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考揭晓了, 高考、中考临近了。又一年的升学高潮来到了。成绩出色的学生想追求更高质量的教育,在决定人格、性格、命运的最关键时刻,抓住一生中最关键的机遇,让自己踏上更高的发展平台。有的同学成绩不理想,家长着急,在当今高考、就业、职场高度竞争的社会现实面前,如何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好的大学,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为未来的发展打开通路?有的学生天资不错,但是“无欲无求”,而身历社会艰辛和人生风雨的家长,不免担心,如何通过脱胎换骨的人生经历,让孩子在精神态度、心智、能力、知识各方面成长、成熟、成人?问题多多。
感谢改革开放以来,稳健、成功的经济社会各项的实施,使我们中国的国力稳步攀升、人民的财富也在逐步累积。加上全球的金融危机造成的国外非美元货币的币值严重下挫,相对应的人民币对这些货币的大幅升值,使得原先对留学想都不敢想的家庭,也开始把留学和孩子的升学结合起来考虑。而原本就有留学想法的家庭,也越来越反感国内应试教育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的高度消耗和透支,越来越意识到国内高等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对国内大学教育过程和结果有所不满。苦于高质量教育资源的稀缺,这些家庭希望自己的孩子走出这样的环境,不再做封闭、狭窄、羞涩、精致而软弱的温室花朵,到海外去学习、锻炼、成长。
但是这样,问题就更复杂了。要不要出国?什么时候出国? 是直接出国,还是先读中外合作班?要不要高考?是读高中好?还是预科好?去哪个国家好?读什么专业好?一系列的问题。中国的家长不好做。要做很多功课。在每年的六七月份,就是家长为这些问题焦灼的时候。现在教育展会大家搞,但大多是泛泛地报告、拥挤的现场、各说各好的学校代表,再有就是打折、优惠。。不象是教育的咨询,更象是商业的炒作。许多人参加了教育展以后心中感觉不考谱,跑来咨询我。我一般都会说:来听我的留学决策讲座吧。恕我驽钝,不讲这2个小时,恐怕很多问题不容易说清楚。听完讲座,上面这些问题的答案也许就有了。但是还是会接到很多的咨询,所以在这里我准备分几次就这些家长经常问到的问题,做一些我的分析。初步的计划是分十次讲完,所以就叫“留学十夜谈”吧。欢迎大家关注。
留学十夜谈 (一) 要不要上中外合作班
首先我先从许多家长最急于想解答的问题开始:要不要上中外合作班?
现在开设这样班级的学校有不少,中学和大学都有。还有一些其它学校也在进行之中。这些课程的卖点是让学生有更长的时间为出国做准备;降低出国留学的总体费用;能够对学生的英文能力有所提高。
但这些我认为只是表面现象,我们还应该看到:
1.
风险
如果学生在这些班级中学习表现一般,不能进入目标学校,那就会面临到最后两手空空,国内升学和出国留学两头不着落的风险。
国内的本科学士学位是有国家招生计划的,所以能直接进大学本科的学生都是计划内招生。而现在大学有很多中外合作班是计划外招生,虽然录取门槛降了很多,但因为非国家计划,所以往往没有国内的学士学位。其实不光是中国,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教育质量较高的西方发达国家,对学士学位的颁发都有很严格的规定。而西方著名的大学往往认为教育并不是一个学位那么简单,在他们的理念中教育是一种文化,是带有学校鲜明而深刻印记的,是很难复制和拷贝的。所以我们几乎看不到哈佛和中国的大学合作;也见不到耶鲁在世界各地有分校。。
2.英文能力的提高有限
这些班级虽然有一些外教上课,用的是国外的教材,但是他们不可能把外国的老师全部搬过来,也不可能把老外同学搬过来,不可能把图书馆、实验室搬过来,更不可能把外国的住家,外国的城市搬过来。这些同学除了上课用英语比较多以外,下了课还是和中国同学在一起,还是讲中文,到了国外,仍然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而许多实际情况是,很多中国学生在合作班交上了朋友,有的还是男女朋友。这些学生往往去同一所大学,读差不多的专业,所以到了国外又在一起。整个留学阶段还是和这些中国学生在一起,天天讲中文。这样还要留学干什么?在国内读不是一样?
