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技巧和基础知识,以及作文素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17:13:48
文档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技巧和基础知识,以及作文素材.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解题技巧记叙文讲解及练习【目标解说】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和抒情,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从形式上看,新闻、通讯、特写、传记、报告文学、回忆录、童话、寓言、散文、小说等都可以归入广义的记叙文。初中课文中,记叙文所占比例最大。记叙文阅读题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题中最为广泛,设计角度最为丰富的题型。因此,训练记叙文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记叙文的阅读应在掌握了文体知识和阅读方法的前提下进行整体感知。①弄清记叙的要素、记叙的人称、记叙的线索、记叙的顺
推荐度:
导读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解题技巧记叙文讲解及练习【目标解说】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和抒情,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从形式上看,新闻、通讯、特写、传记、报告文学、回忆录、童话、寓言、散文、小说等都可以归入广义的记叙文。初中课文中,记叙文所占比例最大。记叙文阅读题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题中最为广泛,设计角度最为丰富的题型。因此,训练记叙文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记叙文的阅读应在掌握了文体知识和阅读方法的前提下进行整体感知。①弄清记叙的要素、记叙的人称、记叙的线索、记叙的顺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解题技巧

记叙文讲解及练习

【目标解说】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和抒情,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从形式上看,新闻、通讯、特写、传记、报告文学、回忆录、童话、寓言、散文、小说等都可以归入广义的记叙文。

初中课文中,记叙文所占比例最大。记叙文阅读题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题中最为广泛,设计角度最为丰富的题型。因此,训练记叙文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记叙文的阅读应在掌握了文体知识和阅读方法的前提下进行整体感知。

①弄清记叙的要素、记叙的人称、记叙的线索、记叙的顺序、详写与略写、过渡与照应,分辨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分析各种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

②弄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③分辨文章的类型。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描写分析,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归纳中心思想。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要抓事件因果概括内容;结合事件还原人物精神;抓人物心理或“点睛”之笔,把握作者感情。

④段落阅读,要明确段落内容,分清层次,理解语段中句子之间的联系,能抓住中心句或中心语。 

⑤在全面理解、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读出个人的主观感悟。

【方法探究】

1.如何辨识顺叙、倒叙、插叙,体会其作用?

在记叙文的阅读材料中,弄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记叙顺序和记叙手法,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正确理解,准确把握。

常见的叙述手法有顺叙、倒叙、插叙等。

顺叙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事件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顺叙是记叙文中最常见的叙述方法。

倒叙是先叙述事件的结局,或把事件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来写,然后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采用倒叙的手法可造成强烈的悬念,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尤能突出倒叙部分所体现的思想意义。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或主要情节发展过程中暂时中断所叙线索而插入另一故事片段,补充交代或说明有关内容,以埋下伏笔或照应前文。插叙可使中心事件或主要情节显得更加丰满,更加严密。

三种叙述方法,相对而言,对倒叙和插叙的考查是重点.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 贬义、 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 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 论据、 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 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 连贯、 得体。

第三部分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 诗歌、 戏剧、 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 疑问句、 祈使句、 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 倒叙、 插叙、 补叙。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 ②表讽刺或否定 

③表特定称谓 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第四部分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 说明、 抒情、 议论。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 ②表插说 ③表声音中断、延续 ④表话题转换 ⑤表意思递进 

第五部分

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 打比方、 作比较、 列数字、 分类别、 下定义。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 ②现象←→本质 ③原因←→ 结果④慨括←→具体 ⑤部分←→整体 ⑥主要←→次要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 ②搭配不当 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 ④前后矛盾 ⑤语序不当 ⑥误用 滥用虚词(介词)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 ②表语言断续 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 ④表心情矛盾 ⑤表思维跳跃 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 扬抑。 

第六部分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 偏正短语、 主谓短语、 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七种复句类型:①并列复句 ②转折复句 ③条件复句 ④递进复句 ⑤选择复句 ⑥因果复句 ⑦假设复句

第七部分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

  一、论点的特点:①正确②鲜明

  归纳论点的方法:

  1、标题

  2、文章开头

  3、结尾

  4、中间:

  ①通过归纳总结论据的共同点来推断出论点

  ②总结性的词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例如:由此可见;我认为;总之……)

  ③先找出文章的论题,然后依据论题在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类似的论断性的话,合并同类项,最后归纳。

  注意:归纳论点的句子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论断的句子。

  二、论据

  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

  理论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归纳论据的要点:××人+怎么做(与论点密切相关的方面)+结果

  注意: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是事实论据。

  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论证(事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1、例证法(摆事实):具体典型而且充分地证明了某一论点。

