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 文 试 卷
注意:本试卷共10页,满分100分,附加题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1~6页是试题卷,第7~10页是答题卷。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20分)
一、(14分,每小题2分)
高考高考资源网资源网
D. 生活是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如果得不到你的欣赏,那不是它缺少美,而是你缺少发现。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总之,我们要拿来。 。 。 。 , 。
①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②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
③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④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⑤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A.③②⑤④① B.⑤③①②④ C.⑤④①③② D.③⑤④②①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其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等,他与王实甫、马致远、郑光祖一起,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B.《窦娥冤》通过窦娥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塑造了中国妇女的光辉形象,剧情曲折生动,是一部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不朽之作。
C.《哈姆莱特》中“比剑决斗”的环节有两重矛盾冲突:一个是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之间的杀父霸母之仇,一个是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之间的杀父“害”妹之仇。
D. 剧本《雷雨》的故事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 “雷雨”既是整个作品的自然环境,又预示着情节的发展,暗示着情节的高潮。
7.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A. 词中运用了“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沙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孤独、凄凉的意境。
B. 由“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一句,可以看出诗人处境的寂寞、艰辛,内心的抑郁、苦闷。
C. “拣尽”、“不肯”字样,含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急于得到赏识的心理。
D. “有恨无人省”是说作者心中分明“有恨”,然而却无人同情、理解。作者以含蓄空白的笔法,给我们留下了无限广阔的思维空间。
二、(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少善属文。 属:连缀 B.连辟公府不就。 辟:召
C.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雅:素常 D.施关发机。 发:发射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B. 十年乃成
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乃使其从者衣褐
C. 验之以事 D. 出为河间相
少以父任 为武置酒设乐
第Ⅱ卷(80分)
三、(25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译文:
②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译文:
12.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两首词一首作于早年,一首作于晚年,同是写愁思,其中蕴含的情感和营造的意境是否相同?请加以分析。
13.《窦娥冤》中有两句唱词,两个版本文字不同,请比较其优劣。(4分)
《古名家杂剧》本:“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
《元曲选》本:“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1)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柳永《望海潮》)
(2) 执手相看泪眼, 。(柳永《雨霖铃》)
(3) 羽扇纶巾,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4) 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定风波》)
(5)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辛弃疾《水龙吟》)
(6) 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
(7)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8) 吾所以为此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的母亲
今年十月,我重返故乡,看见母亲已变成一片青草,铺在楠竹湾的田坎上。我抚摸着那片草地,认真地打量故乡,发觉天空比过去的蓝,树比过去的高,牛比过去的壮,山坡上的玉米棒子也比过去的长得大……曾经被我记忆按下“暂停”的村民,一个个都动起来,他们脸上的皱纹、头上的白发第一次那么醒目。我终于明白,故乡已经代替了我的母亲。有母亲的地方就能止痛疗伤,就能拴住漂泊动荡的心灵。
(选自《天涯》2009年第3期,有删改)
15. 从全文看,文章开头“如果不是母亲,我就不会有故乡”一句有什么作用?(2分)
16. 文中画线的两处,在修辞使用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它们各自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17.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母亲的丰富情感。(6分)
18. 分析本文题目“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的母亲”的深刻含义。(4分)
五、(4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40分)
1960年,美国悬殊,社会矛盾突出。有一天,一个叫罗伯特的电视记者拍摄到这样两组画面:一组的主人公是一家公司的总经理,此人在办公室里超负荷地工作着,虽然西装笔挺,但神情憔悴,满脸疲惫;另一组的主人公是一个在写字楼工作的清洁工,他身着帆布衣服,陈旧却整洁,只见他一边清扫垃圾,一边哼着乡村歌曲,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
总经理是富人的代表,清洁工是穷人的代表。这两组镜头在电视上播出之后,奇迹出现了:许多穷人不再敌视富人,也开始感到快乐和幸福了,甚至还有富人羡慕起穷人来。
看来,穷人有穷人的快乐和幸福,富人有富人的烦恼和痛苦。只要调整好心态,乐观自在,日子照样可以有滋有味,充满阳光。请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附加题(20分)
1.仿照画线的句子,在下面横线处补写三个句子。(6分)
阅读经典,走近文学大师,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品格魅力:从孔子学得仁爱的情怀, , , 。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明人冯梦龙编的《古今谭概》里,有一则小故事,大意是说:丹徒一位姓靳的大学士,大学士的儿子不成材,但他儿子的儿子(即孙子)却考中了进士。这位内阁大学士常常责备他的儿子。可是他的儿子却回答说:“您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您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我有什么不成材的呢?”这位内阁大学士听了以后,放声大笑,不再责备了。
这位内阁大学士的儿子否认自己不成材的逻辑推理是否成立?请作简要分析。
3.被称为“四大悲剧”的《哈姆莱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代表着莎士比亚艺术的顶峰。请从莎士比亚这些作品中举出一例,分析悲剧主人公的悲剧原因。(8分)
醒民高中2009—2010学年(下)必修(4)水平测试
高一语文参及评分标准
一、(14分)
1.C 2.B 3.D 4.C 5.B6.A 7.C
二、(6分)
8.D 9.A 10.C
③第二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对故乡的记忆,写出了母亲对故乡的感情之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