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研究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17:30:03
文档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研究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研究作者:***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4年第33期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与成人抑郁症临床特征差异,为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将儿童青少年抑郁症306例与成人抑郁症314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儿童青少年组以违拗、不听话、躯体症状、违反纪律、发脾气、哭闹、易激惹、自伤行为等为突出表现;成年组则以自责自罪、自卑、自杀观念及行为、妄想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儿童;青少年;抑郁症;进展        中图分类
推荐度:
导读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研究作者:***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4年第33期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与成人抑郁症临床特征差异,为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将儿童青少年抑郁症306例与成人抑郁症314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儿童青少年组以违拗、不听话、躯体症状、违反纪律、发脾气、哭闹、易激惹、自伤行为等为突出表现;成年组则以自责自罪、自卑、自杀观念及行为、妄想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儿童;青少年;抑郁症;进展        中图分类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研究

作者:***

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4年第33期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与成人抑郁症临床特征差异,为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将儿童青少年抑郁症306例与成人抑郁症314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儿童青少年组以违拗、不听话、躯体症状、违反纪律、发脾气、哭闹、易激惹、自伤行为等为突出表现;成年组则以自责自罪、自卑、自杀观念及行为、妄想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儿童; 青少年; 抑郁症; 进展

        中图分类号 R749.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33-0127-02

        抑郁障碍也称心境障碍。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意志消沉是典型抑郁症的核心症状,并非每个患者都出现,少数青春期女生(11~17岁)突出表现为厌食或暴食。同成人比较,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早期多表现为情绪不稳、好发脾气、易激惹、自伤行为、躯体不适、抗挫折力低、社会退缩,而较少有成人主观上的抑郁感觉和幻觉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8月-2014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心理门诊诊治的儿童抑郁症306例,成人抑郁症314例,均符合CCMD-3诊断标准[1]。儿童青少年组:男140例,女166例,年龄6~17岁;成年组:男147例,女167例,年龄18~60岁。

        1.2 方法

        将两组临床表现进行对照研究。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PEMS 3.1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儿童青少年组以违拗、不听话、躯体症状、违反纪律、发脾气、哭闹、易激惹、自伤行为等为突出表现;成年组则以自责自罪、自卑、自杀观念及行为、妄想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目前,国内外对儿童青少年抑郁症还缺乏从起病年龄、病程、症状、社会功能、严重程度在内全面系统的研究。根据发展心理学的轨迹,3~6岁的儿童开始与外界产生冲突,出现内疚、困惑等心理活动,而6~12岁是儿童学习社交和学习技能的重要阶段,儿童与同伴竞争,产生勤奋心理,自卑情绪[2]。10~13岁(4~6年级)小学生抑郁症状发生率为23.2%[3]。小学阶段是最渴求对外部积极评价的成长时期,在孩子的眼里不被老师重视或喜欢,常被同伴忽视、不被集体认同,对她(他)们的情绪冲击很大,这也是造成孩子抑郁的关键因素[4]。在中国,很多父母表达对孩子的爱是通过行为来表现,比如打骂管教可促进子女成长,父母仅把躯体上明显的伤害行为视为虐待,而一般性体罚、恐吓、侮辱、咒骂、拒绝、忽视、威胁等情感伤害行为认为不会对子女产生不良影响,漠视孩子的情感需要,这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恰恰也是造成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原因之一[5-6]。当然,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发生冲突,使她/他们长期处于负性家庭环境内,生理及心理需求常被忽略,无法从父母的关系中建立安全感,从而形成儿童青少年的不安全依恋,这也是孩子患抑郁症的重要原因[7]。国外研究证实人格特质与抑郁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认真性和外向性特质与抑郁呈显著的负相关,神经质人格特征的个体与抑郁呈显著的正相关[8]。儿童的非理性认知又会加重抑郁情绪[9],在生活应激中非理性观念能够预测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发生和变化[10],儿童青少年情感障碍的早期表现可仅为行为紊乱,抑郁情绪可突出地表现为发脾气或某些行为[11-12]。文献[13]报道,男孩和女孩第一个发病高峰期年龄为13岁和11岁,说明男孩出现抑郁障碍的表现晚于女孩。这刚好是青春期的年龄。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在青春期高发可能与其生理心理发育及性激素的急剧变化有关,这一时期的孩子在心理上具有“三高”,即高度自尊、高度脆弱、高度敏感,当他(她)们面临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压力、受惩罚等应激性生活事件时易出现抑郁障碍。应激反应,可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的功能持续紊乱,同时也可引起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功能缺失,而损伤大脑的海马和杏仁核等部位而产生抑郁,其中HPA轴失调是抑郁症的主要标志[14-17]。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以违拗、不听话、躯体症状、违反纪律、发脾气、哭闹、易激惹、自伤行为等为突出表现,其临床特征与成人组有显著差异。在笔者进行心理治疗的10多年中,深切的感受到儿童青少年是处于成长中的个体,情绪状态具有快速波动的特点,其生理心理发育都极不成熟,很多时候家长、老师的教育成了说教式:“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这怎么可能与孩子建立有效沟通呢?只有家长、老师拿出足够的耐心、足够的关注、正面引导,大多都能顺利渡过青春期,即使发生了抑郁症,支持性心理治疗、家庭心理治疗、催眠、意向对话、体感训练都能完全治愈抑郁症,治疗较成人简单、疗效显著。仅极少数青少年合用药物治疗。心理干预可降低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率[18]。目前抗抑郁剂与儿童青少年自杀风险的关系已引起重视,抗抑郁药在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中缺乏临床实证数据、疗效的不确切性,都提示对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还需作进一步深入研究[19]。文献[20]报道针灸治疗抑郁症安全有效。中医注重整体观,认为情志变化诱发疾病,故应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医生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一定要考虑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21]。

