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教案 第五讲 资本和剩余价值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17:28:28
文档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教案 第五讲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五讲资本流通理论(资本的循环和周转)【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对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的分析,揭示单个资本运动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对资本循环阶段和资本价值形式的变化的分析,说明产业资本运动既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又是三种职能形式循环的统一,进而揭示资本循环保持连续性的必要条件;通过对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构成等因素的分析,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通过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分析,揭示社会资本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说明为保证社会资本再生产顺利进行,各个个别资
推荐度:
导读第五讲资本流通理论(资本的循环和周转)【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对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的分析,揭示单个资本运动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对资本循环阶段和资本价值形式的变化的分析,说明产业资本运动既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又是三种职能形式循环的统一,进而揭示资本循环保持连续性的必要条件;通过对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构成等因素的分析,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通过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分析,揭示社会资本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说明为保证社会资本再生产顺利进行,各个个别资
第五讲  资本流通理论(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的分析,揭示单个资本运动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对资本循环阶段和资本价值形式的变化的分析,说明产业资本运动既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又是三种职能形式循环的统一,进而揭示资本循环保持连续性的必要条件;通过对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构成等因素的分析,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通过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分析,揭示社会资本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说明为保证社会资本再生产顺利进行,各个个别资本之间、两大部类之间、两大部类内部必须保持一个协调的比例关系。

【教学重点】

1、资本周转

1、资本循环

2、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3、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

【教学难点】

1、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2、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

3、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一、资本的循环

资本是在不断循环中实现价值增殖,而能够发生价值增殖的资本只有产业资本。产业资本的运动表现为生产到流通,从流通到生产的不断的转换过程,在这个不断的转换过程中,它采取循环的形式,资本循环就是产业资本在运动中实现价值增殖的循环过程。

产业资本:指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经营的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即投在工业、农业、矿产业、建筑业、运输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从产业资本运动的全过程看,它具有购买、生产、销售等三个不同的环节或阶段。产业资本循环用公式表示:                       A

G——W    Pm…P…W’——G’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购买阶段

        在这个阶段,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商品,是一般的确良商品流通行为,但由于资本世纪  家购买了劳动力这个特殊的商品,这就意味着资本家掌握了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能力,所以这一阶段的货币 以货币形式存在的确良预付的货币资本,而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则是实物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这个阶段的货币不仅执行一般货币的职能(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而且还执行资本的职能,因为这个阶段和第二个阶段(生产过程)有 内在的联系,这里购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包含着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可能,在这个阶段上,货币资本的职能就是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好前提条件。

2、第二阶段:生产阶段

生产阶段是整个资本循环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在另外两个阶段资本只是改变它的形式,不会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只有在生龙活虎产阶段,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都被消费了,才生产出剩余价值。在这个阶段,劳动力不从心和平共处生产品税资料发挥着一般生产要素的作用,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生产都需要的要素,它本身不是生产资本,只是因为 生产出剩余价值,才执行生产资本的职能。

3、第三阶段:售卖阶段

从形式上看,这只是一般商品流通行为,商品的价值量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只是价值形态发生了变化,即从商品形态转变为货币形态,但它为 何成为资本循环的一个特殊阶段?因为这里的商品是生产过程的产物,它不仅包含预付资本的价值,而且还包含剩余价值,正因为这样式,决定了商品不仅是商品,而且是商品资本,也决定了这个阶段不仅是商品的价值形态变化过程,而且是资本和剩余的实现过程。这是一个重要阶段,是商品致命的飞跃,“惊险的跳跃”,因为商品能否卖出去,关系到生产能否进行的问题。如果商品卖不出去,资金无法收回;卖的速度快的话,就可以扩大再生产,速度慢,就要缩小规模。

简单地说,资本从货币形态出发,经过一定的运动,又回到货币形态的循环过程,就叫产业资本的循环。总结上面,可以看到三个阶段的关系:A、三个阶段是互相依赖,密切联系的,资本循环要顺利进行,必须不停地由一个阶段进入另一阶段。B、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生产决定流通,生产过程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而流通过程则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作准备。另外,也实现包含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并不 是三种不同的的资本,而是同一产业资本在运动过程中所采取的三种不同的形式。

(二)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态

产业资本只有在职不断的运动中,才能保存和增殖自己的价值,因此,产业资本的循环是不停、周而复始地进行地,所以资本循环是无止境的,资本循环的公式:

