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墨子-非攻》
1、文章重点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竊其桃李,衆聞則非之,上為政者得則罰之。此何也?以虧人自利也。
今,假設連詞“假如”。
非,非难、责备。得,得到,这里指捕获。
此何也?判斷句常見活用法:解釋原因。這裡是它的譯文形式。
至攘人犬豕鷄豚者,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攘,竊取。
其不義又甚(于)入人園圃。甚,超過、勝過v.。
愈,更加,程度加深。
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欄厩, 取人馬牛者,其不仁又甚攘人犬豕(shĭ)鷄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茲,通“滋”,更。
益,“溢”古今字。
厚:这里当“重”讲。
欄,牢
亏:使动用法,使……亏。
苟:假如
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辜,罪。
扡,同拕、拖。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從而譽之,連詞“而”連接兩個動詞。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若以此說往,若,假設連詞;往,此處是推論下去,當是從“去”引申的用法。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當此,對此。
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後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後世哉?
情, 誠、实在。肯定語氣副詞。情、誠,音近通用。情不知,确实不知道。
故,連詞,因此。
其言,指攻國之言論。以,連詞。
夫奚說,究竟怎麽解釋。奚,疑問代詞作狀語。“夫”指示代詞,在疑問代詞前面有強調疑問代詞的作用,有“究竟” 的含義。
書, “箸(著)也,从聿者聲。” →記載。
今有人於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
少,稍微,此處指程度。表示數量:多寡——見於論語、左傳。
則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辯矣,辯,通辨。以,動詞,認爲,以爲
嘗,後來寫作嚐,从旨尚聲。或从甘作“甞”。借作”曾經”字,本義加口。
則必[以此人]爲不知甘苦之辯矣。以,介詞,組成的介詞結構作“爲”的狀語。
二、胠箧
1、文章重点
將為胠篋探囊發匱之盜而為守備,
❀為(1):介詞。
❀探:掏。
❀囊:口袋。探囊:把手伸進袋子裏竊取財物。
❀發:開。匱,後寫作柜。發匱:即打開櫃子。
❀為守備:預先作好防備。為(2):動詞。
❀將要對開箱子掏口袋撬櫃子的盜賊預先作好防備,
則必攝緘滕、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謂知也。
❀攝:提起,牽引。引申為勒緊、捆緊。
❀緘,封閉牢固,或指以針線縫牢。滕,用繩子束緊,
❀固:形容詞用如動詞,使動用法,弄結實。扃鐍:扃為門窗的插關,用以從裏面把門窗关牢。鐍,為箱櫃用以加鎖的鈕環。
❀就一定要收斂封牢紮緊口袋,把門窗箱櫃關鎖牢固,這是世俗所說的聰明的辦法。
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唯恐緘滕扃鐍之不固也。
❀然而:然:代詞,這樣。而:連詞,但是。
❀負:會意字。用背或用肩背東西,用身子馱東西,即背負。
❀揭:舉、持。可解作用肩扛或用手提。
❀趨:快步疾走。唯:只。恐:擔心。
❀可是大盜來了,則背起櫃子、提起箱子、擔起口袋,快步離去,唯恐縫牢、束緊、關緊、閉鎖的不牢固。
然則鄉之所謂知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
❀然則:這樣,那麼。
❀鄉:通“嚮”,從前。
❀不乃……也,不就是……嗎?
❀這樣那麼,從前所說的聰明人,他們的作法不就是為大盜積聚財物嗎?
夫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實。
❀川竭而谷虛:山間河流乾涸,溪谷也隨之變得空虛。
❀川:山泉流出後尚未注入谷中叫川。
❀竭:幹。夷:平。
❀淵:山谷。實:滿。
❀河流乾涸了,溪谷隨之空虛;山丘鏟平了,山谷隨之被填實;
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無故:太平無事。
❀莊子認為:天下沒有了聖人,也就沒有了仁義禮法,沒有貪欲爭競之心,人入恬淡無為,按自性生活,從而根本上消除盜賊滋生的條件。
❀聖人死去了,那大盜就不再興起,天下也就太平無事了。聖人不死絕,大盜就不會没有。
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蹠也
❀雖:即使。重: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聖人之法重要起來,也就是重視聖人之法。
❀是:代詞,這樣,指“重聖人”。
❀利,名詞用作使動。重利,厚利,使得……有厚利,使盜跖得厚利。
❀即使使聖人[之法]重要起來憑這來治理天下,那這就是使蹠一類大盜獲得重利。
為之斗斛以量之,則並與斗斛而竊之;
❀斛:十斗為斛。為之斗斛:給天下的人制定斗斛。這是雙賓語結構。
❀以;連詞。量:動詞,用斗斛衡量。
❀之:代詞,指被量之物。與:介詞,連。之
❀給天下百姓製造出斗斛用來計量多少,於是連同斗斛一起偷了來。[使斗斛徒有虛名,並利用斗斛騙人的現象。
為之符璽以信之,則並與符璽而竊之;
❀符:古代君主傳達命令或調兵遣將的憑證。
❀璽:印。
❀信之:使天下人相信;使動用法,之;代詞,代天下人。
❀給天下百姓製造出符璽來使天下人來印證真假,於是連同符璽一起偷了來。
為之仁義以矯之,則並與仁義而竊之。
❀仁義:指仁義之道。矯:糾正。
❀給天下百姓制定仁義之道來糾正錯誤,於是連同仁義一起偷了來。
何以知其然邪?
