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0分钟 2012.12.1
一 积累运用。(41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 晨曦(xī) 溯游(sù) 漱口(shù) 着落(zhuó)
B. 琐屑(xiāo)凋零(diāo) 贡献(gòng) 看护(kàn)
C. 摇曳(yè) 静谧(mì) 轮廓(kuò) 寂寥(liáo)
D. 黄晕(yùn) 酝酿(niàng)撑伞(chēng)卖弄(nòng)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建筑的美感是朦胧的,但又可以是明确的;建筑的美感是抽象的,但又可以是具体的。
B.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
C.市对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二期工程设计方案提出了“生态化、差异化、功能化”的要求。
D.中国石拱桥的光辉成就,是源自合乎科学原理的精妙设计?还是巧妙绝伦的施工技术?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长时间来,对网吧的整治很难取得显著成效,无形中助长了一些违法经营者的嚣张气焰,他们对国家的规定就更加置若罔闻。
B.为了满足人们健康的需要,厂家滔滔不绝地推出了绿色食品。
C.从小酷爱电脑的小明对计算机的操作非常熟练,已经到了如火如荼的程度。
D.取缔黄色网站,净化网络环境,眼前当务之急的任务是加大执法力度。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 )
A.内宜高速公路是连接省会成都和“万里长江第一城”的重要交通要道。
B.材料厂经过技术革新,成本下降了一倍,而产值却增长10%。
C.任何一个国家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D.夜视技术是应用光电探测和成像器材,将肉眼不可视目标转换(或增强)成可视影像的信息采集、处理和显示技术。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当代作家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以深切的情感对文学作品作了生动的描述,读之使人更加亲近文学、热爱文学。
B、小说《社戏》写了作者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
C、《三峡》选自《水经注》,作者鹂道元,字善长,北魏人,著名的历史学家、散文家。
D、《斜塔上的实验》是一篇人物传记,表现了伽利略不轻信权威、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甘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6.下面语段的空白处,应依次填入的一组句子是(3分) ( )
不是所有的笑容都表达喜悦,__________ ;不是所有的喝彩都表达赞颂,_________ ;不是所有的顺从都表达虔诚,__________ ;不是所有的顺利都表达成功,_________ 。
(1)就像不是所有的反对都表达憎恶; (2)就像不是所有的眼泪都表达悲痛;(3)就像不是所有的沉默都表达否定; (4)就像不是所有的挫折都表达不幸。
A (1)(3)(2)(4) B (3)(2)(1)(4)
C (2)(3)(1)(4) D (4)(3)(1)(2)
7.根据拼音用正楷在田字格里内写汉字。 (4分)
春光明媚的瘦西湖 pàn( ),闻名遐迩的五亭桥旁,一群群踏青的少女从我们身边走过。飘扬的黑发,清 chè( )的目光,花一般清新的红晕,鹿一般轻yíng ( )的脚步,仿佛整个世界都洋yì( )着她们的歌声和笑声。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2)青山有幸埋忠骨, 。
(3)《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一词里依靠听觉和嗅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特征的两句诗是“ , ”。
(4) 在《浣溪沙》一词中,最能体现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卢梅坡在《雪梅》中道出事物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道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海纳百川,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壁立千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下面的故事,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楚国人想偷袭宋国,便事先派人去测量澭河,在浅处树立了标志。
不料后来澭水暴涨,水位升高,而楚军一无所知,夜半更深赶到岸边,仍按原来的标志,结果淹死一千多人,全军哗然大乱,如同房屋倒塌一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0. 汤姆早年失去双亲,被寄养在姨妈那里。在姨妈眼中,他是一个淘气、捣蛋的孩子。在学校也是一个令老师头疼的问题儿童。对他离家出走历险,从你的角度上讲,你赞同吗?请至少列举出3个理由。(50字左右)(3分)
答:
11.2012年5月31日是以“创建无烟环境”为主题的第25个“世界无烟日”。据武汉市一项调查显示:烟民中女性比例高达3%~4%,且呈上升趋势;35% 的青少年接触过烟草。右边这幅漫画从某一侧面反映了这一现实问题。请根据漫画内容完成下面的说话题。(4分)
(1)揣摩妈妈的话,其言外之意是:
(2)听了妈妈的话后,女儿禁不住说道:
二.阅读理解。(49分)
(一)诗歌赏析。 (4分)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2.请简要分析“树栖鸦”三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13. “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 “落”字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二)文言文阅读。(18分)
(甲)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乙) 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浩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其用心之精盖如此。国朝(宋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预都料为法。有《木经》三卷行于世。世传浩惟一女,年十余岁,每卧,则交手于胸为结构状,如此越年,撰成《木经》三卷,今行于世者是也。 ( 欧阳修《预浩父女》)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1)方两三级( )(2)但逐层布板讫( )
(3)贻以金钗( ) (4)而制度甚精 ( )
15.请选择与“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中的“之”意思相同的句子( )(3分)
(A)至之市 (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C)心之所向 (D)故时有物外之趣
16.翻译句子。 (4分)
(1)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4分)
(1)匠师以为塔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喻皓指点的定塔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你从本文中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9—23小题,计13分。
(二)选择
①他本在一家外企供职,一次意外,使他的左眼突然失明。为此,他失去了工作,到处求职都因“形象问题”连连碰壁。“挣钱养家”的担子落在他那“白领”妻子的肩上。
②妻子日渐感到他的老父亲是个负担,不止一次跟他商量把老人送到老年公寓去,他都没同意。一天晚上,他们在卧室里吵了起来,妻子嚷:“不把你爸送走,咱们就离婚!”
