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建华,男,1972年出生,党员,现任水资源所流域水循环模拟与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秘书长和宁夏节水型社会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级高工,研究方向为水文水资源。
学习经历:
1990.9-1994.6 安徽理工大学 水文地质专业
1994.7-1997.6 山东科技大学 水文地质专业
1997.7-2000.6 中国科学院地理所 水资源专业
2000.7-2002.6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水资源专业
工作经历:
2002.7至今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05.4-2007.1 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院委派挂职)
在专业技术方面的主要成就与贡献:
自2002年起,一直从事有关水资源领域的研究,在推进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水资源评价与规划理论方法及应用技术方面取得创新性突破。近年来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获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和北京市科协联合颁发的第九届“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曾被授予“国家机关杰出青年”、“中国水利学会先进青年科技工作者”、“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技英才”等荣誉称号,目前被水利部推荐参加中国青年科技奖评选,是中国水利学会2007年度杰出青年奖获奖人选。
近年来,王建华同志主要负责和参与了以下专业技术工作:
在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和研究方面,主笔编制我国第一个(张掖)、第三个(大连)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方案,均在通过专家审查后为水利部和地方省联合批复实施,并参与了张掖试点建设的技术咨询,作为专家组负责人参与了张掖和大连试点的评估工作。在确定的两大节水型社会建设重点示范区规划工作中,主持完成宁夏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南水北调东中线规划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总体方案、天津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的编制,均已通过水利部及国家组织的专家审查并开始实施,负责宁夏试点建设实施方案的设计和技术指导,被天津市聘为节水型社会建设顾问。还主持国家软科学项目、水利部财政部节水型社会建设专项课题,全面参与了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重要文件和规范的起草,应邀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研究生以及北京、天津、上海、甘肃、宁夏、辽宁、四川等多个省市水管人员举办专题讲座,对推进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重大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方面,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助理、项目专家组成员参与国家973项目“海河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编号:2006CB403400)研究,同时担任第五课题“基于水循环的流域水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的课题负责人。还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完成国家“九五”专题研究,作为专题负责人参与国家“十五”重大攻关课题2项,国家973课题1项。在流域二元水循环演化模式、流域水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3S技术在水循环模拟中的应用等方面取得创新性突破,主要参与的多项成果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在重大工程规划与咨询方面,作为专题负责人参与完成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专项“黄淮海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参与提出了东、中线工程主要调水规模参数,成果已在工程实施中得到采用。作为专题负责人参与“青海省引大济湟工程规划”,规划通过水利部水规总院的技术审查并获水利部批复。作为课题工作组组长参与中国工程院东北水资源重大咨询项目第一课题“东北地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和合理配置研究”,此外还作为领域专家参与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国家技术前瞻研究等项目咨询工作。
通过以上重要的研究和规划工作,主要取得了三方面创新和发现:
一是在流域水循环模拟技术和现代水资源评价方法方面有创新。提出了流域“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模式概念性模型,主要参与了由分布式水循环模拟模型和集总式水资源调配模型耦合而成的流域水资源二元演化模型的构建,探索性利用空间信息技术对水循环要素观测信息和用水统计信息的时空还原,包括降水、蒸散发的遥感反演和各业用水信息的空间化。在此基础上,主要参与了适于人类活动干扰剧烈缺水地区的水资源全口径层次化动态评价方法的提出和流域水资源演变三大规律的发现,即径流性水资源减少、有效水分增加;河道径流量减少、不重复地下水资源量增加;上游有效水量增加、下游可利用水资源量减少。流域水资源二元演化模型、广义水资源动态评价方法和黄河水资源演变规律被科技部、水利部和多位同行院士专家评价为“三项原创性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本人为第三获奖人。
二是在节水型社会建设理论、规划编制方法和定量技术方面有突破。面向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践需求,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规划编制上不断创新,所编制的规划和方案对全国有重要引导作用,并被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编制导则采用。同时对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理论与规划技术方法进行了有益探索,尝试性提出了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技术体系框架,提出并倡导以水资源合理配置作为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的定量基础平台,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从传统节水的“提高用水效率”拓展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参与提出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四大体系”建设等,以上各项成果已在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相关文章获中国自然资源学会青年优秀论文奖、中国水利学会优秀论文奖。
