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立项申报书.doc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17:25:49
文档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立项申报书.doc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立项申报书(2019年立项√2020年预备□)课程名称:教育组织与管理课程代码:2200078申报人姓名:xxxxxxxxx联系电话:xxxxxxxxxxxx所属学科:教育学所属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申报日期:2019年3月20日研究生院制二○一九年一月填表说明1.本表用钢笔填写或打印,要求字迹清楚、端正,内容翔实、准确。2.申请人所填内容,由所在学院负责审核。3.所填论文或专著须已在正式刊物上刊出或正式出版,截止时间是2018年12月31日。4.如表格篇幅不够
推荐度:
导读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立项申报书(2019年立项√2020年预备□)课程名称:教育组织与管理课程代码:2200078申报人姓名:xxxxxxxxx联系电话:xxxxxxxxxxxx所属学科:教育学所属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申报日期:2019年3月20日研究生院制二○一九年一月填表说明1.本表用钢笔填写或打印,要求字迹清楚、端正,内容翔实、准确。2.申请人所填内容,由所在学院负责审核。3.所填论文或专著须已在正式刊物上刊出或正式出版,截止时间是2018年12月31日。4.如表格篇幅不够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

立 项 申 报 书

(2019年立项√    2020年预备□)

    课程名称:     教育组织与管理     

    课程代码:       2200078          

    申报人姓名:       xxxxxxxxx        

    联系电话:      xxxxxxxxxxxx      

  所属学科:       教育学                   

所属学院: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申报日期:    2019 年 3月 20 日  

研究生院  制

二○一九年一月

填  表  说  明

1. 本表用钢笔填写或打印,要求字迹清楚、端正,内容翔实、准确。

2. 申请人所填内容,由所在学院负责审核。

3. 所填论文或专著须已在正式刊物上刊出或正式出版,截止时间是2018年12月31日。

4. 如表格篇幅不够,可另加页。

5. 申报书及附件等内容,将上传到研究生院网站的课程网页。

一、申报课程及课程负责人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教育组织与管理266
课程面向学术博士√   学术硕士√      工程博士□   专业硕士□

课程类型公共课□   基础课□  核心课√           全英文□  

近5年课程表

代码、课程名称、主讲教师、选课总人数、成绩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均差(本项由研究生院负责提供)

课程负责人简况姓名性别出生年月1963年5月

职称教授学位博士学科专长教育学
手机E-mail
课程负责人近三年来承担的研究课题、发表的相关论文及获得的奖励荣誉等情况。

1.课题: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生态系统研究(批准号:71874012,2019-2022)

(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双一流”背景下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研究(批准号:18YJA880062,2018-2020)

(3)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批准号:16JYA002,2016-2019)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顾客满意度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批准号:71473014,2015-2018)

(5)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理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批准号:BFA120038,2012-2015)

(6)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研究型大学工科专业本科生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批准号:ADA12061,2012-2015)

(7)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就业筛选机制的高校毕业生薪酬期望研究》(批准号:12JYB0,2012-2015)

2.论文:

(1)马永霞,李艳静,张雪.高校毕业生可雇佣能力与企业需求的差异分析[J].高教探索,2018.07.(CSSCI)

(2)Eknarin Jiracheewewong,MA Yongxia,XUE Han.The Determinants for Best Employa- bility Skills and Job Opportunities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Chinese in Thailand[J],2017.12. (SSCI)

(3)马永霞,梁金辉.“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影响——兼论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J].高教探索,2017.05.(CSSCI)     

(4)马永霞,郝晓玲.高校教育行为如何影响学生对国际工程教育活动的选择意愿——以T大学工程教育专业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CSSCI)

(5)马永霞,马立红.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教育与经济[J],2016.12.(CSSCI)

(6)马永霞,薛晗.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CareerEDGE模型解析:内容体系与实践应用[J].外国教育研究,2016.11.(CSSCI) 

(7)马永霞,郝晓玲.高校教育行为影响学生选择意愿的实证研究——以T大学工程教育专业为例[J].高等教育工程研究,2016.03. (CSSCI)

(8)刘进,马永霞.第一代大学生职业地位获得研究——基于L大学(1978-2008年)毕业生的调查分析 [J].教育学术月刊,2016.02. (CSSCI)

(9)马永霞等.理工科研究生起薪受学术水平影响研究探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08 .(CSSCI)

(10)马永霞,郝晓玲.价值与独特:研究型大学国际化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视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04.(CSSCI)

(11)马永霞,郭琦.理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实证研究[A].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二届职业发展与就业管理国际会议论文摘要集[C].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2.

