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9年浙江省中考科学真题解析分类汇编专题13 常见的物质及性质(原卷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01:59:18
文档

2019年浙江省中考科学真题解析分类汇编专题13 常见的物质及性质(原卷版)

2019年浙江省中考科学真题解析分类汇编专题13常见的物质及性质一、选择题1.(2019·杭州10)在①氧化铁②金属锌③氢氧化铜④氯化钡溶液四种物质中。跟稀硫酸、稀盐酸都能发生反应且反应中表现了“酸的通性”的组合是()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2.(2019·杭州13)如图所示为蒸发氯化钠溶液的实验过程,其中①→②→③为恒温蒸发过程,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②溶液恰好为饱和状态,分析实验过程,可以作出的正确判断是()A.在①→②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B.在②→③过程中,
推荐度:
导读2019年浙江省中考科学真题解析分类汇编专题13常见的物质及性质一、选择题1.(2019·杭州10)在①氧化铁②金属锌③氢氧化铜④氯化钡溶液四种物质中。跟稀硫酸、稀盐酸都能发生反应且反应中表现了“酸的通性”的组合是()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2.(2019·杭州13)如图所示为蒸发氯化钠溶液的实验过程,其中①→②→③为恒温蒸发过程,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②溶液恰好为饱和状态,分析实验过程,可以作出的正确判断是()A.在①→②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B.在②→③过程中,
2019年浙江省中考科学真题解析分类汇编

专题13 常见的物质及性质

一、选择题

1.(2019·杭州10)在①氧化铁②金属锌③氢氧化铜④氯化钡溶液四种物质中。跟稀硫酸、稀盐酸都能发生反应且反应中表现了“酸的通性”的组合是(    )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2.(2019·杭州13)如图所示为蒸发氯化钠溶液的实验过程,其中①→②→③为恒温蒸发过程,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②溶液恰好为饱和状态,分析实验过程,可以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

A.在①→②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B.在②→③过程中,氯化钠的溶解度不断增大

C.在③→④过程中,水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

D.在②→④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先不变后增大

3.(2019·金华、义乌、丽水11)小丽为确认所回收易拉罐的主要成分是铝还是铁,剪取金属片打磨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种不同方法进行检验,这样设计的依据是(    )

 

A.铁铝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B.活泼金属,易于氧气反应

C.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以把酸中的氢置换出来

D.活动性较强的金属可以把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4.(2019·金华、义乌、丽水13)甲是60℃的蔗糖溶液,按如图所示进行操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丙和丁一定是饱和溶液

C.乙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较甲

D.甲和丙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相等

5.(2019·衢州6)1784年,科学家卡文迪什演示了“人工空气”的燃烧,发现燃烧产物只有水。据此判断“人工空气”是(   )

A.氢气B.氮气C.二氧化碳D.氧气

6.(2019·衢州12)室温时,在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中,测得溶液的pH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情况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所得溶液的pH随加入溶液体积的变化是不均匀的

B.该实验是将盐酸逐滴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

C.当滴入溶液体积为5mL时,所得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D.当滴入溶液体积为20mL时,所得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7.(2019·嘉兴、舟山7)20℃时,把36克氯化钠放入克水中,使其充分溶解(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对所得溶液的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B. 溶液中Na=和Cl-个数一定相等

C. 溶液质量为100克           D. 溶质与溶剂质量比为9:25

8.(2019·台州11)如图,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大烧杯中燃着2支高低不等的蜡烛,实验时打开止水夹,移开玻璃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将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                 B. 不移开玻璃片,实验现象更明显

C. 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降低了蜡烛   D. 去掉烧杯中的1支蜡烛,也能得出同样的实验结论

9.(2019·温州2)银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密度较大,具有良好的导电性,长期放置会被氧化而发黑。其中属于银的化学性质的是(   )            

A. 银白色          B. 密度较大         C. 导电性良好             D. 能被氧化

10.(2019·温州7)如图,将红砂糖倒入一杯开水中,充分溶解。能作为判断砂糖水是饱和溶液的依据是(   )

 

A. 砂糖水颜色很深             B. 砂糖水味道很甜             

C. 砂糖溶解得很快             D. 砂糖固体有剩余

11.(2019·温州12) 12.为研究盐酸的化学性质,小明进行如下实验。其中能产生白色沉淀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

12.(2019·温州21)橘子罐头的生产过程中需要用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去除橘络(橘瓣表面白色网状结构)    

(1)橘络营养丰富,但是其内含有味苦的芦丁。芦丁(C27H30O16)中质量分数最小的元素是________。    

(2)去除橘络时,要控制好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用量,以确保食品安全。某次生产过程中,要配制100千克质量分数为0.3%的氢氧化钠溶液,则需要氢氧化钠固体________千克。    

13.(2019·台州16)物质的酸碱性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1)酸性是因为物质能电离出________,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________色。    

(2)酸碱性强弱可用pH表示,通常洗衣粉、香皂呈碱性,即pH________7.    