❀何以:即以何,代詞“何”做介詞“ 以”的賓語前置。
❀憑什麼知道是這樣呢?
❀彼竊鈎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彼:指示代詞,那。鈎:腰帶環,比喻不值錢的小物件。
❀那些偷竊腰帶環等不值錢物件的小賊,捉住了要被誅殺,而盜竊國家的大盜卻成了諸侯。
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存焉:在於此。焉:合音詞。
❀諸侯之家,仁義就在那裏。[這句是說有強權者,就有道理。]
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
❀是:此,代詞。
❀那麼這不就是盜竊仁義聖知了嗎?
故逐於大盜、揭諸侯、竊仁義並斗斛權衡符璽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能禁。
❀逐:追隨。
❀揭諸侯,居於諸侯之位。諸侯作居的補語。揭:舉,抬高。
❀逐於大盜、揭諸侯、竊仁義並斗斛權衡符璽之利者:這是一個較長的名詞性短語。
❀雖:連詞,即使。
❀勸:勸止。鉞:大斧。古時處死犯人,多用斧鉞砍頭。
❀斧鉞之威,就是用殺頭來威懾。
❀所以那些追隨於大盜之後,把自己抬舉為諸侯,竊取了鬥斛、權衡、符印來謀利的人,即使用顯爵的賞賜也不能勸止他們,縱然有砍頭重刑的威懾也不能禁止他們。
此重利盜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聖人之過也。
❀重利盜跖:使盜跖獲得重利。
❀如此使盜跖一類大盜獲得重利卻不能使他們被屢禁,這就是聖人的過錯啊。
故曰:“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利器:有作用的東西,特指權勢禁令,仁義聖知。
❀不可以示人:不能拿出來給人看,也就是根本沒有什麼方法的無為而治。
❀所以說:“魚兒不可以脫離深淵,治理國家最有效的方法不能顯示給人看。”
彼聖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故絕聖棄知,大盜乃止;
❀彼;指示代詞,那。明:明示。
❀絕:斷絕。知:後寫作“智”。聖為聰明通達,知為智慧。徹底摒棄一切聰明智慧,使人反樸歸真,回到物我同一的混沌狀態。
❀那些聖人,就是治理天下最有效的方法,不是用來明示給天下人的原因。因此,徹底摒棄一切聰明才智,大盜就可休止;
擿玉毀珠,小盜不起;
❀擿(zhì),投擲、丟棄之意。
❀丟棄玉器、毀壞珠寶,小盜也不再興起;
焚符破璽,而民樸鄙;
❀樸鄙:朴為淳樸無欲,鄙為渾然無知。
❀焚燒符信、打碎印章,而民無知無欲、返樸歸真;
掊鬥折衡,而民不爭;
❀掊,打破。
❀打破斗斛、毁折权衡,而民没有争心;
❀殫殘天下之聖法,而民始可與論議;
❀殚:尽。残:毁坏。
❀尽数毁弃天下之圣人之法,而民始可以参与议论。
擢亂六律,鑠絕竽瑟,塞瞽曠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聰矣;
❀擢:疑或为搅,搅乱也。
❀鑠:銷毀、毀壞。
❀人含其聪:人人都能保存其天性的聪慧。
❀搅乱六律分别,销毁竽瑟等乐器,堵塞师旷一类乐师之耳,而天下人始能含藏其本性的聪慧;
滅文章,散五采,膠離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
❀文章:错综华美的色彩、花纹。
❀胶:粘台。
❀离朱:又名离娄,一位古代目力极好的人,传说他能于百步之外辨清秋毫之末。
❀明:视力
❀抹掉彩色花纹,散乱五色,粘合离朱一类明目人的眼睛,而天下人才能含有其好视力;
毀絕鉤繩而棄規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
❀攦:折断。
❀毁弃曲尺绳墨与圆规矩尺,折断工倕一类巧匠之手指,而天下人始能含藏其本性之巧。
故曰:大巧若拙。
❀拙,笨拙、无技艺。
❀所以说,“最大的精巧反如同笨拙。”
削曾史之行,鉗楊墨之口,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削:除去。
❀钳:闭。
❀攘弃:排除,舍弃。
❀除去曾参、史鳅之类忠孝德行,封住杨朱、墨翟之类善辩之口,舍弃仁义,而天下人的德行才能达到与大道同一的境界。
❀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鑠矣; 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
❀累,带累,使受害。
❀人们能含藏其明,天下就不会消散了; 人们能含藏其聪,天下就不会遭连累而受害;
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
❀僻,邪僻,。
❀人们能含藏其德行,天下就不会有。
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
❀爚:火光。
❀爚乱:以其光耀使人迷乱。法:法则、规矩之类。
❀像曾参、史鱼、杨朱、墨翟、师旷、工倕、离朱这类人,都是建树其所得于外,并以之迷乱天下人心,他们所创立之法是无用的。
