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形意五行拳与养生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17:14:17
文档

形意五行拳与养生

形意五行拳与养生-(转载)五行拳劈拳、钻拳、崩拳、炮拳、横拳。为形意拳之根本,内外兼修,体用兼备。每一动作,调整呼吸,转化阴阳,无不发挥其练气之功。从上向下的为“劈”,从下向上或斜上方的为“钻”,直向前去的为“崩”,架开敌手再击的为“炮”,用横力制敌的为“横”。按内经所指诸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之理和劈生钻、钻生崩、崩生炮、炮生横的顺序来练,以求加功进益,增进健康。对应养生。劈拳--肺,钻拳--肾,崩拳--肝,炮拳--心,横拳--脾胃。如有肝病,以养为主,切忌如视频猛烈发力
推荐度:
导读形意五行拳与养生-(转载)五行拳劈拳、钻拳、崩拳、炮拳、横拳。为形意拳之根本,内外兼修,体用兼备。每一动作,调整呼吸,转化阴阳,无不发挥其练气之功。从上向下的为“劈”,从下向上或斜上方的为“钻”,直向前去的为“崩”,架开敌手再击的为“炮”,用横力制敌的为“横”。按内经所指诸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之理和劈生钻、钻生崩、崩生炮、炮生横的顺序来练,以求加功进益,增进健康。对应养生。劈拳--肺,钻拳--肾,崩拳--肝,炮拳--心,横拳--脾胃。如有肝病,以养为主,切忌如视频猛烈发力
形意五行拳与养生 - (转载) 五行拳劈拳、钻拳、崩拳、炮拳、横拳。为形意拳之根本,内外兼修,体用兼备。每一动作,调整呼吸,转化阴阳,无不发挥其练气之功。

从上向下的为“劈”,从下向上或斜上方的为“钻”,直向前去的为“崩”,架开敌手再击的为“炮”,用横力制敌的为“横”。

按内经所指诸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之理和劈生钻、钻生崩、崩生炮、炮生横的顺序来练,以求加功进益,增进健康。

对应养生。劈拳--肺,钻拳--肾,崩拳--肝,炮拳--心,横拳--脾胃。

如有肝病,以养为主,切忌如视频猛烈发力,须缓行慢练,以走意行气为根本。其他五脏均需如此具体详解如下:

一、劈拳--肺。

前手上钻之时,手初动谓之起,手起气也起。由动而直上谓之钻,斯时要吸气,谷道内提,前阴缩,两肋张,内气自足大趾外侧之大敦穴沿大腿内侧直上到中焦入肺经,再上至耳后高骨(玉楼)而达于头顶之百会,所以要顶头竖项,以领其气。钻时,其劲为竖,钻之后,拳稍扭即变为横劲,待扭至虎口朝上时,即转为落,其劲亦转成竖劲。其内之气则自肺经出肩上之中府、云门二穴沿臂内侧下行,与掌劈落之同时,直贯大拇指端之少商与食指端之商阳二穴。百会之气,则下降至鼻、至喉、至脊背,由俞口透前胸而归于丹田。所以掌落劈之同时,虎口必须撑园,两颏要暗含着向前用力以助气之降。势定之后,则其气渐小,龙蛰虎伏,潜于丹田之中。在走劲过程中横竖之变化必须分明。所谓竖,以下体言之,乃自肩直至足底;以上体言之,乃自腋下至二肩井穴。所谓横劲,乃指自腰胸转于斗背骨,及自膝转于臀。这就叫做“横以济竖,竖以横用”。每完成一次钻劈,手恰好走一个圆圈(或椭圆),脚则配合着一撤、一垫、一进。参考附图,自1至2这一段是起钻的过程,此时应将自己中心点降低(进步低,退步高)塌腰垂臀,后脚蹬劲,前足同时向前垫步,人好象变低了。前手的钻劲是沿前1—–2段曲线段的切线方向一直伸出去的,其意甚远。所谓仰之则弥高,进之则弥长也。还要打出去如钢锉的劲儿来,只有此数劲俱全,才能将对方擎起,在随之而来的一劈之中才能将对方放出去。2—-3段是落劈,同时后脚越过前脚进一大步。3——-1段曲线的切线方向向后下方照直而去,其意甚长,犹如要将对方拉回,丢到自己身后无穷远处之意。此即是退之则愈促,俯之则弥深。如果对方用力向回挣,我便在1点进行转换,顺对方回挣之劲,一变而为起钻,必能将对方擎起来,入出去。

综上所述,是劈拳最基本的行气与走劲,无论养生者还是技击者,都须如此练法。练时,呼吸、行气、走劲要互相配合,所以走架宜慢不宜快,宜放松不宜用力。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初学者,由于内气尚不通,故气感不明显,且由于不够熟练,难以面面照顾得周到,故可不必用意识去导气运行,只要姿势走对了,劲路正确了,气路自然逐渐畅通,内气自然按轨道运行,应纯任自然,切勿强求。

当练功有一定基础之后,在练习单手发劲,或在技击实用中,其行气与走劲问题,则较为复杂。由于敌我双方体质与本力之差别,以及当时拳势之变化,其走劲与呼吸的关系亦是多种多样人。其内气之运行,也就与初学者走架练功时有所不同。现仍以劈拳之应用为例,一般说来,钻翻落的动作变成一个完整的劲路,并无明显的阶段区分。如对方以右掌(或拳)向我前胸进击,其体重与力量比多大不了多少,我可以用右手阳掌(手心朝上)顺步接手,左手置右小臂内侧,与右手一齐出击。出手便带横意。此乃先天之横,有意而无形。接手后,右掌一翻使成竖劲,劈向对方,左掌下按,同时右足进寸步,这即是拳经上所说不钻不翻,一寸为先。在这一变化中,胳膊不动,涵蓄在胸,转化在腰,不在外形。带脉之气横缠,冲脉之气上下,全在内中,将横劲变为竖劲。走横劲时,应将背骨用力贴住,劲自脐下而出,从六腑向外转至斗骨;出竖劲时将尾中大筋伸直,两肩井穴软意松开,向前一送,其劲自然发出。这个动作是吸、呼、呼。出手是吸,一接手用横劲时即变为呼,以竖劲进行击发时,再呼。由吸开始,其气即自丹田转过会阴,复上行过长强至命门,与击发之同时,气自命门透过腰腹至于丹田,由脐下而出。用丹田、会阴、命门,完成一个三角形的小周天循环。此是刘纬祥先生的行气发力之法。若对方体重,力大,劲猛,我一接手便觉钻之不起,则可在右手接彼小臂之同时,急上左步向右转腰,以左掌抚其大臂之上,顺彼力向后方一捋带(呼气),待对方被捋而向回抽劲时,我急作短暂吸气,将气自会阴提到命门可夹脊。步不动,借彼回抽之力左掌下按,以右掌向彼胸前劈出(呼气),同时内气亦穿过胸腹,自丹田而出。作是三点小周天,以肾气击人。此乃张占魁先生惯用之打法。盖劈拳为形意拳之基础,在技击中,随敌我形势的变化,其出手、行气与走劲之法,亦是千变万化。总之,照拳经所云:“劈拳高举出云门,肺叶舒张气畅伸,少商指引意中气,修残补缺效如神”是养生走气;“起为钻、落为翻,起为横、落为竖,起如摘子,落如坠子,起如钢锉、落如钩竿”是走劲;“劈拳勇猛不可挡,斩梢取面击中堂”,是技击用法。其它如崩拳、炮拳、钻拳、横拳莫不是。