3。生源相对更复杂。
现在各地都有很多中外合作班,尤其在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商业生存和市场竞争的压力都很大。所以很多也到我们无锡来办分校。这些“分校的分校”,许多背后都是留学中介垄断生源的商业操作,所以学生质量、师资质量、教学管理都很难讲。因为许多中学和大学的这些合作班招生的要求有时是低于正常标准的,所以同学的质量就会有参差。我个人认为和什么人在一起读书,和什么样的人交往比读什么教材和课本更重要,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国外。
同时合作课程都有一个海外是否广泛认可的问题和中介机构的利益关系的问题,在学生报读大学时往往会有一些。国内的家长这方面的知识和信息来源是非常薄弱的,所以经常听到家长“被套牢”的抱怨。
4.“洋”应试不可取。
许多中外合作班的学生要进入国外配套的大学往往有一定的门槛,要达到一定的要求,比如雅思、SAT、托福、AP考试成绩等等。所以,在这些合作班上课的同学最直接的努力目标就是这些考试成绩达标。于是这些班级的学习安排也是围绕这些考试来的。呜呼!我们的学生和家长在讲到留学理想时,常常会对应试教育深恶痛绝,但是到最后又心肝情愿地花费一年多的时间沉浸在这些“洋”应试教育里,这不是才出狼窝又回虎巢吗?兜了一圈,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要出国留学。
5.准备长不见得效果好
我们都知道运动员参加比赛前都会做热身,但是如果热身1天再去打比赛,恐怕就没劲儿了,比赛一定会输。出国留学的准备也一样,重要的是准备的质量而不是消耗的时间。我认为重要的是作心理、思想上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准备,做对国外学习方法的了解和自我管理方法上的准备。时间不宜太长。
留学的最大价值,我认为不是一个洋文凭,而是在国外陌生的环境中奋斗成长的经历, 以及这段经历带给孩子从心灵到个性、从能力到经验、从思想到身体的改变。这是孩子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这样的价值不出国,是很难得到的,也不是在国内闭门造车能模拟出来的。所谓“不出国的留学”那就不是留学。
所以只要学生资金充裕、学习能力足够,我认为出国应乘早。许多家长觉得孩子自理能力太差,出国去不行。我个人认为自理能力在家里是教不出来的,有“保姆”服务的人是不会去烧饭的。我个人认为自理能力也和年龄无关。四川一个10岁丧父的少年可以撑起一个家,养活瘫痪的母亲,而我们现在许多学生大学毕业了,二十好几的人了,还是寄生。
对于资金足够,但是学习能力不是最突出,尤其是外语水平不够的学生,可以考虑选择在国内先进行一个阶段的语言和学习能力的培训。但是要注意时间不能太长。可以考虑一些管理上认真负责的中外合作班。我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来大致判断一个合作班的好坏:看录取要求,录取要求不是很高的,生源不会太好。同时不管是什么合作班,在申请申请学校上一定要保证自主权,因为这是你的教育和前途,不要让自己成为“中外合作”流水线上的一个零件。
对于资金不足,学习能力不够的学生,我觉得还是脚踏实地在国内升学和发展。并不是一定要出国才会成功。更不是一定要清华北大才有前途。关键是要认真地审视自己,改变自己,努力地奋斗。当自己变得强大时,走出国门也并不是一件难事了。
留学十夜谈(二) 初中毕业生如何规划升学和留学 (上)
初中毕业生如何规划高中和留学
又到中考的季节了。考生家庭中开始有了焦灼、不安、忐忑的气息。不少家庭都做好了国内升学和出国留学的双重准备,但也还是有不少疑惑的:是出国好还是在国内读高中好?A-Level、SAT、AP、国际预科是怎么回事?要不要上这些中外合作班?如何兼顾高中学业和留学准备?
很多家长来找我咨询这些问题。我都会要求和这些家长和孩子做一个一对一的讲座,通过讲座来有针对地理清思路,做出适合学生的选择。因为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不同, 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案。在此,我先做一个一般性的解答。
1.大学决定高中
初中毕业升学的规划说到底是为大学升学做准备。所有这些问题的核心是创造条件进入更好的大学。所以要解答上面的问题,首先要确定你的孩子想进,能进什么样的大学?
