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25.0分)
如图为水半球和陆半球图,小军学习了“世界海洋和陆地”后,将重点知识进行了梳理。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跨经度最广、纬度位置最高、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洋是( )
A. 太平洋 B. 大西洋 C. 印度洋 D. 北冰洋
2.被大西洋、太平洋、北冰洋包围的大洲是( )
A. 非洲 B. 欧洲 C. 南美洲 D. 北美洲
3.图中甲地所在的大洲( )
①有太阳直射现象
②以热带的气候类型为主
③被四大洋所环绕
④为七大洲中跨纬度最多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4.陆半球图中( )
A. 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B. 陆地是连成一片的
C. 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D. 陆地集中在南半球
5.水半球图中( )
A. 能看到陆地被海洋分割、包围 B. 能看到非洲
C. 能看到地球上五带中的北寒带 D. 只能看到南半球
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漂移学说”。如图为不同时期世界海陆分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6.表示世界海陆分布变化过程的正确排序是( )
A. ③④①② B. ③①④② C. ②④①③ D. ④②③①
7.可作为“漂移学说”证据的是( )
A. 海峡发现古代森林的遗迹 B. 世界的形状多呈现三角形
C. 大西洋两岸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D. 世界七大洲的轮廓多曲折破碎
8.在“漂移学说”后提出的“板块构造学说”主要观点是( )
A. 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动活跃 B. 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C. 各板块只由或海洋组成 D. 各板块的内部比较活跃
如图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9.甲地的气温( )
A. 0℃~10℃ B. 小于10℃ C. 小于0℃ D. 大于20℃
10.造成乙地气温低于丙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纬度位置 B. 地形地势 C. 海陆分布 D. 半球位置
11.图中( )
A. 等温线与经线方向大体一致
B. 北半球等温线比南半球等温线更平直
C. 同纬度海洋气温都高于陆地
D. 气温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逐渐降低
图1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图2为某地景观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2.图1中丙地年降水量( )
A. 200~500mm B. 500~1000mm C. 1000~2000mm D. 2000mm以上
13.图1中甲地区年降水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 气温高,难以形成降水 B. 植被少,降水难以存留
C. 海拔高,水汽难以到达 D. 距海远,水汽难以到达
14.图2中景观最有可能出现在图1中的( )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15.世界年降水量分布一般规律是( )
A. 北回归线附近的西岸降水多 B. 赤道附近地区降水量多
C. 沿海地区的降水量多于内陆地区 D. 两极地区的降水量较多
16.下表为世界某地气候资料。读表,该地( )
月份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月平均气温(℃) | 2 | 3 | 4 | 7 | 10 | 17 | 19 | 18 | 17 | 11 | 4 | 3 |
月降水量(mm) | 60 | 43 | 40 | 41 | 52 | 60 | 68 | 69 | 59 | 68 | 70 | 59 |
C. 雨热同期 D. 年降水量小于100mm
如图为《姑苏繁华图》(局部),为清代宫廷画家徐扬创作,反映了当时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商人云集、货物琳琅满目的意思)”的市井风貌。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7.图中景观反映的是( )
A. 工业生产 B. 农业生产 C. 城市聚落 D. 乡村聚落
18.造成城市和乡村差别的根本原因是( )
A. 地形条件不同 B. 气候条件不同 C. 生产方式不同 D. 人口数量不同
19.由图中景观推断当时该地( )
A. 河流结冰期长 B. 屋顶坡小 C. 全年降水量少 D. 水运发达
如图为小明按照各个国家人口数量的多少绘成的世界“胖瘦”地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20.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的大洲是( )
A. 非洲 B. 亚洲 C. 欧洲 D. 北美洲
21.黑色人种主要分布的大洲是( )
A. 非洲 B. 亚洲 C. 欧洲 D. 北美洲
22.小明想去美国留学,他要通过的语言关是( )
A. 阿拉伯语 B. 法语 C. 英语 D. 西班牙语
23.小明收集的下列建筑图中,属于佛教建筑的是( )
A. 俄罗斯莫斯科的教堂 B. 缅甸仰光的佛塔
C. 法国的巴黎圣母院 D. 巴基斯坦的清真寺
近年来,洪水、风暴、干旱和野火等极端事件频发,造成巨大灾难,且有增多增强的趋势,其背后的“推手”,被广泛认为是全球气候变暖。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4.下列图片中,反映全球气候变暖的是( )
A.
B.
C.
D.