(12)马永霞,高晓英.高校毕业生薪酬期望的理性分析——基于筛选理论的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13.05.(CSSCI)

3.获奖:

(1)马永霞著《个人高等教育投资论》获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贰等奖,第一

(2)马永霞“高等教育供求主体利益分析”项目获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贰等奖,第一

(3)马永霞著《教育评价》获省社科联优秀成果贰等奖,

(4)“博士生质量调查”北京理工大学个案分析获校第一届研究生教学优秀成果贰等奖

(5)多次获得校研究生优秀论文指导教师

二、教学团队简况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学位担任本门课程教学学时
王颖1970.01副教授博士2
周玲1975.04副教授博士2
张晨宇1978.11副教授博士2
郜岭1973.06副教授博士2
刘进1985.10

副研究员博士2
教学团队近三年来承担的研究课题、发表的相关论文及获得的奖励荣誉等情况。

1.王颖:

课题:

(1)北京市哲学和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北京高校理工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与质量提升途径研究”

(2)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北京高水平大学实验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论文:

(1)杜娟,王颖.高校新入职教师培训课程设计及实施效果研究——基于北京理工大学的个案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8.06.

(2)王颖,张帅.美国:增加STEM专业大学毕业生势在必行——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报告评述[J].高教学刊,2016.11.

(3)Wang Ying:Conflict and Struggle:  a Study on Identity Formation of Mainland Chinese graduate Students in Ontario Universities. Canadian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 Volume 41, Issue 1 (2012),125-136.

(4)Wang Ying:“The combination of separate modules and a cross platform: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modes in universities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Asia (Hugh Thomas,Donna Kelley), Edward Elgar, pp122-138,2011.11.

2.周玲:

课题:

(1)北京理工大学第十批教改立项:研究型课程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

(2)北京理工大学基础研究基金:基于教学改进的大学教师发展平台建设研究

论文:

(1)高校教师发展专业人员胜任力研究,2013教师发展国际研讨会文集:变革中的高校教师发展,2013.12

(2)国际视野下的大学生学习性投入研究——北京理工大学与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的比较,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6

(3)2010年教育投入分析,2012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2.3

3.张晨宇

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大学衍生企业的治理机制与创新绩效——动态演化视角下的案例与经验证据(2014-2016)

论文:

(1)张晨宇,刘慧敏,韩特.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模式:大学衍生企业[J].中国科技产业,2017.12.

(2)张晨宇,宋晓晴,刘思琦.治理安排、组织学习能力与大学衍生企业创新绩效[J].统计与决策,2017.03

4.郜岭

(1)郜岭,陆晓洁,郭月娟,潘武玲.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衔接的必要性[J].法学教育研究,2018.04

(2)董乐,郜岭.高职院校学生在线学习参与度调查—以北京市3所学校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7.11

5.刘进

课题: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带一路’学术人才向中国流动的开放式‘推-拉模型研究——人工智能方法的运用’”(71774015),2017年-至今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提升弱势群体自主招生参与的公平与效率:关系模型与改革研究”(71403020),2014-2017

(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立项课题 “学术职业流动研究”,2014-2017

论文:

(1)刘进,吕文晶.人工智能创新与中国高等教育应对(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1

(2)刘进,林松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二十)——以印度尼西亚为例[J].世界教育信息,2019.01

(3)刘进,徐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十九)——以土耳其为例[J].世界教育信息,2019.01

(4)刘进,张露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流动轨迹研究——基于UNESCO(2006-2015)数据[J].教育学术月刊,2018.09

