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 | 计算机网络基础 | 授课班级 | 授课日期 | 周 次 | ||||
授课时数 | 2课时 | 课 型 | 新授课 | 课 题 | §4.2 计算机局域网络 | |||
教学目的 | 知识目标:了解局域网的产生、发展和特点;掌握局域网各种网络设备的功能。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网络的兴趣爱好以及团结协作的意识。 | |||||||
教学重点 | 局域网各种网络设备 | |||||||
教学难点 | 交换机、路由器的主要功能 | |||||||
教材分析 | 采用的教材是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该教材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计算机局域网络,主要介绍了局域网的产生、发展、特点和各种网络设备的功能,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使用网络直观印象的基础上,了解各种网络设备的主要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能有效配置网络、排除网络故障打下坚实的基础。 | |||||||
学生分析 | 本内容的教学对象是参加普通高考录取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抽象思维能力较强,应着重培养学生自主研究、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 |||||||
教学思路 |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决定先对有关概念和原理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直观的印象,然后再实施以“任务”为线索,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任务驱动法: 1、新课引入。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之间连接必须基于一定的标准,需要一些互联设备。 2、联系实际、讲授知识。联系现实情境,由浅入深,让学生了解不同网络设备功能不同。 3、任务驱动。布置任务,让学生根据所讲内容思考、小组讨论共同完成。 4、总结、归纳、提炼要点。总结本节课所讲内容,着重强调知识要点。 5、课堂练习、讨论与答疑。营造一个师生互动、组内互动合作学习的教学情境,将知识和技能内化。 | |||||||
教学方法 | 提问法、新课引入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讲授法、讨论法、交互式教学法、总结归纳法 | |||||||
教学媒体 | 多媒体、投影仪、PPT课件、Flash、课本、教参 | |||||||
板书设计 | §4.2 计算机局域网络 一、局域网的产生、发展和特点 二、局域网网络设备 1.以太网网卡 2.集线器 [重点] | 3.交换机 [重难点] 4.中继器 5.路由器 [重难点] 6.网桥 |
教学环节 | 教 学 内 容、方 法、过 程 | 教法 运用 | 能力 培养 |
组织 教学 | 清点学生人数,调试多媒体设备,打开课件,做好上课准备。 | ||
新课 引入 (3min)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上个世纪70年代是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大量的计算机被广泛地用于单位、部门,甚至家庭。这样就迫切需要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人们期望建造一种高速的、基于数据包交换的局域网,用来连接计算机和终端。 提问: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以太网络”这个名词,大家知道它的具体含义吗? 补充:以太网络已经深入到几乎所有的公司、机关和家庭,成为统一的局域网标准。 引入新课:以太网络的基本原理就是以太网的帧以广播的形式传播。这样就需要一个公共介质来承载基带信号。这种公共介质也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讲授的重点内容。 | 提问法 新课引入法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注意到什么是以太网络,从而勾起学生对网络知识的求知欲。 | 对学生平时知识积累情况的考查 |
联系 实际、 讲授 知识 (7min) | §4.2 计算机局域网络(使用多媒体课件讲述) 一、局域网的产生、发展和特点 1.局域网的产生、发展 2.局域网的特点 局域网覆盖有限的地理范围;具有高数据传输速率、低误码率、高质量的数据传输环境;一般属于一个单位所有,易于建立、维护和扩展。 | 读书指导法 讲授法 给学生2分钟时间快速浏览课本,找出困惑点,反馈给教师。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讲解,从而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 |
三、局域网网络设备 [重点] 1.以太网网卡 |
教学环节 | 教 学 内 容、方 法、过 程 | 教法 运用 | 能力 培养 |
联系 实际、 讲授 知识 (多媒体讲授 20min) | 引入CSMA/CD方法 网卡的全程是网络界面卡,是网络信号与计算机数据之间的收发、转换设备,主要是实现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网卡都带有自己的驱动程序,网卡驱动程序将与网络操作系统有机结合起来。 网卡: 2.集线器(Hub) 集线器的工作机理是广播,集线器从任何一个端口接收到的帧,都以广播的形式将该帧发送给其余的所有端口,由连接在这些端口上的网卡来判断处理这些信息,是发给自己的留下处理,否则丢弃掉。 这种配置属于物理层的连接,简单可靠,但执行效率比较低,一次只能处理一个帧,在多个端口同时发送时就出现碰撞。 CSMA/CD的控制规则通常可以概括为:先听后发、边听边发、冲突停发、随机重发。 数据通过Hub传输: | 讲授法 向学生展示网卡并传看,让学生在实物基础上加深对网卡功能的理解。 向学生展示集线器实物,并通过网线连接五台电脑,实现数据的传输。在此基础上详细讲解集线器的功能,并引入CSMA/CD方法,把抽象概念现实化,便于学生理解。 |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