25.下列做法有助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是( )
①绿色出行
②节能减排
③节约用水
④植树造林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5.0分)
26.洲际旅游文明交流
北京某中学的小贝寒假期间去图1中甲、乙两地旅行。旅行结束后,他分享了旅行手帐。图1为世界局部地区气候类型分布图,图2为三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图3为植物挂牌。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手账一:到达旅游的第一站,这里非常闷热,即使在茂盛、高大的森林里也没有凉爽的意思,而且几乎天天下雨。当地人说这里一年四季都是这样。为了适应这样的气候,当地人建造了具有特色的传统民居。
(1)手账一描述的旅行地点是图1中的 ______(甲/乙)地,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______,对应图2中的 ______(填字母)。分析当地传统民居与气候的关系,并完成下列框图4。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⑤______,⑥______,⑦______,⑧______,⑨______。
(2)在当地小贝最不可能用到的物品是 ______(单项选择)。
A.防晒霜
B.羽绒服
C.雨伞
D.驱蚊液
手账二:到达旅游的第二站,这里温和多雨,沿途看到了油橄榄树在风中摇曳。当地人说这里的气候特别适合油橄榄树的生长,盛产的橄榄油,远销世界各地。
(3)图2中最适合种植油橄榄树的气候类型是 ______(填字母)。分析当地油橄榄树生长的有利气候条件:______、______。
(4)该地所产的橄榄油由 ______海经苏伊士运河,进入红海至 ______洋,经 ______海峡进入太平洋,出口到中国。
27.人地协调和谐发展
某校学生分小组开展“世界的人口”探究活动。依据小组活动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小组:以“世界人口分布”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图1为世界人口分布图,图2为世界人口垂直分布图。
(1)世界人口的分布很不均衡。 ______(中低/中高)纬度的 ______(内陆/沿海)地带多为人口稠密区;根据 ______图(填写图名称)可知,世界56.5%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 ______以下的 ______(地形类型)地区。
(2)图1中,甲乙丙丁四地均为人口 ______(稠密/稀疏)地区。影响四地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______(单项选择)。
A.甲地--纬度低,气候湿热
B.乙地--位于内陆,降水少
C.丙地--沿海地区,降水多
D.丁地--海拔高,高寒缺氧
第二小组:以“世界人口增长”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图3为世界人口增长图。
(3)在1950年以前,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相对较 ______;1950年以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______;2000年以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开始 ______。
(4)世界人口增长在不同性质国家存在差异,总体来看,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 ______(快/慢)。
资料:2019年6月联合国发布了2019年《世界人口展望》报告。报告指出,在未来30年全球新增的20亿人口中,将有一半集中在非洲的尼日利亚、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埃及,亚洲的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和北美洲的美国这九个国家。欧洲的俄罗斯、克罗地亚、爱沙尼亚等国家人口在减少,预计到2050年,欧洲老龄人口将占到该地区总人口的35%。
(5)由资料可知,世界人口增长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未来30年,人口增长快的国家主要集中在 ______洲,而 ______洲的人口将会出现下降。
德国和印度2016年基本统计数据
国家 | 人口(亿人) | 出生率(%) | 死亡率(%) |
德国 | 0.83 | 8 | 11 |
印度 | 13.24 | 19 | 7 |
28.国际合作贸易往来
2020年11月5日至10日,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在中国上海举办。有18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800多家行业企业参展,英国、新西兰为其中的参展国。该会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经贸交流合作和世界经济增长。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西兰 | 英国 | |
位置 | 位于 ______ 半球、东半球,濒临 ______ 洋,地处 ______ 洲,处于印度洋板块和 ______ 板块的交界处,多火山。 | 位于 ______ 半球、东半球,濒临 ______ 洋,地处 ______ 洲。 |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 两国气候均为 ______ 气候,由于该气候全年温和湿润,适宜多汁牧草生长,两国 ______ (畜牧业/种植业)发达,居民以乳产品和牛羊肉为主要食物。 | |
国际合作贸易往来 | 中国与两国间的经贸交流合作体现了国际经济合作中的 ______ (南北对话/南南合作)。两国都拥有众多良港,可通过 ______ 运输(交通运输方式)将参展的农产品、工业产品运往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小题1】D | 【小题2】D | 【小题3】B | 【小题4】C | 【小题5】A |
【解析】
1. 【分析】
地球上广阔的海洋连为一体,习惯上人们把大洋分为四大部分,分别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本题主要考查大洋的位置特点,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解答】
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跨经度最广、纬度位置最高、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洋是北冰洋,它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洋,D项正确;太平洋是四大洋中面积最大、最深、岛屿最多的大洋,大西洋是第二大洋,印度洋是第三大洋,印度洋全部位于东半球。
故选:D。
2. 【分析】
