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对策的思考
垫江县汪家小学:孙雪松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历代文人和教育家对学生课外阅读都十分重视,并有过精辟的论述。庄子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唐彪也说:“文无他术,惟勤读而多为之自工”,杜甫的诗句更是妇孺皆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代强调多读多写多体会,此一“多”字意蕴深刻。
近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更是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由此可见,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学生语文素质提高的重要手段。正所谓,语文学习“三分课内,七分课外。”然而,据调查了解,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令人堪忧。
一、阅读资源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许多城镇家庭开始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逐步加大对孩子课外读物的购入量。但在广大农村,由于受家庭经济困难、家长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家长长期外出打工无暇照顾孩子读书等诸多因素的,绝大部分家庭没有藏书,即使有几本,也无非是为学生购置的教辅资料,至于古今中外的名著、诗歌、童话、寓言、科普科幻等《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读物寥寥无几,有的学生甚至一本课外书也没有。相对而言,学校图书室的藏书就成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来源,但多数农村学校因其资金短缺、硬件设施欠缺导致图书室书籍数量、种类也存在严重不足,大多数农村小学学生人均藏书只有几册,而且这些藏书,90%以上是上级行政主管部门配送,种类贫乏,内容陈旧,真正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少之又少。再加上学校图书室没有专业的图书管理员,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不能按时开放,图书室的作用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
二、阅读时间少。首先由于农村小学校大多不是寄宿制学校,学生多为走读,放学回家,完成家庭作业后,还得帮助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或家务,哪有时间读书?即使有时间,家长也不允许,许多家长能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也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好好读书,盼望他们有朝一日功成名就,一跃“农”门便化龙。但“读书,读书,就是读课本书”的观念已经在农村家长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学生一旦回家,便是督促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再者就是读背课本。看课外书在他们的眼里就是看“闲书”,做“空事”,于学习无关,对学习无用,学生要看课外书,那是万万不允许的。其次,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注重教学成绩的高低,而忽视了学生知识面的宽度,既没有专门的课外阅读课程,也没有统一安排课外阅读时间,学生在校时间不是听课就是做作业。再次,部分教师大语文观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到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眼里只有教材和分数,忽略了课外阅读指导的研究与实践。还有的教师自身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怎么能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
三、阅读习惯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具有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据我们的调查了解,虽然有些学校和教师已经意识到课外阅读对学生学习语文和终生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无论是对课外阅读的指导还是对课外阅读的评价,无论是对课外读物的选择还是对课内外阅读的互动研究等都心中无数,更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没有系统的理论作指导,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大打折扣。通过我们的调查反映,大部分学生对课外阅读具有较浓厚的兴趣,但90%的学生不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不能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章。
上述种种,严重制约了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发展,使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活动达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为了改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拓展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可以作如下尝试:
一、整合阅读资源,丰富阅读内容。我们要针对农村家庭经济确实困难的现状,灵活采取一些措施与办法,让学生不花钱、花小钱就能阅读更多的课外书籍。第一,整合现有阅读资源。图书室配备专职管理员,建立健全图书借阅制度,按时开放。图书管理员对图书室的藏书应了然于心,向各个年段的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出“推荐书目”,将合适的图书介绍给学生,满足学生阅读的需要。第二,扩充班级图书角,建立好“书交换站”。动员班级学生将自家的图书借给班级,充实班级图书角,由学生自己选出图书管理员管理,并制定借阅制度,鼓励同学们好书共分享,正所谓“书非借不能读也”。第三,编排课外阅读教材。学校组织骨干教师成立校本教材编写组,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依据课程标准对各年级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以《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70篇优秀诗文作为基础篇目,兼收并蓄其它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文章,编写课外阅读校本教材。
二、保证阅读时间,营造阅读氛围。一是学校要更新课程观,开设阅读课程。学校要建立长效机制,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每周开设1-2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列入课表,专时专用,另外每天晨会课前10分钟作为专项课外阅读时间,课间休息、放学后根据需要灵活安排阅读。同时,要求教师要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教师应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量,让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彻底地出来,有充裕的时间参与到课外阅读之中。同时,教师要与学生共同阅读,用自己的榜样作用引导学生。二是,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注意营造阅读氛围。比如张贴激励学生阅读的名言警句、古今中外勤奋读书的名人典故、读书倡议书,开设读报栏、宣传栏、评比栏,在校园醒目的地方悬挂读书口号,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的书香氛围之中,达到耳濡目染的目的。三是利用家长会、家访、社会实践活动等机会广泛宣传,向学生家长阐明课外阅读的意义,强调课外阅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以及终身发展所起着的不可低估的作用,让家长和社会明白课外阅读既可以巩固学生课内所学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又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促进其健康成长的道理,敦促家长和社会为学生在提供课外阅读读物和时间上予以大力支持,营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课外阅读氛围,为学生创造积极健康的课外阅读环境。
三、加强阅读指导,培养阅读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中提出:“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所谓“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是课外阅读指导中最为关键的环节。首先,我们要利用课外阅读指导课,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还应指导学生学会圈点、勾画、批注、摘抄、摘要、写读后感等读书方法,促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并将之牵引到课外自主阅读上,保正阅读的质与量。其次,我们要改革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如果阅读教学的方法不变,课内教学不能举一反三,那么课外阅读也就难于提高效率。一定要充分认识课内阅读只是一条腿,要有课外阅读这条腿与之配合,才能走得稳走得快。一定要从繁琐的形式主义中出来,教课文要力求突出重点,简洁明了。或紧扣一词,教活一篇;或抓住一句,串联整篇;或精导一段,拨通全文;或突破一点,举一反三。一定要通过课内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方法,然后在课外求拓展、求提高。
四、开展阅读活动,激发阅读兴趣。孔老夫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时时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定期召开课外阅读总结会,总结学生读书的表现,以表扬鼓励为主,提高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学校要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展示活动。如讲述奇闻轶事、生活常识、历史典故,开展“课前一诵”、“名言警句发布会”、“成语接龙赛”、“课本剧表演”、“自编故事比赛”、“一分钟演讲”、“读书大王评比”,“读书笔记交流”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总之,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能极大地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加强学生的积累,帮助学生实现“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阅读目的。我们应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营造阅读氛围,让学生有书读,有时间读,乐意读,让阅读成为他们的习惯,让阅读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部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