三、察传
1、文章重点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
❖察,复核,调查之义。
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
❖过,过错,名词用作动词,犯错。
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不聞矣。
❖而,连词,如果。审,本为详细,仔细义,引申之,则有详究、细察义。
齊桓公聞管子於鮑叔,楚莊聞孫叔敖於沈尹筮,審之也,故國霸諸侯也。吳王聞越王勾踐於太宰噽pǐ,智伯聞趙襄子於張武。不審也,故國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
❖孰----熟 孰的本义指食物熟,后来引申指植物果实、种子成熟。后来假借为疑问代词,表示谁、什么。
其於人必验之以理。
❖“其”,代词,指代上文的“言”,即传闻的言辞。“於人”是介宾短语,和“其”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特殊的结构,作分句的主语。
❖“其於人”,意思是“传闻的言辞是关于人的”。
❖全句译出来是:凡是听到传闻的言辞,一定要仔细分析辨别,这种言辞涉及到人的,必须用常情事理去检验它。
鲁哀公问於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
❖信:本义为言语真实,引申为相信。
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於天下,乃令重黎举夔於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於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草莽:等於说草野,指民间。
❖通:调和。
重黎又欲益求人,
❖益:“溢”。
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精:精华。
❖节:关键。古人很重视音乐,认为音乐的兴废,是一个国家治乱的关键。
❖故唯圣人为能和: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而和是音乐中最根本的东西。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平,使动用法,使……安定。
❖若夔者一而足矣:像夔这样的人,有一个就够了。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出:出门。
❖溉:灌注。
❖汲:从井中打水。
❖溉汲:就是打水的意思。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於宋君。
❖道:说,讲。能说会道
❖闻:使动用法。使……听到。使这件事被宋国的国君听到。
宋君令人问之於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使:使用。
❖这句的意思是说,现在家里有了井,不用专派一个人住在外面打水,等於多得到一人使用。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之,到……去。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
❖大意:言辞很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
❖类:像。
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经:界,界限。
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缘:顺着,循着。
❖为:这里指审察。
❖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自己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
四、五蠹
1、文章重点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禮之,此所以亂也。
❀儒,儒家。文,指古代文獻經典。法:法制。俠,遊俠。禁:禁令。人主,指國君。兼禮之,都以禮對待他們。
❀此,代詞,指代上文“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禮之”這三種情況。
夫離法者罪,而諸先生以文學取;
❀夫:發語詞,表示下文要引發議論。離,通“罹”,“罹”本義為遭受憂患、災難。引申為觸犯。罪,治罪。此處為被動用法。諸先生:指代上文所說的“儒家學者”。 取,錄用,被動用法。
犯禁者誅,而群俠以私劒養。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誅,上之所養也
❀劒,同劍。“以私劍養”意思是靠著行刺的行徑被養起來。