教学环节 | 教 学 内 容、方 法、过 程 | 教法 运用 | 能力 培养 |
联系 实际、 讲授 知识 (20min) 任务驱动 | 3.交换机 [重难点] 交换机是一种存储转发设备,一般普通交换机的工作都是基于MAC地址进行交换。各端口独享带宽,是交换机与集线器相比最大的区别。交换机属于第二层——数据链路层。 交换机初始化时MAC地址表是空的。当主机之间互相发送数据,交换机会学习数据帧的源MAC地址。 讨论1:交换机和集线器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提示:交换机是以共享的方式还是交换的方式来处理端口数据。 | 讲授法 讲授法 向学生展示交换机实物,讲授交换机的主要功能,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交换机与集线器的区别。 讲授法 讨论法 任务驱动法 | 培养学生自主思考、总结问题的能力 |
教学环节 | 教 学 内 容、方 法、过 程 | 教法 运用 | 能力 培养 |
联系 实际、 讲授 知识 (20min) | 交换机的转发方式有三种:存储转发、直通、无碎片直通。 4.中继器 中继器又被称为转发器,它负责在两个节点的物理层上按位传递信息,完成信号的复制、调整和放大功能,以此来延长网络的长度。 5.路由器 [重难点] 路由器是在网络层实现网络互联的设备,主要用于连接构造不同的局域网或广域网。 通俗的来讲,路由器是互联网的枢纽——“交通”。路由器的定义是:用来实现路由选择功能的一种媒介系统设备。所谓路由就是指通过相互联接的网络把信息从源地点移动到目标地点的活动。一般来说,在路由过程中,信息至少会经过一个或多个中间节点。 路由器的一个作用是连通不同的网络,另一个作用是选择信息传送的线路。选择通畅快捷的近路,能大大提高通信速度,减轻网络系统通信负荷,节约网络系统资源,提高网络系统畅通率,从而让网络系统发挥出更大的效益来。 | 讲授法 结合左侧图片形象地向学生讲授中继器的作用。 讲授法 向学生展示路由器实物,通过网线、路由器连接两台电脑,讲授路由器的主要作用。 | 加强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力 |
教学环节 | 教 学 内 容、方 法、过 程 | 教法 运用 | 能力 培养 |
任务驱动 联系 实际、 讲授 知识 (10min) | 讨论2:通过下图加强对路由过程的理解,试简述路由器的主要功能。 提示:路由器是互联网的主要节点设备,路由器通过路由决定数据的转发。 路由器的主要功能:连接网络、转换协议、路由选择、管理数据报、设置“防火墙”实现网络安全管理。 6,网桥 网桥工作在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将两个(或多个)局域网连接起来,根据MAC地址来转发帧。网桥通常用于联接数量不多的、同一类型的网段。 | 讲授法 讨论法 给学生设置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营造一个组内互动的学习环境,并根据学生的答案逐步给予提示。 总结归纳法 讲授法 | 培养学生思考、判断总结的能力 |
课堂练习、交互式教学 (7min) 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注意力。 | 1、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区别。 补充: 路由器和交换机之间的主要区别就是交换发生在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数据链路层),而路由发生在第三层,即网络层。 交换机只能在同网段下的环境工作,而路由器是用于不同网段的子网间通信的,它能组成一个局域网,并且管理这个局域网。 2、见教参P316 一、 11-13 | 练习法 交互式教学法 给学生逐步引导,从工作层次到通信环境的区别。 | 培养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
教学环节 | 教 学 内 容、方 法、过 程 | 教法 运用 | 能力 培养 |
总结归纳 (2min) |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计算机局域网的产生、发展,描述了局域网的基本特点,详细介绍了局域网各种网络设备的主要功能。 以太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式是带碰撞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技术。集线器的主要作用是将信号再生,然后转发到各个接口。交换机具有存储转发、流量控制、路由选择、网络管理等功能,且每个端口都提供专用的带宽。路由器可以实现不同类型网络的互联,实现网络共享功能,让多台机器能同时上网,还可以为信息流或数据分组选择路由,获取最佳的路径。 | 总结归纳法 对本次课所讲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 增强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
作业布置 (1min) | 教参P317 二、6-11 | ||
教学后记 | 两节课按计划完成。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各网络设备的主要功能有了深入的了解,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由于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动手实践性不强,故采用提问、分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实训内容的强调和讲解。 | 归因反思,有利于今后教学工作的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