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一 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类探究
所谓小说的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或价值,重在指文本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情感意蕴类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思想意蕴探究重在探究小说的思想性、认识性,情感意蕴探究重在探究作者的倾向性。
[例一] (2014·重庆高考)阅读《东坛井的陈皮匠》一文(正文见本专题“学案2”[例一]),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中写了陈皮匠和其他古城人面对无限商机的不同态度,请予评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予探讨。(7分)
[自主尝试]
[例二] (2012·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 琴 祭
梁晓声
①那两棵树,是生长极慢的树,其材最适合做琴。那位老制琴师呢,他的经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优良的小提琴。所以他打算用那两棵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们在音质上不分轩轾。
②琴取于材,材取于树。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的两株小树苗,在十余载里,不但增加着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深深地相爱了。它们彼此欣赏,彼此赞美,永不厌倦地诉说着缠绵的情话。
③但是,琴还没做,老制琴师却病倒了。他临终前对儿子说:“我一直想要制成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我想做的事是做不到了,你一定要替我做到……”
④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棵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制成了两把音质同样一流的小提琴。他把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代:“如果有谁在这两把琴中反复比较、挑选,那么无论他最终选择了哪一把,都不卖给他。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将两把琴都送给他。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把。”
⑤有一天,琴店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两位父亲是好友,他们是陪儿子来选琴的。两名少年不约而同地看上了那两把小提琴,于是店主取出琴让他们试一试。
⑥他们各拉一曲后,都说以他们的耳听来,两把琴的音质同样优良。为了使大人们相信他们所选的不后悔,他们还毫不犹豫地交换了琴。于是他们幸运地接受了赠予。
⑦后来,他们果然都成了“家”,声名鹊起。无论何时何地,他们一直合奏着。
⑧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不久,就有了他们之间孰高孰低的种种说法。而寂寞的传媒则一口咬住那纷纭众说,推波助澜。
⑨最后,他们不能再合奏下去了,只能迫不得已地分开,各自独奏。但他们都是那么眷恋合奏,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合奏才能发挥出他们的演奏天赋。
⑩比他们更眷恋合奏的是那两把小提琴。只有合奏的时候,它们才有机会相见。
⑪但自从分开后,它们再没“见到”过对方。它们被思念折磨着,它们的琴音里开始注入了缕缕忧伤,正如苦苦相思着的情人的信上有泪痕一样。
⑫然而两位由合奏而独奏的演奏家,心里竟渐渐地相互生出嫉恨来。他们不知不觉就坠入了别人的“阴谋”。他们曾经的珠联璧合引起了别人的嫉恨。别人想要离间他们,想要看他们成为仇敌。
⑬终于,他们中的一个心理崩溃了。他摔毁了他心爱的小提琴,跃下阳台,一命呜呼。
⑭那时,另一个正在舞台上演出。他提琴的几根弦,随弓皆断。弦断之际,小提琴发出类似哀号的最后一声颤音……
⑮悲剧的发生使人心趋于冷静,对死者的同情超过了人心对其他一切的表现。有同情就有憎恨,另一个还没来得及从惊愕中悟到什么,已然懵懂地成了罪魁祸首。最后,他疯了。
⑯他那一把琴被换了弦,又摆在琴店里了。然而,无人问津,因为它已被视为不祥之物。只要琴弓一搭在弦上,便会发出号哭一般的声音。
⑰是的,那真是一把小提琴在号哭——在为它不幸的爱人而号哭……
(选自《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
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6分)
[自主尝试]
[解题方略]
“3从”“1联”“1掌握”,解答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类探究题
1.“3从”
第一,从小说的标题入手
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义、双关义、引申义等。
第二,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变化中,去挖掘小说所要揭示的社会意义。
第三,从作者的思想倾向上入手
这可以抓住小说中的关键性词语或语句来把握。
2.“1联”
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探究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的目的。
3.“1掌握”
掌握常用答题模板:总→分,即总说作品中流露出的主旨,分点证明。采用小议论文的形式。
———————————————————————————————————
