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27 9:53
疾病名称 股骨干骨折 疾病科属 骨伤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股骨干骨折是指股骨转子下至股骨髁上之间的骨折,是下肢常见骨 折之一。男多于女,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及青壮年。 1、伤后局部消胀,疼痛,不能站立行走。 2、患肢有缩短、成角或旋转畸形。 3、局部压痛明显,有异常活动,并可扪有骨擦音。4、大腿正、侧 位X线照片,可显示骨折的类型和移位方向。5、下1/3骨折,若腘窝部 有巨大血肿,小腿感觉和运动障碍,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和 末稍血循环障碍,应考虑为血管、神经受压损伤。 1、股骨干骨折多由强大的暴力所致。车祸或受重物打击、挤压、 碰撞等直接暴力引起者,多为横断或粉碎骨折,且软组织损伤严重,甚 至发生多段骨折;从高外坠下等间接暴力引起者,多为斜形或螺旋骨折, 均属不稳定骨折。儿童则可能为不完全骨折或青枝骨折,属稳定性骨折。 2、 骨折断端因受暴力作用、肌群的收缩、下肢本身的重力及搬运 等影响,可以发生各种不同移位。股骨上1/3骨折时,骨折近端因髂腰肌、 臀中肌、臀小肌及髋关节外发旋诸肌的牵拉而发生屈曲、外展、外旋移 位,骨折远端由于内收肌群的牵拉而发生向上、向后、向内移位。中1 /3骨折时,而骨折端除有重叠外,移位无一定规律,多数骨折近端呈外 展、屈曲倾向,骨折远端因内收肌的作用,其下端向内上方移位,使两 骨折端向前外成角。下1/3骨折时,因腓肠肌及膝后方关节囊的牵拉, 骨折远端往往向后移位,严重者有损伤腘动、静脉及坐骨神经的可能。 3、外伤暴力,折断骨骼,伤及人体经络血脉,瘀血内积,气滞血瘀。 若局部内出血较多,加之局部疼痛剧烈,有的患者早期可能出现气随血 脱,而致亡血气脱,同时有多处骨折者更应注意。 股骨干骨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年龄、骨折的部位和类型、软组 织损伤的程度和有无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等,考虑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对亡血气脱者,应即急救挽脱。 整复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助手固定骨盆,另一助手用双手握患肢小腿上段, 顺势拔伸,并徐徐将患肢屈髋90o、屈膝90o,沿股骨纵轴方向用力牵引, 矫正重叠移位后,再按骨折不同部位分别采用不同整复方法。 1、 上1/3骨折 握小腿之助手将患肢外展并略加外旋,以矫正成角和旋转畸形。术 者一臂放于骨折近端的外前方,另臂放在骨折远端的内后方,两手交叉, 相对挤压,施行端提捺正,以矫正侧方移位。 2、 中1/3骨折 握小腿之助手将患肢外展。术者用手自断端的外侧向内挤压,以矫 正向外成角畸形,然后以双手在断端前后、内外夹挤,以矫正侧方移位。 3、 下1/3骨折在助手维持牵引下,术者将膝关节徐徐屈曲,并以紧 挤在腘窝内的两手作支点,将骨折远端向近端推迫。若骨折重叠移位较 多,手力牵引未能完全矫正时,可用反折手法矫正。若斜形、螺旋骨折 背向移侠,可用回旋手法矫正,嵌入断端间的软组织亦随之解脱。此外, 对成人或较大儿童亦可采用较重的骨骼牵引使其逐渐复位,矫正重叠, 通过及时调整牵引方向,往往可自动得到良好的对位。若尚有侧方移位, 可配合手法整复。 固定方法 儿童的稳定骨折用夹板固定3周即可。儿童及成人的不稳定骨折,则 须夹板固定并配合持续牵引。 1、 夹板固定用前、后、内、外四块夹板固定,上1/3骨的尚可加用 一块外展板以防止内收畸形。骨折整复后,先根据不同部位和骨折移位方 向放置固定垫。