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选择题
1.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中写道:“十余万党人于1934年10月逃出他们在江西的防御阵地……用一年时间步行约6000英里,这是人类耐久力的伟绩,至今仍具有传奇性。” 他说的“具有传奇性”的“伟绩”是指( )
A. 南昌
B. 井冈山会师
C. 红军长征
D. 百团大战
2.2016年10月,甘肃会宁将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下列说法与长征有关的是( )
A. 开天辟地 党的诞生
B. 首义成功 军旗升起
C. 生死攸关 转危为安
D. 开国大典 国旗飘扬
3.某同学在自己编写《红军长征》剧本时,设计了以下几个历史场景,其中与史实相符的是( )
A. 第四次反“围剿”失利使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B. 强渡大渡河打乱了敌人的追缴计划
C. 甘肃会宁会师是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
D. 四渡赤水使红军跳出了敌人包围圈
4.红色旅游是当今旅游的一大特色。以下某旅行社起草的景点介绍正确的是( )
A. 遵义——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 吴起镇——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C. 南昌——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D. 井冈山——党的诞生地
5.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编写《红军长征》剧本时,设计了以下几个历史场景,请你帮他们审阅,看看其中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
A.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B. 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 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
D. 红一方面军同陕北红军会师吴起镇,长征结束
6.新余某旅行社开展了一次“红色旅游”的推介活动。下列主题中适合于介绍长征的是( )
A. 南湖游船——开天辟地启航程
B. 英雄城市——八一军魂永传承
C. 摇篮——星火燎原创新路
D. 遵义小楼——生死攸关明方向
7.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应为( )
①遵义会议
②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
③红军被迫开始长征
④红军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
⑤红军到达陕甘根据地
A. ①③②④⑤
B. ②①④③⑤
C. ②③①⑤④
D. ②③⑤④①
8.“……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诗。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井冈山会师
B. 挺进大别山
C. 长征
D. 渡江战役
9.保存了中国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转危为安,为开创中国的新局面奠定基础的是( )
A. 国民军北伐
B.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
C. 遵义会议
D. 红军长征
10.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是什么力量把中华民族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聚集在一起,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奔向一个目标?这种力量就是永存的长征精神。对“长征精神”理解正确的是( )
①英雄主义 ②集体主义 ③乐观主义 ④个人自由主义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1.下面关于遵义会议历史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的正确领导
B. 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
C. 是中国党领导战争的开始
D. 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2.在新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它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素尔兹·伯里的笔下,它是“前所未有”的事;在美国记者埃德加·的笔下,它是惊心动魄的史诗。它使中国转危为安,“它”是( )
A. 北伐战争
B. 长征
C. 抗日战争
D. 战争
13.在红军征战藏区的过程中,各族人民支援红军的粮食约1000万斤,牛、羊、马、猪等各类牲畜总数约20万头。这主要说明红军长征( )
A. 粉碎了敌人的重重围剿
B. 得到了各族人民的物质支持
C. 保留了的精干队伍
D. 传播了必胜的坚定信念
14.于1935年10月著诗《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 …三军过后尽开颜”。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是( )
A. 使中国转危为安
B.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C. 使中国面貌焕然一新
D. 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15.从红军被迫长征到取得长征的胜利,这一历程说明了( )
①中国需要中国党领导
②中国的中心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
③中国的道路艰难
④中国需要正确的路线、方针和
A. ③④
B. ②④
C. ①②
D. ①③
16.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都有它自身的传奇,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
A. 井冈山会师
B. 红军长征
C. 挺进大别山
D. 秋收
17.标语是历史事件的缩影。“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老前辈。”这一标语反映哪一事件( )
A. 长征
B. 土地改革
C.
D. 抗美援朝
18.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其会师地点在( )
A. 陕北吴起镇
B. 江西瑞金
C. 甘肃会宁
D. 贵州遵义
19.“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急切(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红军战略转移”取得胜利的标志是( )
A. 四渡赤水
B. 巧渡金沙江
C. 会师吴起镇
D. 主力会师会宁
20.“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是1935年10月途经六盘山时所作的一首词。词中“屈指行程二万”指的是( )
A. 北伐战争
B. 秋收
C. 井冈山会师
D. 红军的长征
二、非选择题
21.红色旅游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之一。以下是红色旅游重要景点的图片,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请回答:
(1)请说出红色旅游选择在以上两个景点的历史依据?
(2)当年这两个地方发生的历史事件解决的主要问题分别是什么?
(3)以上事件在党的历史上各有什么重大意义?
(4)感受红色旅游,你有什么体会?