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六个大块和许多小块,面积较大的陆地叫,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大洲。全球共有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分别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地球上广阔的海洋连为一体,习惯上人们把大洋分为四大部分,分别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本题考查大洲大洋的分布,结合世界海陆分布图不难解答。
【解答】
解:读图可知,被大西洋、太平洋、北冰洋包围的大洲是北美洲,D项正确;非洲濒临大西洋和印度洋;欧洲濒临北冰洋和大西洋;南美洲濒临大西洋和太平洋。
故选:D。
3. 【分析】
和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全球共分为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七个大洲。图中甲是亚洲。
本题考查亚洲的纬度位置特点、海陆位置特点等,结合所学知识点读图解答即可。
【解答】
解:读图可知,甲地所在的大洲是亚洲,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现象,亚洲南部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有太阳直射现象,①正确;
亚洲主要分布在北温带,以温带的气候类型为主,②错误;
亚洲被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环绕,③错误;
亚洲北部被北极圈穿过,南部被赤道穿过,跨寒、温、热三个温度带,是七大洲中跨纬度最多的大洲,④正确。
故选:B。
4. 【分析】
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考查了对海陆分布概况的认识,结合世界海陆分布图记忆较好,难度不大。
【解答】
解:无论怎么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A项错误,C项正确;读图可知,在陆半球中,陆地分布最为集中,但是是海洋和陆地相间分布,B项错误;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D项错误。
故选:C。
5. 【分析】
我们生活的地球,从太空看是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它看上去更像“水球”。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29%.陆地集中于北半球、东半球,海洋集中于南半球、西半球。水半球指海洋面积最大的半球,中心位于经度180°,南纬 38°。
本题考查世界海陆分布概况,牢记课本知识点结合地图解答。
【解答】
解:读图可知,在水半球图中,可以看到陆地被海洋分割、包围,A项正确;水半球图中可以看到大洋洲、南美洲和亚洲,看不到非洲,B项错误;看不到北寒带,能看到北温带、热带、南温带以及南寒带,C项错误;可以看到北半球,D项错误。
故选:A。
6.【答案】
【小题1】B | 【小题2】C | 【小题3】A |
【解析】
1. 【分析】
漂移假说是20世纪初魏格纳提出的。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的庞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大约两亿年前,泛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形成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
本题考查漂移假说,读图解答即可。
【解答】
解: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块,称之为泛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所以③图所示最早,②图所示最晚,正确排序是③①④②,故B正确。
故选:B。
2. 【分析】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南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的凹进部分凑合起来,他坚信这不是巧合,便顺着这条思路研究下去,后来提出了漂移假说。
本题考查漂移假说的证据,理解记忆即可。
【解答】
解:海峡发现古代森林能够证明海陆变迁,故A错误。的三角形形状不能证明漂移学说,故B错误。大西洋两岸北美洲、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有很大的相似性,说明大西洋两岸原先为同一块,后来由于地壳运动而分离,故C正确。七大洲的轮廓曲折破碎不能证明漂移学说,故D错误。
故选:C。
3. 【分析】
板块运动学说认为,有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相邻的两大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板块之间的距离扩大,形成海洋和裂谷,如东非大裂谷的形成;相邻的两大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运动时,板块之间的距离缩小,如地中海的面积缩小和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等。
本题考查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牢记相关知识点答题即可。
【解答】
解:地球表层分为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六大板块;各板块由和海洋组成;各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动活跃。综上所述,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9.【答案】
【小题1】C | 【小题2】C | 【小题3】D |
【解析】
1. 【分析】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到高纬气温逐渐递减或递增,世界上平均最高气温最高的地方位于非洲的北部。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等。据甲的位置特点解答。
本题考查世界气温的分布,解答此题的方法是据图中信息解答,属于基础题。
【解答】
解:读图可得,甲地位于青藏高原,受地形地势的影响,海拔高,气温低。图中甲地位于0℃等温线里面,由此可判断甲地的气温小于0℃。
故选:C。
2. 【分析】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到高纬气温逐渐递减或递增,世界上平均最高气温最高的地方位于非洲的北部,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等。
本题主要考查了影响气候的因素,本知识点是初中地理的重点内容。
【解答】
解:读图,乙地位于陆地,丙地位于海洋,同纬度地带,受海陆分布的影响,乙地气温低于丙地。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3. 【分析】
世界上气温分布的规律是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降低,世界上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位于非洲的北部,世界上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是南极洲。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等。据图中信息解答。