二、崩拳--肝。

拳经论崩拳云:“崩拳起意在大敦,拧目竖项肝气伸,左右连珠轮番进,消息一动定乾坤。”盖因崩拳之动作与体内肝经相呼应,起于足大趾之大敦穴,沿大腿内侧而上,转过会阴,达于肝脏。至胸而汇肺经,其分支上达于目而转至百会。故云肝开窍于目。所以练崩拳时要努力蹬后足,大趾及足底前、内侧宜特别有力,顶头竖项,瞪眼,使肝气畅通,直贯双目。从保健角度,可以舒肝、明目、治眼疾。从劲路上讲,起于脚跟,尾后大筋极力要直,前腿要提膝,其劲沿大腿上夹脊,而于两膊,沿臂下,直贯少商、商阳,是一条直线,故出拳时一定要两肘擦肋而出,平直而去,势如中平。昔日尚云祥先生的棉袄两肋处总是露着棉花,即因打崩拳之故。崩拳之劲贵直、贵速,宜猛不宜迟。但平时自己练功走架,也是宜慢不宜快,每打一拳,鼻中一吸一呼,内气一起一伏,走一个小周天(最好气从会阴,过命门,上百会,下印堂,沿任脉而归于丹田)。吸气时舌顶上颚,接通任督,呼气时发力降气,可以口鼻齐呼。但不要勉强出声,练之日久,自然力由声发,手随声落。在技击中,用崩拳如使,有里拿,外拿,拳打一条线,束身而进,身子如同一条狭逢中挤过去一般,然后浑身一齐伸,力由丹田而出。拳经云:“身有手准腰似车轮,气如火药拳似弹,灵机一动鸟难腾”。即是此意。

三、钻拳--肾

钻拳之气走肾经,意一起而手动,气自涌泉沿大腿后沿直上肾俞;出拳同时呼气,气自肾俞透过前胸下沉于丹田。出拳要以气帅劲,以劲带形。此拳为肘打,用劲在肘,肘要向自身中线裹挤,周身防护甚严,使对方无隙可乘。而以拳时,其形从内,疾如闪电,敏速令人难以捉摸,询手如水之就下,沛然而莫之能。刘奇兰先生云:“钻拳之妙在于‘唰’”。盖言其发如闪电之迅不及防也。

四、炮拳--心

炮拳之气,发自心经。起势便是疾步,双手一出一握,浑身毛孔卷紧,从双足下叫起真气,意在双手小指,则心经之脉冲动起来,与心相应。左拳向上钻挑时,其气自腋下之极泉穴,翻转而上,沿臂内侧后沿直上,出于手小指端之少冲穴。右拳平直打出,小指自然用力,其气亦是自右腋下直贯手小指之少冲与中指端之中冲。与打右拳之同时进左足蹬右足与之相应,十趾抓地,足心空涵,使涌泉之气,沿腿上升,与心经之气汇于前胸。孙禄堂先生谓之“心肾相交,水火互济”。炮拳之发劲甚烈,如火药之爆炸。两手握拳时,双肘要向里裹劲。出拳时,向上钻挑之手,既旋转着上钻,同时又向前发劲;平出之拳如同拗步崩拳,其劲与后脚之蹬劲相合。肩既沉,又要向前松,又臂既沉,又要开,又要有裹之意。仍是束身而进。带脉横缠,冲脉上下,其劲路甚为复杂。一吸一呼,一蓄一发,要紧的是钻进去打,发劲要整,要近发不可远发。

五、横拳--脾胃

横拳之妙,在于拗步斜身,以横破直。练时要顶头、竖项、沉肩、坠肘、塌腰、提肛。拗步出拳时要连翻带拧,肘要有垂劲,不可有曲劲;要暗含着横劲,有横之意,无横之形。两手分开时,犹如撕棉。进步时,后脚大趾用力,叫起真气自隐白直达关元。出手拗步斜身时,使气在脾经胃腑循环,沿带脉往复斜缠,舌抵上颚,两腮微有向前之意,则脾经自下而上,通透无阻矣。

太极、八卦均有类似之五行,可惜大部分只有功没有法,养生作用大打折扣。

最后强调的是,所有内家拳法,慢练为养,猛发为技击,须练养结合。

形意五行拳健身原理

2011年07月13日 来源:中国中医 

本文导读: 形意五行拳是形意拳系中最基本的拳法也称之为形意母拳。它包括:劈拳、钻拳、崩拳、炮拳、横拳五拳。五行拳是...

形意五行拳是形意拳系中最基本的拳法也称之为形意母拳。它包括:劈拳、钻拳、崩拳、炮拳、横拳五拳。五行拳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学说来命名的拳术,前辈拳家先贤以五行学说结合拳式、把拳式招法删繁就简,则博返约,找出五拳,再结合人体参以中医理论,用以解说拳理和攻防技法,用以命名拳术为五行拳。

中国古代先哲们从物质世界中抽象出水、火、木、金、土五种性能不同的物质,作为构成万物的元素,称为“五行”。进而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事物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规律。相生意味着相互资生、助长,即: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相克意味着相互制约、阻抑,即: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元气是中医理论中主宰人体兴衰的物质,人之性命全凭其真气聚集体内。

黄帝内经中论述:木对应肝---疏肝、利胆、平压。火对应心---活血、养心、宁志。土对应脾---健脾、和胃。金对应肺---宣肺、降气。水对应肾---利水、补肾。肺气壮则金生水,到冬天肾气可以充沛.来年春夏也可以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肺肾肝心脾按季节五行相生,一年一循环,人就走上螺旋上升良性发展通道了。反之则五行相克阴阳失衡,身体就要出问题。

形意五行拳根据这个原理,用劈、崩、钻、炮、横五种拳架,对应自然五行金木水火土,和人体五脏心肝脾肺肾,顺应四季天性,通过不同的动作来锻炼相应属性的内脏,达到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境界。如此使得人体五行阴阳调和,生命力旺盛,大脑潜能得以开发。

五行拳具有调理身、心的养生功效:呼吸自然,周身放松。心静意专,神态精神。内外三合,节节贯通。任凭阴阳,身法中正。意到气到,气随意行。内外合一,神形兼备。奇经八脉,畅流全身。人分阴阳,成于五行,五行相生则阴阳和顺,五行相克则阴阳不调,和顺者免疾病,不调者积痼成病。然而,五行拳依其五形相克之数,调节阴阳平衡,讲内调温养,至阴至阳,驱邪扶正,顺其自然,练功不辍,阴阳平和,益寿延年。尤其是在拳术中一开一合,运动全身各部的方式和舌抵上腭、接通任督两脉的真气运行于人体,对健康大有裨益。另外,在进行五行拳的锻炼时,除全身各个肌肉群、关节需要活动外,还需要配合均匀的深呼吸与横膈运动,尽量做到心静意长,精神贯注,整体合一,内外合一,这样,就对中枢神经系统起到良好的影响,从而平衡心血管系统机能、呼吸机能、骨骼系统机能、代谢功能、消化功能,以及消除老年人肥胖带来的威胁等,使人体系统与器官机能得到改善和保健,起到养身健身、祛病延年、抗老防衰的作用。

1、五行拳起式

起式就是正是练功前的准备, 其主要的目的是使练功者通过预备式的锻炼,让身体进入体态舒适,周身放松,气血流畅。心旷神怡的境界。其内在的体感奥妙无穷。应首先着重做好放松,让身体全面的放松下来。周身无一挂碍之处。继而,须发皆松,毛孔舒张,达到练功者的身体与宇宙虚空融汇在一起。进入无为、无形、无相的境界。取无中生有,阴极必阳的太极之理。忘掉我相,进入无为,“道”法自然。真元产于虚空无形的静态之中。

劈拳者,属金,是一气之起落也。前四节三体众生万物长,三体总是阴阳相合,阴阳相合,总是上下内外合为一气。故其形像太极,是三体合一,是气之静也。气以动而生物。其名为横,横属土,土生万物,故内包四德。按其五形循环之数,是土生金也。故先练劈拳,是气之起落上下运用之,有劈物之意,故于五形之理属金,其形象斧,在腹内则属肺,在拳中即为劈。其劲顺,则肺气和;其劲谬,则肺气乖。夫人以气为主,气合则体壮,气乖则体弱,体弱即必病生,而拳必不通矣。故学者不可不先务也。

中医的理论中认为:肺脏在五行之中属金;在五行相生相克之中:金生水,水则养木,则五行相生,人体康健也。 通过手的动作来引动太阴肺经中真气的运行,使其流畅、充盈来达到锻炼肺脏的目的。肺脏在人身体中位于胸膈内,膈膜之上,在五脏中之位置高,故有「华盖」之称。肺系上连喉咙,开窍于鼻,主司呼吸而外合皮毛,与自然界息息相通,五行属金,色白,在液为涕,在志为忧,藏魄,为相辅之官,有手太阴经属肺脏而络大肠腑,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肺之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中医有“肺朝百脉”之说,意思是说人体所有血脉都会集于肺脏,血液在流经肺脏时,将其中残存的废物通过肺的呼吸而排出体外,又通过肺的作用将新鲜空气吸入体内,汇入血中。新鲜的血液在宗气的推动下,再循行于血脉,温养着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2、形意崩拳学 