在探究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和情绪上的偏激;在没有认真阅读原文的前提下,不能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导致探究缺乏针对性。
———————————————————————————————
题型二 标题意蕴类探究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等。探究标题意蕴,需要关注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还要关注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对于标题意蕴题,特别要关注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或比喻义等。
[例三] (2011·山东高考)阅读《审丑》一文(正文见本专题“学案4”[例一]),完成后面的题目。
“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自主尝试]
[解题方略]
探究小说标题意蕴的4个思考角度
思考角度 | 具体方向 |
标题与环境 | 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
标题与情节 | 是否是小说的线索,组织全文;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是否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或铺开情节,呼应细节。 |
标题与人物 | 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
标题与主题 | 是否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寄托情感,深化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某意义;是否揭示主题;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
情节类探究题主要是探究情节结构技巧、情节安排的合理性,尤其是结尾安排的合理性。
[例四]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鞋》一文(正文见本专题“学案3”[例六]),完成后面问题。
文末“后记”是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自主尝试]
[解题方略]
情节类探究题“4考虑”
第一,考虑情节自身前后的关联性
第二,思考情节安排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和发展变化的轨迹
第三,思考情节安排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
第四,思考情节的安排是否符合生活逻辑和艺术逻辑
题型四 人物形象类探究
人物是小说的中心,自然也是探究的重点。人物形象探究题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探究人物性格的特征(如人性弱点)、命运成因,二是探究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三是探究人物性格、人物命运给人的启示。
[例五] (2010·山东高考)阅读《骆驼祥子》节选(正文见本专题“学案4”[例二]),完成后面的题目。
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6分)
答:
[解题方略]
人物形象类探究“5角度”
第一,情节角度:情节就是人物性格的成长史,探究人物与情节密不可分。
第二,人物自身角度:是否符合人物自身的性格逻辑。
第三,主题角度:主题主要从人物中体现出来,要看人物对主题所起的作用。
第四,环境角度:即人物所处的现实环境,看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五,真实角度:即人物塑造是否符合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
题型五 艺术特点类探究
艺术特点类探究往往从文本的某一艺术特色切入,要求探究其使用意图或表达效果。如探究情节构思或艺术手法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探究叙事风格对小说内容的表达作用。
这类试题的探究点不是局限在艺术的某一方面上,如情节艺术、人物形象塑造艺术,而是在小说艺术的整体构思和布局上,它涉及了小说艺术的方方面面,如情节线索、表现手法、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主题及其象征意蕴等。文学味很浓,难度很大。但题干往往只要求从某一方面或角度来探究,因而降低了难度。
[例六] (2014·湖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六 指 猴
墨中白
侯六是新来为东家赶马车的,右手六指,护院的都笑称他六指猴。
侯六也不恼,伸出手问:“像六指猴吗?”
“六指猴是江洋大盗,你是给东家赶马车的。”说完,大伙善意地笑了。
东家江大佬有钱,有钱的东家不住在泗州城。东家喜欢住在五里城的凤凰墩。凤凰墩背靠九座梅花山,西临拦山河,东边一条大道直通南边的泗州城。
东家爱去泗州城听戏。
东家听完泗州戏,侯六就陪他去梅岭茶馆。
东家和众玩家边品茶,边玩赏古玉。
众玩家要看东家腰上的玉。
东家掏出洁白的手帕,用嘴吹吹,才解下玉放在上面。只见手帕上的蟠螭,圆眼怒睁,细眉飞扬,脚爪上翘,胛骨尽显,活泼有趣。
众人夸:“好玉。”
侯六却在旁边大碗喝着茶,喝完,就到泗州大街上逛。
东家品足了茶,侯六准时套好马车等他。坎坷道,马车如履平地。东家喜欢坐在车上眯着双眼哼着泗州戏,回味着茶馆玩玉时的惬意。
到家,东家拎起长衫下车,侯六就看到他腰带上那只活泼的蟠螭。
东家有钱,可有钱的东家人不坏。东家喜欢拿出白花花的银子救济乡邻。侯六常听人夸,东家是善人。
侯六拴好马,路过东家房时,就听东家和老婆说:“侯六人不小了,是该成家了……”
侯六听后心一热,父母去世,无人再关心自己。
泗州大街,仁义当铺。
黑衣人闪身进屋。
老板贾仁义低声问:“玉呢?大人催要。”
黑衣人说:“盗不来。”
“没有你偷不来的宝贝,否则告知官府,丢的不仅是玉,还有多人的性命!”