22.下面是《长征组歌》中的几个片段:
片段一: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
红军急切(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男女老少来要送,热泪沾衣叙情长。紧紧握住红军的手,亲人何时返故乡?乌云遮天难持久,红日永远放光芒。
片段二:万众呼唤毛,马列路线指航程。雄师刀坝告大捷,工农踊跃当红军。英明领袖来掌舵,磅礴和前进。
片段三: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松,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用兵真如神。
片段四:水湍急,山峭耸,雄关险,豺狼凶。健儿巧渡金沙江,兄弟民族夹道迎。安顺场边孤舟勇,踩波踏浪歼敌兵。昼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穷追夺泸定。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
片段五: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理想高于天。
请回答:
(1)上述五个片段分别描述了长征途中几个重要历史事件,请你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将它们列举出来。
(2)想想看,红军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3)同志的军事思想在长征途中几次重要战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你能从材料中找出一个例子吗?并说说采用了怎样的策略。
(4)长征是一个伟大的壮举,它以红军的胜利、敌人的失败而告终。从上述材料中,请归纳出长征胜利的原因。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党和红军八万多人离开江西瑞金,开始了战略转移,创造了传奇,故答案是C。
2.【答案】C
【解析】使中国转危为安的是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中国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遵义会议的决定。所以答案选C。
3.【答案】C
【解析】结合课本所学分析,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使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红军从根据地出发开始长征,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弃湘西,取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缴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1935年10月陕北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是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故答案为C。
4.【答案】A
【解析】1934年10月,由于红军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了的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后,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巧渡金沙江,红军跳出敌人包围圈。之后,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6 年10 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党的诞生地是上海。可见B、C、D错误,所以此题选A。
5.【答案】D
【解析】红军长征从1934-1936年,行程两万里,1935年红一方面军同陕北红军会师吴起镇,1936年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结束。
6.【答案】D
【解析】A项指一大,B项指南昌,C项指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遵义会议是在红军长征期间召开的,是党历史上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选D。
7.【答案】C
【解析】题目是考查学生对红军长征途中发生事件先后排序。①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935年1月。②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的时间是1933年10月。③红军被迫开始长征的是时间是1934年10月。④红军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的时间是1936年10月。⑤红军到达陕甘根据地的时间是1935年10月。因此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②③①⑤④,故选C。
8.【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 “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尤其出现了“红军”字眼,和红军有关的下列四个选项中只有C长征相关联,该题选C。
9.【答案】D
【解析】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转危为安,所以答案是D。
10.【答案】C
【解析】在红军长征中,红军战士表现出了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英雄主义精神,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故选C。
11.【答案】C
【解析】遵义会议确立实际以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当,挽救了红军,是中国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党从幼稚走向成熟。C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
12.【答案】B
【解析】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转危为安。故选B。
13.【答案】B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长征期间红军实施正确的少数民族和严明的军纪,因此得到少数民族人民的支持,题干材料则说明了红军长征得到了各族人民的物质支持。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它使中国转危为安。B是五四运动的影响,C是中国党成立的影响,D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15.【答案】A
【解析】从红军被迫长征到取得长征的胜利,这一历程说明了中国的道路艰难,中国需要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故选A。
16.【答案】B
【解析】中国红军长征为中国保存了的火种、宣传了思想,使中国转危为安,因而是“中国史上的伟大传奇”。
17.【答案】A
【解析】“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老前辈。”这一标语反映的是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故选A。
18.【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C项符合题意,故选C。
19.【答案】D
【解析】1936年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所以长征取得完全胜利的标志是会宁会师,根据所学知识,应选D。
2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红军的长征,红军长征从1934-1936年,行程两万里,故选D。
21.【答案】(1)图一:一大在此召开;图2:遵义会议在此召开。
(2)图一:建立中国党;
图二: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的正确领导。
(3)图一:一大的召开,正式宣告了中国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图二: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成为中国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中国成果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学习先辈的乐观主义精神、坚定的信念;没有中国党就没有新中国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第(1)、(2)、(3)问,结合所学知识,1921年一大召开,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进行,会议宣告了中国党的成立;一大的召开,正式宣告了中国党的诞生,中国党的成立,是党的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1935年长征期间遵义会议召开,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在党内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结合所学知识,成立以来,逐步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正确的中国道路,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的胜利,成立了新中国。
22.【答案】(1)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
(2)敌人的围追堵截,党内错误,恶劣的自然环境,缺少粮食给养。
(3)如四渡赤水,声东击西;巧渡金沙江,调虎离山等。
(4)一是中国党的正确领导;二是红军战士大无畏的精神;三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解析】(1)上述片段描述的重大历史事件分别是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
(2)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困难很多,有片段中提到的自然条件的艰难险阻,除此之外,结合所学知识,还应该知道红军长征是在正面临“左”倾错误的背景下发生的,所以还有党内错误的困难;另外还有疯狂的围追堵截。
(3)红军在长征中经历过几次较大的战役:血战湘江、突破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包座战役、激战腊子口、直罗镇之战、东征战役、西征战役。都体现了的军事指挥才能,如敌进我退、敌疲我打、声东击西、调虎离山等,注意要一一对应来写。
(4)由材料中的“万众呼唤毛,马列路线指航程”、“勇士万代留英名”、“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官兵一致同甘苦,理想高于天”、“健儿巧渡金沙江,兄弟民族夹道迎”、“男女老少来要送,热泪沾衣叙情长”等信息可以归纳出长征胜利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