 

崩拳者,属木,是一气之伸缩,两手往来之理也。式如连珠箭,在腹内则属肝,在拳中则为崩,所谓即崩拳似箭,属木者是也。其拳顺则肝气舒,其拳谬则肝气伤。肝气伤则脾胃不和矣。其气不舒,则横拳亦必失和矣。此拳善能平气舒肝,长精神,强筋骨,壮脑力,故学者,当细研究也。 

真气上提,经过上中下三焦而气达双手,同时也就把足蹶阴肝经的真气提上来,从而达到了三焦畅通,补充肝脏,让肝胆功能更健康目的。肝胆乃强筋骨之脏腑,筋骨乃人体力量发出主要的器官,因此,进行中焦的锻炼,对于增加人体的力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肝藏血。唐代王冰解释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何者?肝主血海故也。”意思是说,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当人体在运动的时候,身体各部的器官则需血量增加,循环血量也势必相应增加,这时肝脏就把贮藏的血液释放出来,以供身体活动的需要;当人在休息安静的时候,全身活动量减少,部分血液便贮存在肝脏。如果藏血的功能出了问题,就会导致人身体不能正常的运行。就会出现诸如:两目昏花、干涩、夜盲;筋肉拘急,屈伸不利;若是肝疏泄功能失常就会出现:肝气逆乱,藏血不固,而引起出血病变,如吐血、呕血、衄血,妇女月经过多或崩漏等。肝的功能主疏导排泄,肝脏疏泄功能正常的时候,则气机条达舒畅,血随气行亦通畅无阻。若疏泄不及,肝郁气滞,可导致血瘀,出现胸胁刺痛等证。可见对肝脏的锻炼是何等的重要!肝胆位居中焦,在人身体中,主排泄疏导之能。肝胆的功能越强,则排泄疏导的功亦强。则三焦通畅人体康泰。另外,肝脏是人体藏血、排毒的重要器官,肝脏的功能强盛,则人体藏血、行血的功能就强。

3、形意钻拳学 

钻拳者,属水,是一气之曲曲流形,无微不至也。钻上如水在地中忽然突出,亦如拳水之上翻似闪。在腹内则属肾,在拳中即为钻。所谓钻拳似属水者也。其气和则肾足,其气乖则肾虚,肾虚则清气不能上升,浊气不能下降矣。其拳不顺,真劲即不能长,而拙劲亦不能化矣。学者当知之。 

道家的理论中,把先天祖气称之为真元,先天祖气藏于肾和命门之中,与元精、元神、俗称上药三品。可见把真元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传统理论认为:人的真元后天补充来源于人的肾脏里。后天的五谷之精也存在于肾脏之中。在中医理论中又被称为肾水、又叫癸水。肾脏在五形之中属于水,肾脏的强健程度直接的影响肾水的生成,因此,只有真元内固,才能保证癸水的生成。

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肾主藏精,而能生髓,髓居于骨中,骨依赖髓以充养。所以《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肾主骨”,《阴阳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肾精充足,则骨髓的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髓的充足滋养而坚固有力。

 

4、形意炮拳学 

炮拳者,属火,是一气之开合,如炮忽然炸裂,其弹突出,其性最烈,其式最猛。在腹内属心,在拳中即为炮。所谓炮拳似火是也。其气和则心中虚灵,其气乖则心中朦昧,其人必愚矣。其拳和则身体舒畅,其拳谬则四体失和矣。学者务深究此拳也。

传统的五行属性 理论认为,心脏属火,肾脏属水。传统的中医理论中认为:阴阳二气的平衡与否,将直接的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肾水上升,离火下降其身乃安。传统练养理论同样认为: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最基本的保证。尤其是离火,离火降则肾水升,则阴阳平衡而入修真之门。此式是以调节心脏功能为目的。心脏的强盛,人的经历就旺盛。因此,打开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使真气不断的充盈两经,达到阴平阳秘地目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内经》云:“心主身之血脉”,“诸血者皆属于心”。心脏是主导周身血液的重要器官。《内经》又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意思是说:心脏是人生存的根本,决定人的神采的变化,当它正常时,心脉充盛,面色就会红润光泽。反之,则心脉虚弱。由此可见,心在人身体中的生理上的重要程度。 

        

5、形意横拳学 

横拳者,属土,是一气之团聚也。在腹内则属脾,在拳中即为横。其形圆,是以性实,其气顺,则脾胃和缓。其气乖,则内气必努力矣。内中努则失中,失中则四体百骸无所措施,诸式无形矣。其气要圆,其劲要和,万物土中生,所谓横拳似弹属土是也。先哲云:“在理则为信,在人则为脾,在拳则为横。”

人而无信,百事不成,人伤其脾,则五脏失调,横拳不和,百式无形。此言形虽殊,其理则一也。横拳者乃形意之要着也,学者不可不慎详之。

天地者:在人身体中天为上焦、地为下焦。人则为中焦,托天、撑地的含义,通过练功者的双手上下动作来带动身体内上下焦的抻拉。当上下焦对拉分离的时,中焦舒展流畅,因此淤滞疏导而散。传统修真理论认为:人之元气可分为:先天和后天,先天之元气藏于肾,后天的元气被称为谷气。它主要来源于五谷杂粮,人食五谷杂粮而纳入体内。经食道而入胃。经脾的运化而成。此句的含义是通过托天撑地的动作,使人内闭手三阳经。抻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经,让其得以充分的舒展。从而达到锻炼脾胃目的。

脾胃是人体五脏中,摄取五谷精微的重要脏腑,人食五谷经食道而入胃,经脾胃的运化吸收,才能补充人体的需要。是人体度外吸收能量的主要脏腑。脾胃功能的强弱将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能纳谷受气,取水谷之精微化生为血液。血的生成与脾脏的关系最为密切。脾的统血功能是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的功能。我国早期的医学著作《难经》指出:“脾裹血,温五脏”,裹就是统摄的意思。清代沈目南说:“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 “营血者,水谷之精气也。脾胃有伤,营卫虚弱,故血失常道而妄行 ”,由于脾脏的运化,是水谷的精微转化为精气而通于血脉。可见锻炼脾脏的重要。

6、收式

意想周身真气通过肢体经脉回归丹田,直到收净为止。

收功地目的是把练功所产生的真气,收到气海丹田之中。收功在整个练功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练功是为了使人的精气神更加充足,收功则是把所练之气全部的收净。如果收功时没有把所练之气收净,真气 就会在平时不由自主地在全身流动。习练者就会感到周身不适。因此,习练者切忌。

人体内五行之气归于气海丹元,气海丹元是人身真气所藏之所。经过身体周流后的真气,在融合了五脏祖气之后,流回气海丹元。

一般,劈拳练了1个月,身体就会表现出一些改善的特征,比如肠胃消化吸收功能的改善,睡眠的改善,排泄功能的改善,脂肪的减少收紧,力量增强等等。改善的程度和练习量成正比。

练习钻拳以后会感觉肾发胀发热,精力充沛,骨骼坚实不怕磕碰,牙齿坚固。

练习崩拳后,不易疲劳,肝脏对酒精耐受力增加。

练习炮拳后,人活力充沛,不易疲劳,心跳失常的状况得以改善

练习横拳后,五行平衡合一。

五行是一整体,所以练习金属性劈拳的同时,并不是只有肺得到锻炼,其他部位也得到锻炼的,只是以肺为重点。

传统五行拳,总是从劈拳开始学练,练习1整年,以找到其中的劲路,以后可用于实战技击,而按照养生的要求,就要多借鉴黄帝内经五行四时原理,顺应自然,调养生息。所以联系者可以根据自己偏好安排练习进度。

五行拳分练法,演法,和打法。练法用来强健身体,培育元气内力;演法用于表演,练习身法灵动协调;打法则用于实战技击。

陈根宝—2谈形意拳的养生与技击(五行拳的养生作用) 

(西祠网“陈根宝形意拳太极拳格斗与养生”) 

