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辩证文
论文题目: 论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学 院: 机电工程学院
姓 名: X X X
学 号:
学科专业:
2012年11月20日
摘要
观察是科学的基础,本文主要论述观察与理论的关系。首先对观察和理论的关系进行历史考察,对比不同时期的哲学家对观察与理论的论述。本文详细说明观察和理论的关系。观察是理论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观察是理论的基础,理论能否被接受是由观察来证实的,但有时会出现同一个观察结果和几个理论所对应的情况,理论在和观察发生矛盾的时候,也会出现观察向理论屈服的情况。理论对观察的决定也有着不充分性,理论决定观察的方向,却不决定观察的内容。赞同理论对观察的指导作用,却不赞同理论完全指导着观察。
关键词:观察,理论,关系
1观察与理论关系的历史考察
观察是科学活动的基础,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观察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从宏观到微观,借助各种科学仪器观察世界。与此同时,对观察的理解也不断的完善和转变。虽然观察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但观察仍是人类获得知识的基础,仍在科学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时期的哲学家看待观察在科学活动中的作用也不相同。
古典经验主义观察论代表人物培根和洛克认为,观察者应该排除任何理论因素的影响,纯粹客观地进行观察,由此获得的观察事实便是纯粹客观的、对任何理论保持中立的,它既是科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绝对可靠的基础,也是检验相互竞争的科学理论的唯一可靠的标准。即将观察与理论严格区分开来,认为观察是一种纯粹的感官反应活动,不受任何理论的影响。
逻辑经验主义继承了古典经验主义的传统观点,并改善了古典经验主义,有限地承认观察或经验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认为观察不是科学理论形成(发现)而只是理论检验(辩护)的基础。逻辑经验主义提出了“中性观察说",认为观察是人类积极主动探索的活动,不完全是被动的反应活动,即使这样,观察仍是客观的,不负载任何理论。其代表人物石里克指出了观察是检验“经验真理”的唯一尺度,就感觉材料或经验事实来说,没有什么所有者或者观察者承担者,它完全是中立的。卡尔纳普认为一切关于世界的概念和知识最终来源于直接经验。哲学问题被归结为语言问题,哲学方法就在于对科学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归纳推理可以而且应当像演绎推理一样予以规则化和精确化。逻辑上为真的命题都是重言式的,逻辑推理都是同语反复,都是演绎式的。
否证主义的代表人物卡尔·波普尔提出了“理论先于观察”的观点,认知不能从一无所有开始,既不能心灵白板开始,也不能从观察开始;不是“先有观察后有理论”,而是“先有理论后有观察”。他肯定理论中已包含观察,认为观察必须以某一期望、理论为前提,受到了理论的指导和沾染,具有先验主义的特点。否认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科学的观察是理解的观察,而理解必须处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对于同一个观察或实验,由于指导的理论不同,记录和表达也不同。波普尔认为事实不能证明理论,事实只能否证理论。
历史主义学派的先驱人物汉森提出了“观察渗透理论”观点。首先,视觉观察不同于视网膜上的映像,还取决于观察者所具有知识、经验、期望及内心的一般状态等。其次,观察陈述不同于视觉观察,它需要用公共语言(概念、术语)加以描述,而概念是不能靠观察得来的,只能靠在理论中起到一定作用才能获得明确含义。所以,理论是观察陈述的前提。再者,不存在“纯粹”的观察事实。对于“观察事实是什么”的理解还要取决于特定的理论。最后,理论指导观察。观察的目的是为了检验某一理论,只有与检验理论的任务有关的观察才会被记录下来。理论渗透于观察过程之中,而不是强加在观察之上,理论先于观察。
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库恩认为理论决定着观察,观察术语的意义完全取决于它们背景理论的上下文。库恩的范式说集科学理论、方法和研究主体的心理特质三者一体,认为置于科学技术发展历史背景中的某一时代的科学理论和科学理论系统,在科学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观察语言的地位和作用依科学理论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而不同。在前科学向常规科学过渡的阶段时无范式或多范式,观察在检验理论是否成熟起重要作用。常规科学时期,范式决定观察,而不是事实和经验审核理论,范式给科学家规定了研究的方向和内容。在科学时期,观察的作用是很小的,观察对理论的选择是为力的,持不同范式的科学家不再有相同的世界和语言。两个理论之间没有相互了解的共同语言,不可能以观察陈述作为评价科学进步的标准。库恩认为理论先于观察,理论决定观察。