中国的大学教育资源是不足的,我们只好耗费大量的社会资源浪费在高考上,只好搞应试,即便家长和学生骂声一片,但为了社会公平,我们只能继续,无法摆脱。而在这有限的大学资源中,真正高质量的资源则更少。我国最好的大学也很难跻身世界前200名。而中国学生整体的学术素质、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却是公认的世界先进水平。而这些世界最优秀的学生却为了争夺世界二流大学的名额,在五斤狠六斤地在应试中耗费自己的青春年华、透支自己对学习的兴趣和激情。这难道不让人叹惜吗?更多优秀大学在国外,而我们普遍流行的观点却是:优秀学生清华北大,考不上大学出国去,这难道不是很荒谬吗?而更危险的是,有些原本优秀的学生在国内大学轻松的生活中,报复性地补偿为了高考而割舍的少年时代应有的“自由”和“快乐”,寄情于游戏、流连于浪漫、混迹于考场,大学四年没学到多少有用的东西,这才是人才之殇、家庭之殇、民族之殇。
单纯考虑学业因素,我认为在中国能上清华、北大、南大、复旦、交大这样的学生,是完全可以胜任世界顶尖大学的本科学习的。能上国内一本的学生也是完全可以被国外100名-200名左右的大学录取的,即便只能上二本的学生要进入国外相当于清华和北大这样水准的学校也是有很大机会的。
更重要的,孩子们在国外无法再依赖父母,必须地奋斗,自己去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去追求自己更好的未来。在这样的过程中,让生活去帮助这些孩子蜕去原先的懒、娇、无欲无追求的外壳,磨砺他们的心灵,这样的锻炼和成长才是孩子一生受用的财富,比任何一个大学的学位都更有价值。这不也正是家长们最想要的吗?
所以,有足够经济能力和学术能力的同学,初中毕业后出国留学比国内升学价值更大。
2.留学国家决定上什么班。
现在许多中学都开出了中外合作班,生意很好。但是家长对这些课程不是很了解。我做一些个人的解读。
A- Level: 英国的升学考试。要进入英国顶尖学府读本科,几乎必须考A-Level,而且要考得非常好才行。A-Level考试中,中国学生选择比较多、历年成绩比较好的是数学、物理等偏理科的课程,而其他方面,因为我们对西方历史文化的不熟悉,要取得高分很困难。另外生物、生化等课程虽说也属于理科,但是中国学生高分也不多见。所以想去英国顶尖大学读本科的学生,同时数学物理较强的学生就可以考虑考A-Level,而其他同学大可不必去把时间精力浪费在这一非常吃力不讨好的考试上。
SAT是美国众多的高中生学术能力测试中的一种,并不是所谓官方的高考。美国的大学,尤其是真正值得中国学生申请的名校,在录取学生时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SAT只是其中一项,而且往往不是最重要的一项。经常看到哈佛耶鲁拒绝所谓的SAT状元的案例。甚至有些著名学校名文规定不强制要求海外学生提供SAT成绩。所以SAT考好固然可喜,但是还远远不够,因为美国的大学不是“考”进去的。
AP是美国大学先修课程,是学大学的一些基础课。AP成绩达标表示学生具备了大学生的某些知识水平,同时也证明学生具备了胜任大学学习的能力,对录取美国大学有利。但是AP考试主要是对在美国读高中的学生有用,因为美国有很多公立中学里,许多学生都不像我们的学生那样认真读书的,很多人高中虽然毕业了,但是学术知识水平是无法胜任大学课程的。而对中国的高中学生,美国大学一般都没有AP成绩的要求。许多机构宣传AP考试时的一大卖点是AP考好了,可以免大学学分,这样可以少读大学的课,缩短在美国读书的时间和费用。看上去挺好,但注意1。美国真正著名大学免学分要求是非常严格的,真正能靠AP成绩免掉名校很多学分的是凤毛麟角。2。要考好AP就必须学习部分大学的内容,这些内容我们国内的中学也没学过,需要专门学习。而光有AP成绩并不能让学生被名校录取,学生还要考SAT以及做其他准备,还不能影响国内高中的成绩,所以一个学生要三线作战,对学生的风险和压力是相当大的。3。免学分不见得是好事。在中国上个班,考个试,就可以不在美国大学学这门课了,那还要去美国干吗?在家一路考下去就得了。所以留学的价值绝不是考个试,拿个学位。缩短了时间,也就腰斩了留学的价值,这就亏大了。
现在留学美国很热,一窝蜂似的。尤其在北方,特别是东北。就像当年穿喇叭裤一样。我的观点正相反,我认为美国留学应该是小众市场,是精英市场。因为美国是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社会。美国名校也是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大学。我送去美国的学生都是那些相当聪明(至少和我一样聪明)、能进入清华北大南大复旦交大等国内顶尖大学、个性坚强外向、在某方面有一定突出成绩或与众不同的特色的精英学生。而美国有很多著名的“派对”大学,学费低廉,所以必须大量招生,也就容易录取,到中国作市场也很积极,许多留学中介都会推荐。但是这些学校美国当地的上层家庭是绝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去读的。所以我们的家长是不是要掂量掂量。
留学十夜谈(二) 初中毕业生升学和留学规划(下)
要不要上中外合作班?我的观点是能直接出国的,一定是直接出国好。而我也听到过很多学生家长抱怨被所谓的合作班套牢,最后进的学校不理想。所以如果学生实在想上中外合作班,我建议你选择那些录取要求高于该校本校高中录取要求的班级,而不是放低入学门槛的班。
3.如何兼顾高中学习和留学准备
如果学生选择在国内上高中,想在高中过程中或者在高中毕业后出国留学,那在高中阶段就要兼顾高中学习和留学准备。
我是不赞成中国学生转战“洋”高考的。首先,除了英国,许多西方国家都没有严格的全国统一的高考。所以我们所说的“考”大学这个概念在许多国家是不成立的。外国的大学不全是考出来的。他们采取的是持续评估的制度,在录取中国学生的时候也是以学生平时的表现为主要依据的。中国学生已经在应试的强大压力下过着痛苦的生活,为什么还要再套上“洋”高考的枷锁?难道我们应试教育的罪还没受够吗?