               Pm                                           Pm                                         Pm

G—W    A    …P …W’—G’•G—W    A    …P …W’—G’ •G—W    A

1、货币资本的循环:从货币资本开始,经过三个阶段,使货币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并发生了增殖。公式:

特点:(1)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但终点是已经增殖的货币,明显地表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就是取得更多的货币,这一循环表明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特征,所以货币资本的循环是产业务资本循环的一般形态。(2)由于生产过程处在两个流通过程之间,造成了一种假象,好象价值增殖是在流通中产生的,货币资本自身表现为能够产生出货币,歪曲了资本主义生产品税本身的特征,有一定的片面性。

2、生产资本的循环:从生产资本开始,经过生产、售卖、购买,最后又回到新的生产过程。公式:

和货币资本循环比较的区别:(1)循环过程的媒介不同,前者生产过程充当媒介,而后者资本的总流通过程充当媒介;(2)总流通的结果和再生产的关系不同,前者与再生产不发生直接的联系,而后者明显地包含再生产,如果剩余价值全部消费,则是简单再生产,如果剩余价值全部或部分转化为资本的再生产,则是扩大再生产。其特征:(1)明显表明了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2)这一循环中流通过程成为转瞬而逝的过程,表明了剩余价值是在生产中产生的,扭转了解货币资本循环过程中造成的假象。(3)由于这一循环是从生产资本出发,又回到生产资本,又造成了错觉,生产不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而是为生产而生产。

3、商品资本的循环:从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开始,经过售卖、购买、生产,以包含着更多剩余价值的商品为终点,公式:

特点:(1)起点的价值是已经是增殖了的资本价值,它包含着预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要使价值实现,必须是商品全部卖出去。(2)前两个阶段是流通过程,最后是生产过程,流通占重要地位,一开始如果商品不被消费,就会影响循环的正常进行,造成了一种假象,好象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进行生产。

总结: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虽然都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但每一种形式都表现了它的特点和片面性,所以,不能只看一种形式,而要全面考察,把在种循环形式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了解资本主义运动的特征。

(三)产业资本的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例:办企业,厂房、设备已提供,采购原材料全部生产好后再去销售,能否行?也就是说假定资本全部只采取一种形式,即首先采取货币资本形式,通过购买A和Pm,后采取生产的形式,通过生产阶段后,最后采取商品资本的形式,通过售卖阶段转化为货币资本。

产业资本家为了不断地获取更多的m,就不能中断生产和流通过程,这样就把K按一定的比例分为货币K、生产K、商品K三种形式。这三种K形式都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循环运动,要保持K运动的连续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空间上并存:资本家的全部K,要按一定的比例分成三个部分。分配在空间上,同时并存的三种职能形式上。这样,才不会出现生产和流通过程交替出现的情况。如何分配呢?取决于企业生产的性质。C:V,技术水平,购销状况,运输条件市场状况。

2、时间上继起:每一部分的K都必须要按顺序,连续不断地通过三个阶段,在这过程中,不断地转换K的职能形式,并且各自以自己为起点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如果K的任何一个阶段发生了停滞,其它两部分就不能同时并存。

由此可见,产业K循环不仅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而且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要实现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是上过空间上并存性和时间上继起性的辩证统一。

通过对产业K的分析,对K就可下更深的定义:即K是在不断运动中带来m的价值,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K家剥削工人的关系。《资本论》第1卷最后一章揭示了资本的本质:“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为什么说资本是一种运动而不是静止物? 

二、资本周转

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区别:资本是在不断运动过程中来增殖自己的价值。产业K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循环就叫资本周转。K循环和K周转的区别在于:K循环是K的一次循环运动,主要从运动的连续性方面揭示M的产生与实现过程。反映了资本本身在不同阶段所采取的不同职能形式,及其对价值增殖的意义。而K周转是K不断重复进行的循环运动,主要从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与价值增殖有关的问题,反映了资本运动的内容。但他们有共同点:都是K的运动形式,运动的目的都是为了价值增殖。

考察资本周转的中心问题是周转的速度问题。A.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B.加快资本周转速度的意义。资本周转的速度:是指资本周转一次所花费的时间,或者说在一定时间内资本可以周转多少次数,有两个指标:

(一)资本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1、资本周转时间: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具体地说,从预付一定形式的K开始,通过K运动,价值得到增殖,资本又重新回到原来出发点所经历的时间。

(1)生产时间:K处于生产领域的时间,也就是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入直接生产阶段开始到生产出产品为止的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停工时间(检修和工人休息),自然力时间,(自然生长时间,酿酒发酵)(不同部门,其生产时间有很大不同,如工业与农业,重工业,轻工业。)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的差距越小,资本周转的速度就越快     M就越多。

(2)流通时间:K处于流通领域的时间,包括生产要素的采购时间和W的销售时间:其时间长短取决于市场供求状况的好坏产销距离的远近,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等。

一般来说,周转时间越短,说明K周转速度越快,反之,就越慢。

2、资本周转次数

资本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常是指在一年内),资本价值周转的次数,公式

次数(n)=U(一年时间)/u(周转一次的时间)从公式看,K周转速度与K周转的时间成反比,时间越短,次数就越多,速度就越快。反之,时间越大,次数就越少,速度就越慢。例:甲厂资本周转次时间为3个月,那次数n=12/3=4次;乙厂周转一次时间为2年,那次数n=1/2=0.5次。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次数成正此,次数越多,速度越快。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直接关系到K家的利益,关系到他们M的多少,K的周转速度越快,资本家手中一定数量的K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带来更多的M,因此,资本家为了追求尽可能多的M,总是千方百计地加速K周转速度,用缩短K周转时间和一定时期内增加资本周转次的方法,来获取更多的m(如在现实生活中,薄利多销,加快了周转)。

影响K周转速度的因素有:生产时间的长短,流通时间的长短,生产K的构成,主要是生产K的构成。

生产K的不同构成部分,按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1、定义:

(1)固定资本:投在厂房、机器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上的生产资本,它是生产K的一部分。特点:从物质形态来看或者说从使用从价值来看,它始终全部地加入生产过程;从价值形态来看,价值不是一次全部转移,而是按照它们在生产过程中人磨损程度逐步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且随着产品的出售,逐步地收回。例如,一台机器价值20万元,可以使用10年,在生产中,整个机器是每年都全部参与生产过程,但其价值每年只能有2万元转移到这一年生产的新产品中去(这就是折旧)

(2)流动资本:生产资本中,用来购买原材料、辅助材料、劳动力等方面的那部分资本,是生产资本的一部分。特点:在物质形态上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全部消耗掉,价值全部一次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出售后,又回到资本家手里,而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它的价值并没有转移,而是工人重新创造出来。从价值形态看,购买劳动力和原材料的确良资本的作用是不同,前者是新价值的创造,后者是旧价值的转移。从价值周转方式看,两者的价值都全部一次加入新产品中去,并且随产品的出售全部收回。因此,可变资本包括在流动资本中。

(3)两者的区别:价值转移方式不同;固定资本周转时间比流动资本周转时间长。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别

(1)划分的依据和目的不同: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是根据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来划分的,目的是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是根据它们的价值转移方式不同而划分的,目的是使我们了解资本主义流通的规律性,以便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矛盾。

(2)包含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的内容大于固定资本,它不仅包括固定资本,而且还包括流动资本中的非可变资本部分,固定资本只是不变资本的一部分。流动资本大于可变资本,它不仅包括可变资本,而且还包括不变资本的非固定资本,可变资本只是流动资本的一部分。

图解:

按在剩余价值生产中作用区分                                     按价值周转方式区分

不变资本   厂房、机器、设备、工具——                  固定资本

                   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

可变资本:                   工资                                           流动资本

3、固定资本的磨损

(1)有形磨损(物质磨损):指机器、厂房、工具等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以及自然力的作用造成的损耗。A、使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损耗就越大,本身质量也相关。这种磨损与使用时间,使用程度成正比。B、自然力的作用:如金属会氧化生锈,木材会腐烂

(2)无形磨损(精神磨损):固定资本使用时间内,由于非使用、非自然力的作用所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有两种情况:A、由于部门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生产同种机器设备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从而使原有的机器设备贬值。B、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发明了更加完善、效力更高的机器设备,引起了原有机器设备的经济效能相对降低而贬值。(如LD,VCD,CVD,DVD)由于无形磨损不同于有形磨损,它的价值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所以总是千方百计减少无形磨损,家庭中的日用品也一样。