(5)刘进,陈劲.改革开放40年:面向“一带一路”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转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09

(6)刘进,张露瑶.自主招生学生是否比统招生优秀——2008年与2015年全国自主招生问卷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2018.09

(7)吕文晶,刘进.“一带一路”国家如何走出“人才陷阱”——以俄罗斯、印度和以色列为研究对象[J].江苏高教,2018.05

(8)刘进,闫晓敏,罗艳,刘真.“一带一路”学术职业流动与国际化——基于对30个沿线国家大学教师简历的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8.04

(9)刘进,哈梦颖.世界一流大学学术人才向中国流动的规律分析——“一带一路”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17.11

(10)李和章,刘进.论大学素质教育本土话语体系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17.07

(11)刘进,哈梦颖.高校“教师发展者”的专业化问题研究——以美国32所研究型大学为分析对象[J].外国教育研究,2016.07

三、课程教学需要改进的内容

1.完善课程体系和内容建设

本课程属于交叉学科、跨学科课程,其内容涵盖教育管理学、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学、教育学等。项目组将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国内外教育经济与管理及相关课程内容,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对于教育学专业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拓展交叉领域,凝练课程方向,形成一个结构更加合理、衔接更加有序、辐射更加宽广的课程体系。项目组已经撰写《高等教育组织与管理》教材初稿,在第二轮课堂教学实验改进,并配备相应的教案、讲稿和演示文稿。

2.丰富课程教学组织形式

本课程在现有理论教学和专题讲座的基础上,增加圆桌研讨、学术报告、国际交流等形式。拟在开课之初,由教师讲授教育组织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辅之以学生交流文献进展和探究研究方法。邀请国外专家学者通过远程视频的方式开展专题讲座和学术交流,传递国外教育组织管理研究发展的前沿动态。之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问题,尽可能搜集相关资料与研究成果。开展圆桌研讨,学生汇报课题研究进展和论文撰写情况,同学间相互交流和讨论,共同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也准备一些经典文献、案例和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指导学生学习讨论。在学期末,学生以学术报告的形式将 其阶段性研究成果向课题组成员进行汇报,由专家学者、导师、同学进行评议。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科研能力的提升。

3.创新课程教学方法手段

本课程根据教育学课程特点和研究生学习基础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将问题式 教学、启发式教学、互动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式进行融合与创新。课程将课堂教 学与活动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讲授与师生讨论、小组合作与探究学习、课堂观察与案例分析、文献阅读与研究性学习等紧密结合,给予学生充分的谈论与思维的空间, 促进学生开展“深层次”的学习。通过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方法的创新,增强研究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思维,有效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素养。

4.加强教学质量的多方评价

本课程将采取有效的质量评价和保障措施,全面支持教学改革与发展。首先,定期开展学生满意度调查和同行教学质量评价,针对学生和同行教师提出的共性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选择最佳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日后的教学中应用和提高。第二,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课程评价,分析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开展国内外相同相 近课程的教学研讨,交流教学经验,提升教育质量。

四、课程建设预期成效 ( □是   □√否 建设在线课程)

(支撑材料另附):

1.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以理论教学、专题研讨和实践教学模块进行组织,每个模块又包括若干个研究专题。项目组将在原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开展教育组织与管理理论研究,以知识整合为课程内容建设的核心,系统梳理国内外教育组织与管理及相关课程内容,及时反映和吸收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积极整合相关学科领域优秀教学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对于教育学专业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拓展交叉领域,凝练课程方向,体现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对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课程内容基于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在新时期的研究拓展与实践反思。设想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努力:第一,不是单一地从高等教育管理学视角进行高等教育组织与管理研究,而是基于学科交叉的视角,兼顾高等教育组织的一般组织属性、公共组织属性以及学术组织特性,力求从管理学、教育学、组织学等多重视角对高等教育组织管理的诸要素与复杂性作出合理解释;第二,不是把高等教育组织单纯视为静态的、封闭性的组织,而是基于系统的观点,从横向的组织研究(组织理论、组织结构、组织制度、组织文化、组织变革)和系统的组织管理(资源管理、战略管理、决策管理、沟通管理、发展管理)两个维度对高等教育组织管理进行探究;第三,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基于发展的观点,融入高等教育实践和研究的新元素、新问题,力求体现高等教育组织管理的新理念、新动向,如: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高等教育组织教师长聘制度改革、高等教育组织资源共享管理等。