黑衣人不回答,抛下酬金,飞跃离去,眨眼钻进黑夜里。
天亮,府衙有人投案,声称自己是大盗六指猴。师爷马皮金一看是马夫侯六,笑说:“你手长六手指,就是六指猴?”
“我是六指猴,为东家赶车,实是想偷他的玉。”
马皮金只好向吴知府禀报。
吴知府听后,说:“通知江大佬,让他看着办吧。”
马皮金把知府的话转告给东家,临别小声叮嘱:“大人的嘴,大着呢!”
东家忙带上金银赶到府衙。
看着满眼的金银,吴知府叹道:“你有钱心善,好人呀,可好人如何会让飞贼赶车呢,要追究……”吴知府眯着小眼盯着东家的腰间。
东家取下玉佩递过去,说:“一个赶马的怎会是大盗哟?”马皮金忙上前接玉,旁边的吴知府就怪怨说:“好好马车不赶,非说是飞贼,自己的命贱,也不为主人着想,再说,他真是六指猴,怎敢自己找上门来?这些下人呀,醉酒后,全是醉话!”
东家忙谢过知府,刚把侯六带走,贾仁义就求见吴知府说:“真是六指猴呀。”
吴知府笑道:“抓了六指猴,还会有七指猴八指猴,那么多飞贼抓得完吗?要的是玉!”看着吴知府把玩着圆眼怒睁的蟠螭,贾仁义连赞:“大人高明!”
侯六得知东家用古玉救他,跪谢说:“我不配。”东家伸手拉起他说:“玉是宝,可活人更是宝哩!”
侯六说:“不能再为您赶马了。”转身欲去。
东家也不挽留,说:“走正道吧!路平整,好走!”
六指猴点头,飞身上了大路。
平原大道,晨光如金。
东家坐着马车去泗州城,路遇一老者,停车,让其坐。
老者摘去胡须,是侯六。
侯六感慨地说:“东家的善心无处不在呀。”双手递来一玉。
东家见是那块活泼有趣的蟠螭,摇头叹说:“何必呢!”
侯六说:“东家放心,他们无可奈何,日后还会尊敬您呢!”看着东家一脸莫名,侯六笑着跃到马后,接过马鞭说:“再为您赶一趟吧。”望着飞舞马鞭的侯六,东家仿佛看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侯六走了,东家再也没有他的消息。
东家不明白,古玉被盗,官府也不追问,吴知府对他尊敬如宾,像是他偷了自己的古玉。东家进城时还爱听泗州戏,去梅岭茶馆。东家品茶时,听茶客们说,江湖上有一飞侠,专盗贪官金银救济穷人,飞侠盗金银,还拿他们记录贪污的私账簿儿……
听着,听着,东家会猛喝一口茶,他希望飞侠是六指猴,却又为侯六捏着把汗。
(本文有改动)
这篇微型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自主尝试]
[解题方略]
解答艺术特点类探究题“3步走”
第一步,因为艺术特点类探究应以“艺术技巧”为基础,所以应先掌握艺术技巧的几种题型:
①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②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欲抑先扬、先抑后扬、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③明确各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和作用;
④结构方式:单线(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线索)、网状等;[例六]就是单线结构,考虑这种单线叙事的效果:内容安排、情节推进、读者的感觉等。
⑤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比如,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
第二步,审题干关键词,明确题型,找到探究方向。
第三步,把艺术技巧与人物、情节、环境、主旨等结合起来,从“特色”与“效果”两方面组织答案。