中医用五行学说,将人体内的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并且用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如肝喜条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心阳有温煦的作用,火有阳热的特性,故以心属“火”;脾为生化之源,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土”;肺气主肃降,金有清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肾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水有润下的特性,故以肾属“水”。 

而形意五行拳的劈、钻、崩、炮、横五种拳势,则分别归属于五行学说中的金、水、木、火、土;与中医理论中的肺经、肝经、肾经、心经、脾脏经等五条经络相对应,起到五行相生、互助、互补的作用;而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木克土等五行相克又能起到互降、互消的平衡效果,以达到养生健体的作用。 

(1)劈拳属金:气发于肺经,此拳势顺则可以理顺、增强肺气。古拳谱有“劈拳内应肺,外通鼻,在体为皮毛,守窍于膻中,气发于肺脏”之说。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肺主气(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的功能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均匀和调。如果肺气不足,则呼吸无力,身倦无力,动则气喘,自汗等气虚不足症状相继出现。 

习练劈拳,能增加呼吸时胸腔的扩张与收缩,促进肺活量的增加,因此有养肺的功效。又因气为血之帅,血随气而运行于周身,若肺气足,血便可随气运行于周身无阻,人身体则会健壮无病;人们常用气壮如牛,来形容人体健康强壮,用气若游丝,来形容人的生命垂危;所以,培元肺气最为重要。 

(2)钻拳属水:气发于肾经,拳势顺则有强肾固精之功效。古拳谱有“钻拳内应肾,外通耳,在体为肾,守窍以会阴,气发于肾脏”之说。 

肾的主要功能是藏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主水(肾的气化作用)、主纳气、主骨、生髓,开窍于耳及会阴。 

总之,肾精为人的生命之根本。而钻拳之气发于肾,气和则肾精足,清气便会得以上升增髓而补脑,浊气下降而体爽。 

练习钻拳时,全身皆是以腰为主的运动,使脊柱能得以不停地蠕动;脊柱的伸缩与两肋的开合,可以改善脊柱和腰部诸器官的供血状况,能充分调养和增强肾脏的功能,使得肾气旺盛、精力充沛而听觉灵敏。所以,久练钻拳可以壮腰肾,使精神健旺而耳聪,并且有防止腰脊柱诸病发生的作用。 

(3)崩拳属木:气发于肝经,拳势顺则可舒肝明目。古拳谱有“崩拳内应肝,外通目,在体为筋,守窍于夹脊,气发于肝脏”之说。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藏血,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行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肝的功能是否正常往往可以反映于目; 

而在习练崩拳时,因为是两臂肘贴肋而运行,能不断摩擦期门、章门二个穴位,此二穴又为肝经之主穴和募穴;因此,久练崩拳有舒肝明目的作用,并有治疗肝脏慢性病的功效,对眼病疗效尤为明显。 

(4)炮拳属火:气发于心经,拳势顺则可起养心安神之效。古拳谱有“炮拳内应心,外通舌,在体主血,守于祖窍,发于心脏”之说。 

心的主要功能是:主血脉、藏神、开窍于舌。脉为血之俯,心主血脉,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脉搏和缓有力。心的气血充盈,则神志清晰,精神充沛;若心血不足,则可致失眠、健忘、神志不宁等心神的病变。 

而在练习炮拳时,由于拳势动作的开合与呼吸相一致,而一呼(开)一吸(合),对心血管的扩张与收缩,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因此,久练此拳能使心气得以调节,心气和顺又能有养血的作用,而血液为生命之本。所以,久练炮拳脉动和缓而有力,并能使心血回流量增加,心率减缓,对心脏病患者的健康有很好的改善效果。但要注意的是,在演练时,动作必须舒缓、和顺,两手握拳时要松力成虚拳或掌,才能使经络畅通,呼吸和缓,起到养生保健的功效。 

(5)横拳属土:气发于脾经,拳势顺则有健脾胃作用。古拳谱有“横拳内应脾,外通口,在体为肌肉,守窍中脘,气发脾脏”之说。 

脾脏的主要功能是主运化,升清,统摄血液,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 

脾属体内消化系统,有对营养物质消化、吸收与运输的功能。“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以生养肌肉”,脾失健运,则会四肢倦怠无力。 

久练横拳时,对脾胃有摩按、刺激作用,能提高其消化、吸收、排泄的功能,故有增食欲、健脾胃、壮体魄的功效。 

总之,肺气足,则呼吸和顺;肾精足,则动作敏捷;肝气足,则动作迅猛快速;心气足,则脑力强健,神经灵敏,思维活跃;脾脏健,则肌体丰盈健壮,力大无穷。因此,形意五行拳历来为众家所推崇,称之为“五行培元功”。

