
40、美国教育评价学家斯塔夫尔比姆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倡导的CIPP课程评价模式包括_________、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四个步骤。
填空题答案
21.教育影响
22.德国
23.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
24.雅典教育
25.阶段性
26.格塞尔
27.想象力
28.教学目标
29.讲授新教材
30.谈话法
31.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2.学生已有品德水平
33.教学大纲
34.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35.领会知识
36.相互促进
37.因材施教
38.人格特征
39.合格新生
40.背景评价[page]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42、简述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43、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45、简述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简答题答案
41.所谓教育的文化功能,就是指教育系统对文化的保存和发展所起的作用。人类文化的延续只能通过后天学习和实践的方式获得,而不能通过生物遗传的方式获得。任何一种文化的保存,都离不开教育对人的培养:
(1)教育的文化传递和保存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教育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功能;
(4)教育的文化更新和创造功能。
42.我国中学常用教学方法,可以概括为四类:
一是语言性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
二是直观性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
三是实践性教学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
四是研究性教学方法,包括讨论法、发现法。
43.学生作为学校教育中特定群体的人的称谓,具有其特殊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在教育这种特定环境下,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是学习者,是受教育者,其主要任务是学习,通过学习获得身心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特殊素质的人。这种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学生具有个人的爱好、兴趣、追求,有个人的意志。
44.1999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教育目的表述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5.(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德智体发展的特点,各学科学习的情况与成绩,有何兴趣、爱好与擅长以及不足之处,然后有目的地因材施教。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如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请有关学科的教师或校外专家进行特殊的指导和培养,让他们参加一些有关的课外小组和校外活动、有关的竞赛;在有条件的学校试行按能力分班教学;开设一些选修课,以照顾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允许成绩优异的学生跳级,使他们的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page]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0分)
46、论述师生在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论述题答案:
46.(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关系。但这种关系在一些学校教育中被异化为人—物关系,使师生关系变得机械而毫无生气;有些西方学者把教育活动等同于一般的经济活动,把教师职业看作是一种出卖知识的职业,把师生关系看作是一种买卖关系,这种观点把教育活动和师生关系的理解引入误区,使师生关系失去了道德上的规范。从教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互动关系;并且学校也是社会,从社会的角度看,师生关系在更 深刻的意义上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儿童、青少年将成长为怎样的一个人,与家长、与教师以及其他教育成员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学校的教师对孩子的发展有着特别的意义。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对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巨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精神上的、道德上的影响并不是靠说教就能产生的。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儒化。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同样,学生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做出反应,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更会做出反应,用各种形式表现他们的评价和态度。这对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确实是其他任何职业都无法比拟的精神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