❀所以,法令反對的,成了君主重用的;官吏處罰的,成了權貴豢養的。
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無所定。
❀趣,通“取”。
❀法令反對和君主重用,官吏處罰和權貴豢養,四者互相矛盾,而且沒有確立一定標準。
雖有十黃帝不能治也。
❀雖,即使,表讓步連詞。
故行仁義者非所譽,譽之則害功;
❀非所譽:不是應當稱讚的人。功,指耕戰之事。
工文學者非所用,用之則亂法。
❀工:擅長、精通。
❀對於學習文獻經典的人不應當加以任用,如果任用了,就會破壞法治。
楚之有直躬,其父竊羊,而謁之吏。令尹曰:“殺之!”以為直于君而曲于父,報而罪之。以是觀之,夫君之直臣,父子暴子也。
❀之,人字的誤寫。
❀直躬:直身而行的人,用其行為代指其人。
❀謁之吏:向官吏報告這件事。謁,稟告。
❀殺之,“之”指代“直躬”。
❀曲:直的反義詞,不直,這裏指不孝。
❀報:判決。罪之:治他罪。
❀暴,下淩上叫暴,這裏指不孝。
魯人從君戰,三戰三北。仲尼問其故,對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養也。”仲尼以為孝,舉而上之。以是觀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
❀“身死”後應標點,身死,莫之養也。
❀“莫之養” 即莫養之。
❀舉;舉薦。上,方位名詞活用為動詞。“上之”,使之上,等於說置之上位。
❀背臣,叛臣。
故令尹誅而楚姦不上聞,仲尼賞而魯民易降北。
❀楚姦:楚國壞人的犯罪行為。
❀上聞:向上報告使國君瞭解。聞,使聽見,相當於“報告”。
上下之利,若是其異也,而人主兼舉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幾矣。
❀舉,指稱讚。
❀幾,通“冀”,庶幾,希望。
❀致,使……至。
古者蒼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謂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蒼頡固以知之矣。
❀書:指文字。
❀自環:自繞。
❀固:本來。
❀以,通“已”。
今以為同利者,不察之患也。
❀同利:指公私的利益一致。
然則為匹夫計者,莫如脩行義而習文學。行義修則見信,見信則受事;文學習則為明師,為明師則顯榮:此匹夫之美也。
❀然則,連詞,表轉折。
❀計,考慮。
❀脩:通“修”。
❀行,“仁”的誤寫。下文“行義修”與此相同。
❀受事:指接受國君委任的工作。
❀顯榮:顯貴榮耀。
然則無功而受事,無爵而顯榮,為有政如此,則國必亂,主必危矣。故不相容之事,不兩立也。
❀然則,連詞,表轉折。
❀有,詞頭。
❀則,連詞。
❀不兩立,等於說不能並存。
斬敵者受賞,而高慈惠之行;
❀高,意動用法,這裏有“推崇”的意思。
❀慈惠,同義連用,仁愛、仁慈。
拔城者受爵祿,而信廉愛之說;
❀拔:指攻陷。
❀受,後寫作“授”。
❀廉,通“兼”。
堅甲厲兵以備難,而美薦紳之飾;
❀堅,堅固,使動用法。
❀美,意動用法。
❀薦,通“搢”,插的意思。
❀紳,衣帶。
富國以農,距敵恃卒,而貴文學之士;
❀距,通“拒”。恃,依靠。貴,意動用法。
廢敬上畏法之民,而養遊俠私劍之屬。
❀廢:指棄而不用。屬,等於現代的“輩”。
舉行如此,治強不可得也。
❀舉行,等於說措施。
❀治,和“亂”相對,指國家太平。
❀強,強盛。
國平養儒俠,難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
❀平,太平。介士,即甲士。
❀“所利非所用”,國家給予利益的人不是國家需要的人;“所用非所利”,國家要用的人不是國家給予利益的人。
是故服事者簡其業,而于遊學者日眾,是世之所以亂也。
❀服事,即服役。
❀簡,怠慢、荒廢。
❀日,逐漸。
今境內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而國愈貧;
❀商,商鞅,秦孝公之相。
❀管,管仲。
❀法,指有關法令方面的書。
❀家,每家。
言耕者眾,執耒者寡也。
❀空談耕作的人太多,而真正拿起農具種地的人太少。
境內皆言兵,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而兵愈弱;言戰者多,被甲者少也。
❀被,通“披”。披甲,指參加戰鬥。
故明主用其力,不聽其言;
❀兩個其,都是泛指代詞。
❀所以明主用人的力,不聽人的空言。
賞其功,必禁無用。故民盡死力以從其上。
❀無用,指對國家沒有用處的儒家和遊俠的活動。
❀這樣民眾就會拼命為君主出力。
夫耕之用力也勞,而民為之者,曰:可得以富也。
❀以富,以之富的省略。靠[耕種]富足起來。
❀耕種是需要花費氣力,勞累的事情。而民眾去耕種的原因,[因為他們認為]可以由此得到富足。
戰之為事也危,而民為之者,曰:可得以貴也。今修文學,習言談,則無耕之勞而有富之實,無戰之危而有貴之尊,則人孰不為也?
❀打仗是十分危險的事情。而民眾願意去做的原因。[因為他們認為可以]由此獲得顯貴。如今只要研習文獻經典,練習言論談吐。那麼沒有耕種的勞苦卻可以獲得富足的實惠。沒有打仗的危險便可以得到尊貴的官爵,那麼人們誰不樂意這樣做呢?
