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芳菲四月,我校有幸成为“路石乡村国学教育”项目实施学校,开设了国学教育课程。课程的开设,正有如阳光、春风、雨露,实施两个月以来,无声地滋润了全体学生稚嫩的心灵,起到了无以言喻的教育作用。
两个多月来,在邱塑荣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我校分别设一(1)班、二(2)班为国学教育实验班,增设了《汉字启蒙》和《国学诵读》两门课程。并在其他班级也相继以《国学经典启蒙读本》为教材,每周开一节国学诵读课。目前,学校国学课题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在校内外形成良好声誉。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收获:
1教学模式更为清晰。我们把国学教育课程与语文教系起来,每周安排一节国学诵读公开课,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进行研讨。现全体教师对于国学诵读课的教学模式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课前演诵——新课诵读——聊诗意——演诗情——画诗意。明确了课堂教学流程,教学更易把握,解除了以往不知所措的困惑。
2见识国学知识融会贯通之妙。几位上示范课的老师,都不约而同带领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将积累的旧知与新知融合在一起,融会贯通的课堂,自然诗意浓浓,韵味无穷。由此可见,上课教师及所教班级的学生不但能背诵,而且能够理解运用,且运用自如,花样翻新,表现出孩子无穷的智慧。这样的课堂启发我在今后的教学将把脚步迈得更加坚实,课堂教学的思路更加开阔。
3 陪伴学生成长的同时充实了自己。在教学课本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诵读、积累,老师也能熟练背诵下来,提升了自己。并且为了上好课,查阅网络和相关书籍,搜索的过程中,接触了更多古代贤人,从各位哲人的文字中,了解了人生道理,不得不佩服古人立足点之高、目光之远。收获的古诗、古文多了,头脑自然充实许多,印证了“教学相长”的说法。
4 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潜以默化的影响。我们把国学教育与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结合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校在六一儿童节之际,编排了一台“经典润泽童年,红星伴我成长”的文艺演出,国学操、课本剧、诗词诵读、唯美舞蹈等形式多样,内容精彩,为全校学生乃至家长奉上了一道“国学”盛宴。多种形式的国学经典教育,孩子们通过口诵心记,久熏成习,久习成性,其气质也达到一定高度,学校文明风气被社会称颂。
二 不足
1 对课本钻研深度不够。因为教学时间有限,各位教师总是忙于一些杂物,占据大量精力,不能充分地钻研教材,理解的深度明显不足,教学时自然难以自如,当然无法“贯通”,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不够精益求精。
2 古诗、古文知识还不够丰富。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准备一桶水。现在这个桶里只有半桶水,或许还不到,怎能自如把握课堂?怎样深入浅出?更不能融会贯通。因此,应该借着国学课题的东风,走近先贤哲人,尽可能多地阅读古代经典,并理解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用老祖宗的智慧引领自己少走弯路。
3 国学课堂的把握还不自如。“玩中学”的理念还没有很好地贯彻到自己的课堂之中,在教学设计方面应更注重趣味性、灵活性、艺术性,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让学生感受学习国学的快乐。
4汉字启蒙课程的困惑。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汉字启蒙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启蒙”中字的古义不为学生所知,而他们的思维已经定性在字的今义上,难以改变,理解有难度;其次是字的启蒙与训诂是否有差距,学生学习汉字究竟怎样识记,教学中仍感到困惑。
国学教育是一件永无止境的事,用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孩子的心灵,也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洗涤教师的思想。所谓学无止境,积硅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河。我们将继续耕耘在国学的课堂上,品味经典,美化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