2.教材及相关资料

在教材建设上,依托《高等教育筹资多元化研究》、《高等教育组织与管理》两本专著,结合高等教育组织管理实践,密切联系教学实际,修订教学大纲,探索完善新的课程体系,开发建设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以网络课程建设和学科专业网站建设为依托的集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课件、网络课程、案例集、试题库、电子教案、系列参考书和辅助教材等构成的一流立体化教材。为加强国内外学术成果交流,拟引进国外原版教材,选择主要内容为留学生的学习作参考。本课程通过网络将教学大纲、参考教材、课堂教学 PPT 等教学资源供学生学习和应用,今后将进一步更新全套课程的电子教案,开发网络课程平台,设计和制作微课,以促进学习资源的共享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沟通。

3.实践教学条件(如无实践内容,可不填)

在实践教学方面,项目组基于教育管理的研究动态和近年的立项课题,联合校内双创实践教育基地和校外用人单位,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组织学生参加观摩、调研实践活动,提高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智慧教学技术手段

依托北京理工大学教师发展中心(项目成员周玲为中心副主任)等相关教学平台,创建现代教学和学习环境,开发慕课课程,共享微课视频。通过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的创新,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分析解决问题与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学校“智慧教室”实现集中智能录制、课堂直播、课后点播、在线观摩、教学评估、资源管理等功能,后期可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对课堂上的学生行为进行分析,精确捕捉课堂出勤率和抬头率等过程数据,为教学过程提供数据支持。

5.教学过程

采用项目学习法、实践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及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课堂教学与活动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讲授与师生讨论、小组合作、文阅读与案例分析等紧密结合,使学生理解教育经济管理理论知识,掌握研究的最新动态,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具体到科研和实践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与交流的空间,促进学生开展“深层次”的学习。通过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的创新,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同时,以网络与在线课程为支持,邀请国内外教育专家进行交流互动和专题讲座,包括德国斯图加特大学Bernd Zinn教授、华威大学Peter Elias教授和同学们进行视频交流,带来世界前沿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开拓国际化视野。邀请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丁小浩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李立国教授等优秀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共同探讨学科前沿知识,并进行录制视频以建设视频共享资源。同时还邀请本学科教学团队的优秀教师共同参与,传授各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6.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主要是对学生平时上课、研讨的表现进行评价。除了课堂学习和研讨的表现之外,以结课论文(“山顶报告”)为重要的评价依据。“山顶报告”是让学生结合自身对某一专题的理解,联系其学位论文选题,回顾课程的学习经历,旨在使学生应用理论解决研究问题或实践问题。同时,还会给予积极参与教育实践的学生一定的鼓励分。

7.教学评价

对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严格评价;对教学方法进行评价,讲求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根据不同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学生对本课程的评价,达到较高的学生总体满意率。结合学生和同行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针对教师和学生所提出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从而不断提高课程质量。通过邀请国内外的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对课程进行评价,并定期举行课程研讨,积极借鉴吸收优秀经验,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得到同行和校内外的广泛认可。

8.声誉

通过长期研究和教学探索,出版《高等教育组织与管理》教材一本,丰富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建设,解决相关教材的内容不系统和时效性滞后等问题。课程负责人于2017年在全国学科建设专题会议上作专题发言,介绍北理工教育学科建设经验,在业界引起较大反响和关注。本课程结合教育实践,积极吸收国内外教育组织和管理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并根据教育发展趋势,对相应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课程教学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进行较多的案例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课程教学效果显著,吸引跨专业学生参与课程学习。