上1/3骨折的固定垫放置在骨折近端的前方和外侧,中1/3 骨的的固定垫放置在骨折断端的外侧和前方,下1/3骨折的固定垫放置在骨 折近端的前方。然后再放置夹板,内侧板由腹股沟至股骨内髁,外侧板由 股骨大转子至股骨外髁,前侧板由腹股沟至髌骨上缘,后侧板由臀横纹至 腘窝上缘,最后用3~4条布带缚扎。 2、 持续牵引3岁以下的幼儿可采用垂直悬吊皮肤牵引,牵引重量以 患儿臀部离床为度,必须注意双下肢血运情况。较大儿童和成年患者根据 年龄、性别、肌力的强弱,可采用平衡持续皮肤牵引或骨牵引。股骨髁上 牵引,适用于中1/3骨折及远侧骨折端向后移位的下1/3骨折。胫骨结节牵 引,适用于上1/3骨折及远侧骨折端向前移位的下1/3骨折。股骨髁间牵引, 适用于骨折位置很低且远端向后移位的下1/3骨折。儿童的牵引重量约为 体重的1/6,时间约3周;成人的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7,时间8~10周。1周 后即可将牵引重量逐渐减轻至体重的1/10维持。上1/3骨折,患肢应置于 髋外展位;中1/3骨折,患肢应置于外展中立位;下1/3骨折远端向后移位 时,患肢应置于屈髋屈膝中立位。 药物治疗 1、 初期治法: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1)主方:肢伤一方(广东中医学院《外伤科学》) 处方:当归12克,赤芍12克,桃仁10克,红花6克,黄柏10克,防风 10克,木通10克,生地黄12克,乳香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瘀肿较甚者,加三七末3克(冲)、泽兰12克、茅根12克。 (2)外用方:活血消肿散(熊曼琪等《实用家庭中医百科全书》) 处方:大黄2份,侧柏叶2份,泽兰1份,黄柏1份,防风1份,乳香 1份。共研细末,用水、蜜糖调煮,外敷患处。 2、 中期治法:和营生新,接骨续损。 (1)主方:新伤续断汤(上海中医学院《中医伤科学讲义》) 处方:当归尾12克,地鳖虫6克,乳香3克,没药3克,丹参6克, 自然铜(醋煅)12克。骨碎补12克,泽兰叶6克,延胡索5克,苏木10克, 其他疗法 续断10克,桑枝12克,桃仁6克。水煎服,每日1剂。 (2)外用方:接骨膏(广东中医学院《外伤科学》) 处方:五加皮2份,地龙2份,乳香1份,没药1份,土鳖虫1份,骨 碎补1份,白及1份。共为细末,及蜂蜜适量调成厚糊状,外敷患处;出 可用凡士林调煮成膏,外敷患处。 3、 后期治法:养气血,补肝肾,壮筋骨。 (1)主方:补骨方(广东省中医院《四肢骨折和脱臼治疗图解》) 处方:当归15克,熟地黄15克,续断12克,骨碎补10克,菟丝子15 克,黄芪15克,土鳖虫6克,陈皮6克。水煎服,每日1剂。 (2)外用方:下肢损伤洗方(上海中医学院《中医伤科学讲义》) 处方:伸筋草15克,透骨草15克,五加皮12克,三棱12克,莪术12 克,秦艽12克,海桐皮12克,牛膝10克勤克俭,木瓜10克,红花10克, 苏木10克。解除夹板固定后,煎水熏洗患肢,每日1剂。 (3)中成药: ①六味地黄丸,口服,每次10克,每日2次,开水送服。 ②接骨丹,口服,每次5~7片,每日3次,开水送服 练功活动 较大儿童、成人患者在整复后第2天,即应开始练习股四头肌舒缩和 踝关节、足趾的伸屈活动。从第3周开始,可以坐起,用健足蹬床,以两 手扶床练习抬臀,使身体离开床面,以达到使髋、膝关节开始活动的目的。 从第5周开始,两手提吊杆,健足踩在床上支撑,收腹、抬臀、臀部完全 离床,使身体、大腿与小腿成一平线,以加大髋、膝关节活动范围。从第 7周开始,扶床架练习站立。解除牵引后,对上1/3骨折加用外展夹板,以 防止以内收成角,在床上活动1周,然后扶双拐下地,患肢不负重步行, 逐步增加负重。骨折端稳定后可改用单拐,1~2周后才弃拐行走。骨折愈 合较牢固后,方可解除夹板固定,并练习下蹲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