14.(2019·宁波19)图甲是一种稀释瓶,用户可以根据需求用它以一定体积比对原液进行稀释,图乙是它的7种不同比例的稀释方式。小科用该稀释瓶按1:2的比例稀释原液,原液是密度为1.5g/mL、溶质质量分数为50%的NaOH溶液。稀释过程中,不考虑温度变化和混合前后的体积变化。  

 

(1)当水加到1:1刻度线时,水对稀释瓶底的压强为p1  , 当水加到1:2的刻度线时,水对稀释瓶底的压强为p2  , 则p1________ p2。(填“>”“<”或“=”)    

(2)稀释得到的NaOH溶液的密度为________g/mL,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 。(计算结果分别精确到0.1g/mL和0.1%)    

15.(2019·嘉兴、舟山17).非洲的尼奥斯湖是火山口湖,湖底溶有大量含二氧化碳的火山气体。1986年8月21日,大量的降水使上层湖水变凉而下沉,下层湖水上涌,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逸出,并沿着山谷向下扩散,导致山脚的大量居民窒息死亡。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1)湖水上涌后,溶解的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逸出,是由于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减小而________,导致了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减小。    

(2)逸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沿着山谷向下扩散,是由于二氧化碳具有________ 的性质。    

16.(2019·衢州19)小科开展了二氧化碳的制取和部分性质实验:

 

(1)收集二氧化碳应选择图中__________装置。

(2)小科采用图E方法检验二氧化碳的性质,观察到蜡烛熄灭。该现象除了能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外,还能说明二氧化碳具有__________的性质。

17.(2019·金华、义乌、丽水20)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可获知物质的性质,从物质的状态、颜色、温度变化、有无沉淀或气体生成等方面可寻找物质发生变化的证据,分析各种证据能加深对物质变化和变化规律的认识。请回答:

(1)将锌粒放入稀硫酸中,锌粒表面产生气泡,产生该气泡的化学方程式为__Zn+H2SO4===ZnSO4+H2↑___;

(2)经引燃的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支持铁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最主要的证据是____产生黑色固体_____。

18.(2019·金华、义乌、丽水23)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含氢氧化钠、钠、碳酸钠、硫酸钠、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小金同学为探究其成分,完成了以下实验:

 

①取少量白色固体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等分为两份;

②往一份无色溶液中加入稀硫酸,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所加稀硫酸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③往另一份无色溶液中通入适量的CO2,产生白色沉淀。

请回答:

(1)仅根据②推测原样品中一定不存在的物质是__Na2CO3和Na2SO4___;

(2)原样品中所有可能组成是___BaCl2、NaOH;BaCl2、NaOH、NaNO3___。

19.(2019·杭州24)海绵铁是多孔隙的块状固体物质,主要成分是铁单质,常用于除去工业循环冷却水中的溶解氧。当含有氧气的水通过海绵铁时,其中铁单质跟氧气等物质发生化合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红褐色氢氧化物。回答:

(1)写出上述生成红褐色氢氧化物的化学方程式:        。

(2)海绵铁除去溶解氧的反应中,氧气表现了性(选填“氧化”或“还原”)。跟成分相同的普通铁块相比较,海辐铁除氧效果要好得多,原因。

三、实验探究题

20.(2019·金华、义乌、丽水27)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相对封闭的装置内燃烧某种含碳、氢、氧元素的垃圾,对产生的废气成分(不考虑气态有机物)按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检验。

【实验研究】

拉动注射器让废弃依次通过装置。

 

【实验分析】

(1)能证明废气中有水蒸汽存在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F处的大号注射器,可以引导气体流向,其另一个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评价】