是以百人事智而一人用力。
❀事智,從事智力活動。
❀“用力”,指從事耕戰等體力勞動。
❀結果就出現了一百個人從事于智力活動,卻只有一個人致力於耕戰事業的狀況。
事智者眾,則法敗;用力者寡,則國貧。此世之所以亂也。故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
❀從事于智力活動的人多了,法治就要遭到破壞;致力於耕戰事業的人少了,國家就會變得貧窮。這就是社會所以混亂的原因。因此,在明君的國家裏,不用有關學術的文獻典籍。而把法令做為教本;禁絕古聖王的遺言遺教,把官吏當做老師;
無私劍之捍,以斬首為勇。
❀捍,通“扞”,干犯,即指上文“俠以武犯禁”。
❀沒有遊俠刺客的兇悍,把殺敵立功的人當做勇士。
是境內之民,其言談者必軌於法,動作者歸之於功,為勇者盡之於軍。
❀軌,用如動詞,這裏有“遵循”的意思。
❀動作者,指勞動人民。
❀歸,使動用法。
❀功,指農耕之事。
❀盡之於軍,使他們全部到軍隊中去服務。
是故無事則國富,有事則兵強,此之謂王資。既畜王資而承敵國之釁,超五帝侔三王者,必此法也。
❀資,資本。畜,后写作“蓄”。
❀承,通“乘”,指趁機會。
❀釁,同“衅”本指血祭,縫隙,這裏引申為破綻、弱點的意思。
❀侔,相等。
今則不然,士民縱恣於內,言談者為勢於外。
❀然,代詞,這樣,做謂語。
❀士民,指儒生、遊俠。
❀縱,放肆。恣,驕橫。內,指國內。
❀為勢於外,指借助國外的力量造成自己的權勢。外,指國外。
外內稱惡,以待強敵,不亦殆乎!
❀稱,舉、行。
❀內外形勢盡行惡化,憑這來對付強敵。不是太危險了嗎?
故群臣之言外事者,非有分於从衡之黨,則有仇讎之患,而借力于國也。
❀外事,外交事物。分,指分屬。
❀非……則,不是……就是。
❀從,後寫做“緃”即合縱,戰國時期蘇秦宣導合縱之說,說服六國共同對秦。
❀衡,通“橫”,即連橫。為了對付合縱,
❀所以那些談論外交問題的臣子們,不是屬於合縱或連衡中的哪一派,就是個人有私怨,想借國家力量來報私仇的隱衷。
從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而衡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皆非所以持國也。
❀事,服侍。
❀所謂連衡,就是依附于一個強國去攻打其他弱國。這都不是保全國家的好辦法。
今人臣之言衡者,皆曰:“不事大,則遇敵受禍矣。”
❀事大,侍奉大國。
事大未必有實,則舉圖而委,效璽而請兵矣。
❀實,指實際行動。
❀圖,地圖。委,交付。效,獻。璽,國君的印。
❀請,指請求大國發落。“兵”是衍文。也未可信。
獻圖則地削,效璽則名卑,地削則國削,名卑則政亂矣。
❀獻出地圖,本國的版域就縮小了;呈上國印,君主的聲望就降低了。版域縮小。國家就削弱了;聲望降低。政治上就混亂了。
事大為衡,未見其利也,而亡地亂政矣。
❀侍奉大國實行連衡。還來不及看到什麼好處,卻已喪失了國土,搞亂了政治。
人臣之言從者,皆曰:“不救小而伐大,則失天下,失天下則國危,國危而主卑。”
❀失天下,指失去天下人的信任。
❀那些主張合縱的臣子都說:“不救援小國去進攻大國,就失了各國的信任;失去了各國的信任,國家就面臨危險;國家面臨危險。君主地位就降低了。”
救小未必有實,則起兵而敵大矣。
❀援救小國不一定有什麼實惠可言,倒要起兵去和大國為敵。
救小未必能存,而交大未必不有疏,有疏則為強國制矣。
❀交,依照王先慎的觀點“交”當作“敵。”
❀存,使動用法,賓語省略。
❀援救小國未必能使它保存下來,而進攻大國未必就不失誤,一有失誤,就要被大國控制了。
出兵則軍敗,退守則城拔。
❀出兵的話,軍隊就要吃敗仗;退守的話,城池就會被攻破。
救小為從,未見其利,而亡地敗軍矣。
❀援救小國實行合縱。還來不及看到什麼好處,卻已使國土被侵吞,軍隊吃敗仗。
是故事強,則以外權市官於內;
❀外權,指國外的權勢。市,買。市官,指獵取官位。内,指國內。
❀所以,侍奉强国,那[只能使那些搞连衡的人]憑借外國势力在國內撈取;
救小,則以内重求利于外,國利未立,封土厚實錄至矣;
❀重,指权势。內重,指國內的權勢。外,指國外。
❀援救小國,那[只能使那些搞合縱的人]憑借國內势力从國外得到好处。國家利益没有確立起来,而臣下倒先把封地和厚錄都弄到手了。
主上雖卑,人臣尊矣;國地雖削,私家富矣。
❀儘管君主地位降低了,而臣下反而地位上升了;儘管國家土地削減了,而私家却變富了。
事成则以權長重;事敗則以富退處。
❀退處,指隱居。
❀事情如果成功,縱橫家们就会依仗權勢长期受到重用;事情失敗的话,縱橫家们就会憑借富有引退回家享福。
人主之听说于其臣,事未成则爵禄已尊矣;
❀君主如果听信于臣下的游说,事情还没办成就已给了他们很高的爵位俸禄
事败而弗诛,则游说之士,孰不为用矰缴之说而徼倖其后?