先给个建议,算是忠告,打拳时不要太用力,一收一放,绵绵若存,不要用全力打。否则容易上到自己。  1歌诀  劈、崩、钻、炮、横,五拳之名称也。劈拳之形似斧,性属金,崩拳之形似箭,性属木;钻拳之形似锥,性属水;炮拳之形似炮,性属火;横拳之形似梁,性属土。由相生之理论,故横拳能生劈拳、劈拳能生钻拳,钻拳能生崩拳,崩拳能生炮拳,炮拳能生横拳。如万物之生放土,故横拳能生各拳。由相克之理论,故劈拳能克崩拳,崩拳能克横拳,横拳能克钻拳,钻拳能克炮拳,炮拳能克劈拳也。  劈拳歌诀:双榻双钻气相连,起吸落呼莫等闲。易骨易筋加洗髓,脚踩手劈一气传。  钻拳歌诀:钻拳原是地反天,上下同打是真传。左右相同随意变,收吸发呼劲合丹。  崩拳歌诀:崩拳属木疾似箭,发动全凭一寸丹。跟顺变化随法用,转身提足把树攀。  炮拳歌诀:炮拳先走虎跳涧,两劈下裹如搜山。钻崩之中加化打,提肛实腹水火关。  横拳歌诀:横拳出手似铁梁,横中有直横中藏。左右穿裹应合意,收势退横劲宜刚。  2.三体式  形意拳称站桩为筑基功,筑基功是形意拳万法之源,万变之本。有口头禅曰:“桩功是个宝,得它才是好。”想学好形意拳,就要牢牢的打好桩功这个基础。有了坚实的桩功基础,所习练的形意拳才能刚实迅猛,内外六合,达到“不动如五岳,动如狡兔”。反之,没有牢固的桩功基础,学到的形意拳套路再多,下的功夫再深,也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  形意拳筑基三体式又叫“三才式”,即天地人三才;也是桩功和形意拳所有变化的开始,所谓“万变不离三体式”就是这个道理。  一、三体式  无极式:习练者先选正方向:立正姿势站好,两手自然下垂,头正上顶,下颏微收,舌顶上腭,呼吸自然,心平气和,把自己融人自然,丢却妄念,初步达到无极式的基本要求。这时你会感到心脏在平稳跳动,气血在缓缓流动,心旷神怡,直至全身内外阴阳平衡。  “无极式”是三体式的预备式,主要是调理习练者使心态平静,气血周运,阴阳平衡,为筑基功的打好基础。  长时间站无极式,可调节中枢神经,精神内敛,精力充盈;心脏跳动平稳,收放自如;血液流畅,舒展顺达,对于神经衰弱和心脏病症有显著的疗效。  三体式:慢慢的深吸一口长气,然后两掌根从身体两侧慢慢抬至小腹根部位,随气的吸人,两手掌根贴着小腹慢慢抬起,抬至与胸口平时(如图1),再将吸人之气缓缓呼出,随着呼出之气,两手再按原来上升的路线慢慢下落至肚脐两侧,两腿同时微曲(如图2),两掌变拳(如图3),拳心向上,两拳稍停,左拳从肚脐开始,以虎口贴身沿中线向上走至心口(如图4),左拳向前成45度角打出,向着鼻尖对面斜上方行至高与眉齐,虎口向外侧翻拧(如图5),再将拳变掌向里翻转并下落与胸口齐,掌心向下。在左拳向外打出的同时,左脚也随之向前趟出半步,与右脚成45度角,两脚的间距一尺左右,右手变掌,掌心翻转向下,形成三体式桩功(图6),整个动作是由动到静的过程。  动作要领:动作要完整和谐,鼻尖、手指尖、脚趾尖(图7)三尖相对,身体似正非正,似斜非斜,但头要顶,要正;左手要沉肩坠肘,手与肘臂要有拧裹之劲,指尖向前。  二、三体式与定步鹰捉的区别  三体式的几个动作都要求匀速,力戒忽快忽慢。三体式从无极式到有极式的过程都是调节呼吸过程的动作,调动意、气的过程,采用的是缓慢的匀速运动。因此也可以说它是一个静动相结合的过程。正因如此,形意拳先贤们才把三体式和定步鹰捉分别开来。  定步鹰捉是在无极式的基础上开始的,两手贴腹部沿中线向上提至胸口,再贴腹部沿中线向下沉至脐两侧。然后,右拳向上贴腹至胸口处向前上方打出,打至与眼眉齐,左拳从下向上方沿中线打出,拳心向上,打至两手相叠时同时变掌,右掌收至腹前,左掌向下翻拍至胸口齐。整个过程是越打越快,右拳打至最高点最快,左拳变掌向下猛拍至胸口齐时最快,它是一个加速度的过程。因此,从这点来说,“三体式”和“鹰捉式”是完全不同的,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形意拳先贤们所认可的,也希望我们广大形意拳爱好者加以区别,不可混淆。  三、三体式的技法要求和作用  (一)基本要求与作用  1、掌型要求“三圆”。即“手心圆”。由于掌心回收,使掌的横撑力增大,有利于控制对方重心的变化。“手背圆”,使劲力利达指尖,三节劲整,有利于气催血行。“虎口圆”,助长掌的外撑和里扣的劲(图8)。  2、要求齿、手、脚“三扣”。即“齿扣”,齿为骨梢,“齿扣”可发动骨梢之威力;拳经云:“有勇在骨,切齿则发”,就是这个道理;“手扣”,手指甲为筋梢,“手扣”就是发动上肢筋梢的威力,可使劲力达到指尖,气贯梢节;“脚扣”可发动下肢筋梢的威力,劲达下肢,气贯脚趾,使下盘桩的基础牢固。  3、头、舌、手要达到三顶。即头上顶能振奋精神,发动头发血梢的威力;舌为肉梢,“舌顶上腭”,即发动肉梢的威力,舌卷气降,沉人丹田,加上咽津液还丹田,丹田坚实,内劲充足;“手顶”能使梢节前顶的劲力增大,气贯指尖,增强手指的钻翻劲力。  4、要求脚、臂、肩、头“四平”。形意拳的起手多用“鹰捉”,桩功“三体式”和“鹰捉”的定式是相同的。因此,要求也是一样的,都要求做到“四平”。  (1)“头顶平”,即下腭能自然回收,形成头上顶,项竖拔,既可发动血梢(即发梢),又可振奋精神。  (2)“两肩要平”。即上身不可倾斜,两肩持平并相称相撑,以使腰劲得发,周身劲整。  (3)“前小臂要平”。即两肘能向下坠沉而且里裹,两臂肘窝朝天,使前臂、肩肘、手,能在一条直线上,“三催”劲整顺,劲力到手。  (4)“两足抓地要平”。能使下肢的力量得发,下盘功力增长,桩实,步稳。  拳经云:“足下存身”;其中“下”是前后两脚中间的位置,在三体式中是前三后七的劲,脚下所在的重心则是后三前七的距离, “存”是“放”人的意思。就是说,在站三体式桩功时要求把身体的重心放在后脚跟的里边,前脚跟后边。这样站能使前腿灵活,前进速度敏捷,不影响整体的平稳,使后腿蓄力待发。  (二)“四象”  形意拳“三体式”要求做到“四象”。即像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要求“四象”,就是为了像这四种动物的特殊技能,“得之于心而能尽物之性”,把它变为自己武技的特长,还要求通过动物的动作把它的内意体现出来并运用纯熟,用于实战技击。这就是三体式虽然是静态但都是象形取意,静中寓动。因此,习练者一定要认真领悟,融汇贯通。  1、“鸡腿”就是学鸡的“之形”和“两腿相夹”的劲力。形意拳最突出的特点是前腿向前趟进,后腿有蹬劲,长时间站桩,“两腿相夹”的劲增大,会使“之形”稳健,可达到“不动如山岳”的奇效。  2、“龙身”有三折之势,搜骨之法,龙常因身体“折”而力大。我们习练形意拳就是要学它这一身法,即折身的特长,以达到“三催”劲整,力能顺达,腰劲在“转”“折”中得以发放。当后膝里扣,上体反拧,形成“似正非正,似斜非斜”之势,使腰拧而腿顺,胯力前催。“折”是“蓄”,只有通过“折”,才能达到充分的“蓄”力,在丹田省(音醒)气,自然劲力倍增。  3、“熊膀”就是学熊的“竖项之力”和“膀垂力大”的特点。“三体式”用“拔背”、“垂肩”,以求“项直”“头顶”,发动血梢的威力,使人精神振起。同时,因垂肩抻拔双臂力贯肘、手,使上肢“三催”劲整。  4、“虎抱头”就是学“虎未扑食头早抱”,这是蓄力待发的技巧。拳经云:“肘不离肋,手不离心,出洞人洞紧随身”,这也是“虎抱头”技法的要旨。站“三体式”桩,拳从下颏打出变掌落与心口齐,由于坠肘沉肩,则达到“手不离心,肘不离肋”,这正是“虎抱头”技法的具体体现。  (三)“五夹”  形意拳先贤们常说,站好三体式就能站出“八面劲”。其实,“五夹”练的就是“八面劲”,也是我们所追求的“沾那那有”的真劲。  1、下颏与脖子夹:使丹田气沉,劲整而顺达,能唤起人体的内在精气神,有利于头上顶,使头发惊起,血脉速转。  2、两臂夹:通过大小臂的沉臂坠肘和两臂的相夹,使两臂束为一体,产生裹劲,同时两臂又具撑劲,习之长久,周身自生八面劲。  3、两腿夹:形意拳三体式的前三后七,并膝裹胯的“夹劲”具有独到之处。在拧腰,顺后胯,使两胯前后在一条线上,使后膝里扣,膝尖朝前,反映一个“夹劲”;前后两小腿相夹,反映一个“剪劲”。两劲相合,使腿的“夹剪劲”得逞。两腿的“夹”劲对形意桩功和下肢技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臂与腿夹:通过上肢沉肩坠肘和里裹的相互的夹,下肢前顶后蹬的夹剪劲,和丹田沉气拧腰顺胯,使上肢和下肢相对之处(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形成外三合劲,这样用意磨炼,会使上下肢的劲校整,向外发放时劲大,达到“上下相合”成为一个整体,相辅相成,练成弹性力。  5、臂与身夹:向外伸出的手掌心回收手指的力向前顶,臂往回夹,则沉肩坠肘的劲稳固。拳经云:“肘不离肋,手不离心,出洞人洞紧随身,手脚齐到才为真”。是前臂与身夹的最好解释。后臂与身夹会使前臂的劲得以充分发挥。拳经云:“前手打人,后手发劲”,“拳打一阴反一阳”,其道理就在于此。  (4)“静动”  从无极式到三体式整个过程都是“静动”结合,相互促进,“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这是整个过程的主线,也是为练好外形追求动作中的“动”打下良好的基础;有了坚实的基础,还要进一步去追求“静中之动”,也就是先辈们常讲的“内意之动”。即对“意”的训练,对“神”和“气”的内养,对“内劲”的培育;进而达到意到气到力到的高超境地。  拳经云:“静中之动谓之真动,动中之静谓之真静。”这些都是先辈们在习练三体式过程的体会和经验;要在平时磨砺动作的同时,追求“静中之动”,更要追求“动中之静”,只有这样持之以恒,探赜索隐地追求,才能知其“性”懂其“意”,进而才能达到“寂然不动,感而遂发”的“妙用则为神”和“不思自得,触之自应”的高超技艺。  (五)“四梢”  形意拳讲的“四梢”,是指人的毛发为血梢,舌为肉梢,手指甲、脚指甲为筋梢,牙齿为骨梢。如果习练者能把“四梢”发动起来,那气质神态就会猝然生变,自己会觉得精神雄劲,胆壮气豪,人见而生畏。“惊起四梢”实际是“意有所感,神之所施”,主要是发挥内在的精神。  在练三体式桩功时,一些人只练外形,不重内意和静中之动的求得,总感觉枯燥无味,容易产生杂念,气浮心慌,难以持久。如果将“四梢”惊起与外在动作相结合,气势自然会倍增,心平气安。