        参考文献

        [1]沈渔邨.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34-438.

        [2]David Shaffer.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45.

        [3]雍那,王慧,胡华,等.4-6年级小学生儿童虐待经历与抑郁情绪、睡眠质量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8):620.

        [4]郑维廉,姚舟.六年级小学生的抑郁症状及与教师评价、同伴关系的相关性[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11):847.

        [5]许成岗,焦志安,黄文胜,等.抑郁障碍与童年期被虐待经历的关系[J].精神医学杂志,2007,20(3):147-149.

        [6]凌宇,杨娟,钟斌,等.童年创伤经历与自尊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1):54-56.

        [7]岳云玲,周晓琴.青少年抑郁症的依恋相关研究进展[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3,23(5):349.

        [8] Mustafa M B,Nasir R,Yusooff F.Parental support,personality,self-efficacy and depression among medical students[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0,7(1):419-424.

        [9]赵丽俊,张卫东,李古忠,等.抑郁障碍患者非理性因素信念特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4):4-490.

        [10]陈学彬,梁研,刘琦,等.青少年非理性信念与应激对抑郁症状预测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2,22(5):298.

        [11]舒明跃.儿童青少年抑郁症[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31(3):129-132.

        [12]金利波,林节.不同时期儿童精神症早期症状比较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3,13(2):82-83.

        [13]张郭莺,杨彦春,黄颐.成都市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临床特征调查[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1,37(8):459-463.

        [14]陈辰,徐雁平,魏伟.抑郁症的神经内分泌学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08,48(37):110-111.

        [15]崔青,孙丽亚,肖红,等.抑郁症患者神经内分泌节律变化的对照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0,19(1):33-35.

        [16]杨真真,韩莉莉,杨彦春,等.抑郁症患者神经内分泌改变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3,22(4):326-328.

        [17] Duval F,Mokrani M C,Monreal-Ortiz J A,et al.Cortisol hypersecretion in unipolarmajor depression with melancholic and psychoticfeatures;dopamineergic,noradrenergic and thyroidcorrelates[J].Psychoneuroendocrinology,2006,31(2):876-888.

        [18]孙正海,李荐中,王文村,等.青少年抑郁症心理干预的对比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14(3):2200-2201.

        [19]柯晓燕.抗抑郁剂在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3,46(3):181.

        [20]钟宝亮,黄悦勤,李会娟.针灸治疗抑郁症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9):1-7.

        [21]杨菊贤,舒良.多种躯体症状与心理疾患相关[J].中国医学论坛报,2005,31(22):7.

        (编辑:何玉勤)

文档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研究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研究作者:***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4年第33期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与成人抑郁症临床特征差异,为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将儿童青少年抑郁症306例与成人抑郁症314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儿童青少年组以违拗、不听话、躯体症状、违反纪律、发脾气、哭闹、易激惹、自伤行为等为突出表现;成年组则以自责自罪、自卑、自杀观念及行为、妄想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儿童;青少年;抑郁症;进展        中图分类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