所以我的观点是根据自己情况决定自己的留学方案,充分利用国内的学习表现,选择最有利的方案。方案定了,需要参加什么样的考试也就确定了,如何就此展开准备就可以一步步推进了。考洋高考,多线作战,胜算不大,在应试的泥潭中越陷越深,而完全放弃了国外大学(主要是美国大学) 非常看重的社会活动、兴趣爱好、人格精神的培养。即便考到了高分,也不能保证被录取。每年我们中国学生考到SAT的高分是很多的,但是能够被美国真正的名校录取读本科的,少而又少,就是最好的证明。学生应该做的是平时把中国高中的课上好,把这些知识学扎实,但每天保持一定时间的额外外语学习。同时利用假期进行相关的外语培训,即便不出国,外语水平的提高对孩子也有益处。
出国最重要的准备,我认为不是考试成绩,更不是买多少日用品、换多少外币。这些现在都很方便。最重要的是学生内心的准备。在决定出国留学之时就把自己当作一个留学生来要求,自主决策、自我计划、自我调整,改变自己,提高自己,才是个人之幸、家庭之幸、国家之幸!
留学十夜谈(三)高中毕业升学和留学规划
高中毕业生如何规划升学和留学
每年的6月底7月初都是我最忙的时候,也是我的电话最忙的时候。我有2部手机,这些天被打得发烫,差不多可以用来烤鱼。过去是亲戚朋友来找我出主意,现在是面向大众咨询。我把我对大学志愿填报的思路整理如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
给国内大学排队
我把国内的大学分成4种类型:
A.顶尖的全国性综合大学,包括清华、北大、南大、复旦、浙大这五所。这是我心中的“Group of Five”-中国最好的五所大学。我觉得能够录取这五所大学,几乎不用考虑专业。只要进去,啥专业都行。其中浙大略逊一些,而以南大最棒,嘿嘿!看看我就知道南大有多好了。
B.
顶尖的全国性专业大学,主要有交大、、科大、上外、同济、北外、北师、华师、中国传媒大、上海财经、财经、戏剧、华东等。虽然这些大学都号称是综合性大学,但我认为他们的影响力和价值也仅限于一些传统强项专业而已。这些大学非其强项专业不去。
C.