以下录童先生文:l`

©孙氏内家拳论坛 -- 孙氏内家拳论坛  MhC"

形意拳中五行拳的传统的锻炼次序是劈崩钻炮横,刚好符合金木水火土的传统排列次序。数年前,李文彬对此锻炼次序提出质疑,认为搞错了,应该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次序排列。于是,李文彬提出应该是按劈钻崩炮横的次序练拳,以符合金生水生木生火生土的相生关系。从望文生义的表象上看似乎有些道理。但是如果深究一下,就可以发现此说流于肤浅机械,并不能成立。!w

拳术锻炼是个通过内外相互启发不断求得中和的过程。五行相生也是个由内到外再由外到内的相互启发的过程。练劈拳是个外动过程,劈拳(金)成功,自然生水,这个水是内在的变化,于是,有了这个变化就有了再练崩拳(木)的基础,所以接下来要练崩拳,崩拳成功,自然生火,这个火是内在的,水火相济才能得土,于是外面就需要练习钻拳(水),钻拳成功,自然生木。这个木又是内在的,于是外面需要练炮拳(火),于是归于土。外面再练横拳(土),目的是以生各拳,因为土生万物。所以传统的劈崩钻炮横的锻炼次序是符合五行生克之理的。8bZX

那么为什么不上来就练出横拳以生各拳呢?那是因为横拳是后天之横,是其他四拳中和后的形式。所以要在其他四拳成功后,再练横拳,才能由后天之横拳返归先天之横拳。得中和。^

©孙氏内家拳论坛 -- 孙氏内家拳论坛  Q~

这段关乎传统的劈崩钻炮横的锻炼次序的解释,童师讲的很透彻!G

©孙氏内家拳论坛 -- 孙氏内家拳论坛  V^;

另谈一点:ne2k

©孙氏内家拳论坛 -- 孙氏内家拳论坛  %L\\$c0

内劲者,金丹也。孙氏道艺武学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KZ)

内丹术的五气朝元是指心肝脾肺肾按照五行相生,并且在丹书中明确说明依金生水生木生火生土的相生关系朝向上丹田。mY 's 

©孙氏内家拳论坛 -- 孙氏内家拳论坛  HB5*~7

内外 五行的方式是不是其中各有玄机,还是完全相统一的。另外张烈先生的视频也是走的按劈钻崩炮横的次序练拳的路子,这个问题是不是在孙门内部也存有分歧。m[3x

在此请教童先生?    Nf2=HQ

  年间天津的形意拳家张鸿庆。对古传形意拳谱讲的明劲、暗劲、化劲三种练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一般拳师教学生练形意拳,都是以刚猛起步,求刚、求快、求整,硬打硬进无遮拦,而张鸿庆先生的教法是以形意五行拳为载体,先让学生弄明白五行拳各形的劲道,调整好每个动作的呼吸,方法是由松柔入手。慢练、练气、摸劲。

     张鸿庆传形意拳,不管是五行拳还是十二形拳,每个形都有三种练法:第一步是练定步,以调息、摸劲(练气);第二步是练跟步,练意、气、力相合,练发力,以内催外,练丹田抖决,整体爆发;第三步是练行步,练意、练形。这步功夫是身形、步法、手法、气法的高度协调统一。行步拳也有两种练法:一是在行进中练绞力,以内催外,丹田抖动,整体爆发。二是练暗劲、化劲,步如犁行,身似龙形,以身化手,形神合一,混元一气,行云流水。

     过去有人说形意拳邪性,不敢练形意拳,有人练了,反倒越下功夫毛病越重。很多老拳师不愿意教小孩子练形意拳,认为成年人会更容易接受形意拳(这和少林拳正好相反)。这是因为形意拳更侧重于内气的,对于身体还没有发育成熟的青少年更要慎重的缘故。总之,习练形意拳,不管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要练之得法。过去有不少地区的拳师在习练形意拳时都偏重于刚劲爆发,不少人热衷于震脚发力,这样练之日久,结果使不少练家腿伤脑损。有些拳师到老年时落下严重腿疾,不要说不能练拳了,甚至连走路、蹲厕都困难。我的恩师张兰普先生对此深有体会。他年青时练拳,由于脚下过重震伤了脑海,一度走路脚不敢沾地,记得兰普先生生前曾多次告诫我说:“义会呀,这形意拳你以后可千万不要落脚太重,形意劲足发在身上,不是发在脚上。”另外练形意拳要重视八字二十四法的要求。因为二十四法对人体各部位按照形意拳的法则,进行了严谨的规范。要整体地认识,落实二十四法。千万不要只偏重其中一法,而忽略其它。常见一些练形意之人,后来成了严重的驼背之形(太过与强调含胸、圆背之故)。好好一个人,形如残疾,可悲不。所以老年间小孩子练形意拳都是有老师严格看顾的。

     张鸿庆的形意拳师承张子兰、李存义。张子兰、李存义师承刘奇兰。这一支形意拳属于李洛能传的。河北派。传到李存义这一辈时,已经很讲究气法的运用和练法上的灵活性了。张鸿庆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主要在内涵的感悟发掘上)。在长期的与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张鸿庆传形意内功,主要以形意拳三体式桩入门;以形意五行拳定步操练法为最基本。其目的是练气、养气、摸劲。本文主要向读者介绍三体式桩和五行拳之定步劈拳的基本练功方法。

     三体式桩又叫子午桩、三才桩、三体式。三体式桩是形意拳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功。形意门的桩法有很多,但本门老师一般只让入门学生站这个三体式桩。因为三体式桩,基本包括了形意拳对人体各部要求的基本法则。以后的形意拳套路、技法不管怎样千变万化。但基本原理和要领都与三体式桩是一致的,所以过去曾有“万法不离三体式”之说。

     一、三体式桩

     l、身体直互,两脚跟并拢,左脚直向前,右脚向外撇约45度,身体半面向右,目视正前方。双膝微屈,两手外旋边旋边握拳,拳心向上,靠于脐下小腹两侧,重心左移,右拳外旋沿胸向上由下须处向前上方钻出,路线呈弧形,拳心斜向上,并微向外倾斜,小指向上拧转,肘尖下垂,右臂尽力前伸,但不可伸直,右拳高与鼻尖平。左拳不动,眼看右拳。右拳伸时吸气,式成气至中脘。上动略停,然后重心右移,左脚跟离地,以左脚尖虚着地,同时右拳不动,左拳沿胸前上钻至右小臂内侧。左小指根轻贴右小臂尺骨处,位于肘前腕后(此式内含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之势)。

     2、接上式左脚向前趟出一步,重心在后脚(初习可练前四后六劲,及功深可练前三后七劲)。前脚后跟至后脚后跟之距约两脚半:横向之距,前脚内侧与后脚内侧约在一条直线上,后脚尖外撇约45度,前脚尖直向前。同时左拳上钻至右小臂腕后内侧时,两拳内翻变掌,左小指掌根沿右掌虎口轻擦向前推出,右手拉至脐下小腹右侧,手心向下,塌掌根,六指根轻贴小腹,小臂贴靠右肋,两臂抱圆,右肩内扣,左掌前推,腕与肩平,尺骨有搓撑劲。掌心向前,掌指向上,腕曲45度,坐腕,劲力在神门穴,臂极力前伸,但不可直,掌要推上劲,肩要撒开,不可僵硬,劲到掌指,虎口要圆,掌心内含。要有吸劲,食指要上翘,眼看食指。

     左手食指尖,左脚尖与鼻尖上下要三尖相对。前脚要戳(撑)住劲,后脚要蹬上劲,两膝要曲,但要有挺劲,不能软,也不能硬挺(后胯不能绷直,臀尾不能上翘)。总之两膝要有弹簧劲。

     此式练时,右脚不动,左脚向前趟出一步,要求左脚跟先着地,然后前脚掌着地,待全脚踏实,意气劲先落至前脚,前脚踏劲,劲由前脚向前腿向上返劲至腰脊背,然后后腿蹬劲,两脚向下蹬踏劲反弹向上,同时腰胯向下松沉(气沉丹田,降至涌泉)。两膝曲但要有挺劲,背要有拔劲,项要竖、头要项劲,后肩里合,前肩撒

