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00 字范文
1 论语读后感 1500 字
《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 涉及到 —— 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 三五成群。这里面就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问题,还包含更复 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四、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说了这么多
《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 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
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一处是 “原壤夷俟。子曰: ‘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以杖叩其胫。阙党 童子将命。或问之曰: ‘益者与? ’子曰: ‘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 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 “朋友死,无所归,曰: ‘于我殡 ’。 ”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 是孔子所 “和 ”之人,并非所 “同”之人。
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 “知己 ”呢?仅看《论语》,似乎没 有。子曰: “莫我知也夫! ”子贡曰: “何为其莫如知子也? ”子曰: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宪问)退而求 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 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从前, 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 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 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 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
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
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 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 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 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 “父母在, 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 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 “道不行,乖桴浮于海 ”,这同样 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 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 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 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 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孔子讲究孝道,孝成 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 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 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 ”等。即孔子说; “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 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 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这里讲了什么 是孝,同 “事父母能竭其力 ”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 社会上做事,或是贪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 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 切问近而思 ”。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
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 “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同时孔子认为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六 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 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 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 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 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 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 上的吧。在这个近 80 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 书法好手、象棋大师。
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 的能歌善舞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 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 “不耻下问 ”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2 论语读后感 1500 字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 ”和 “思 ”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
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 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 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 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 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 觉。荀子也说过 “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所以,孔 子告诉他的弟 “学 ”和 “思 ”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 “父母在,
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 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 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 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 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 “道不行,乖桴浮于海 ”, 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 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 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 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 中 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 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 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事父母能竭其力; ”等。即孔子说; “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
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 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这里讲了什么 是孝,同 “事父母能竭其力 ”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 社会上做事,或是贪
治学方面,孔子的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 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 近而思 ”。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 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 “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同时孔子认为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 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可见学习 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
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 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 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 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 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 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 80 人的班集 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 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
舞 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
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 “不耻下问 ”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 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 “弟 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 学文。 ”意思是指孔子说: “弟 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 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 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 学习知识。 ”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 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 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 丰富思想。 “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 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