本题考查了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判读,结合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点解答此题即可。
【解答】
解:读图可得,等温线与纬线方向大体一致,故A错误。
北半球等温线比南半球等温线更弯曲,故B错误。
同纬度冬季海洋气温高于陆地气温,夏季相反,故C错误。
受纬度位置的影响,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逐渐降低,故D正确。
故选:D。
12.【答案】
【小题1】D | 【小题2】C | 【小题3】B | 【小题4】B |
【解析】
1. 【分析】
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是: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回归线附近,内部和西岸降水少,东岸降水多;中纬度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据图中图例信息解答。
本题考查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解答此题的方法是据图中所示的信息解答。
【解答】
解:读图可得,丙地位于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该地位于赤道附近,降水多,其年降水量在2000mm以上。
故选:D。
2. 【分析】
世界降水的规律是:受纬度因素的影响,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赤道附近地区平均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是世界降水最丰富的地区。受海陆因素的影响,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回归线穿过的内部和西部降水少,东岸降水多。受地形的影响,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本题考查世界的降水规律,解答此题的方法是据甲的位置特点解答,要理解记忆。
【解答】
解:读图可得,甲地区位于亚洲中部的高原山地区域,这里海拔高,水汽难以到达,年降水量少。
故选:C。
3. 【分析】
读图,图示景观有沙漠、骆驼,图中人戴头巾,身穿宽大白色长袍,当地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
本题考查世界不同地区的景观特点,解答此题的方法是结合所学知识点和图中所示的信息解答。
【解答】
解:图2中居民是阿拉伯人,主要位于西亚和北非地区。图中,甲地位于亚洲中部,属于高原山地气候;乙地西亚地区的阿拉伯半岛,该地为热带沙漠气候;丙地位于南美洲北部的亚马孙平原,属于热带雨林气候;丁地位于亚洲东南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4. 【分析】
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是: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回归线附近,内部和西岸降水少,东岸降水多;中纬度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本题考查了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结合所学知识点比较记忆解答此题即可。
【解答】
解:北回归线附近的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故A错误。
赤道附近地区降水量多,两极地区降水少,故B正确、故D错误。
中纬度沿海地区的降水量多于内陆地区,故C错误。
故选:B。
16.【答案】A
【解析】解:读世界某地气候资料可知,该地最冷月1月气温为2℃,冬季温和,故A正确。该地最冷月1月气温为2℃,该地最热月7月气温为19℃,气温年较差为17℃,气温年较差小于20,故B错误。该地全年温和湿润,而不是雨热同期,故C错误,该地的年降水量为60+43+40+41+52+60+68+69+59+68+70+59=6mm,年降水量大于100mm,故D错误。
故选:A。
习惯上,人们按照地球上的“五带”来称呼气候,如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科学家则主要依据各地气温和降水组合形成的气候特征,划分出一系列的“气候类型”。据表中所示的数据信息解答。
本题考查气候资料的判读,解答此题的方法是据表中所示的数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点理解解答即可。
17.【答案】
【小题1】C | 【小题2】C | 【小题3】D |
【解析】
1. 【分析】
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据图中信息解答。
主要考查聚落景观的相关知识,读图理解答题即可。
【解答】
解:图中商铺、熙熙攘攘的人群等景观符合城市聚落的特点,且根据材料“北宋都城”可知,图中景观反映的是城市聚落。
故选:C。
2. 【分析】
乡村是指居民以农业活动为基本内容的一类聚落的总称,又称农村;城市指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本题考查城市和乡村的本质区别,理解答题即可。
【解答】
解:城市和乡村的本质区别是乡村的生产活动主要是农业,城市的生产活动主要是非农业,如工业和商业,服务业等。
故选:C。
3. 【分析】
读图可得,该地区多依靠河流进行运输,水流平稳、航运发达。依据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据图中的信息读图解答即可。
【解答】
解:据图可知:该地区多依靠河流进行运输,水流平稳、航运发达,该地降水多,商业比较发达,人口稠密,故D正确。
故选:D。
20.【答案】
【小题1】B | 【小题2】A | 【小题3】C | 【小题4】B |
【解析】
1. 【分析】
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六个大块和许多小块,面积较大的陆地叫,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大洲。全世界共有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分别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大洲之间往往以山脉、河流、湖泊、运河、海峡等地理事物为分界线。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本题考查了世界人口的分布,理解记忆解答。
【解答】
解: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亚洲总人口达43 亿(2008 年),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3%.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大多数在亚洲。
故选:B。
2. 【分析】
