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2.10课时:2 备课人:方景春 万玉芳 审批:
【学习目标】:
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体会语言的准确、平实、生动。
3、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1.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和方法。
2.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明白写文章可根据情况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知识链接】
课题解读
阿西莫夫在《域》一书的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因此,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成为漂移学说的有力证据;作者在解释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及形成原因之后,重点说明斯石英的性质,为排除“火山说”并确认“撞击说”提供了科学依据。两篇短文,运用科学发现来为某种理论做佐证,表现了作者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力以及深入探索的精神。
走近作者
艾萨克.阿西莫夫 (1920—1992),美籍犹太人,是世界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闻名遐迩,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点击字词。
二、感知课文
1、这两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这两篇短文各是怎样介绍相关内容?
三、探究课文
这两篇文章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在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同,试说明有怎样的不同?
作业: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1)鸟臀 ( ) (2)褶皱( ) (3)潮汐( )
(4)劫难( ) (5)追溯 ( ) (6)遗骸( )
2.解释词语或加线的字。
(1)遗骸: (2)追溯:
(3)劫难: (4)致密:
(5)天衣无缝:
(6)争论不休_______ (7)人人皆知_______
(8) 泛________ (9) 追溯_ _______
第二课时
四、品味语言
这两篇短文以“恐龙”为话题,却谈论了两个颇有深意的科普知识,读后却认为这些蕴藏其中的深奥抽象的理论说得浅显易懂,着实让人兴致盎然,你说说这两篇文章有何出彩点,作家用了什么妙招?依据文本说明(可以说明顺序、语言、方法、角度等方面入手)。
五、拓展延伸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句话对你有什么启迪吗?
作业: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
(1)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埃及就有了“赤潮”的记载。
(2)直到显微镜发明以后,人们才逐步揭开了赤潮的神秘面纱。原来是海水中的一些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从而引起水色异常,形成赤潮。造成赤潮的生物种类较多,主要是微型或小型浮游植物和原生动物,现在已知的有40多属、120多种,其中以夜光藻、骨条藻和原生物中的溢虫等较为常见。它们主要分布在离水面几十厘米至一米左右的海水表面。
(3)赤潮的颜色,主要由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的颜色决定,如以夜光藻为主形成的赤潮,主要呈红色;而以绿色鞭毛藻形成的赤潮则为绿色。因此,赤潮实际上是各种有色潮的总称。发生赤潮的海水常常带有粘性和腥臭味,所以又被称为“臭水”、“厄水”。
(4)近年来,赤潮的频繁出现与日益加剧的海洋污染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人类长期向海洋倾倒垃圾,工业污水、生活废水和农业肥料大量流入海洋,给海洋生物增加了过量的食物,生物可利用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增加和聚集,造成海洋富营养化,为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条件,这是赤潮形成的根本原因。
(5)此外,海区内的水文气象条件,也与赤潮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如强烈的日照、水温的升高、海水的停滞以及海面上空气流稳定等因素,均有利于赤潮生物的集结。因此,这也是赤潮形成的自然条件。
(6)密集的赤潮生物不仅堵塞鱼类的鳃,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使海水极度缺氧,而且还能够形成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威胁其他海洋生物生存,导致其大量死亡。更为严重的是,赤潮生物体内及其代谢产物含有生物毒素,这种生物毒素不仅能够引起鱼类及贝类中毒或死亡,人若食用了含有这种毒素的海产品,也有可能发生中毒或致死事件。
(7)人类怎么也没有想到,早在20亿年前就已经活跃在地球上的藻类,今天会以这样的方式向我们敲响警钟。这是海洋对人类破坏生态的报复,它告诉我们,海洋绝不是人类的“垃圾站”和“污水桶”。保护海洋环境,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1.下面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赤”是红的意思,但“赤潮”时海水并不一定都呈红色。
B.“赤潮”对海洋鱼类、贝类甚至人类都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C.造成“赤潮”的生物种类不少,它们都是微型或小型的原生动物,都生活在离水面几十厘米至一米左右的海水表面,所以才引起了水色的改变。
D.“赤潮”发生时,海水常常会变粘并伴有腥臭味。
2.第(7)节画线句子中“这样的方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我们敲响警钟”中的“警钟”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2)节中加粗词语“一些”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建国初到60年代以前,我国沿海仅发生过4次赤潮,70年代达15次,80年代以来达到了260次。请运用选文中的相关知识解释我国赤潮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