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知识
1.填空
(1)新闻的六要素是指______ _ 。
(2)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是指 。
2.给黑体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瓦砾( ) 仄歪( ) 阻遏( ) 肃 mù____ 惊hài____ zāng____物
3.下列词语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泄气(xiè) 竹篙(gāo) 拂晓(fú) 晨曦(xī)
B.仄歪(zè) 腋窝(yè) 箱箧(qiè) 憧憬 (chōng jǐng)
C.阻遏(è) 荒谬(miù) 绥靖(suí jìng) 疟子(nüè)
D.琉璃(liú lí) 寒噤(jìn) 杀戮(lù) 瓦砾 (lì)
4.下列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溃退(guì) 舀水(yǎ0) 白洋淀(dìng) B.绥靖(suí) 脂粉(zhǐ) 蹿一蹿(cuàn)
C.寒噤(jīn) 拂晓(fú) 颤巍巍(chàn) D.提防(tí) 惊骇(hài) 迫击炮(pò)
5.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眼花嘹乱 晨曦 血腥 闪烁 B.臭名昭著 荒谬 憧憬 珐琅
C.响彻云宵 杀戮 箱箧 揣摩 D.精疲力竭 纳粹 鞠恭 铁锈
6.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书写有误的字,请改正过来
A.馈退 尖利 地窖 眼花了乱 ( ) B.消耗 张皇失措 撇见 应邀 ( )
C.吆喝 匍伏 缀满 精疲力竭 ( ) D.当然无存 蜿蜒 赃物 血腥 ( )
7.把各组词语中的错别字改正过来,将正确的字写在括号里面。
A锐不可当 张皇失措 眼花缭乱 名负其实( )
B草木皆兵 马革裹尸 赤博上阵 乌合之众( )
C坚避清野 四面楚歌 用兵如神 有勇无谋( )
D声东击西 攻其不背 出其不意 打草惊蛇( )
8.下列句子中词语使用不妥当的一项是( )
A.由于人民英勇善战,所以西路当面之敌锐不可当,纷纷溃退。
B.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C.老妇人又捧起土来继续往坟上盖,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
D.两个强盗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更彻底,更漂亮,以至荡然无存。
9.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是( )
①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②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③圆明园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④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要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A.比喻 比喻 反问 夸张 B.拟人 比喻 设问 反语
C.比喻 拟人 设问 夸张 D.拟人 比喻 反问 反语
10.下列有关文字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消息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包括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五部分结构。
B.《芦花荡》的作者是我国当代作家赵树理写的小说,他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
C.《蜡烛》的作者是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
D.雨果,法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等。
11.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的《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都是中国人民战争中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战役。
B.新闻有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主体部分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C.孙犁的《芦花荡》,叙述了一场“英雄的行为”,故事颇有点传奇色彩,刻画了一个智勇双全,痛打鬼子讨还血债的老人形象,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这篇小说的主要特色。
D.西蒙诺夫的《蜡烛》赞美了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年代用血肉凝结起来的情谊,悼念红军烈士英灵的烛光在坟堆上闪烁,富有诗意。
12.浏览下面一则新闻,按要求回答问题。
反映1937年中国南京的战争灾难大片《南京!南京!》4月16在北京举行了盛大首映礼,导演陆川携刘烨、范伟、高圆圆等演员悉数到场,敬一丹、杨澜、许戈辉等众多名嘴也前来助阵。一如该片沉重的主题一样,昨天的首映礼凝重而感人。
央视“大姐大”敬一丹则现场感谢陆川:“为什么要拍这样的电影?是为让现在的青年知道,我们的先辈不是懦弱的,他们为这个国家、民族所做的是不会被忘记的。我们感谢他,感谢这部电影。”
(1)根据第一段导语部分的概述,请你把这则新闻压缩成不多于15个字的一句话新闻:□□□□□□□□□□□□□□□。
(2)习惯上,1937年的南京是血腥而懦弱的。而从主体部分看,《南京,南京》 似乎突破了习惯,它应当被感谢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13.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信息 (不超过10个字)。
从7月1日起,三峡工程大坝坝顶将首次对游客开放。游客可乘坐电瓶车登上巍巍大坝,在泄洪坝段长100米、宽5米的指定区域下车拍照观景,零距离触摸这一举世瞩目的宏伟工程。据悉,此次坝顶开放为试运行,开放期限初步定为3个月,9月30日结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14.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文字的主要内容。
新华社北京5 月9 日电 对部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的制度自2001 年试行至今,我国累计约有1700 万人次的贫困生活的免费提供的教科书。 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2001 年,财政安排1 亿元,为部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这一款项到2002 年增加2 亿元,2003 年进一步增加到4 亿元。但所资助面只占中西部地区贫困生的30%左右。为此,和地方各级将继续设立并逐渐加大资助力度,努力做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为21世纪的青年人,我们更加热爱和平,但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请列举和战争有关的诗歌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把下列关于战争的诗句填写完整。
(1)但使龙城飞将在, (2)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漠孤烟直, (4)万里赴戎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节选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百万大军,从1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的渡江区域。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②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③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④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⑤和中路军所通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⑥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⑦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⑧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⑩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11)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12)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13)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1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C)长江。(15)我军前锋,业已(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括号内的字是新闻的电头,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精确到“时”暗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两次出现“至发电时止”,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新闻一般以记叙为主,要求“用事实说话”,但也可以适当地穿插一点议论。选文即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两方面议论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
4.本文最后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文A,B,C,D四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
6.“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
7.“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
8.新闻一般以记叙为主,””用事实说话””,但有时也穿插议论。本文从两方面议论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这两个方面各是什么?
