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背景下,思辨式阅读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在实践中,教师必须将思辨阅读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促进学生的思辨、思考,从而使其思考能力得到提升。同时,教师还应运用思维导图等手段,对教学环节进行设计,以问题为动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基于此,本文对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教学视角与策略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分析;探讨研究
引言: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进入千家万户,信息量空前庞大,而且传播的速度和变化也越来越快。在这种大环境下,人的思维逻辑和思考能力已成为以“花花世界”为基础的重要素质。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必须顺应时代变化,特别是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特别是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思辨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习任务群
新课程标准的突出特点是“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它可以改进教学内容,改进学生的语言能力。为适应学习任务群体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准备:一是要树立“任务”意识,要善于把学习内容转化为任务;二要强化“联系”感,以整个工作群体为中心,以统一的目标来整合学习的各个环节和活动;三是要加强“统筹”,正确地协调各种工作群体的关系,做到相互渗透、互相支撑,并以此为指导。“学习任务群”的概念是针对过去语言知识的抽象、孤立的文本理解、单纯的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而提出的。“学习任务群”中的“学习内容”、“学习任务”等关键字,尽管只有一词之隔,但这是语文学习在本体定位上由“知识文本”转向“语言实践”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的价值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方向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不仅要靠“审美鉴赏”、“语言积累”、“文化传承”,更要靠“思维发展”。思辨式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以教材为载体,通过构建思辨问题链,进行辨析,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与抉择。实施思辨式阅读,为学生自主解读、多元解读、个性表现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觉地寻求思维的发展和升华,并培育批判性的意识。新课标将思辨阅读和表达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标志着思辨阅读在初等教育中的地位。因此,在小学阶段进行思辨阅读,不仅是对当前阅读教学状况的需要,更是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思辨性阅读”是义务教育、初等教育的二级发展型任务群,是小学阶段的基本任务群,其学段的定位和作用非常明确。当学段越往上,「思辨性阅读」作业组就会为其他作业组所需的基础知识与能力提供。新课程标准中的“思辨性阅读”的教学目标是在进行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逻辑思维能力。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是当前需要探索的关键。新课标中的“阅读”、“比较”、“推理”、“质疑”、“讨论”等多种形式,分别以“梳理”、“辨析”、“辨别”三种形式进行解答。同时,新课标还在“教学提示”中提出四点建议,为教师提供课堂指导[1]。
二、思辨性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一)基于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是指导教学的方向和向导,正确、合理的教学目的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推动和引导教学,而思考式阅读教学的目的也同样重要。思辨阅读的目的是通过阅读、表达、交流、梳理等多种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和辨析的思维和逻辑性。对思辨阅读的教学目的的把握,有助于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反之,若目标不明确,或偏离目标,将会使思辨阅读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思辨阅读教学目标的确立应遵循以下两条原则:一是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提高;二是引导学生学习。例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课程时,教学目的在于体味五壮士悲壮的爱国情怀,讲授时,教师要把握要点,引导学生走进“事发现场”,通过朗读、人物对比等一系列思考活动,使教学目标从体悟人物形象提升到思考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体验“事发过程”,以课文内容为媒介,提炼出具有深度、超越文本、激发学生思辨意识的核心问题,以此来达到培养学生思辨思维和思辨能力的目的。
(二)把握课堂,开掘教学深度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依靠良好的课堂教学。当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思辨阅读教学是将二者联系起来的桥梁,而课堂教学则是实现思辨阅读教学的关键,因此,需要重新构建以前的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首先,可以创造一个具有想象力的情景。“思辨情境”的创设至少包括三个要素:一是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观点的环境;二是提炼可思考的中心议题;三个方面的合作,可以形成一个有效的思考环境。比如《书戴嵩画牛》,教师利用历史资料、图片材料、录像材料等材料来展示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斗牛的情景,让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观察和反思。同学们注意到,斗牛的尾巴有时候会被夹在两条腿之间,有时候会向上翘起。由此,创设一种思辨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思考。其次,挖掘思维的深度。思考阅读要真正实现自主和高效,需要教师在阅读中掌握文本,使其触摸、咀嚼、体味、与文本融合、对话。教科书的语篇中有很多独到的词语,读懂其中的意思,常常会和学生的认识发生矛盾,在他们的心里形成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心理场。这种强烈的内部矛盾与期望可以激发学生充分发挥其全部的认知潜力,激发其探究的内在愿望,从而激发其对语言文字的独特含义,从而增强其感知能力,发掘其思维的深度,使学生在思考和思考的过程中,挖掘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的新增长点。
(三)融通资源,激活阅读教学的动力和活力
在实施思辨阅读教学的同时,要充分挖掘思维的深层内涵,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优势。有效的课程资源整合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拓展思维的思考空间,从而有针对性地促进思辨阅读教学。例如在《草船借箭》中,作者从对周瑜的角色的疑问入手,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思考式的课外阅读,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这种阅读方式是思辨式阅读教学追求的深层阅读[2]。
结论:综上所述,思辨式阅读教学仅仅是“思辨式阅读与表现”学习任务群中的一个维度,在这一任务群体背景下进行思辨式阅读教学是不断探索的过程,教师要明确思辨教学的目的指向,创造能引起学生深度实践参与的思辨情境,设计思考问题链,精心安排学习任务。在小学实施思辨式阅读教学,既有利于贯彻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思辨式阅读与表达”的目标,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探析[J].魏小娜,陈永杰.语文建设.2022(08)
[2]基于思辨性阅读小学语文教学范式构建[J].孙礼芳.学苑教育.20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