[“小说探究题”专项强化练](时间:40分钟 满分:37分)
题组一 对点练(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12分)
孤 城
非 鱼
浓雾锁城。不过才十几分钟,这座小城便成了孤城。
封锁了高速路、公路。雾太大了。得到封锁道路的消息,李生慌了。
他觉得害怕,好像自己一个人被扔在小城里,孤独无助。尽管他知道周围都是人,但这些人不是他的亲人。他的亲人在城外,在距离小城二十五公里的乡下,那里鸡鸭成群,小桥流水,李生迫切地想要回到那里,回到亲人的身边,那样才踏实。
李生跑下楼,掏出钥匙准备开车,想到已经封了路,又沮丧地收回钥匙。他只有走着回家了,总不至于连人都拦截吧。
浓雾遮蔽了周围所有的东西,除了身旁四五米的范围,其他什么也看不到。李生停下来,可以听到有高跟鞋叮叮叮敲击路面,有人在说话,隐约有人影影绰绰晃动。有人匆忙从他身边跑过,嘴里嘟嘟囔囔说着什么,一个人在身后喊着那人的名字,那人答应一声,没有回头。偶尔有一束黄的光缓慢地闪过,远远有嘟嘟的喇叭声。
李生心慌得厉害。他想看到熟悉的人,看到熙攘的汽车,想跟人说话,说什么都行。
过了一个路口,又过了一个路口,雾似乎越来越浓,像牛奶漫天倾泻,抹也抹不开。
李生掏出手机,试图找出一个人跟他聊天,很奇怪,显示有信号,手机就是打不出去。他一遍一遍地拨手机里存储的每一个号码,不管谁。110、120、119,甚至114,他都拨了,一个也拨不出去。
李生加快了步伐。总会走出去吧。越这样想,却似乎越陷入了迷宫,好像一直在原地打转。像被人施了魔法,所有的东西都消失在浓雾里,轻飘飘地,就没了。
突然,一条黑色的小腊肠狗从身边跑过,李生欣喜若狂,可爱的小狗,尽管它不会说话,但也是个伴。李生紧跟着脚步轻盈的小腊肠,生怕跟丢了。
小腊肠似乎明白李生的心思,它的脚步慢下来,李生可以很轻松地与它并行。李生默默地说:小狗,谢谢你。
也许是觉得没意思,和李生一起跑了一会儿,小狗叫了几声,突然往斜刺里蹿过去,李生喊“站住”,但无济于事。少顷,他听到了两只狗的叫声,小腊肠找到了它的伙伴。
真是悲哀啊。
走,赶紧走。赶紧离开这座可怕的孤城。
终于,到达出城的路口了。背着手站成一排,如果不是身上米黄的荧光背心,李生根本看不到他们。
他跑过去,想从中间穿过。可他们站得实在太密,李生又太胖了,根本穿不过去。李生说:同志,请让我过去。这些威严的居然没有一个人搭理他。李生拉拉他们其中一个的衣服:求求你,让我过去,我要看我爸看我妈我妹看姬小凡。还是没人搭理他,好像他面对的是一排水泥砌的。
李生哭喊起来,他的恐惧已经蕴集到了顶点,一下爆发出来,孩子一样大声地哭,绝望地喊。但那些依然无动于衷。
喊过哭过,李生的心稍稍安定了些。既然哭喊没用,就要想别的办法,必须尽快离开这里,离开这座浓雾紧锁的孤城。时间一点一点过去,李生想破了脑袋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他只能盯着那些米黄的背心,连成一条线的黄背心,从那里感觉到一点温暖的气息。
过去的日子,排山倒海一样来到李生眼前,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和妹妹在一起,和姬小凡在一起,快乐得到处都是和煦的阳光,多好啊。可现在,除了雾什么也没有。
就在李生一屁股坐到地上,丧失一切信心的时候,天居然一下放晴了。浓雾像缕缕的丝帛一样被轻轻抽走,霎时,阳光遍地。
他恍惚地站起来,看看前方,一条宽阔的道路,通往他家乡的路,路上全是等待进城的人和车。看看身后,一座座美丽的大楼高高挺立,楼上的招牌清晰可见。
一切就像梦一样。
一个小过来对他说:走吧,现在可以走了。
去哪儿?
你不是要回家吗?
