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22-2023学年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02:08:13
文档

2022-2023学年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22.5分)1.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河姆渡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据此,可以推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A.游牧渔猎B.刀耕火种C.农耕定居D.铁犁牛耕2.如图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A.文化中心尽在中原B.封建盛世经济繁荣C.华夏文明多元一体D.青铜工艺历史悠久3.在我国古代史上发生了许多以少胜
推荐度:
导读2022-2023学年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22.5分)1.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河姆渡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据此,可以推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A.游牧渔猎B.刀耕火种C.农耕定居D.铁犁牛耕2.如图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A.文化中心尽在中原B.封建盛世经济繁荣C.华夏文明多元一体D.青铜工艺历史悠久3.在我国古代史上发生了许多以少胜
2022-2023学年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22.5分)

1.  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河姆渡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据此,可以推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A. 游牧渔猎 B. 刀耕火种 C. 农耕定居 D. 铁犁牛耕

2.  如图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  )

A. 文化中心尽在中原 B. 封建盛世经济繁荣 C. 华夏文明多元一体 D. 青铜工艺历史悠久

3.  在我国古代史上发生了许多以少胜多的战役,请将下列战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序(  ) 

A. abc B. bca C. cab D. bac

4.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不同、语音不通,但当这些话语成为形声表意的方块字时,却人人都能心领神会,彼此沟通。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东周

5.  边蜀原认为:秦始皇扫平六国统一天下是必然的,因为秦国打下了统一天下的基础。秦国代表了当时的先进生产力,农业生产发达……组织好最强大最合理的军团。据此可知,“秦始皇扫平六国统一天下”得益于(  )

A. 管仲改革 B. 商鞅变法 C. 独尊儒术 D. 北魏孝文帝改革

6.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文字起到了重要纽带作用。秦统一后,颁行全国的通用文字是(  )

A. 甲骨文 B. 小篆 C. 楷书 D. 草书

7.  陈胜、吴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下列对其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

A. 体现了首创精神 B. 秦的导致爆发

C. 军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D. 陈胜称王,建立了“张楚”政权

8.  汉武帝时,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汉武帝此举是为了(  )

A. 分化王国力量 B. 提升儒学地位 C. 监察地方势力 D. 拓展统治范围

9.  这是一条沟通中外商贸的繁华之路,这是一条串联东西方文化的文明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和西域的乐器、歌舞等成为这条路上往来的“常客”。这条路是(  )

A. 陆上丝绸之路 B. 瓷器之路 C. 海上丝绸之路 D. 一带一路

10.  党的以来,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2020年11月,308.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回顾历史,此地正式归属政权,始于(  )

A. 秦朝 B. 西汉 C. 东汉 D. 唐朝

11.  《后汉书》《宦者列传》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都称蔡侯纸。”此材料可证明(  )

A. 造纸术起源于中国 B. 蔡伦改进了造纸技术

C. 纸的制造工艺复杂 D. 纸的发明对世界影响

12.  司马迁在《史记》中把陈胜列入诸侯,批抨汉武帝晚年迷信神仙、掠夺百姓财富等许多过失。这反映了(  )

A. 司马迁史学知识丰富 B. 《史记》的艺术性相当高

C. 《史记》的体裁多样 D. 司马迁公正记事,秉笔直书

13.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

A.  B.  C.  D. 

14.  从东汉末年州牧割据、官渡之战,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 各地群雄并起 B. 经济持续发展 C. 民族不断交融 D. 走向局部统一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多数时间处于割据状态,但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仍然创造出璀璨的科技文化,下列人物与作品搭配错误的一组是(  )

A. 王羲之——《兰亭集序》 B. 贾思勰——《农政全书》

C. 顾恺之——《洛神赋图》 D. 祖冲之——《大明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0分)

16.  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下列材料涉及不同时期的经济现象,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著名作家曾经在其作品中有这样一段有关上图的描述:“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了不起的工程……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2200年来,它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材料二:“民失作业,而大饥馑……自天子不能具钧驷(四匹同样颜色的马拉的车),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京师之钱巨万,腐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不可食。” 

——《史记》

材料四: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从东汉末年开始,许多人为躲避北方的战乱,逃往江南地区……那时候,江南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开发了江南,使南方经济迅速发展。

(1) 材料一中的这个“了不起的工程”指的是什么?它的出现与农业生产领域哪一类新型生产工具的推广有关?

(2) 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西汉前期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采取了什么?