9.对标分析

对标清华大学教育管理学课程,本课程研究团队经过十年时间磨合,协调教研,合作研究,已发表多本专著和多篇学术论文,在全国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团队一直致力于教育改革,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培养了大批优秀教育学人才。课程受众不断拓展,每年涵盖约20名全日制硕士生、70名非全日制硕士生、10名博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秉承“六个一流”的指导思想,即具有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一流的教师队伍,最终培养一流的研究生。课程建设侧重完善本课程的理论研究和丰富课程的实践环节,实现理论基础与实际应用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教学活动与科研创新同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综合运用。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10.学院支持的措施

该课程为教育学一级学科的重点建设课程,也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学院通过组织中青年教师观摩学习、交流研讨,一方面继续提出课程改进建议,另一方面举办对标精品课程活动,分析差距和对策,增强学院中青年教师课程建设意识。通过典型示范和资金投入,加大精品课程宣传力度,以提升课程质量为保障,不断提升学院人文社科人才培养质量。 

11.示范引领

本课程造就了一支学科结构合理、学术造诣高、教学效果好的教育学专业发展与创新团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项目负责人马永霞教授是本学科责任教授组长、校学术委会委员,长期承担教育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建设,设计规划教育学科的培养方案,承担本课程及相关课程群的整体建设。团队成员都是专业课程授课的主力军,其中,王颖副教授是双语课教师,承担教育社会学的教学任务,周玲副教授承担教育经济学课程曾获得学校重点课程等。近年来,团队成员多 人多次获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全国教育规划基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在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同时,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吸收学生的反馈意见,对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完善,进而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与学院教师沟通交流,帮助青年教师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和教学水平,激发广大教师建设精品课程的积极性。

五、课程建设成效宣传要点

1.培养了具有扎实的科研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教育学专业人才; 

2.确立了“立前沿、厚基础、拓视野、重协同、强能力”的课程建设目标; 

3.建立了“理论教学为基础、专题讲座为拓展、学术研讨为深化,实践活动为补充,网络平台为支撑”的课程组织模式; 

4.建立了“课前搜集资料、课上研讨交流、课外阅读延伸”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六、建设进度规划

第一阶段:2019.03-2019.04 查阅文献,搜集资料,掌握国内外相同相近课程建设的新进展; 

第二阶段:2019.05-2019.06 系统梳理课程体系,组织编写教学参考资料; 

第三阶段:2019.07-2019.08 完善课程教学内容,探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第四阶段:2019.09-2019.10 对课程建设进行评价,总结课程建设的经验; 

第五阶段:2019.10-2019.11 总结、交流和传播研究的成果。 

七、项目预算申请

项目支出明细预算支出明细项目

金    额

30202印刷费

1
30203咨询费

1
30207邮电费

0.5

30211差旅费

1
30215会议费

1
30226劳务费

1.5

30239其他交通费

1
酬金2
合 计

9
八、项目审核意见

课程负责人意见

    本人代表本课程教学团队承诺:本表所填内容属实,同意申报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立项,并将按照有关文件规定和本申报书的内容开展课程建设,达到预期目标。

课程负责人:            日期:

学科意见

该精品课程的建设、教师安排符合本学科的发展规划、发展布局。

学科(专业)责任教授:            日期:

学院意见(规划安排、经费保障、支持等方面)

                  负责人:      (单位公章)日期:

评审组意见

评审组长签字:                                        年    月    日

学校审批意见

盖章:

                                                  年    月    日

注:如有其它需要说明或解释的内容,请以附件形式同时提交。

文档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立项申报书.doc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立项申报书(2019年立项√2020年预备□)课程名称:教育组织与管理课程代码:2200078申报人姓名:xxxxxxxxx联系电话:xxxxxxxxxxxx所属学科:教育学所属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申报日期:2019年3月20日研究生院制二○一九年一月填表说明1.本表用钢笔填写或打印,要求字迹清楚、端正,内容翔实、准确。2.申请人所填内容,由所在学院负责审核。3.所填论文或专著须已在正式刊物上刊出或正式出版,截止时间是2018年12月31日。4.如表格篇幅不够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