我回去干嘛?又没事,我上个月刚回去过。
可是,你刚才哭着喊着说要回去的。
我现在又不想了。
李生转身向回走,一座大楼的十一楼上,有他打开的电脑,没干完的工作。
(选自《小小说》,有删改)
1.(标题意蕴类探究题)“孤城”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孤城”内涵的理解。(6分)
答:
2.(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类探究题)当大雾锁城时,李生拼命要出城回家,雾散之后又不想回家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这种矛盾的心路历程。请结合文本内容,探究李生产生这种矛盾心理的原因。(6分)
答:
题组二 综合练(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6题。(25分)
命若琴弦
史铁生
①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这正是说书的旺季。老瞎子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老瞎子心里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②老瞎子说书开头常是这么几句:“自从盘古分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有道君王安天下,无道君王害黎民。轻轻弹响三弦琴,慢慢稍停把歌论,歌有三千七百本,不知哪本动人心。”于是听书的众人喊起来,老的要听董永卖身葬父,小的要听武二郎夜走蜈蚣岭,女人们想听秦香莲。这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他不慌不忙地喝几口水,待众人的吵嚷声鼎沸,便把琴弦一阵紧拨,唱道:“今日不把别人唱,单表公子小罗成。”或者:“茶也喝来烟也吸,唱一回哭倒长城的孟姜女。”满场立刻鸦雀无声。
③这天晚上,在野羊坳说书。书正说到紧要处—— “罗成回马再交战,大胆苏烈又兴兵。苏烈大刀如流水,罗成长似腾云,好似海中龙吊宝,犹如深山虎争林。又战七日并七夜,罗成清茶无点唇”。老瞎子把琴弹得如雨骤风疾,字字句句唱得铿锵。小瞎子听见那小妮子兰秀站在离他不远处尖声细气地说笑,却心猿意马,手底下早乱了套数。
④野羊岭上有一座小庙,离野羊坳村二里地,师徒二人就在这里住下。小瞎子撅着屁股烧火。老瞎子坐在一旁淘米,凭着听觉他能把米中的沙子拣出来。老瞎子终于开了腔:“听我一句话,保准对你没坏处。以后离那妮子远点儿。”
⑤一早起来小瞎子病了,一连好几天,老瞎子无论是烧火、淘米,还是给小瞎子挖药、煎药,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弹断最后一根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心里总在说:“我非要最后看一眼不可。”晚上仍一个人到野羊坳去说书。终于弹断了最后一根琴弦。他几乎是连跑带爬地上了野羊岭,回到小庙里。
⑥“明天我就去抓药。你就先留在这儿,我用不了十天就回来。”
⑦蛇皮剥开了,老瞎子从琴槽中取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小瞎子把那药方放在手里摸了一会儿,也有了几分肃穆。“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他本来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要不然他能弹断一千根。”天不亮老瞎子就上路了。
⑧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小瞎子已经走了些日子,村里人都说是在兰秀嫁到山外去的那天。老瞎子心里便一切全都明白了。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请了多少个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就是一张无字的白纸。“您别死,再活几年,您就能睁眼看一回了。”说这话时他还是个孩子。他久久不言语,最后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⑨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您现在看得见了?”小瞎子伸手去摸的眼窝。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一千二?”“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老瞎子现在才弄懂了他当年对他说的话——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
⑩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有删改)
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作者在第4段写老瞎子的听觉,意蕴丰富。既说淘米,也说管教徒弟,还在结构上暗联着小说前后的情节。
B.小说详细描写老瞎子弹断最后一根琴弦前的心理活动,目的是刻画老瞎子的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
C.琴槽里的纸条,本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可是瞎子师徒却认为是可以医好瞎眼的奇方,还代代相传,流毒深远。
D.小说末段,运用了概括和象征的手法,高度浓缩了瞎子艺人们的生命状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与探索。
E.这篇小说,以瞎子艺人追求睁眼看到光明为内容,倾诉了残疾艺人们对命运不公的愤慨和不平之气。
4.小说的第2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
5.小说中的“老瞎子”有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答:
6.(标题意蕴类探究题)这篇小说的题目叫“命若琴弦”,结合小说的主旨与情节等方面,联系现实,谈谈你对题目意蕴的理解。(8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