❀诛,杀,这里是被动用法。
❀矰,“矰缴”在这里喻指猎取功名富贵的虚言浮词。
❀徼倖,同“侥幸”。由于偶然的原因得到成功或免去灾祸。
故破国亡主,以听言谈者之浮说,此其故何也?
❀此其,指示代词连用,指上面的话。
❀所以国君甘愿冒着破国亡主的危险,来听纵横家的花言巧语造成的。这是什么缘故呢?
是人君不明乎公私之利,不察当否之言,而诛罚不必其后也。
❀是,代词,指代上文。
❀这是因为君主分不清公私利益,不考察言论是否正确,事败之后也没有坚决地实行处罚。
皆曰:“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
❀皆,范围副词。王,统一天下。“大”、“小”都指外交活动的效果。
夫王者,能攻人者也;而安则不可攻也。
❀所谓统—天下,指的是能够打败别国;所谓安全,指的是本国不受侵犯。
强则能攻人者也;治则不可攻也。
❀兵强就能打败别国;就不可能被人侵犯。
治强不可责于外,内政之有也。
❀责,求。外,这里指外交活动。有,取。内政之有,从内政中取得。
❀而国家的安定和强盛并不能通过外交活动取得,只能靠搞好内政。
今不行法术于内,而事智于外,则不至于治强矣。
❀至,达到。此处有删节。
❀现在不在国内推行法术,却要一心在外交上动脑筋。就必然达不到国家安定富强的目的了。
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
❀游食之民,指没有定居的人,如商贾、工匠等。
❀趣,通“趋”。
❀本务,根本的事务,指农业。
❀外,用如动词,有“排斥”“疏远”的意思。
❀未作,不重要的行业,指工商。
今近习之请行,则官爵可买;
❀近习,指国君左右新近的人。
❀请,指近习的请求。行,实行。
官爵可买,则商工不卑也矣。
❀官爵可以用钱买到,那么工商业者的地位就不会低贱了。
姦财货贾得用于市,则商人不少矣。
❀货贾,指投机的商业活动。
❀用,这里有“施行”的意思。
聚敛倍农,而致尊过耕战之士,则耿介之士寡,而高价之民多矣。
❀聚敛倍农,主语“商人”承前省略,这是说商人聚敛的钱财比农民的收入要多一倍。
❀致尊,指得到社会的尊重,
❀过,超过。
❀耿介,光明正大。
是故乱国之俗:
❀因此,造成国家混乱的风气是:
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盛容服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
❀以,而。
❀籍,通“藉”,凭借。籍仁义,指凭借仁义进行说教。
❀盛,整。盛容服,指讲究容貌服装。
❀饰辩说,修饰辞令。
❀疑,惑乱。
❀贰,不专一,使动用法。
其言古者,为设诈称,借于外力,以成其私,而遗社稷之利。
❀“古”当为“谈”字误写。为,通“伪”。 为设,虚构事实。
❀诈称,说谎弄假。
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
❀那些游侠刺客,聚集党徒,标榜气节,以图显身扬名,结果触犯国家禁令
其患御者,积于私门,尽货赂,而用重人之谒,退汗马之劳。
❀患御,等于说近习。私门,指贵族世卿之门。尽,用作动词,指收刮尽。用,采用、接受。重人,指有权势的重要人物。谒,请托。汗马之劳,指战功。
❀那些逃避兵役的人,依附权臣贵族,肆意行贿,而借助于重臣的请托,逃避从军作战的劳苦。
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器,聚沸靡之财,蓄积待时,而侔农夫之利。
❀苦,当读为gǔ,粗劣。窳yǔ,有毛病。沸靡,奢侈挥霍。蓄积待时,囤积货物,等待时机。侔,通“牟”。谋取。
此五者,邦之蠹也。
❀上述这五种人,都是国家的蛀虫。
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养耿介之士,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灭之朝,亦勿怪矣。
❀削灭,被动用法。朝,朝廷。
❀君主如果不除掉这五种像蛀虫一样的人,不广罗刚直不阿的人,那么,天下即使出现破败沦亡的国家,被削地除名的朝廷,也不值得见怪了。
五、哀郢
1、文章重点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不纯命:不专一其命 .“福善祸淫”,
➢百姓:百官,平民。震:震荡,动荡。
➢愆(qiān):罪。
➢“何+名词+形容词”; “……是多么的……”
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方:正当。
•东迁:(1)“迁”是迁移,“东迁”是向东迁移。 (2)“迁”是放逐,流放。
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
•去:离开。就:走向。遵:沿着。
•江:长江。夏:夏水。
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鼂吾以行。
•轸怀:等于说“伤怀”,心中伤痛。
•轸:悲痛。
•以:介词,表示时间。
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
•发郢都:从郢都出发。
•去闾:意思是离开旧居。闾:本义是里门。
•怊(chāo):远的样子。荒忽:联绵字,也是远的意思。在联绵字上面加上一个字,构成三字结构,作“焉极”的状语。
•其:句中语气词。
•焉极:极于何处。极:动词,到尽头的意思。焉:疑问代词,在什么地方。极:终点。
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
•楫:船浆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齐扬:一齐举起。
•容与:犹豫。