①
②
9.“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
10.用波浪线画出这则消息的导语。
11.“均是人民的渡江区域”中的“均”是什么意思?这里有什么表达作用?
12.“西起九江(不含)”句中,括号的“不含”能否删去?为什么?
13.本段共15句,可分为三个层次,其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一⑧/⑨一15 B.①②一⑦/⑧一15
C.①/②一⑤⑥一⑥ D.①/②一⑨/⑩一⑩-15
14.本段中⑥⑦两句是议论句,对这两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说明战犯汤恩伯指挥失当,懦弱。
B.揭露反动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本质。
C.赞扬我人民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英勇气概。
D.分析了西路军当面之敌的溃退是因为力量甚为微弱。
三.《芦花荡》节选
①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②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③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④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⑤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⑥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⑦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为选段拟一个两字的标题。
2.“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句话在这里有何作用?与下文什么内容相照应?
3.第①段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为后面哪两件事打下伏笔?
4.第②段划线部分的外貌描写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5.请分析第③段老头子两处划船的意图各是什么?
6.从第⑥段老头子“狠狠”的动作中,你看出他怎样的心情?
7.第⑥段写到老头子“向着苇塘望了一眼”, 请用他的口吻写出他想说的话。
8.请用一个词语概括老头子在消灭鬼子过程中表现出的性格。
9.根据选文内容,写出老头子为了痛打敌人,从准备到成功的实际步骤:
① ②
③ ④
10.找出一句精妙的比喻句,从文中划出来并分析其妙处。
妙处:
11.发挥想象,写出第⑦段女孩子看见刚才一幕后所说的话。
四.《蜡烛》节选
①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②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 )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③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 )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④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 )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⑤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1.文中括号内所填词语最合适的的一项是( )
A.郑重 肃穆 珍爱 B.规范 严肃 珍爱C.庄严 严肃 珍贵D.庄严 肃穆 珍爱
2.“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这句话怎样理解?
3.“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一句中,“惟一”能否删去?为什么?
4.文段⑤中的“火焰”有着丰富的内涵,请写出它的象征意义。
5.文段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请分析第①段中运用“跪”,“蹲”等动词的作用和第②段中“深深”一词的表达效果。
一.
1.(1)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2)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2.lì zè è 穆 骇 赃3.C 4.C 5.B 6.A 7.A副B膊C壁D备8.A 9.B 10.B 11.B 12.(1)《南京!南京!》首映礼凝重感人。(2)影片告诉人们:我们的先辈不是懦弱的。13.三峡大坝对游客开放 14.我国自2001 年起免费向贫困中小学生提供教科书。15.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16.(1)不叫胡马度阴山(2)万水千山只等闲(3)长河落日圆(4)关山度若飞
二.
1.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2.说明消息既快又准(或体现新闻的准确性与及时性)3.①人民英勇善战 ②和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4.展示大军南下态势,暗示即将南京5.占领 控制 封锁 切断6.“东面防线”指的是“南京江阴防线” 21日下午五时7.我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并且也透露出喜悦之情。
8.①人民英勇善战 ②和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9.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的战斗力。10.第l段第一句。11.“均”是“全”的意思,突出我军渡江的气势,体现战线之长、取得胜利之大。12.不能。删去后,是否包含九江就不情楚了。13.A 14.D
三.
1.报仇(诱敌)2.埋下伏笔;鬼子被钩子挂住。 3.一是鬼子会到湖里游泳,二是鬼子被引诱过来吃莲蓬。4.衬托老头子艺高胆大。5.第一处假装害怕,使敌人解除戒备,第二处等待敌人上钩。6.对敌人的仇恨和复仇的痛快。7.小姑娘,我没有说大话吧。8. 有仇必报,智勇双全。9.①在枯木桩上系上钩子。 ② 船上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③引诱鬼子进入枯木桩子水区。 ④鬼子被钩子挂住。10.如: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丝绒,正在迎风飘撒。形象地流露出老头子把鬼子置于死地时那种轻松、愉快的情绪。11.(略)围绕赞扬老头子智勇双全来谈。
四. 1.D 2.“没有再回过头来”是因为她不忍心再看,怕再次引起她内心的悲痛。3.不能删去,因为“惟一”强调了“珍爱”的独一无二,如果删去,则无法表现蜡烛的珍贵性。
4.“火焰”象征着两国人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这种情谊将永存心中;象征着世界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不会停止。5.运用“跪”,“蹲”等动词,生动细致地表达出老妇人对红军烈士真诚的敬意和深切的哀悼。“深深”一词表达了老妇人对红军战士英勇行为的真诚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