三是在水资源科学调配理论与方法方面有所发展。在南水北调工程规划专项“黄淮海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中,参与提出了以三次供需平衡为主线的跨流域调水工程规划方法与调水规模确定技术,目前已被作为全国跨流域调水工程合理调水规模确定的通用定量技术方法。在“十五”攻关重大课题“黑河流域水资源调配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中,提出了基于全属性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与方法,以及实现规划层面的水资源配置方案与管理层面的水资源实时调度方案耦合的建模方法,被审查专家组认为在“水资源调配理论方面有明显创新”。
迄今与人合著专著3部,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多篇为SCI和EI检索,曾获中国水利学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主笔编制技术报告30余部。自参加工作以来,单位年度考评均为“优秀”,2006年被水利部破格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主要成果:
| 序号 | 成果/项目名称 | 获 奖 情 况 | 主要合作者 | ||||
| 奖别(国家、省、部)名称 | 年份 | 等级 | 排名 | 证书号码 | |||
| 1 | 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与二元演化模型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 2006 | 二 | 3 | 2006-J-222-2 -01-R03 | 王浩 贾仰文等 |
| 2 | 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与二元演化模型 | 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 | 2005 | 一 | 3 | DYJ20050203 -G03 | 王浩 贾仰文等 |
| 3 | 宁夏经济生态系统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 |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奖 | 2006 | 一 | 10 | 无编号 | 王浩 裴源生等 |
| 4 | 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承载能力研 | 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 | 2003 | 一 | 15 | DYJ20030303 -G15 | 王浩 陈敏建等 |
| 5 | 青海省引大济湟工程规划 | 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 | 2006 | 二 | 10 | DYJ20060313 -G10 | 王浩 谢新民等 |
| 6 | 个人奖 | 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 | 2007 | 无编号 | |||
| 7 | 个人奖 | 国家机关杰出青年奖 | 2004 | 无编号 | |||
| 8 | 节水与节水型社会的内涵与特征辨析 |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青年优秀论文奖 | 2004 | 1 | 无编号 | 王浩 秦大庸等 | |
| 9 | 水资源评价准则与计算口径 | 中国水利学会优秀论文奖 | 2003 | 5 | 无编号 | 王浩 秦大庸等 | |
| 10 | 基岩裂隙与注浆研究 | 山东省煤炭科技进步奖 | 2001 | 二 | 5 | 2001-2-21 | 张连明 弭尚震等 |
| 序号 | 论文/著作名称 | 年份 | 排名 | 主要合作者 | 发表刊物或出版社名称 | 收录检索情况(SCI/EI/ISTP等) |
| 1 | 黄河流域二元水循环信息反演研究 | 2006 | 1 | 江东 | 科学出版社 | |
| 2 | 基于社会学节水型社会建设理论纲要 | 2005 | 1 | 中国水利学会2005年年度学术论文集 | ||
| 3 | 节水与节水型社会的内涵与特征辨析 | 2004 | 1 |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04年度年会论文集 | ||
| 4 | 年尺度下的黄河流域降水遥感反演 | 2003 | 1 | 江东 | 资源科学 | |
| 5 | 基于统计的黄河流域人类活动水文效应分析 | 2003 | 1 | 秦大庸 | 水科学进展 | EI检索源刊 |
| 6 | 流域水资源规划的系统观与方 | 2002 | 2 | 王浩 | 水利学报 | EI检索源刊 |
| 7 | 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 | 2004 | 2 | 王浩 | 水科学进展 | EI检索源刊 |
| 8 | 基于二元水循环模式的水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 | 2006 | 2 | 王浩 | 水利学报 | EI检索 |
| 9 | 现代水资源评价及水资源学学科体系研究 | 2002 | 2 | 王浩 | 地球科学进展 | |
| 10 | 我国北方干旱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索 | 2002 | 2 | 王浩 | 中国水利 | |
| 11 | 黄河流域主要水文参数遥感反演 | 2003 | 2 | 江东 | 水科学进展 | |
| 12 | 黄河流域社会经济要素空间化 | 2003 | 2 | 江东 | 水科学进展 | |
| 13 | 空间信息技术支持下人口数据空间化 | 2003 | 2 | 江东 | 水科学进展 | |
| 14 | 人类活动的水循环效应及定量方法 | 2003 | 2 | 吴洪寿 | 水科学进展 | |
| 15 | 基于SD模型的干旱区城市水资源承载力预测研究 | 1999 | 1 | 顾定法 |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
学习经历:
1982.9-1986.7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农田水利专业
工作经历:
1986.7-1998.4 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
1998.4至今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在专业技术方面的主要成就与贡献:
1986至1998年在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从事水利工程设计工作,在基础处理、泵站、坝工、输水管渠等工程设计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1998年引进人才调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从事农村水利研究,在节水灌溉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技术方面有很多实用的研究成果。
在工程设计方面,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参加人,完成了16项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包括“北京九龙游乐园工程(中日合作)”、“北京市东水西调工程”、“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下池防渗工程”、“北京市引潮入城工程”、“北京市城子水厂供水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等大中型水利工程设计。其中,4项工程获北京市优秀设计奖。
3次派驻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援助,包括突尼斯两座土石坝工程的设计和监理、伊朗两座橡胶坝工程的设计、布隆迪两座水电站的设计改造。
在节水灌溉领域,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参加人,完成了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井灌类型区农业高效用水产业化与示范项目”,农业综合开发示范项目“内蒙元宝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高新科技示范项目”,863项目“现代渠道、管网高效输水技术及新产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辐射井在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中的应用与示范”,水利部科技创新项目“东北三江平原灌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研究”,大型灌区改造项目“甘肃景泰提水灌区节水改造专题研究”等。其中,1项获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实用新型专利。
在农村饮水安全领域,主持完成了国家重大工程前期研究项目“中西部地区农村人饮工程项目建议书”、“全国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工程二期项目建议书”、“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研究”、“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农村饮水安全技术路线研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资估算研究”,参与完成了中国工程院“农村饮水安全咨询报告”、水利部“农村水利发展重点对策研究”、“农村供水管理研究”和“农村饮水解困工作经验与成效分析研究”。提出了农村饮水安全的概念、评价指标体系、调查评估办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农村供水发展模式以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投资估算方法等,多数成果被水利部和采纳,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主持编制了水利部《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实现了水利部从90年代初期就列入编制计划但一直未能实现的宿愿;主持编制了《村镇供水工程辅助设计软件》,已在全国推广了1000多套;作为水利部代表,参与完成了卫生部主持的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修订;还参与编制了水利部《村镇供水单位资质标准》、《北京市农用机井水表安装维护规程》、《北京市村镇供水工程自动控制系统设计规范》、《北京市村镇集中式供水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北京市村镇集中式供水工程运行管理规程》,对规范全国及北京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起到了关键作用。
主持完成了《全国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十五”规划》、《2005-2006年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规划》、《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3项规划总投资880多亿元,对我国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三个规划都是水利部近年来的重点规划,其中,《应急规划》和《“十一五”规划》是经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总理在审议“十一五”规划时指出:这个《规划》很重要,做得比较好,我赞成。《“十一五”规划》获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特等奖。
2000~2004年一直参与水利部农村饮水解困项目的技术管理,包括对各省项目可研报告审查,起草年度项目计划、农村人畜饮水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农村人畜饮水项目阶段性监测与评估办法、人畜饮水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提纲、农村小型水利公益设施建设项目指南、关于加强村镇供水工程管理的意见等。
积极参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技术的推广,近年来20多次参与水利部及各省组织的培训会对基层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积极为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提出建议,包括“尽快开展示范县建设”、“抓紧开展县级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工作”、“推广用水户全过程参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等建议,已被水利部和国家采纳。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项目,承担着全国妇联“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甘泉供水”项目的工程设计方案审查、技术指导、工程质量监督、技术模式研究等工作。