  2、引证法(讲道理):引用了什么论证了某一论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3、喻证法(讲道理):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4、对比法(讲道理):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四、分析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1、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概括性很强,作用:用事实证明某一观点或主张。

  2、议论文中时而有生动形象的描写,作用:更鲜明生动地证明了某一观点。

  3、议论中的抒情,会使议论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密、准确

  六、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七、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第二部分 记叙文

  一、常见叙事线索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 6、地点变换线索

  找线索: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

  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三、人物的描写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四、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五、记叙文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辨析

  1.结合特定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3.注意语气或语调。4.着眼于词句之间的搭配。5、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6.注意言外之意(如:挖掘比喻句中的本体或者事物的象征意义,用平实的语言表达)。

  六、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5、为下文××埋下伏笔

  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为下文××埋下伏笔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八、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5、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6、点题7、前后照应8、首尾呼应

  九、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渲染××气氛2、烘托人物××性格(感情)3、点明××中心(揭示主旨)4、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十、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1、找文章标题;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2、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特别是抒情散文中)3、还可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4、从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判断。

  十一、概括段意

  (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调的是什么)

  例如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例如3:(议论文)运用××论证方法(或论据)+从××角度(方面)+论证了××观点。例如4:(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3)合并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的短语合组合成句。

第三部分 小说

  一、小说三要素

  1、人物2、情节3、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A、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B、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C、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D、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情节的总的作用: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A、叙述: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例1:他走了。 例2:我们爬上了山。

  B、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例1: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例2、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探照灯的光带,透过飘飞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

  例1:《最后一课》中: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例2: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例3:祖国啊,母亲!我爱你,中国!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

  例1: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我们上了轮船,离开钱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表现人物欢快兴奋的心情:“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D、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

  作用:1、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前者见解独到,令人深思,具有启发性;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 2、议论在散文中会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3、议论在议论文中主要是阐述观点。

  E、说明: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作用: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特点。例1:这张桌子是方的。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的各种描写,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以至性格。

  2、抓住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谐相处),分析人物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第四部分 说明文

  1、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A、题目B、首段C、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2、说明方法分类和标志

  分类和作用:

  一、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二、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三、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四、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五、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六、下定义:简明周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本质和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七、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八、引言论: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3、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⑴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⑵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⑶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⑷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4、说明顺序

  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A、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分—总;总—分—总 B、先主要后次要。

  C、先原因后结果。 D、由现象到本质。 E、由性能到功用。

  F、由一般到特殊。 G、由整体到局部。

  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1、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

  6、说明文分类

  1按说明对象分: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2按语言特点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 

在我的成长里,经历过许许多多的事情,他们就像一页页小船,在我的脑海里回荡。他们就像沙滩上的“贝壳”,有的“光彩照人”而有的却是“丑陋”的。一件令我十分难忘的,还是属那“丑陋”的贝壳。每当我做错事时,我就会想起它。 

这件事已经过去两三年了,可是每当想起这件事时,总有点儿羞愧。 

那一天,我早早地起来,正准备去过早,路过小花园时,总想进去玩玩。于是,我就情不自禁的进去了。走进小花园,我就碰到了我的同学 

,我的同学黄凤娟邀请我到她家去玩。她家就住在小花园附近,我答应了。我们来到小树林,那里有许多沙,我就和她玩起沙来。玩了一会儿,我们见到了五年级的大哥哥,大哥哥要我们和他一起玩。我的黄凤娟当时不同意,他就打我们。我们就和他玩起来。我们来玩过家家的游戏。这沙就是我们的“饭”。大哥哥就是我们的“爸爸”我们两个就是他的“女儿”。 

“爸爸”每天都要我们干重活,而他自己却很轻松。玩不到10分钟,我们两个怕起他来。我和黄凤娟赶紧跑了,那位大哥哥紧追不舍。 

我和黄凤娟跑到她家里,“砰”的一声把门给关了。 

黄凤娟家里没有人,我们两个便发疯似的玩起来。过了一会儿,我肚子饿了。当然了,我早上没吃东西,怎能不饿?黄凤娟也很饿。于是,她就从她家里拿出两包方便面,说:“来,吃一包方便面。”没办法,只能用方便面充充饥。吃完方便面,我们就看电视。看电视看了一会儿,突然,我们两个听见门铃声,我们俩个吓破了胆,赶忙把家里收拾干净。我要黄凤娟去开门,原来是我的妈妈。 