按照肤色差异,世界人口可以分为三大人种,即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其中白色人种是目前分布最广泛的人种。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州、非洲北部和亚洲西部和南部;非洲以黑色人种为主。
本题考查世界不同人种的分布,解答此题的方法是据图中所示的信息解答,牢记即可。
【解答】
解:读图可得,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由于历史上的原因,美洲地区也有一定数量的黑色人种,故A正确。
故选:A。
3. 【分析】
目前世界上共有2 000多种语言,其中大约30%有文字,70%没有文字。现在使用得比较多的语言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这6种语言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
本题考查世界语言的分布,解答此题的方法是结合教材中世界语言分布图解答,要比较记忆。
【解答】
解:现在使用的比较多的语言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这6种语言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美国把英语作为母语,所以小明应先学习英语。
故选:C。
4. 【分析】
我们有时可以看到一些宗教建筑物,金碧辉煌的佛教庙宇,高高耸立的教堂,星月映照的清真寺院等。
本题考查世界不同国家的宗教建筑,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学知识点比较记忆即可。
【解答】
解:俄罗斯莫斯科的教堂和法国的巴黎圣母院都属于教建筑,缅甸仰光的佛塔属于佛教建筑,巴基斯坦的清真寺属于教建筑,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24.【答案】
【小题1】A | 【小题2】B |
【解析】
1. 【分析】
近50年来,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急剧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旱涝等灾害频繁。地球变暖的一个征兆是南北极地区永久冰雪的快速消融,海平面上升。跟踪考察表明,在1978-1996年间,北极地区的冰盖面积缩小了约6%,北极熊等极地动物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拥挤。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极洲冰山脱离南极的速度与日俱增,南极冰盖的体积迅速缩小。
本题考查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据图中所示的信息解答即可,属于基础题。
【解答】
解:读图可得,图A反映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图B反映了水资源短缺问题,图C反映了交通拥挤问题,图D反映了酸雨问题,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2. 【分析】
近50年来,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急剧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旱涝等灾害频繁。地球变暖的一个征兆是南北极地区永久冰雪的快速消融,海平面上升。跟踪考察表明,在1978-1996年间,北极地区的冰盖面积缩小了约6%,北极熊等极地动物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拥挤。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极洲冰山脱离南极的速度与日俱增,南极冰盖的体积迅速缩小。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最好措施是开发新型能源,控制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同时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如人工造林、修建水库和灌溉工程,可以使当地气温的变化趋于缓和.如果任意砍伐森林,则可能使当地气候恶化。
本题考查环境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和所学知识点理解解答即可。
【解答】
解:人类生产和生活向大气中排放CO2等大量的温室气体,致使大气的温室效应增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为了缓解全球气候变暖采取的有效措施是①绿色出行、②节能减排、④植树造林等,③节约用水能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对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关系不大,故①②④符合题意。
故选:B。
26.【答案】乙 热带雨林气候 a 20 2000 全年高温 全年多雨 森林 薄 陡 大 竹木 B b 气温高 降水少 地中 印度 马六甲
【解析】解:(1)北京某中学的小贝寒假期间去图1中甲、乙两地旅行,读图,甲地在地中海附近,属于地中海气候,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乙地位于马来群岛,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气候特点是全年高温多雨,根据材料“这里非常闷热,即使在茂盛、高大的森林里也没有凉爽的意思.....”,由此可知,手账一描述的旅行地点是图中的乙地,这里的气候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1-12月全年高温,平均气温在2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在2000mm以上,当地的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自然景观以茂密的热带雨林为主,当地的传统民居墙体薄、屋顶坡度陡、窗户大,有利于通风、散热、防潮,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以竹木为主。
(2)马来群岛当地大部分位于低纬度,高温潮湿,主要是热带雨林气候,雨林植被茂密,多虫蛇,因此在当地小贝可能用到的物品有防晒霜、雨伞、驱蚊液等,由于当地气温高,最不可能用到的物品是羽绒服。故选B。
(3)读图2可得,图中a是热带雨林气候,b是地中海气候,c是温带季风气候;油橄榄主要分布于地中海沿岸国家,当地夏季炎热干燥,灌溉水源充足,有利于油橄榄树生长。
(4)读图1可得,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该地盛产的油橄榄,经由地中海进入苏伊士运河,到达红海,再过红海进入印度洋,经过东南亚的马六甲海峡到达太平洋,进入中国。
故答案为:(1)乙;热带雨林气候;a;20;2000;全年高温;全年多雨;森林;薄;陡;大;竹木;(2)B;(3)b;气温高;降水少;(4)地中;印度;马六甲。
(1)图1中乙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1-12月全年高温,平均气温在2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在2000mm以上,当地的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自然景观以茂密的热带雨林为主,当地的传统民居墙体薄、屋顶坡度陡、窗户大,有利于通风、散热、防潮,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以竹木为主。