开,肩窝吐气。

     掌要项、头要顶、舌顶上颚。两膝里合扣,两胯要正,身似斜似正。气要下沉丹田,尾闾要前收,谷道上提。胯要松、背要拔、脊骨要挺直。两臂要曲、腕要曲、膝要曲。丹田要抱、两肋要抱、心气要抱。虎口要圆,脊背要圆、前胸要圆。两肩要下垂、两肘要下垂、气要下垂。颈项要挺,脊骨要挺,膝盖要挺。心要敏、眼要敏、手要敏。

     以上是三体式的基本要领。三体式是形意五行拳的母式,五行拳各拳都以三体式起式而展开,固形意拳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一说。

     三体式是形意拳的重要桩式,初习者以站三体式入门,可以换去自身之拙力,培元练气养气,进一步体会体内产生浑元一气之感。此也是形意拳家终身之法。功深者只要一举手投足,全身腾挪之气感即出矣。但本门不主张死练站桩.站三体式常与五行拳配合练习。一动一静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初站三体式桩一次以 3~5分钟即可,然后逐渐延长时间,但最长也不超过20分钟(要求左右轮换练习)。

本篇文章来源于 中国功夫网(www.cnkungfu.org)  原文链接:http://www.cnkungfu.org/kungfu/2008-08/1162.htm

 二、定步劈拳

     1、预备式

     (1)身体斜向东南立正而站,两脚跟靠拢,左脚尖向前(东),右脚尖外撇45度,两手臂自然下垂,手心向里,指尖向下,身体放松,神意内敛,气沉丹田,降至涌泉,两眼平视前方。

     (2)两手外旋,手心向上,从身体两侧经腹前向胸部上托,至胸前向身体两侧分开,分至两肩侧,然后向上托起,此时两脚跟离地,以两脚前掌蹬地,吸气至中腕。同时百会穴领起,当两手托起略过头顶时,然后两手掌内旋向面前相合,然后从面前向下似双手捋须状,捋至小腹前,此时随两手下捋要塌腰松胯,两膝下屈,两手下按,虎口相对,两掌小指上翻,大指朝下,两手臂撑圆,气沉丹田。眼看前下方。

     2、三体式

     练法及基本要领与前三体式桩练法及要领相同,惟其步子略小些。前后脚相距约两脚远即可。

     3、劈拳左起势

     (1)接三体式,两脚不动,右手前伸与左手齐,然后双手一起向后下捋,边捋双手边外旋,捋至脐下小腹两侧,双手握拳拳心向上,气沉丹田。两手向回捋要走下弧,边捋边握拳,握拳时中指先向手心向内卷指,卷至中指第一节贴住内劳宫穴,然后依次卷无名指、小指、小指要轻贴手心,然后卷食指和大拇指,大指第一节轻压在食指第一节之上。此势曰:“双捞手”。

     要求:握拳如卷饼,双手边回边卷,回捋内含拿法之意,拳要外紧内松。头顶项竖,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塌腰正脊,坐胯曲膝,气沉丹田。

     (2)左脚向前垫步,脚尖外撇约45度,膝要曲,重心前移左腿。右脚不动,右腿后蹬,成似直非直状。同时左前臂外旋,左拳经胸前由下顿处向前上方钻出,路线走弧形,拳心斜向上,并微向外倾斜,小指向上拧转,肘尖下垂,左臂尽力前伸,但不要伸直,拳要有向前顶劲.左拳高与鼻尖平,吸气至中脘。右拳不动,眼看左拳。

     要求:左拳前钻必须与左脚垫步动作一致。前腿要撑住劲,后腿要有蹬劲。头要有项劲,腰要塌,背要拔。左手臂要有拧钻劲。此式要吸气,吸气至中脘,功深者可见胃部鼓起,再深者可见两软肋部亦可隆起两道横带。

     4、劈拳右落式

     (1)重心前移,左脚左手臂不动,右脚上步至左脚内侧,右脚掌虚着地,重心在左脚。同时右拳经胸前伸至左小臂内侧,小指根轻贴左小臂,位于左手臂肘前腕后处。

     要求:右脚上步时两膝相靠,稍停再向前趟步,前趟时后脚内踝骨要擦着前脚内踝骨前迈。此即拳经云,“磨膝磨胫意气响连声”是也。两肩要抱,两肋要束,项要竖起,头要领起,身要蓄劲,神气要凝。

     (2)左脚不动,右脚向前趟出一步,右脚跟先着地,然后前脚掌着地。前脚踏实撑住劲,然后后脚蹬劲。同时两手臂内旋至掌心斜向下变掌,然后右掌小指一侧,沿左小臂上向前轻擦左手虎口向前推出。呼气、气沉丹田,小腹慢慢凸起。同时右手臂尽力向前伸,但不可伸直,右手腕高与肩平。左手收至脐下腹左侧,手心向下,手腕下塌,拇指根节紧靠脐下腹部。眼看右手食指。

     要求:右掌前劈与右脚落地要整齐一致,上步时身体要保持平稳,切不可向上窜起,整个劈拳操练,除预备式与收式外,应当在一个水平高度行进。其他要领与三体式相同。

     4、劈拳右起式和劈拳左落式,与劈拳左起式和右落式动作要领完全相同,惟左右相反。

     5、劈拳回身

     左右回身均可,以右转身为例。当左脚在前,劈出左掌时,左掌不动,右手前伸与左手齐,然后两手向后下捋带至脐下两侧变拳,拳心向下,同时左脚尖极力回扣,右脚不动,身体向右转90度,两脚成倒八字形,上动稍停,身体继续向右转90度,左脚不动右脚向前垫步,脚尖外撇48度,同时两拳心翻转向上,然后右拳经胸前由下颏处向前钻出,拳高与鼻尖平,小指尽力向外拧转,左拳不动,眼看右拳。然后上左步劈左掌。

     要求:转身要稳,身体切不可左右摇摆,腰要塌住,脊要正;头要顶劲,切不可低头弯腰。

     6、劈拳收式

     当拳打到起式处,左手左脚在前时向右转身,转过身来面向东,垫右脚钻右拳,再上左步劈左拳。然后左脚收回与右脚靠拢,同时两手臂外旋翻转翻至手心向上,然后从身体两侧向上托至头上,然后两手臂内旋两手掌向内相合,沿面前经胸前向下捋至小腹前下按,两小指上翻虎口相对,掌心斜向下,然后下按收至两大腿外侧。同时两腿直立身体还原。

     要求:两手上托要吸气。向下捋按时呼气,并且两手臂要撑圆,两膝要靠紧。起身头要上顶同时气要下沉。然后全身放松,神气怡然。

本篇文章来源于 中国功夫网(www.cnkungfu.org)  原文链接:http://www.cnkungfu.org/kungfu/2008-08/1162p2.htm

 三、劈拳用劲要领

     头顶项竖,下颏微收。前脚落地要有下踏劲,前腿要戳住,后脚用力蹬劲。松胯曲膝,塌腰正脊。五指自然分开,梢节微扣,其形如勾,虎口撑圆,劲力到指,掌心内含。肩要松沉,肘要下垂,齿要轻扣,舌顶上颚,眼向前看。

     两手向后捋带要暗含抓拿劲。手脚起落要上下相随,齐起齐落。起钻要暗含拧裹之横劲,落翻要暗含劈落之竖劲。手护心肘护肋,两手出入紧贴肋。手起气也起,手落气也落。一起一落;一升一降;一松一紧:一蓄一放;内气鼓荡,如水之翻浪。两手的起落钻翻横竖之变化,加之丹田海底的鼓荡澎湃,练之日久定会打出形意拳所特有的翻浪劲来。

     前拳上钻时吸气,气至中脘,同时提肛缩肾,自中焦领起肺气,直出中府、云门两穴;后手向前劈出时呼气,内气自云门沿胳膊内侧直达少商,充于五指。发力时,随着手掌向前翻落,前腿要撑住劲,后腿蹬劲,两膝要先随腰胯松沉而屈。尔后合扣而挺劲,但膝不可直(始终保持弹性之劲不丢)。塌腰正脊,含胸拔背,头顶长身。手向前发劲时,肩要向前松劲,肘向下坠,手心空含,要有吸劲。

