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海蛎饼的简介
蛎饼,(福州语称“嗲饼”)福州传统风小吃。圆形,色呈金黄,壳酥香,馅鲜美,可单独食用。福州多把蛎饼做早点下粥小菜,特别是蛎饼配吃鼎边糊,一干一稀,风味佳美。
海蛎饼都是福建人从小到大百吃不腻的美味,海蛎大名牡蛎,又名蛎黄或蚝(蠔)、蚵,属贝类动物,纯雄无雌,故得状名(牡即公的意思)。海蛎饼外酥里嫩,香气四溢,荤素搭配。极大的乐趣就在吃到里面唯一的一只海蛎的时候,如果运气好,碰到老板粗心,多放了一只海蛎在里面,就仿佛占了大便宜一样高兴。海蛎饼是泉港南埔人的叫法,泉港有些地方也称为浮果,有时候戏称为“泉港麦当劳”,但泉港人都知道是同一种的小吃,但是到了泉州的其他地区,叫“海蛎饼”就没人知道是什么东西了,一般都称它为“蛎仔煎”。泉州大部分地区所称的“蛎仔煎”并不就是“海蛎饼”,而是一种类似的呈不规则团状的油炸食品,而海蛎饼是中间微微饱满凸起,周围是匀称的花瓣形状,两者在形状上差别很大。在南埔,海蛎饼的标准食客是用盘子装上几个,再倒点白醋,来碗大肠羹,就开始大块哚颐,有时候店里面生意好,供不应求。
二、海蛎饼的传说
蛎饼为何这样制作?民间有一段有趣的传说.传说清初有一位年轻人,继承父业在闹市设摊卖早点,他虽然勤劳,但生意清淡,只能糊口,不能成亲.他朝思暮想,如何才能生意兴隆,财源茂盛,成家立业,一天晚上,他梦见一位白发老人对他说:“你的后运好!”他急问:“好运向何处求?”老人不答不理,飘然而去,他追赶不上,这时只见天上月白云清清,星星闪闪,他看了出神,接着月亮下沉,黄色的太阳,从东边升起,霞光万道.醒来却是一场梦.后来,他从梦中悟出了奥妙,就用米豆为原料磨成浆,把似明月般的蛎饼放在油中炸。饼在油中翻滚,似在彩云之间,熊熊火焰犹似霞光万丈;蛎饼熟时呈金黄,好比金黄色太阳、这就是由月亮到太阳的蛎饼制作来历.开市之时,顾客尝了,拍手叫好.于是生意兴隆,发家致富.、后人争相仿效,一直流传至今。
三、海蛎饼的制作方法
方法一:
制作蛎饼,用黄豆三斤、大米七斤、盐二两的比例为皮,以牡蛎、瘦肉为馅精制而成。先将大米,黄豆在清水中浸约二三小时,然后沥干,加水磨成浆,调入精盐,用木棍搅拌。把大锅放在中火上,下花生油,烧至六成熟时,在凹铁勺里放入米桨,再放上海蛎、猪瘦肉、芹菜调成馅,再盖上米浆,放入油锅炸。至面呈金黄色时,捞起把油沥干。 将猪肉切成6--7厘米长的粗丝,装碗内,用盐、料酒码味,水豆粉拌匀。木耳洗净切丝,玉兰片切丝,开水氽一遍。取一个碗,放酱油、白糖、醋、味精、清汤、水豆粉、兑成鱼香汁。锅内油烧至五成熟,下肉丝超散,放泡辣椒炒出红色,下姜、葱、蒜,炒出香味,再放木耳丝、玉兰片丝炒匀,烹入鱼香汁,快速翻炒几下,起锅装盘即成。在操作过程中必须注意,肉丝要切的均匀,码味要准,兑鱼香汁要按比例,要严格掌握投料先后,动作要快,才能保证成菜质量。此菜原料除猪肉外,还有很多蔬菜和肉类均适合做成各种鱼香菜肴,如鱼香茄花、鱼香油菜、鱼香鸭方、鱼香大虾、鱼香碎米鸡等,其味道都很鲜。
方法二:
1、制浆:将大米、黄豆分别用清水浸泡2小时,洗净沥干,掺少量水,磨成浓浆,盛小盆内,加盐,用木棍搅拌起劲。
2、制馅:把猪瘦肉洗净,切块后绞碎,加葱粒和酱油拌成馅料,分成数份。拣去海贝肉中的碎壳,洗净后拥干水,均放在每份猪肉馅料上。 烹制:锅内放花生油,放进两把长柄凹铁勺,用中火烧至油六成热时,取出一把铁勺舀入一汤匙米浆,放一份馅料,再盖上一汤匙米浆,放入油锅中炸;再取另一把铁勺与上述同样操作,两把勺轮换炸饼。炸时经常用勺翻动,使饼两面呈金黄色,捞出即成。
3、成品:馅鲜润,皮酥香。成品为圆形,壳酥香,馅味荤鲜美,可单独食用,也可作下粥小菜。味道美,是福州市民常用的早点之一,风行数百年不衰。
方法三
“蛎饼”中的海蛎饼,扁圆形,色黄、壳酥香,味道美,是福州市民常用的早点之一,风行数百年不衰。成品皮香酥,馅鲜美,色金黄。将大米、黄豆,分别用水浸3-4小时,掺水磨成浓浆,加入精盐搅匀后待用。猪肉剁成肉馅,葱切珠状,用酱油调成馅料,牡蛎肉洗净,沥干。将特制铁勺在油里加热后,取半汤匙料浆倒入热勺内,在米浆上放肉馅、牡蛎,再盖上一汤匙米浆,放入油锅,炸至饼面呈金黄色时捞出,沥干油。
来自蛋订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