4、固定资本的折旧

固定资本的价值按照它的磨损程度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后,资本家为了保证再生产正常进行,必然把固定资本转移的价值从商品的销售收中提取并积累起来,以便固定资本更新时使用,这叫固定资本的折旧,按固定资本磨损程度以货币形式提取的补偿金叫折旧费或折旧基金,提取的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的比率叫折旧率。

5、预付总资本的总周转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指生产资本各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考察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就是研究生产资本的构成对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影响。总公式: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1年中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1年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额。例如:

某厂资本各种要素价值一年周转次数一年周转的价值总额
固定资本300001/103000
其中:厂房10000(20年)

1/20500
机器设备15000(10年)

1/101500
小工具5000(5年)

1/51000
流动资本10000550000
全部预付资本400001.325

53000
[固定资本(3000)+流动资本(50000)] ÷预付总资本(40000)=1.325

从上面分析来看,生产资本的构成对预付资本总周转的影响表现在:固定资本比重大,资本总周转的速度就慢,流动资本的比重大,就快;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总资本的周转就越快。

(三)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加速资本周转速度,可以节省预付资本的数量,从而提高资本增殖程度。如生产产品,周转时间为6个月,每个月所需1000元,共预付流动资本6000元。如果周转时间缩短2个月,其他条件不变,就可以节省资本2000元,可以用来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剥削范围,增加剩余价值生产。

2、可以通过年剩余价值率而影响资本增殖程度。通过可变资本周转速度的分析,因为在预付部资本中,有一落千丈部分是用不着来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总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可变资本的周转也就越快,在一年中的周转次数就可增加,带来的剩余价值量就会增加。M’代表年剩余价值率,M代表年剩余价值。M=m’.v.n  M’=M/v=m’.v.n/v=m’.n在使用的劳动力数量和剥削程度相同情况下,可变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它在一年内所带来的剩余价值量就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

三、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也就是社会资本的流通问题,因而这是资本循环理论与资本周转理论的继续与发展。与前面一讲再生产相区别,见解析第174页)

1、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研究对象

(1)社会资本: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互相交错、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单个资本世纪的总和。

         单个资本:指运行,由不同的经济实体(企业、公司)所拥有的资本,它们各自发挥资本职能,实现价值增殖。但由于是社会化大生产,各自分工,相互提供产品,互为市场,形成有机整体。

(1)社会资本运动的特点(与单个资本运动的比较)

a.单个资本运动只是生产消费,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而且包括个人消费。

b.单个资本运动只考察资本流通,工人、资本家的消费排除在外。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资本流通,而且包括商品流通。

c.单个资本运动只有一部分剩余价值加入资本运动(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则退出资本运动。社会资本运动中简单再生产则是剩余价值加入商品流通,扩大再生产中生龙活虎产消费则是资本流通,个人消费则是商品流通,不仅包含着预付资本价值的流通,而且包含着全部剩余价值的流通。

d.单个资本运动只考察资一再生产中的价值补偿,社会资本运动则有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

2、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与理论前提

(1)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价值补偿(商品出售,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以补偿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物质补偿(转化为货币以后如何再买回所需要的产品)

(2)社会总产品的构成

物质形态: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社会生产则分为第Ⅰ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第Ⅱ部类(生产生活资料);价值形态:c.v.m    W=c+v+m

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产品实现的基本条件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归根到底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按比例发展问题。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要保证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顺利地实现价值补偿和物质替换必须保证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顺利进行。为此就必须保证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要保持一个协调的比例关系。例:假定一年社会中再生产出来的总产品价值为9000,c:v为4:1,m’为100%,根据社会产品再生产的第二个前提,从价值形态上划分三个部分,即c+v+m,则6000c+1500v+1500m=9000。根据第一前提把社会产品划分为两大部类,则Ⅰ生产资料生产:4000c+1000v+1000m=6000,Ⅱ生活资料生产:2000c+500v+500m=3000

第Ⅰ部类内部的交换:Ⅰ4000c。4000c在价值上代表第一部类生产上消耗了的生产资料价值,在实物形态上代表第一部类内部所生产的生产资料。为了使下一年的简单再生产能继续下去,就必须使已经消耗掉的4000的生产资料从价值和实物上得到补偿。就是把相当于4000c 的产品卖出去,把它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从价值上进行补偿,然后再去买回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来实现物质补偿,由于第一部类都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以它必须通过本部门内部的交换来实现。