③第二天早饭时,父亲说:“有件事我想跟你们商量一下,你们每天上班,儿子又上学,我一个在家太冷清了,所以,我想到老年公寓去住,那里都是老人。”
④他一惊,父亲昨晚果真听到他们争吵的内容了!“可是,爸——”他刚要说些挽留的话,妻子瞪着眼在餐桌下踩了他一脚。他只好又把话咽了回去。
⑤第二天,父亲就住进了老年公寓。
⑥星期天,他去看父亲。父亲问他工作怎么样,身体好不好……他好像被人打了一记耳光,脸上发起烧来。“你别过意不去,我在这里挺好,有吃有住还有得玩……”父亲看上去很满足,可眼睛里却渐渐涌起一层雾。
⑦几天来,他因父亲的事寝食难安。挨到星期天,又去看父亲,刚好碰到市卫生局的同志在向老人们宣传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的意义,问他们有谁愿捐,很多老人都摇头。父亲站了起来,问了两个问题:一是捐给自己的儿子行不行?二是趁活着捐可不可以——“我不怕疼!我也老了,捐出一个角膜,生活还能自理,可我儿子还年轻呀,他为这只失明的眼睛,失去了多少工作的机会!要是能将我儿子的眼睛治好,我就是死在手术台上,心里也是甜的……”
⑧所有人都停止了谈笑,把震惊的目光投向老泪纵横的父亲。一股看不见的潮水瞬间将他裹围。他满脸泪水,迈着沉重的步子,一步步走到父亲身边,和父亲紧紧地抱在一起……父亲用手给他捋了捋衬衣上的皱褶,疼爱的目光像一张网,将他兜头罩下。他再次哽咽,感受如灯的父爱,在他有限的视力里放射出了无限神圣的亮光。
⑨当天,他就不顾父亲的反对,把父亲接回了家,至于妻子,他已经做好最坏的打算。
19.第⑥段中画横线句子属于_______________描写,表现了父亲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 ( 3分)
20.揣摩第④、⑨段中画波浪线的两句话,回答问题。 (2分)
(1)“他只好又把话咽了回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已经做好的“最坏的打算”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第⑧段中作者把_____________比喻为“潮水”,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
22.从全文看,父亲的“选择”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 2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你对文中人物有什么评价?请任选其中一个人物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不少于20字)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24—27题。(14分)
“种”出石油
①据科学家粗略估算,全球绿色植物每年产生的碳氢化合物可达300亿吨以上,只要将这些植物进行高压、高温加工,就能够制造出和石油成分相近的产品。目前。全球绿色植物储存的能量,大约相当于8万亿吨煤或8∞亿吨石油。可以说,植物是一座巨大的储油库。
②科学家研究发现,可用于制造石油的植物品种很多,不少乔木、灌木、海藻等含有极为可观的天然炼油物质。美国科学家选用了千余种最富生产能力的水藻进行实验,从其体内提取类脂化合物以化学的方法进行处理,从而转变成汽油和柴油。前苏联的科学家经过引导性的实验进一步证实,从锯末中也可以提炼出人造石油,这种植物能源比传统的石油和煤具有更多的优越性。首先,它便于就地生产利用,省却了远距离输送,因而成本比较低廉;其次,植物能源在燃烧过程中,一般不会形成有害物质,它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易于被植物吸收,对保护生态环境非常有利。
③众所周知,石油是多种碳氢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许多植物也可直接产生碳氢化合物。倘若能够以适当的方法把这些碳氢化合物提取出来,我们就可以得到所谓的产绿色石油”。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的卡尔文教授,在一个人工石油植物种植场,种植了一种名叫“尤加利”的树木。这种树木的茎和种子中均舍有这种可燃物质,1000平方米土地每年产5桶“绿色石油”,每桶成本仅20美元,而当时每桶石油的价格是30美元。他的成功,推动了全球的石油植物研究。
④资料表明,美国现已拥有一个上百万平方米的能源植物速生林,英国已批准兴建一个石油植物园,瑞士已经制定出一个利用植物石油取代全国半数石油消耗量的计划。可以说,用不了多久,人类将“种”出石油。
24.阅读本文后,说说石油为什么可以“种”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25. “种”出来的石油有哪些优越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6.为了说明植物能源开发的经济价值,文章第3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7.本文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7+3=60分,3分为书写分。)
母亲的一声呼唤,荡漾着爱的涟漪;朋友的一声呼唤,打开了紧闭的心扉。地球呼唤我们警醒,时代呼唤我们前行。呼唤是提醒,是关注,是引领。呼唤来自思考,呼唤源于真情。呼唤责任,呼唤坚强,呼唤燕子归来,呼唤童心不泯……生活中,多少美好的感情凝聚成一声呼唤,又有多少遗憾期待着一声呼唤。我们经常感受到对方的呼唤,也曾由衷地发出过呼唤。
请以“呼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3)不少于6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