•“哀见君而不再得”等于说“哀不再得见君”。这两句是说当船夫们一起举浆,船开始慢慢离开郢都时,心里很哀痛,因为不能再见到君主了。
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
•楸:指梓树。
•长楸:高大的梓树。
•太息:叹息。
•淫淫:水流或泪流的样子。
•霰:细雪粒。
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
•夏首:指夏水从长江里分出来的地方。
•顾:回头看。是一个形声字,这是他的本义,形符“页”是头的意思,因此表示与头有关动作。
•这两句是说船越走越远,过了夏首还想回头看郢都的东门,但已看不见了
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
•婵媛:联绵字。指的是心绪缠绵,有所牵挂。
•眇:通“渺”。眇的本义是一只眼睛小。渺,是形声字,泛指水势辽远的样子,本文指遥远的样子。
•蹠:脚踏地。
•不知其所蹠:指不知道脚踏在哪里。
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
•从流:顺着水流。
•焉:连词,于是。和上文“怊荒忽其焉极”的“焉”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
•洋洋:漂流失所的样子。
•客:离乡背井客居他乡的人。
淩阳侯之汜滥兮,忽翱翔之焉薄。
•淩:乘着。
•v.乘、驾着。如
➢阳侯:波神,泛滥:波涛汹涌的样子。
➢忽:指迅速地。翱翔:飞翔。
➢薄:止,停下来。“焉薄”薄于哪,停在哪,也就是到什么地方才能停下来。
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絓结:指心中郁结苦闷。
•蹇产:联绵字。弯曲的意思,指心情不舒畅。
•释:解开。
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
•下浮:顺流而下叫“浮”。
•“下”方位名词作状语。
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终古:永古,即自古以来。
•“去终古之所居”就是上文“民离散而相失”的意思。
•逍遥:漂泊的意思,
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
•归:指归还故都。
•须臾:片刻。
•反:后写作返”。
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
•背:背向。
•“背夏浦”指船过了夏口,即背靠着夏浦。
•西思:思念西面的郢都。
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
•大坟:水边高堤。“土之高者为坟”,可以指坟墓,也可以指堤岸。
•聊:暂且。以:介词,用来。舒:舒散。
•平乐:平安快乐
•江介:江畔,江边。
•遗风:指从祖先遗流下来的楚国风俗。
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当:面对。
•当陵阳:面对滚滚的波涛。
•焉至:到哪里去。
•淼:大水茫茫望不到边的样子;
•如:到……去。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
•夏:通“厦”。高大的房屋。
•丘:墟丘。
•孰:何,疑问代词。
•王逸:“怀王信用谗佞,国将危亡,曾不知其所居宫殿当为墟也,郢城两东门非先王所作邪?何可使逋废而无路”。
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
•怡:快乐。
•接:衔接。
•惟:句首语气词。
•郢路:离开郢城的道路。
•辽远:遥远。
•不可涉:不能渡过。涉:本指徒步涉水(趟水过去),引申为用船渡过江河。这里泛指渡过江河。
外承欢之汋约兮,谌荏弱而难持。
•外:外表,表面上。
•承欢:承君之欢,顺承楚王的欢心。
•汋约:也可以写作“绰约”、“淖约”,联绵字,指柔弱的样子。
•谌(chén):实际上。
•荏:弱,“荏弱”同意连用。
•难持:难以自持,指没有坚定的操守。
忠湛湛而愿进兮,妬被离而鄣之。
•忠:指忠贞的人。
•湛湛:本是水积得厚的样子,引申为忠厚的样子。忠湛湛:中心耿耿。
•厚进:愿意进身为君主效劳。这一句话说的是他自己。
•妬:同“妒” ,用作名词,妒嫉的人。
•被pī离:联绵字,纷乱的样子。这里指小人进行的挑拨离间,造谣生事等破坏活动。
•鄣:通“障”。壅蔽、堵塞。
尧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
•尧舜:尧帝和舜帝。
•抗行:高尚的德行。抗:通“亢”,高的意思。
•瞭杳杳:三字状语。高远的样子。
•薄天:接近天、高达接近薄:通“迫”
众谗人之嫉妬兮,被以不慈之伪名
•谗人;谗佞之人。
•被:动词,披,加上。“伪名”指与实际不符合的坏名声。
憎愠惀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
•憎:憎恨、讨厌。
•愠惀:联绵字。深忧远虑的样子。
•修:美。“愠惀之修美”指那些深思远虑,不善于阿谀奉承,而品质美好的人。
•好:喜欢。
•夫人:那些人。
•慷慨:指小人们在口头上装出慷慨激昂的样子。
众踥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
•众:指众小人。
•踥蹀:小步行走的样子,这里指奔走钻营。
•日进:日益得到君主的宠信。
•美:指君子、贤臣。
•超远:疏远。
•逾:通“愈”,更加。迈:远行。
•逾迈:越来越疏远。那些小人奔走钻营日益得到君主的宠信,贤臣被疏远,更加远离。
乱曰:曼余目以流观兮
•曼:引,拉长。
•余:我的。目:指目光。
•曼余目:等于说“纵余目”。
•流观:周流观赏。
冀壹反之何时?
