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筐水果连筐共重180千克||,卖去水果的一半后,连筐共重92千克,这筐水果重多少千||克?筐重多少千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种巧克力原价是12元一盒||,商场开展促销活动,欣欣商场买3盒送1盒,迎奥商场||买1盒减2元,明明需要4盒巧克力,到哪个商场买合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箱大枣与3箱||桔子的价钱相等,3箱桔子与4箱梨的价钱相等。如果一箱大枣72元,一箱梨多少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小红上学期的一张成绩单,你能根据信息算出她的语文和外语||的成绩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星期天||,6个同学们去参观博物馆,共付门票36元,||每人乘车用3元。他们平均每人用多少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描述,把路线示意图画完整。
早上,王超从大学生公寓出发,向南偏西20的方向走10||0米到教学楼上 课;中午到教学楼北偏西30约150米的食||堂吃饭;吃完饭后,又到食堂东偏北40约200米的||图书馆看书;下午从图书馆又回到教学楼上课。
7、简算。
9999+999+99+9+4
10199 用两种方法简算
5-121-200-129
272-3+228
327+515-327+485
851-251-255-45
201912542
(450-72)9
72+4720+5972
(83-47)25+7536
8、六一儿童节,张老师给小朋友们购买||演出用的服装,买2件T恤和3条短裤的钱同样多。每条短裤40元,买8件T恤需要多||少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明在读一个小数时,把小数点的位置读错了,结果读成了三千||零六。原来的小数只读出了一个零,原来的小数是多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用5、7、0、0和 .组成符合要求的小数。
(1) 去掉1个0而大小不变的小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去掉2个0而大小不变的小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一个0都不能去掉的小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用2、3、4三个数字和小数点组成||小于4而大于2的两位小数是( )、( )、( )和 ( ),其中||最大的数是( )。
12、
5千克西红柿( )元,5千克黄瓜||( )元, 50千克白菜( )元,50千克萝卜( )元。
13、每吨海水含盐量||为30千克.照这样计算,10千克的海水含盐多少千克?100克的海水||含盐多少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一个三位小数的近似数是6.70||,这个三位小数最大是(),最小是()。
15、小红从家到学||校要走1.2千米,当她走了0.3千米后发现数学书||忘带了,立即按原路返回取书,这样她要比平时去学校多走多少千米?这回她到学校||要走少千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一筐草莓,连篮共重3.8千克,吃掉一半后,连筐共重2千克。你知道||草莓和筐各重多少千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小兰||在计算一道小数减法时,把被减数十分位上的8看成||了5,把减数百分位上的1看成了7。你能算||出错误与正确相差多少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绿化队原计划1||2天植树1800棵,实际每天植树的棵数比计划多30棵。完成植树任||务实际用多少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A||、C两城间有两条公路。一辆汽车从A城出发,经过B城到C城用了6小||时。
(1)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返回时走另外一条路,且每小时多行 6千米,回到A城要用多少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3)现在||设计新建一条公路,使B城与公路AC连通,怎||样设计路程最短?(画在图上)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