(2)马来群岛气温高,最不可能用到的物品是羽绒服。
(3)油橄榄主要分布于地中海国家,当地夏季炎热干燥,灌溉水源充足,有利于油橄榄树生长。
(4)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与红海,马六甲海峡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
本题以世界局部地区气候类型分布图、三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植物挂牌图为背景材料,设置了4 道小题,涉及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影响、世界的海洋和海峡的分布,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27.【答案】中低 沿海 世界人口垂直分布 200米 平原 稀疏 D 慢 快 减缓 慢 非 欧 德国人口增长过慢,出现的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采取的措施是实施鼓励生育或鼓励外来移民迁入等
【解析】解:(1)世界人口的分布很不均衡。在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带多为人口稠密区;根据图2世界人口垂直分布图可知,世界56.5%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这里地形平坦,交通便利。
(2)图1中,甲乙丙丁四地均为人口稀疏的地区;甲地为炎热干燥的沙漠地区;乙为炎热潮湿的热带雨林地区;丙为高纬度的寒冷的极地地区;丁为高海拔的高山高原地区。故D正确。
(3)读图3可得,1950年以前,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相对较慢;1950年以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2000年以来,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开始呈现减缓趋势。
(4)世界人口增长在不同性质国家存在差异,总体来看,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慢。
(5)由资料可知,世界人口增长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未来30年,人口增长快的国家主要集中在非洲,而欧洲的人口将会出现下降。
(6)德国人口增长过慢,出现的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采取的措施是实施鼓励生育或鼓励外来移民迁入等;印度人口增长过快,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采取的措施是计划生育。
故答案为:(1)中低;沿海;世界人口垂直分布;200米;平原;(2)稀疏;D;(3)慢;快;减缓;(4)慢;(5)非;欧;(6)德国人口增长过慢,出现的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采取的措施是实施鼓励生育或鼓励外来移民迁入等。
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的稠密地区。世界四大人口稀疏地带是:干旱的沙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地带是: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空前的压力,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过快带来的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压力,使居民的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难以解决,还有一部分国家则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过慢带来的问题: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据图中信息解答。
本题以世界人口分布简图为材料,考查学生对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行比较,考查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8.【答案】南 太平 大洋 太平洋 东 大西 欧 温带海洋性 畜牧业 南北对话 海洋
【解析】解:英国和新西兰都是岛国,其中新西兰位于南半球,东半球濒临太平洋,地处大洋洲,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英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西部,濒临大西洋,地处欧洲西部,两国的气候都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该气候全年温和湿润,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因此,两国的畜牧业都很发达,居民以乳产品和牛羊肉为主要食物,英国和新西兰都为发达国家,中国与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体现了国际合作中的南北对话,由于两国都是岛国,拥有众多优良的港湾,可以通过海洋运输的方式将参展的农产品,工业产品运往中国第三届国际进口博览会。
故答案为:
新西兰 | 英国 | |
位置 | 位于南半球、东半球,濒临太平洋,地处大洋洲,处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多火山。 | 位于东半球、东半球,濒临大西洋,地处欧洲。 |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 两国气候均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由于该气候全年温和湿润,适宜多汁牧草生长,两国畜牧业发达,居民以乳产品和牛羊肉为主要食物。 | |
国际合作贸易往来 | 中国与两国间的经贸交流合作体现了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南北对话”。两国都拥有众多良港,可通过海洋运输将参展的农产品、工业产品运往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
世界上有2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位置、气候等特点不同。如新西兰位于南半球,东半球濒临太平洋,地处大洋洲,主要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本题以世界地图、板块地图、英国和新西兰地图为背景材料,设置了表格,对比英国和新西兰的地理位置、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国际合作贸易往来,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