(3) 根据材料四概括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

(4)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你认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写出两点即可)

17.  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先进的思想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韩非子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集权统治。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秦始皇)“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等众多领域内形成的思想理论,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标准;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摘编自岳麓版高中历史《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三: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 

——《中国历史众生相》

材料四: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1)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位著名思想家的什么政治主张?韩非子的主张属于战国时期的哪一学派?

(2) 材料二中“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指的是哪一思想学术的繁荣局面?结合材料说一说这一局面的产生有怎样的历史影响?

(3) 材料三中秦始皇“不要人民读书”,汉武帝“要人民只读一种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4) 根据材料四,请说出现代化治国的方略是什么?

(5) 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18.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发展史,也是各民族共同推动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奋斗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以西汉王朝为核心,汇聚周边民族的大一统政治初步形成,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创造了良好的历史条件。此外,各民族在日益增强的互动中相互依赖,共同发展,逐渐加深了感情,加强了认同。 

——摘编自彭丰文《西汉“大一统”政治与多民族交融认同》

材料三: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姓汉姓鲜卑姓汉姓
拓跋贺赖
丘穆陵独孤
步六孤贺楼
材料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也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形成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这一民族大融合,固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历程,但是由于汉族接受了新的成分,因此在经济上、文化上,不但没有衰落,而且比之前更加兴盛起来。中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隋唐封建国家,就是在这种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王仲荤《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五: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中促进民族交融,将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努力奋斗。 

——摘编自何星亮《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复兴》

(1) 根据材料一,分析春秋时期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是什么?最终出现了哪一趋势?

(2) 材料二认为西汉民族交融的原因有哪些?

(3) 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次改革?请你列举这次改革中向汉族学习的其他任意两项内容。

(4) 根据材料四,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造成了哪些影响?

(5) 根据材料五,以史为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处理民族关系?

19.  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为了防止再次,秦始皇从加强集权的目的出发,实行郡县两级行政管理,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郡的行政长官称为郡守,军事长官称为郡尉,并设郡监主管监察。郡下设县,万户以上官称县令,不满万户则称。县令(长)主管县内政务,同时设县尉主管军事。郡官由任免,不能世袭。此外,县下设乡,乡下设亭,亭下设里。乡设三老,分别为有秩、啬夫、游徽,分掌地方教化、诉讼、赋税等事务。 

材料三:经“文景之治”,武帝时国力上升,颁布法令,削弱地方封国割据势力,在调整、、打击王国势力的过程中,汉帝国走向强盛。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之际国家结构的演变》

材料四: 

秦朝汉朝
思想焚书坑儒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统一政权的精神支柱。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改革币制,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军事公元前215年,蒙恬率兵三十万大败敌军,收复黄河以南土地。

公元前127至公元前119年,汉军三次发动对敌军的战争,获得大胜,使北部诸郡得以安宁。

(1) 根据材料一,指出造成材料中所述的历史乱象的相关制度。

(2) 根据材料二,写出秦始皇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及目的是什么?分析这一制度的特点(写出两点即可)。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汉武帝为打击王国势力采取的措施。

(4) 材料四表格中汉朝维护思想统一的措施是什么?秦朝统一后的货币名称?秦汉共同面对的“敌军”是哪一少数民族?

(5) 根据以上材料归纳秦汉时期的历史发展特征。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河姆渡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据此推断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农耕定居,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 

故选:C。

本题考查河姆渡人,知道河姆渡人住干栏式房屋,主要种植水稻。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2.【答案】C

【解析】三星堆遗址不在中原地区,排除A;前两幅青铜器出现在奴隶社会,不能反映封建盛世经济繁荣,排除B;最后一幅图是铁器,不能反映青铜工艺历史悠久,排除D;C项表述正确,这些文物的出现,反映了华夏文明多元一体。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中华文明的相关知识。

3.【答案】D

【解析】赤壁之战发生在208年;牧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1046年;淝水之战发生于383年。故bac符合题意;排除ABC。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牧野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知识。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周军与商军进行了牧野之战,商军在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商朝灭亡。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牧野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知识。

4.【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甲骨文记录了我国商周时期的历史。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现,说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故B正确,排除ACD。 

故选:B。

本题考查甲骨文的相关内容。注意掌握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甲骨文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答案】B

【解析】据题干“……秦国代表了当时的先进生产力,农业生产发达……组织好最强大最合理的军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增,提高了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故“秦始皇扫平六国统一天下”得益于商鞅变法。

本题考查秦朝统一原因,知道“秦始皇扫平六国统一天下”得益于商鞅变法。

本题考查秦朝统一原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B

【解析】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故选:B。

本题考查秦朝统一文字,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秦朝统一文字,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C