与其他同志合作出版专著5部,包括《洪涝灾区灌排工程修复与重建技术指南》、《农业节水可持续发展与农业高效用水》、《节水灌溉实用技术手册》、《农业高效用水科技产业示范工程研究》和《当代水利科技前沿》。在中国水利、农业工程学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学报、中国农村水利水电和中国水利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6篇,“农村供水及饮水安全呼唤科技支撑”一文提出了农村饮水安全主要技术问题和研究方向。
主要学术观点:(1)农村饮水安全,指农村居民能够及时、方便地获得足量、洁净、负担得起的生活饮用水。有了这个概念,农村饮水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和调查评估方法、建设和管理的目标也就明确了。(2)农村供水发展建设模式:加强区域供水工程规划,以解决饮水安全问题为主,统筹考虑二、三产业的用水需求,统筹考虑改善其他落后的供水条件,整体提高区域供水总体水平;按照优质水源优先用于生活饮用的原则,做好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从区域的角度选择可靠的供水水源;建设适度规模联片集中式供水工程,有利于专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提高供水质量,是农村供水发展的方向。(3)提高供水质量、供水可靠性、工程可持续性、投资效率,改善管理条件、降低供水成本是农村供水技术进步的方向。(4)用水户参与、集约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是农村供水管理的方向。
全国爱卫会“九五”时期改水改厕先进个人,妇儿工委“十五”时期先进个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6年科技英才。
目前正在主持水利部“村镇供水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农村饮水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北京市科委“村镇安全供水配套技术研究”、妇联“妇联-百事‘母亲水窖’二期项目”、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村安全供水消毒技术与装置开发”,参与“劣质地下水处理技术研究与设备研制”,还承担着水利部农水司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部分技术管理工作。
主要成果:
| 序号 | 成果/项目名称 | 获 奖 情 况 | 主要合作者 | ||||
| 奖别(国家、省、部)名称 | 年份 | 等级 | 排名 | 证书号码 | |||
| 1 | 北京市东水西调 工程 | 北京市优秀设计奖 | 1992 | 二 | 10 | 丛蔼森 | |
| 2 | 北京九龙游乐园 工程 | 北京市优秀设计奖 | 1993 | 二 | 5 | 丛蔼森 | |
| 3 | 北京市城子水厂供水工程 | 北京市优秀设计奖 | 1998 | 三 | 王雷 | ||
| 4 | 北京市引潮入城 工程 | 北京市优秀设计奖 | 1998 | 三 | 钱德林 | ||
| 5 | 突尼斯共和国两水坝工程 | 杨伽蒂 | |||||
| 6 | 井灌区农业高效用水产业化与示范 | 河北省科技进步奖 | 2004 | 二 | 5 | 2003JB2029-05 | 徐振辞 |
| 7 | 多功能调压与分水控制装置 | 实用新型专利 | 2004 | 3 | 第633916号 | 刘群昌 | |
| 8 | 全国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十五”规划 | 严家适 | |||||
| 9 | 2005~2006年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规划 | 高占义 | |||||
| 10 | 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 | 中国水科院科学技术奖 | 2006 | 特等奖 | 2 | 高占义 | |
| 11 |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研究 | 高占义 | |||||
| 12 | 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 | 张顿强 | |||||
| 13 | 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 | 刘学功 | |||||
| 14 | 村镇供水工程辅助设计系统 | 刘学功 | |||||
| 15 |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资估算研究 | 崔招女 | |||||
| 16 | 农村饮水安全技术路线研究 | 程先军 | |||||
| 序号 | 论文/著作名称 | 年份 | 排名 | 主要合作者 | 发表刊物或出版社名称 | 收录检索情况(SCI/EI/ISTP等) |
| 1 | 开展松嫩平原洪涝旱碱综合治理和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建议 | 1999 | 2 | 田园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 |
| 2 | 农村人畜饮水项目建设管理办法 | 2001 | 1 | 严家适 | 水利部文件印发 | |
| 3 | 农村小型水利公益设施建设项目指南 | 2001 | 1 | 郭宏江 | 水利部文件印发 | |
| 4 | 农村饮水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实施方案的编制 | 2002 | 1 |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 ||
| 5 | 三江平原农业需水量及适宜水稻种植面积研究 | 2004 | 2 | 王韶华 | 农业工程学报 | |
| 6 | 农村供水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 | 2005 | 1 | 胡孟 | 中国水利 | |
| 7 | 2005-2006年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规划要点 | 2005 | 1 | 刘群昌 | 中国水利 | |
| 8 | 全国农村饮水现状复核评估办法 | 2005 | 1 | 崔招女 | 水利部文件,印发 | |
| 9 | 管网及调节构筑物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 2005 | 1 | 刘学功 | 中国水利 | |
| 10 | 农村供水工程发展模式及工程规划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 2005 | 2 | 刘学功 | 中国水利 | |
| 11 | 农村供水及饮水安全呼唤科技支撑 | 2005 | 1 | 中国水利报 | ||
| 12 |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需要主导、科技支撑和农民参与 | 2005 | 1 | 中国水利报 | ||
| 13 | 我国农村饮水安全技术标准发展动态及需求分析 | 2006 | 2 | 胡孟 | 水利技术监督 | |
| 14 | 新农村供排水工程建设重点与标准探讨 | 2007 | 2 | 胡孟 |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