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目的
为辨识公司范围内生产活动过程中的危险危害因素,评价其风险程度,从而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和进行有效的控制。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生产活动范围内的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活动。
3.定义
3.1危害因素——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相关病症、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组合之根源或状态。
3.2 风险——特定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
3.3 风险评价——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3.4残余风险——对原有风险制定或实施改进措施后尚存的风险。
4.职责
4.1 生产部
4.1.1 负责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活动的培训指导。
4.1.2 负责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协调和工作进度的检查。
4.2各部门
负责本部门及职能范围内的危害因素的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活动,保证危害因素的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工作的准确性。
5.工作程序
5.1准备工作及计划
5.1.1对部门安全员进行有关培训。
5.1.2各部门由主要负责人负责,部门安全员、相关专业人员及员工参加。
5.1.3各班组长、班组安全员根据不同工序/岗位,生产作业活动进行危害因素的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参加人员应对生产现场和设备设施比较熟悉。
5.1.4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策划工作必须在计划时间内完成。
5.2危害因素的辨识
5.2.1辨识的活动范围:
生产及辅助生产过程中的危害因素
5.2.2危害因素辨识可采用下列方式进行。
●询问与交流
●现场观察
●查阅有关记录
●安全检查表
5.2.3危害因素辨识时应考虑:
●过去、现在、将来
●常态、非常态、紧急状态
●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
●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事故及事件记录
●审核结果
●来自员工和相关方的信息交流
●管理评审的结果
●相关的实践经验,类似企业发生的事故和事件的信息
5.2.4危害因素的类型:
●人的因素——如人员素质、失误、违章等
●物的因素——化学品、机械、电气等
● 环境因素——高低温、噪音、光线等
5.3风险评价
采用LEC法
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危险源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危险源、第二类危险源。
第一类危险源: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是伤亡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
第二类危险源: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
第二类危险源包括以下三种:
1、物的故障:物的故障是指机械设备、装置、元部件等由于性能低下而不能实现预定的功能的现象。物的故障可能是固有的,由于设计、制造缺陷造成的;也可能由于维修、使用不当,或磨损、腐蚀、老化等原因造成的。
2、人的失误:是指人的行为结果偏离了被要求的标准,即没有完成规定功能的现象。人的不安全行为也属于人的失误。人的失误会造成能量或危险物质控制系统故障,使屏蔽破坏或失效,从而导致事故发生。
3、环境因素:人和物存在的环境,即生产作业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噪声、振动、照明或通风换气等方面的问题,会促使人的失误或特的故障发生。
第一类危险源是伤亡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两类危险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
因此,危险源辨识的首要任务是辨识第一类危险源,在此基础上再辨识第二类危险源。
风险评价方法:(LEC法)
定量计算每一种危险源所带来的风险,可采用如下方法:D=L×E×C
式中:D—危险性;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L—发生事故或事件的可能性
| 分数值 |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
| 10 | 完全可能预料 |
| 6 | 相当可能 |
| 3 | 可能,但不经常 |
| 1 |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
| 0.5 |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
| 0.2 | 极不可能 |
| 0.1 | 实际不可能 |
| 分数值 | 频繁程度 |
| 10 | 连续暴露 |
| 6 |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
| 3 |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
| 2 | 每月一次暴露 |
| 1 | 每年几次暴露 |
| 0.5 | 非常罕见地暴露 |
| 分数值 | 后果 |
| 100 |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 |
| 40 | 灾难,数人死亡 |
| 15 | 非常严重,一个死亡 |
| 7 | 严重、重伤 |
| 3 | 重大,致残 |
| 1 | 引人注目,不利于基本的健康安全要求 |
| D值 | 危险程度 | 危险等级 |
| >320 |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 5 |
| 160~320 | 高度危险,需立即整改 | 4 |
| 70~160 |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 3 |
| 20~70 |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 2 |
| <20 |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 1 |
5.4.1各部门根据其自身技术条件,生产、经营、财务情况制定合适的控制措施。
5.4.2控制措施的制定应本着首先考虑消除风险的原则,然后再考虑风险降低措施,将个体防护设施(设备)作为最后的手段。
5.4.3改进措施策划完成后,应对其残余风险进行评价。
● 残余风险应是可容许风险。
● 残余风险应在原风险水平以下。
● 如果残余风险仍是不可容许风险,或高于原风险水平则应对改进措施进行重新策划。
5.4.4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清单制定后,由部门工作小组审核确认。
5.4.5各部门应及时跟踪和总结进程,并将危险源辨识情况及时通报相关岗位作业人员。
5.5更新信息
5.5.1 定期:各部门应在每年进行一次危害因素的辨识和风险评价。
5.5.2 不定期:当出现如下情况时,应及时进行更新。
●生产规模、生产设备的扩大、减少、;
●职责的重新分配及大量新员工的进入;
●生产方式和生产工艺的变化;
●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的变化;
●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预防程序执行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