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Ⅱ500v+500m

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Ⅰ1000 v+1000m=Ⅱ2000c

Ⅰ1000 v和1000m都是用来生活消费的,但它的物质形态都是各种类型的生产资料,工人、资本家要吃、穿、住,但不能给他们生产资料,即使发给他们生产资料,他们还是要去交换,换回消费资料,所以Ⅰ1000 v+1000m必须与Ⅱ进行交换,而Ⅱ2000c是用来生产的确良生产资料,但它的确良物质形态是生活资料,要使再生产继续下去,必须将Ⅱ2000 c与Ⅰ相交换,价值相等才能使两大部类之间都能实现价值和实物补偿,才能保证社会资料再生产顺利进行。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所应具备的基本实现条件是:I(v+m)=Ⅱc。这个实现条件反映的是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它说明,需要在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交换的产品必须在价值上相等,在物质形态上符合对方的需要。在这个实现条件的基础上,又可以派生出两个实现条件:

其一是I(c+v+m)=Ic+Ⅱc。这个实现条件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的供给和整个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

其二是Ⅱ(c+v+m)=I(v+m)+ Ⅱ(v+m)。这个实现条件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的供给与整个社会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内在的联系。

以上这三个实现条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内在联系。这些客观要求的比例关系遭到破坏,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就不能顺利进行。

4.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主要有两个:第一,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除了满足两大部类进行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外,还必须要有所剩余,以便为两大部类的扩大再生产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用公式表示为:I(c+v+m)>Ic+Ⅱc。

第二,第二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除了满足两大部类的资本家和工人对消费资料的需要外,还要有所剩余,以为两大部类的扩大再生产提供追加的消费资料。用公式表示为:Ⅱ(c+V+m)>I(v+m/x)+I(v+m/x)。其中m/x代表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    具备了上述两个前提条件只是为扩大再生产的进行提供了前提和可能,并不等于现实的扩大再生产。要保证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还必须具备必要的实现条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Ⅱ (v+△v+m/x)=I (c+△c)。这里,△c表示追加的不变资本,△v表示追加的可变资本,m/x表示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这个实现条件说明了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之间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内在联系。它说明需要在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交换的产品必须在价值上相等,在物质形态上符合对方的需要。从这个基本实现条件出发也可以引出两个派生条件:

其一是I(c+v+m)=I(c+△c)十Ⅱ(c+△c)。这个条件表明,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的供给与整个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协调的比例关系。

其二是Ⅱ(c+v+m)=I(v+△v十m/x)+Ⅱ(v+△v十m/x)。这个条件表明,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的供给与整个社会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协调的比例关系。

结论:

(1)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提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2)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所揭示的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表明了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种使用价值的生产必须同社会需要相协调。

(3)表明社会生产现社会消费之间的平衡和协调是社会再生产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

讨论:中国目前是需要高积累还是高消费?(见书摘02、第11期,第50页)

【思考题】

1.试述资本循环的过程及资本循环正常进行所需要的条件?

2.试述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3.试述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带来的影响?

4.试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5.试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

【计算题】

1、某企业家投资15万元经营皮鞋生产,用10万元购买机器、厂房和工具,10年磨损完毕,2万元购买原材料、燃料和辅助材料,3万元购买劳动力,流动资本周转5次,m’为100%,试问:

(1)资本有机构成是多少?(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是多少?

(3)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是多少?(4)一年获得多少剩余价值

2、某企业年产9000件商品,投资固定资本10万元,使用10年,投资流动资本5万元,周转时间为3个月,雇佣工人100人,月平均工资50元,每件商品社会价值为30元老派,计算:

(1)m’为多少?(2)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3)年m’为多少?

【参考书】

1、李德臣等主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陈恕详主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吴树青等主编:《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4、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

文档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教案 第五讲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五讲资本流通理论(资本的循环和周转)【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对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的分析,揭示单个资本运动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对资本循环阶段和资本价值形式的变化的分析,说明产业资本运动既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又是三种职能形式循环的统一,进而揭示资本循环保持连续性的必要条件;通过对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构成等因素的分析,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通过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分析,揭示社会资本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说明为保证社会资本再生产顺利进行,各个个别资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