(3)小金认为,仅根据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无法确定一氧化碳的存在,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金根据D中的粉末由黑色变为红色,得出废气中存在一氧化碳。小丽认为该结论不够严密,若废气中存在氢气也会出现该现象。要使上述实验结论更加严密,还应添加一个实验装置及位置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

经检验,废气中存在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

21.(2019·杭州28)某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①在止水夹K1、K2处于关闭状态时,将针筒A中溶液挤入试管B中,接着打开止水夹K1,发现D中的部分溶液被吸入试管B中。充分反应后,试管B留下的溶液也显红色;

③再打开止水夹K2,风哨振动鸣叫,C中的部分溶液被吸入B和D中,反应后B、D中溶液都变为无色。

回答:

(1)步骤①中,充分反应后,试管B里的CO2最终转化为   (填化学式)和水。

(2)解释步骤②中“风哨振动鸣叫”的原因。

(3)实验开始时C、D中两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a%   b%(选填“>”“=”或“<”)。

22.(2019·衢州25)1674年,英国化学家约翰·梅为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开展如下实验(装置如图甲)。

 

1.将一根长度等于玻璃钟罩最宽部分直径的铁棒横放在钟罩里,把装有稀的陶罐通过铁钩挂在铁棒上,用绳索将小铁块悬挂在陶罐的正上方(铁块的升降通过在钟罩外拉动或放松绳索来实现)。

Ⅱ.调整水槽中初始水位如图乙,再使铁块浸入稀中,观察到铁块表面迅速产生大量气泡,钟罩内水面下降。[稀有强氧化性,能与铁发生如下反应:4HNO3+Fe=Fe(NO3)3+NO↑+2H2O]

IⅢ.当水位降至接近钟罩口时(如图丙),立即取出铁块,以防气体外逸。

IV.等待一段时间后,水面稳定在如图丁的位置。(一氧化氮会与氧气等物质发生如下反应:4NO+3O2+2?   =4HNO3)分析与评价:

(1)步骤IV中的“?”处应填__________。

(2)从图丙到图丁过程中,钟罩内水位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忽略温度变化的影响)

(3)小科重复了上述实验,虽实验时装置气密性良好,且钟罩内液面上方气体体积均能精确测量(即测定气体体积的误差忽略不计),但经多次实验测定,发现每次测得空气的含氧量都小于1/5,原因是__________。

23.(2019·衢州28)某兴趣小组为探究锡纸中的金属成分(锡纸中以一种金属为主,其它成分对实验无干扰),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锡纸中的金属是什么?

【建立猜想】根据锡纸有银白色金属光泽,并结合金属活动性、价格等因素,猜想其中的金属可能是锌、铁、铝、锡中的一种。

【探究过程】

 

 

【交流评价】

小科对实验结论提出质疑:“无明显现象”并不代表没有发生反应,因为铝与硫酸锌反应

[2Al+3ZnSO4=3Zn+Al2(SO4)3]生成的金属锌为银白色,与铝颜色相同,因此无法得出结论。请在不改变反应原理的前提下运用定量方法完善实验方案,并根据预期结果得出相应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

【继续探究】运用完善后的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初步结论:锡纸中金属是铝。

24.(2019·宁波24)常温下,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产物主要为Fe2O3nH2O;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产物为黑色的Fe3O4。  

 

【提出问题】铁在空气中用酒精灯加热时,是否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产物是什么?

【查阅资料】①常见的铁的氧化物有三种:FeO、Fe2O3、Fe3O4  , 其中Fe3O4是磁性物质。

②FeCl3溶液呈黄色,FeCl2溶液呈浅绿色。

【探究】①按图连接实验装置,检查   ★   。向试管内加入铁粉,针筒活塞停在A刻度。

②加热铁粉的过程中,活塞发生移动。停止加热后,活塞逐渐向左移动,最终停在B刻度。

③用细线吊着洁净铁钉靠近加热后的固体粉末,发现没有粉末被铁钉吸上来。

④向试管内加入盐酸,发现有气泡产生,溶液立即出现黄色。

⑤另取一些未加热过的铁粉加入到盛有盐酸的试管内,发现有气泡产生,溶液变为浅绿色。经检验,步骤④、⑤产生的气体相同。

(1)步骤①中“★”处应填:________ 。    

(2)步骤④、⑤中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 。    

(3)本实验探究的结论是:铁粉在空气中用酒精灯加热时,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产物是________ 。    