【解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他们的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人民反抗残暴统治的斗争。陈胜、吴广沉重打击了秦王朝,但没有推翻秦朝的残暴统治。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大泽乡的相关史实。陈胜、吴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大泽乡的相关史实。

8.【答案】C

【解析】武帝时,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汉武帝此举是为了监察地方势力,加强集权,巩固封建统治。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这是一条沟通中外商贸的繁华之路,这是一条串联东西方文化的文明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和西域的乐器、歌舞等成为这条路上往来的‘常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陆上丝绸之路。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这条沟通欧亚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铁等枝木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A项正确。 

故选:A。

本题考查丝绸之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丝绸之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B

【解析】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政权的开始。从西汉设置都护府开始,今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B正确,ACD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汉朝的疆域治理,考查学生对古代少数民族管辖的基本知识的掌握。

本题考查汉朝的疆域治理,旨在考查学生对古代少数民族管辖的基本知识的熟知掌握能力。

11.【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蔡伦是东汉人,故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东汉时期,故B符合题意;ACD表述不能从材料中得出,不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造纸术的改进。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12.【答案】D

【解析】据题干关键信息“司马迁在《史记》中把陈胜列入诸侯,批抨汉武帝晚年迷信神仙、掠夺百姓财富等许多过失”并结合所学,这反映了司马迁不畏强暴、公正记事,秉笔直书,不畏权贵的品质。D符合题意。ABC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选:D。

本题考查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司马迁的《史记》,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做出正确答案。

13.【答案】D

【解析】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故选:D。

本题考查三国鼎立。

掌握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

14.【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从东汉末年州牧割据、官渡之战,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走向局部统一。 

故选:D。

本题考查三国鼎立。赤壁之战后,曹操被迫退据北方,重新积聚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后又得四川,这样三个军阀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各自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

掌握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和影响。

15.【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的作者是徐光启,B项符合题意;《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排除A项;《洛神赋图》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排除C项;祖冲之创制了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后来由朝廷正式颁行,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贾思勰的成就。思勰撰著有《齐民要术》。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6.【答案】【小题1】都江堰;铁制农具。

【小题2】由西汉初年的残破荒凉到文景时期的经济发展,国家富足;休养生息。

【小题3】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为躲避战乱,北方量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小题4】生产工具的革新;制定有效的政治经济;社会安定;人民的努力劳动等。

【解析】本题考查铁器和牛耕的出现、都江堰、文景之治、两汉经济的发展、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铁器和牛耕的出现、都江堰、文景之治、两汉经济的发展、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等相关史实。

17.【答案】【小题1】孔子;以德治国;法家学派。

【小题2】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小题3】巩固统治,加强集权。

【小题4】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小题5】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等。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孔子、韩非、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百家争鸣、孔子、韩非、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等相关史实。

18.【答案】【小题1】战争;民族交融。

【小题2】西汉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各民族的互动。

【小题3】改革:孝文帝改革;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通婚等。

【小题4】影响:形成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兴盛。

【小题5】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促进民族团结(交融);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答出一点即可)

【解析】本题以五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春秋时期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以及体现的趋势、西汉民族交融的原因、孝文帝改革以及主要措施、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民族关系等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春秋时期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以及体现的趋势、西汉民族交融的原因、孝文帝改革以及主要措施、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民族关系等知识。

19.【答案】【小题1】分封制。

【小题2】制度:郡县制;目的:加强集权。特点:机构比较完善、职责明确、形成了对地方的垂直管辖、地方官吏由皇帝任免等。

【小题3】颁布“推恩令”。

【小题4】措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货币名称:圆形方孔半两钱;敌军:匈奴族。

【小题5】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解析】本题以四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以及实行的目的、汉武帝为打击王国势力采取的措施、汉朝维护思想统一的措施、秦朝统一后的货币、秦汉共同面对的“敌军”、秦汉时期的历史发展特征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西周的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以及实行的目的、汉武帝为打击王国势力采取的措施、汉朝维护思想统一的措施、秦朝统一后的货币、秦汉共同面对的“敌军”、秦汉时期的历史发展特征等知识。

文档

2022-2023学年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22.5分)1.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河姆渡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据此,可以推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A.游牧渔猎B.刀耕火种C.农耕定居D.铁犁牛耕2.如图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A.文化中心尽在中原B.封建盛世经济繁荣C.华夏文明多元一体D.青铜工艺历史悠久3.在我国古代史上发生了许多以少胜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