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芣苢》《插秧歌》导学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17:30:30
文档

《芣苢》《插秧歌》导学案

学习内容:《芣苢》《插秧歌》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诗经》重章叠句和赋的手法和的“诚斋体”的诗歌风格思维发展与提升描绘诗歌中的劳动场景,感受劳动的欢乐与生活情趣审美鉴赏与创造感悟劳动精神的内涵文化传承与审美理解劳动精神的历史传承,增强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感受诗歌中的劳动场景,感悟劳动精神的内涵教学难点赏析两首诗歌的表达技巧学习过程【自学环节】【学习活动一】(时代背景诗经)【时代背景】西周取代殷商,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巨大变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促使社会在
推荐度:
导读学习内容:《芣苢》《插秧歌》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诗经》重章叠句和赋的手法和的“诚斋体”的诗歌风格思维发展与提升描绘诗歌中的劳动场景,感受劳动的欢乐与生活情趣审美鉴赏与创造感悟劳动精神的内涵文化传承与审美理解劳动精神的历史传承,增强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感受诗歌中的劳动场景,感悟劳动精神的内涵教学难点赏析两首诗歌的表达技巧学习过程【自学环节】【学习活动一】(时代背景诗经)【时代背景】西周取代殷商,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巨大变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促使社会在

学习内容:《芣苢》《插秧歌》   
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习《诗经》重章叠句和赋的手法和的“诚斋体”的诗歌风格

思维发展与提升  描绘诗歌中的劳动场景,感受劳动的欢乐与生活情趣

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悟劳动精神的内涵

文化传承与审美  理解劳动精神的历史传承,增强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中的劳动场景,感悟劳动精神的内涵

教学难点  赏析两首诗歌的表达技巧

  学习过程

【自学环节】

【学习活动一】

(时代背景 诗经 )

【时代背景】西周取代殷商,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巨大变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内文,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芣苢》选自《诗经•国风》中的《周南》,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内容上包括:①社会政治诗,对生活愤懑忧伤,抒发感慨,对政治或赞美或讥讽、抨击;②爱情诗,歌颂美好的爱情;③史诗,记载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的功勋;④反映兵役、劳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不幸。《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在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赋比兴的方法。

赋: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是《诗经》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如《邶风• 击鼓》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很直接、很热烈地将自己的爱情誓言表达出来。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魏风• 硕鼠》通篇用比。

兴: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周南•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年八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切平易、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互学环节】

【学习活动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纠正字音,解释字义

芣(  )苢(   ):        掇(   ):            捋(   ):

袺(   ):             襭(   ):

笠是兜鍪( )蓑( )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

唤渠朝( )餐歇半霎( ),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 )未匝( ),照管鹅儿与雏鸭

2.题目赏析

“芣苢”即车前草,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全体光滑或稍有短毛。根茎短而肥厚,着生多数须根。荒地或路旁常见,分布几遍全国。嫩叶可食,有些地区用作饲料;全草与种子都可入药,能利尿、清热、止咳。有种说法,先民们认为芣苢主子,采芣苢可以满足妇女们多子多孙的愿望。

【导学环节】

【学习活动三】合作探究

要求:精读诗歌,讨论交流,探究如下问题:

《芣苢》和《插秧歌》都是劳动的颂歌,但是在艺术手法上有所不同,请你比较两首诗分析。

【学习活动四】  

写写你身边的劳动者的事迹,感受他们的劳动精神。

【课后练习】

通过完成下面题目,学生对本节学习进行自主测评,注意答题规范,限时10分钟。

1.请指出下列诗句分别运用了赋、比、兴的哪种手法。

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②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⑤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答案】 ①兴 ②比 ③赋 ④比 ⑤兴

2.情景默写

(1)《芣苢》中,描写女子顺着茎成把采取车前草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

(2)《芣苢》中,描写女子用衣襟兜住采摘车前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芣苢》中,描写女子把衣襟掖在腰带上装车前草回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4)《诗经·芣苢》一诗通过动词的变换,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实地表现出来。其中,由“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由“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5)《插秧歌》中极富生活的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杨万里《插秧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写出了农事的紧张与农家的艰辛。   

(7)《插秧歌》中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来用早餐并小憩片刻,可农夫却依然低头弯腰劳作不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插秧歌》中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说明插秧就是一场抢天时的战斗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档

《芣苢》《插秧歌》导学案

学习内容:《芣苢》《插秧歌》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诗经》重章叠句和赋的手法和的“诚斋体”的诗歌风格思维发展与提升描绘诗歌中的劳动场景,感受劳动的欢乐与生活情趣审美鉴赏与创造感悟劳动精神的内涵文化传承与审美理解劳动精神的历史传承,增强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感受诗歌中的劳动场景,感悟劳动精神的内涵教学难点赏析两首诗歌的表达技巧学习过程【自学环节】【学习活动一】(时代背景诗经)【时代背景】西周取代殷商,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巨大变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促使社会在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