•冀:希望。
•壹反:返回一次。指返回郢都一次。
•这里的“壹” 假借为“一”,“壹”常见的是形容词,是专一的意思。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信:诚然,的确。
•弃逐:被抛弃放逐。
•“信非吾罪而弃逐”,的确不是由于我的罪而遭到放逐。
•“何日夜”是指哪一个白天哪一个夜晚。“何日夜而忘之”换句话说就是时刻不忘。“忘”的宾语“之”就是指“信非吾罪而弃逐”这件事。
六、音韵学
1.譬况法包含哪几种形式?
包括急气缓气、长言短言、舌腹舌头三种形式。
2.读若法是用音近的字注音,直音法是用同音字注音。
3.什么是反切?
反切也叫反语,是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字的传统的注音方法。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两者拼合而得出被切字的读音。
4.什么是叶音说?
“叶音说” 萌生于南北朝沈重的《毛诗音》,宋代朱熹《诗集传》全面采用“叶音说”。“叶音说” 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不押韵的现象,为了叶韵而临时改变读音。“叶音说” 错误在于对古韵采取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不懂得古韵是发展变化的。
5.等韵学中以“等呼”来分析韵母的结构;以“七音”来分析声母的发音部位;以“清浊”来分析声母的发音方法;以“字母”来表示汉语的声母系统。
6.什么叫字母?
声类的代表字叫字母。传统音韵学归纳了声类之后,便从同一声类的字中找出一个作为这一声类的名称,如:帮、透、泥等。它们分别代表着一个声母类别,习惯称之为字母。
7.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韵书是什么?
《广韵》
8.什么叫韵摄?
等韵学家把韵腹和韵尾相同或相近的韵归并为一类,称为“摄”或 “韵摄” 。
9.什么叫平水韵?
南水刘渊,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人渐为106韵,被称为平水韵,也就是明清时人所称的“诗韵”。
10.中古《广韵》的声韵分为几类?现代汉语的声调与之相比有什么变化?
唇音、舌头音、舌上音、齿头音、正齿音、牙音、喉音、半舌音、半齿音。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到现代汉语演变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主要发生了“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三种音变。
11.中古的平声分化的条件与结果是什么?
《廣韻》的平聲字到現代漢語分為陰平、陽平兩個調類。其分化的條件為:
按照聲母請濁的不同,可分為兩類,漢字聲母原是清聲母的,平聲變為陰平,漢字聲母原是濁聲母的平聲變為陽平。
12.中古上声分化的条件与结果是什么?
在《廣韻》中聲調是上聲,而且《廣韻》的平聲字到現代漢語分為陰平、陽平兩個調類。其分化的條件為:
按照聲母請濁的不同,可分為兩類,漢字聲母原是清聲母的,平聲變為陰平,漢字聲母原是濁聲母的平聲變為陽平。
13.中古入声分化的条件与结果是什么?
古入聲字聲母是全濁的變為陽平,聲母是次濁的變為去聲,聲母是清聲的變為上聲。
14.钱大昕发现的上古声母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
15.章炳麟发现的上古声母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娘日归泥
16.曾运乾发现的上古声母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喻三归匣、喻四归定
17.什么是对转?
上古时期,主要元音相同的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的各韵部之间(同类同横行的阴声、阳声、入声之间),在主要元音不变的情况下,因韵尾的增加或失落而产生的转变,叫做对转。对转包括:阴阳对转、阴入对转、阳入对转,前人统称为阴阳对转。对转的语音条件:韵腹(主要元音)相同。
18.什么是旁转?
上古时期,三大类各自内部的阴声与阴声、阳声与阳声、入声与入声的两个不同韵部之间,在韵尾不变的条件下,由于主要元音开口度的大小不同而产生的转变,叫做旁转。旁转的语音条件:韵腹相近,韵尾相同(或无韵尾)。
19.王力将上古韵部分为多少韵?
30部
七、古书的注解[看老师的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