原来,妈妈早上没看见我的人,就到处找我,最后,她问了一位小朋友,才知道我在这里。妈妈要我回去,我说不回去,因为我怕回家挨打。最后,我还是被妈妈劝着回去了。回到家里,爸爸就用鞭子打我,要我跪在搓衣板上。爸爸边打边吼“为什么不过早?为什么要跑到别人家里玩?你的胆还越来越大了,小心我不把你给打死。”爸爸说的声音很大,几乎全世界都听得到。爸爸越打越重,把我的肩膀打出一道很大的伤疤,伤疤上面流着很多血。我跑到奶奶那里,偎依在奶奶的怀抱里痛苦。当奶奶摸到我的肩膀时,我啊的一声。奶奶问我怎么了,我没有说话,而是哇哇大哭。奶奶一看,立刻晓得了几分,马上带我去医院。不过,这个伤疤现在我已经没有了。现在,我转学了,看到了那位大哥哥,我怕他,每次都离他很远。每次妈妈来接我时,只要我看见了那位大哥哥,我就会离开妈妈,自己跑回家。每次妈妈都问我为什么,最后一次,我告诉了妈妈。妈妈就去找那位大哥哥算账。不过,那位大哥哥早已搬家了。 

就是这件事,我终生难忘。这件事对我的感触很大。每次想起这件事,都会有一股恐惧感。 

小学六年的生活即将结束,我留恋校园的一草一木,眷 

恋一起生活学习的同学,然而最割舍不下的就是四年级教过 

我们的老师——狄老师 

记得四年级时老师因甲状前囊肿做了手术。一天老师突 

然出现在教室门口,手里拿着教科书,脖子里缠着雪白的绷 

带,但那双眼睛炯炯有神。 

上课了,老师用沙哑的声音向我们问好。我们用颤抖的 

声音回答:“老师好,”“同学们好,请坐。然而我们谁也 

没有坐下,因为我们不想也不忍心坐下。还是班长说了一 

句:“狄老师,您就破例坐下为我们上课吧!”“谢谢同学 

们的关心,我没事,上课吧!”说着老师转过身。板书课题 

《丰碑》然后用低沉沙哑的声音泛读课文。此时教室里鸦雀 

无声,我们都目不转睛的望着老师,生怕陋掉半句。不一 

会,我发现老师的额头上渗出豆大的汗住,随着声音也更低 

了,教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但老师仍努力的泛读课文。 

学课文时老师不断的给我们点播。由于嗓子的问题,老师时 

而捂住脖子,时而咳嗽两声,时而给我们打着手势,遇到我 

们不理解的,还在黑板上板书。虽然这节课老师表现“异 

常”,单文中军需那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已经 

深深的刻在我们每个学生心中。我突然觉得仿佛也是一坐晶 

莹的丰碑。 

这就是我的老师,她敬业爱岗,六年了,我怎么能忘记她呢?难忘的一个人 

难忘的,这个词对我来说是十分庄重的,只有真正使你难忘的才算,那么,我忘不了的那个人又是谁呢? 

在我的脑海里,忘不了的那个“他”是一个残疾人,我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他今我佩服。 

在长沙市一条热闹的街上,围着一大群人,我挤进去看,只看见一幅铺在地上的长幅画的一头,放眼望去,好家伙,这幅画有好几米长呢!在那头,一个小男孩正趴在地上专注的画着画,我又往前挤了挤,来到那个小男孩身边时,我仔细的打量着他:剪着一头乌黑的平发,个子不大,一对水汪汪的大眼睛,小小的嘴巴,看样子可能只有七、八岁,但引人注意的是他的右手没了,左手也只剩一个肉球,但他仍用他那剩下的肉球在作画,最令人不可思义的是,他那个肉球画出来的简直惟妙惟肖,人们在围观的同时,也不忘为这个小男孩感到叹惜,多么好的孩子,可惜没了右手,沦落一到要在街上画画,靠人们的施舍为生,可能他从前也是个活泼可爱的正常男孩,但现实是残酷的,不知为何无情的让这个本是完美的生命变得残缺。但是,你瞧他多么坚强,他刻苦学习,才会有今天的成就啊!我不敢多想,离开了人群,但我仍忘不了他。 

他能令我难忘的,是他小小年纪对命运不屈服的精神。

文档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技巧和基础知识,以及作文素材.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解题技巧记叙文讲解及练习【目标解说】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和抒情,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从形式上看,新闻、通讯、特写、传记、报告文学、回忆录、童话、寓言、散文、小说等都可以归入广义的记叙文。初中课文中,记叙文所占比例最大。记叙文阅读题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题中最为广泛,设计角度最为丰富的题型。因此,训练记叙文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记叙文的阅读应在掌握了文体知识和阅读方法的前提下进行整体感知。①弄清记叙的要素、记叙的人称、记叙的线索、记叙的顺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