顶尖的地区性综合大学,主要有:南开、山大、武大、厦大、中山等。想在该校“势力范围”内发展的,可以选择。
D.顶尖的地区性专业大学,主要有:哈军工、东南、南理工、华中科技、北理等,想在该校“势力和专业范围内”发展的,可以选择。
按照从A到D的顺序,大家可以进行定位,这就是第一步,锁定主选学校类别。
有很多学生什么都想要,什么也放不下,这怎么办?好办!自我分析,看自己是哪种类型的学生:
领袖管理型:建议选择综合性大学,那里有自由的空气,和空气一样自由的思想,还有那青春绽放的花一般美丽的姑娘。
专业技术型:建议选择B、D类大学。专业资源的集中配置,对你们是最好的土壤。
学术研究型:建议选择A、B类大学。要做大家,自然要立足全国,“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才容易成功。
有的学生自己说不出自己是个什么。这种情况很多,面对选择,他们的答案永远是-“随便”。不自知的学生就要看专业。想读文史哲、社科、管理、科学的自然是综合性大学更好。想读财经、法律、传媒、艺术的,专业性大学更有针对性。
这样两个来回分析下来,您的孩子该去哪类大学基本明确了。然后在这一类大学中选择想去的城市,这样主选的志愿就已经浮出水面了。
我的这些分析和电视里很多分析不同,很多因素我不考虑:诸如今年报考这个学校的人数会不会多啊?会不会降分录取啊?这个学校的那个专业是不是分数会低一点啊?这有点象炒股票。我是价值分析,不搞技术分析。学生和家长无法掌控的东西,那就交给上帝吧。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大学,要考虑的是教育,要考虑这个学校的大学生活能带给我们什么?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这是最重要的问题,却是没有一个人问的问题。
2.国内升学不如出国留学。
看了上面的分析,大多数家长和学生会觉得没用。因为他们进不了这些顶尖大学。有不少家长问我,刚上一本线怎么办?两本要不要上?我只能上三本怎么办?我的答案很简单:出国留学。到国外的广阔天地去,去上在国际上和清华北大水平相近的大学,上国外和交大华政类似的大学。其实,不论高考成绩如何,我认为中国学生都应该走出国门。到国外上更好的大学,接受和中国不同的教育。我在电视台的高招咨询会上听到某高校的某主任说,出国不用很久,只要短期出国,有个国际视野就行了。我是不同意的,没有在国外一定时间的浸润,就能很容易得获得所谓的国际视野吗?头脑不改变,思想不改变,到国外走一走就能让自己成为满足国际化的人才了?
出国留学,在国外奋斗,锻炼自己,让自己更坚强;经历自己,让自己更能干;提升自己,让自己更自信;丰富自己,让自己更成熟。大学,是我们的成人礼。大学,一生只有一次。
毕竟本科留学,费用不菲,无力出国留学的同学怎么办?我的答案也很简单:就近入学。
留学十夜谈(四)读有灵魂的大学 (上)
暑假的饭馆里, 红火的除了龙虾以外,就是谢师宴了。用酒肉来表达对教师的感谢,这种方式并不崇高。当然也无可厚非,因为作为几十个或者上百个学生共享一时的应试教练, 一顿招待来打发,也算客气了。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影响学生一生的,那是无以回报的, 与现实的高中教育似乎关系不大。
另外处在“火”的状态的是成绩不理想的考生家长。这个火是心火,是虚火,是急火。找关系,寻门路,找个莫名其妙的学院,觅个不知所以的分校,好歹让自己的孩子进个大学。
我觉得这两种火都没多大必要。考进了清华北大不足喜,不过是进了个世界二流大学而已,现在不如你的同学,将来可能远远超过你。进不了”好”大学的也别上火, 人生这局棋才开个头, 车还没过河呢。
还有很多学生在窃喜和得意,他们没吃高考这苦,却将要进入比清华北大好的多的国外大学学习。他们得意得太早,因为等着他们的是比国内大学严谨、严格、严酷得多的学业。
社会上的普遍观点是进了好大学,学生就是交了好运,将来就会有出息。类似的观点还有:学了好专业就能找到好工作;当上了公务员就能捧上铁饭碗;出了国就能锻炼能力。。这种逻辑过去也有类似的版本,但是工人老大哥的经历告诉我们、农民老二哥的遭遇证明给我们:这种逻辑过去是错的, 现在是错的, 将来也是错的。
统计学一直在忽悠人们。你在一群人中间,是这群人的一分子,并不意味着你一定就能享受这群人的好处。哈佛耶鲁有精英,但也不乏蠢蛋,县城技校也能走出旷世奇才。关键是你精英还是蠢才?对大学生和留学生来说,决定你们学业成功的并不是你们的学校,也不是你们身在中国还是美国;而是你们如何来度过这一段大学生活。遗憾的是,几乎从来没有学生和家长主动问我如何规划大学生活这个问题。大家想要从蔡老师这里得到的只是申请世界名校的秘诀。我不知这是因为民众思想水平低俗,还是人性的弱点太普遍。
我看到过一位学者的文章,说很怀念初年到西南联大的时期,那时候虽然国家疲弱,但是学术界却是大师荟萃,灿若群星。而现时的社会,财富英雄当道,而真正意义的学术大师却似乎很寥落,一个季羡林已是稀世之宝。当年会有蔡元培、梅贻琦这样追求真理、高于世俗让后辈无限敬仰的大学校长。而现时校长得到的尊重似乎更多的来源于他们的干部级别和手握的资源。许多学者抨击现在有些大学(包括所谓的名校)和教师丧失了道德底线、出卖了精神追求,没有了灵魂。所以我要大声疾呼,愿我们的学生,不管你上的是世界名校还是市里的大专,都要努力让自己度过一段有灵魂的大学时光。大学是一生只有一次,大学应该是一首歌: 闪亮的日子。
如何让大学生活有灵魂?