     前肩撒开,后肩合扣,小臂贴靠肋部。胯要正,身要似斜似正,臀尾向下垂劲。上身要虚空,下身要坚实,胸中空荡荡,腹内沉甸甸。

     劈拳在操练时,看似只是一个向前的推劲。其实其中暗含有向下、向前、向前上方的三种劲道。向下的是劈劲,故而必须沉肩坠肘;向上的力来自命门和臀尾,故尾中大筋要直,尾闾宜向前兜,肩要沉;向前之力主要靠后腿的蹬劲和肩向前松劲,三力混合在一起,寓于一劈之中(初学最好是只练向前的推劲,这样容易找劲)。不管你打哪个劲,都要以丹田内气为劲源,发力时丹田抖动,腰脊发力才是正道。形意拳动作简单,但劲道不好找,故而初习之时一定要慢练,细心揣摩,沉住气一把一把抓,才会摸准劲。练之久矣,定会掌握规律,与人交手时运用何劲,自会因敌变化示神奇。

     如果能按以上定步劈拳的方法认真操练,少则一年,多则两年,习者定会感觉自己上身异常轻盈灵活,下盘沉实稳固,全身真气运转流畅,精神旺盛。至此可认为已为下一步练习丹田抖决、爆发劲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关于形意内功“叫气法”

     形意五行拳的定步练法,是形意内功的最基本,也是形意拳家修身养性,练气养生的终身。在此到一定火候,可进一步练习五行拳的跟步发劲练法,然后再进一步练习行步抖放及化身练法(限于篇幅暂不论述)。通过以上形意拳桩功,行功的之后,习练者可感受到周身轻盈灵活,神清目爽,精力充沛,丹田气充足沉实,一呼一吸内气能上能下,能收能放,周流无间,浑元一体。此时形意内功已初见成效。在此基础上,可进行下一步形意内功“叫气法”的操练。

     具体操练法如下:每天在练习完五行拳以后(此时身体感觉气血充盈,气感已非常强),稍事休息,身体放松,手心静气,精神内敛,然后身体咸高马步,然后用面、切、点三种手法进行操练。

     l、面击法:用手掌心依次拍击腹部,软肋,最后拍击胃部(中脘)。注:(1)用手掌拍击以上三个部位时,要配合呼吸,拍击时要内气鼓荡,以内气接外拍之掌击。拍击腹部时要呼气,小腹凸起。拍击软肋、胃部时吸气,软肋及胃部要隆起。另外还要配合发声助力,拍击时可发哼声;(2)因用手掌拍击面积相对大,人体不易受损,所以先用掌心拍打以上三个部位;(3)拍打时要由轻到重,要有节奏,初习时宜轻不宜重,要循序渐进,切不可盲练;(4)操练时要左右手轮换拍打;(5)操练时以拍击中脘为主,小腹、软肋次之。

     2、切击法:当用手掌拍击有了一定功效后,可进一步施用切击法。此法主要是用小指一侧掌沿,切击前面所说的三个击打部位。注:方法及要领与面击法基本相同。

     3、点击法:(1)先主要用中指、食指、无名指三个指头直戳小腹、软肋及中脘三个部位;(2)通过用手指戳击,逐渐过渡到用拳头击打以上所说三个部位。用拳头击打时主要是用小指一侧击打。注:其方法及注意事项与上述两法基本相同。只是由于拳头的力量大,操练时自己要掌握好力度,以个人能承受为度。

     待以上三种操练法,实施一个阶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以后(可以经受一般人的拳掌击打了),可进一步使用器具进行辅助操练。如可以选用干净的红砖代替拳掌,继续拍击以上三个部位。注:用红砖拍击时,一定要一下一下由轻到重,掌握好节奏,不可盲练。

     当练到拳打其腹、胃部咚咚作响,与人交手能随意接对方拳打脚踢而身体丝毫无损,此功成矣。

     形意内功“叫气法”是形意内功较深层次的操练法。此必须要在形意五行拳练气、养气有了一定内功基础上,才能进行练习,在练习时一定要有懂得此的老师具体传授指导,切不可自己瞎练。

     我的形意拳吴桂忠老师常讲:“读哪家书,识哪家字”。形意拳在过去几百年的传承中产生了众多分支流派,各支派都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练功方法,各有所长。本文只是意在介绍张鸿庆拳法体系之内涵,虽说这里介绍的较为详细,但对形意门朋友来讲,仅作为参考而已。

     五、形意内功健身养生之作用

     张鸿庆传形意内功,主是以形意五行拳为载体练意、练气、练劲,调神怡志。五行拳以极其简单的拳式动作操练,对应人体内心、肝、脾、肺、肾五脏器官。以外形带动内气,涵养人体之内脏,而这内气的,主要是运用其独特的丹田呼吸之法。

     丹田呼吸是采用以膈肌上下运动为主的腹式呼吸。吸气时膈肌向下运动,肺体尽量向下膨胀,肋骨微微外开,下边提肛缩肾将腹内脏器托住:呼气时,膈肌上升,两肋向内向下合,腹内脏器自然下垂,真气沿任脉下行,注入丹田,形成心肾相交以补命门之火。

     练拳是动功,拳式有开有合,有蓄有发,呼吸也必然随之有入有出,其气也要有升有降。我们讲的丹田呼吸就是如此,不能讲气沉丹田,就认为气入丹田而不动了,形成僵滞状态。气沉丹田要活入活出,即能上下、左右、前后滚动不止。

     拳家为什么都非常重视丹田气的呢?从保健养生的角度看,人从少壮至衰老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肾气的生长、发育充实到衰退的过程,如能延缓肾气的衰退,也就能推迟人体衰老的到来。我们知道中医所说的肾,包含范围很广,不仅仅是两个肾脏,还包括了生殖、泌尿和部分重要的内分泌系统。一般认为从脐下到耻骨,带脉一圈及后面命门笼统称之为丹田,道家谓之练气结丹之所。现代医学认为此处也是产生性激素的位置,内有前列腺、睾丸,女子卵巢等,肾脏也在其附近,通过腹式呼吸,膈肌上下运动和提肛缩肾的锻炼,肯定会增强这部分脏器的功能,使其延缓衰退,人体也可减慢了衰老的过程。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功能的加强,人体不但会精力充沛,也会大大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为健康长寿提供了保证因素。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加大了腹压变化,改善了腹腔血液循环,减少了体内淤血,也改善了心脏的工作压力,实践证明通过丹田内功的;对提高人体的消化功能;提高心脑供血能力;改变人体微循环系统的经络通畅等都是非常有益的。

     从技击角度看,采用腹式呼吸,虚胸实腹气向下沉,以及肩沉肘坠,塌腰松胯,身体放松等,可使腹部内气充实而凝重,并使人体重心降低,下盘稳固。同时由于人体上部胸、背、臂等部位处于虚空、松静状态,能使这些部位既轻盈灵活。也更具有弹性力,与敌交手益于进退旋转,听化蓄势,沾实爆发只在弹指一挥间。另外此功吸气时内气上至中脘,胃部及两侧软肋都会膨胀起来,我们知道胃及两肋也是人体最薄弱环节之一,如能练得此功,使此二处之内气随意鼓荡。必能增强其抗击打之能力。张鸿庆传形意内功之法,不只是练常人呼吸之法,更重要的是要练出丹田气的活运之法。气能下沉,亦能上提,还要随意贯之四肢百骸,周身运转,行如流水。

文档

形意五行拳与养生

形意五行拳与养生-(转载)五行拳劈拳、钻拳、崩拳、炮拳、横拳。为形意拳之根本,内外兼修,体用兼备。每一动作,调整呼吸,转化阴阳,无不发挥其练气之功。从上向下的为“劈”,从下向上或斜上方的为“钻”,直向前去的为“崩”,架开敌手再击的为“炮”,用横力制敌的为“横”。按内经所指诸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之理和劈生钻、钻生崩、崩生炮、炮生横的顺序来练,以求加功进益,增进健康。对应养生。劈拳--肺,钻拳--肾,崩拳--肝,炮拳--心,横拳--脾胃。如有肝病,以养为主,切忌如视频猛烈发力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