新历史主义者达德利·夏佩尔坚持观察与理论双向渗透的观点。无论是逻辑经验主义,还是历史主义均从观察与理论对立的角度来探讨问题,而不是真正从科学史出发来考虑观察与理论的关系,尤其是没有考察科学活动中观察概念的变化。他为了纠正极端历史主义和极端多元主义,提出了关联主义模型,一样否认科学有普遍的有效的合理性标准,但承认在不同的合理性标准之间有“合理演变”的过程。他反对一元主义的同时还反对多元主义,他批评了观察和理论绝对分离的主张,坚持观察与理论双向渗透的观点。他认为不仅理论和观察的严格区别是不存在的,而且这两个概念也不占据科学哲学中心的位。”夏皮尔从科学案例出发,通过分析科学中观察概念的变化,说明了在观察的用法方面,科学家与哲学家之间存在着差别,科学上的“证据”和“观察”不是某种给定就永远不变的东西,而是随着科学知识的发展而发展的,由于科学概念的不断发展,观念与理论是双向涉透的。
2观察与理论的两个不充分性
在我看来理论和观察之间的关系,不是观察完全决定理论,或者是理论完全决定着观察,二者在相互作用的时候都存在着不充分性。
2.1观察对理论的决定有着不充分性
理论是否成立,要由观察来检验,一个理论能否被接受的基本条件就是被观察结果所证实。但观察在对理论进行裁决的时候,不是唯一的因素。我们经常会面对这样的情况,一个观察结果所对应的理论,并不是唯一的一个,有时会出现几个理论都能很好的解释观察现象的情况,此时就体现了观察对理论决定的不充分性,观察论据是理论成立的必要条件。
2.2理论对观察的决定的不充分性
理论只能指导观察的方向。在观察检验理论的预测结果时,科学家所拥有的理论决定着他所使用的观察仪器及其采用的观察方法。我们所注意的事物也受理论所影响,理论虽然指引着观察的方向,但是人们能不能观察到理论所预测是事物却不由理论决定,人们观察到什么也不由理论决定,理论只决定观察的方向,不能决定观察的内容。最终我们观察到何物,能不能观察到预言的结果,并不由理论决定,这就是理论对观察决定的不充分性。
3结论
再此我赞同逻辑经验主义关于观察是客观的理论,理论由观察结果检验,但观察在对理论进行裁决的时候,不是唯一的因素。尽管观察渗透着理论,观察的方向由理论指导,理论仍不能随意指导着观察的内容。古典经验主义认为观察是纯客观的,我们只能被动的感知,这和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是相适应。历史主义学派提出了理论决定观察的理论,但该观点在被进一步阐述的过程中变成了否认真理和观察的相对性的主要依据。
不管我们持怎样的信念,运用何种科学研究方法,我们感知这个世界的唯一手段只有观察,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和外界的事物发生联系进而一步步获得关于外界对象的知识,这种观察最初可能是无意识的,在经历了很多类似的观察之后人们终于认识了一样又一样的事物。
在科学实验中,我们可以根据预测的结果设计实验,但并不是每一个预测都能得到一个满意的实验结果。理论的证实只能通过观察结果来检验。但是并不能否认理论在实验中对观察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只是它没有重要到可以使我们放弃观察,单凭理论就能得到科学知识的地步。
我们不能因为理论在现在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否认观察的地位,模糊它们之间的区别,甚至认为理论能够完全地取代观察。在理论和观察的关系理解方面,我赞成理论只能指引观察的方向,决定不了观察的内容;同一个观察可以由几个理论来解释,理论只能由观察检验。
参考文献
[1] 李林,薛景华,阎广强.《自然辩证概论》.中国铁道出版社,1988.
[2] 高杨帆:“试论可观察性问题",《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5(03).
[3] 顾速:“历史的认识观察与理论的关系”,《自然辩证法研究》,19(03).
[4] 林定夷:“关于科学理论的检验",《现代哲学》,2005(03).
[5] 卢风:“实践标准与‘观察渗透理论‘’’,《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1(06).
[6] 陶远华、赵修卫:“科学哲学中的观察概念’’,《哲学动态》,1985(05).
[7] 王淼洋:“观察证据的确定性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19(02).
[8] 王小光:“论观察证据在理论评价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研究》,1987(02).
[9] 张谨:“观察与理论关系的历史考察及其哲学思考",《当代教育论坛》,
2001(04).
[10] 张来举:“科学与实在:费耶阿本德的理解’’,《自然辩证法研究》,1992(07).
[11] 朱凤青:“费耶阿本德对理论依赖观察观点的批判’’,《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4(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