(一) (一) 追求
没有追求的人是没有灵魂的。
相当多的学生,从他们进入中学开始,甚至小学开始,整个社会、整个家庭向他们灌输的人生追求就只有一个:考上好大学。大学考上了,理想实现了,夫复何求!玩儿吧,睡吧,饿补自由吧。。没有目标牵引的风筝,下场只有一个:堕落。
所以一定要有追求。哪怕是追求一个美女。
我在学生拿到签证以后都会给客户做个自我管理的培训。其中第一项就是目标管理。我的目标管理是一个体系,其中最高的就是愿景。这个词来源于英语vision。几乎所有著名的国际大公司,都有自己的愿景。这就是企业的灵魂。我把这个管理学范畴的概念引入到留学生的思想准备上来,让他们对留学这件事肃然起敬,让他们知道人生不是儿戏、人生没有随便。
愿景似乎是虚无缥缈的,很容易成为空话。所以要有进一步的措施,欲知有哪些措施让留学生的留学生活成为他们迅速成熟的起点,且听下回分解。
留学十夜谈 (四) 读有灵魂的大学 (下)
我们从小起就接受理想的教育, 但似乎长得越大, 离理想越遥远。所以现在人谁要是讲理想,要么会被认为是脱离现实,不谙世事,要么会被看作是虚伪,不实在。所以,我和学生不讲理想,讲Vision,就是愿景。我定义的愿景是3个问题的答案:
1.
我的幸福是什么?
2.
我要做什么样的人?
3.
我要为什么而奋斗?
这是三个非常大的问题,估计党校的老师来可以讲3个礼拜。我对学生的要求是3句话。每个问题都用一句话来回答。我经常会拿自己来给学生作参照,我的愿景三问题的答案是:
1.我的幸福是什么?
在我的帮助和影响之下,学生的留学过程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价值,他们感激我的存在和付出,为认识我而感到骄傲和幸运。
2.我要做什么样的人?
能够改变学生思想、提升能力,走上更高的舞台,创造人生精彩的人。
4.
我要为什么而奋斗?
让更多青年学子得到我的帮助,为广大学生提供真正能改变他们命运的指导、培训和服务
然后把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浓缩成一句话,将这句话放在一个自己能够经常看到的地方,只要自己看见就可以,比如电脑的桌面。就象给自己点一盏长明灯,不时提醒自己。我是写在每个留学讲座的PPT里。每次开始讲座,我都会对着屏幕读出这样一句话:启迪青年思想,改变学生命运,成为学生生命中的贵人,这是我咨询的价值。这就是我的愿景。每座讲座就激励自己一次。说了多次以后,这句话就刻到了心里。
愿景也是可以不断调整的。和相爱的人厮守一生可以是愿景,吃尽天下美食也可以是愿景。但是永远不要放弃愿景。
(二) 规划和计划
我在给客户做留学自我管理培训时会让他们定一个留学的具体目标。这个目标也是一句话,但是要写下来,发给5个人,其中至少包括父母和我。就是要把牛皮出出去。这就成了一个承诺,把留学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成功不成功,要学生自己负责。谁承诺,谁负责。而且基于这个承诺来给学生定预算,管住皮夹子。我还会建议留学生家庭设立家庭奖学金制度。精神鼓励和物资刺激两手都要硬。呵呵!
我经常要求学生在留学过程中要去尝试实习、打工、旅行、做研究、做商业计划,我会给他们一些指导和培训。这样大学生活包括假期就很忙了。让这些丰富的活动填满学生的头脑,乱七八糟的东西就进不去了。到毕业时就有满满的资源倒出去,自己就会站在成功就业的彼岸,笑看毫无准备的同学们在苦海挣扎吧。
忘了说了,如果有缘,可以在大学最后一年谈一次恋爱。我当年有个同学,聪明柔美。彼此好感了四年,但是什么也没发生。让人扼腕唏嘘。中国的教育真是害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