(4)结合已学知识和本次探究分析可得,铁与氧气反应的产物受反应温度、氧气的________等因素影响。    

25.(2019·台州28)金属与酸反应属于放热反应,其反应速率除受反应物的性质影响外,还受温度、酸的质量分数、固体表面积大小等因素影响。现探究酸质量分数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室提供秒表、图甲器材和颗粒均匀的锌粒、铁片、铜片、2%稀盐酸、4%稀盐酸、2%稀硫酸、碎冰、水等药品。    

(1)请选择合适器材和药品,设计实验写出步骤(可配图说明)。________。

 

(2)实验结论:其他条件都相同时,酸的质量分数越大,反应越快。图乙是某资料中铁与2%稀硫酸在恒温条件下,生成氢气体积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请根据实验结论,对曲线进行适当的修改(在答题纸图乙上用实线画出),使其更合理。    

26.(2019·温州27)小明用大小不同的玻璃罩罩在两组点燃的蜡烛上(如图甲),观察发现A组实验高处烛焰先熄灭,B组实验低处烛焰先熄灭。为了探究玻璃罩中烛焰熄灭顺序不同的原因,小明以A组为研究对象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将6个盛有等量澄清石灰水的敞口容器固定在铁丝上,点燃蜡烛,立即用小玻璃罩罩上(如图乙),分别记下各容器内石灰水变浑浊所需的时间。多次重复实验获得数据如表。

容器编号123456
平均时间/秒s

3.23.85.07.111.119.0
实验二;将3支温度计分别挂在小玻璃罩内不同位置(如图丙),点燃蜡烛,一段时间后发现温度计①示数明显增大,温度计②③示数增大不明显。

(1)根据实验一的结果,推测A组实验高处烛焰先熄灭的原因是________。    

(2)实验二研究的问题是 ________。    

(3)结合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对B组实验现象做出简要解释:________。    

四、解答题

27. (2019·金华、义乌、丽水34)为研究“不同物质敞口容器久置后的质量变化”,某科学兴趣小组将10.00克下列物质分别盛放于相同的烧杯中,将它们敞口放置在恒温实验室。一段时间,测得烧杯中物质减少的质量情况如下表。

放置时间

(小时)烧杯中物质减少的质量(克)
饱和氯化钠溶液饱和钾溶液7.3%的稀盐酸

241.850.610.721.35
483.701.442.80
请回答:

(1)表格中“?”的值是________克;

(2)与原饱和钾溶液相比较,敞口放置24小时的钾溶液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分析上表中水、饱和钾溶液和稀盐酸敞口放置后质量减少程度随时间变化不一样,为进一步研究稀盐酸,在敞口容器中,酒之后的笼子质量分数变化,小雨进行了下列操作:取敞口放置四时间48小时的稀盐酸5.00克于锥形瓶中滴入两滴指示剂,用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稀盐酸中,至恰好完全反应,共消耗5.50克氢氧化纳溶液。

通过计算,确定敞口放置48小时稀盐酸溶质质量分数是“变大”、“变小”还是“不变”?并对照变化的原因作出解释。

28.(2019·绍兴29)下表是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10203040
溶解度/克

13.320.931.645.863.9
 

(1)10℃时,10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钾的质量为________克。    

(2)20℃时,将10克钾加入40克水中,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    

(3)如图是钾溶液的变化情况,请写出一种可采用的操作方法。(写出计算过程)    

29.(2019·宁波28)在《空气的存在》一课中,教材里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活动:“用粗铁丝做的夹子夹住空易拉罐,并向空易拉罐中倒入少许水。然后对易拉罐加热,有大量水汽逸出时,把易拉罐开口朝下扣在冷水中(不要扣入得太深),观察现象。”如果实验现象能成为空气存在的证据,活动中应该看到什么现象?请你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文档

2019年浙江省中考科学真题解析分类汇编专题13 常见的物质及性质(原卷版)

2019年浙江省中考科学真题解析分类汇编专题13常见的物质及性质一、选择题1.(2019·杭州10)在①氧化铁②金属锌③氢氧化铜④氯化钡溶液四种物质中。跟稀硫酸、稀盐酸都能发生反应且反应中表现了“酸的通性”的组合是()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2.(2019·杭州13)如图所示为蒸发氯化钠溶液的实验过程,其中①→②→③为恒温蒸发过程,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②溶液恰好为饱和状态,分析实验过程,可以作出的正确判断是()A.在①→②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B.在②→③过程中,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