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042.连片型村庄的协同规划方法研究介绍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02:01:59
文档

042.连片型村庄的协同规划方法研究介绍

连片型村庄的协同规划方法研究辛贵哲,郭波,史凤香摘要:乡村规划设计是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中的特色内容以及新型主题,加强农村规划建设工作对我国新型城镇化、推进三农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以探索连片型乡村规划设计方法为目的,引用河北省香河县三个村庄协同联建的案例,运用“协同化”、“共生共荣”的设计理念,依靠问卷调查、构建指标体系、实地调研等技术手段,在一般性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规划设计工作的基础上,重点探索乡村规划设计过程中地域连片型乡村的村庄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共享共建、优劣产业的重构组合、农村面貌
推荐度:
导读连片型村庄的协同规划方法研究辛贵哲,郭波,史凤香摘要:乡村规划设计是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中的特色内容以及新型主题,加强农村规划建设工作对我国新型城镇化、推进三农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以探索连片型乡村规划设计方法为目的,引用河北省香河县三个村庄协同联建的案例,运用“协同化”、“共生共荣”的设计理念,依靠问卷调查、构建指标体系、实地调研等技术手段,在一般性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规划设计工作的基础上,重点探索乡村规划设计过程中地域连片型乡村的村庄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共享共建、优劣产业的重构组合、农村面貌
连片型村庄的协同规划方法研究

辛贵哲,郭波,史凤香

摘要:乡村规划设计是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中的特色内容以及新型主题,加强农村规划建设工作对我国新型城镇化、推进三农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以探索连片型乡村规划设计方法为目的,引用河北省香河县三个村庄协同联建的案例,运用“协同化”、“共生共荣”的设计理念,依靠问卷调查、构建指标体系、实地调研等技术手段,在一般性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规划设计工作的基础上,重点探索乡村规划设计过程中地域连片型乡村的村庄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共享共建、优劣产业的重构组合、农村面貌的共生共荣等的规划设计途径,力求形成能够指导具有相似地域关联性乡村的规划设计方法。

关键字:村庄规划统筹协同共建共享规划方法

1 引言

在中国,乡村人口将近8亿,甚至有学者认为,整个中国就是一个“乡土社会”[1]。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造福将近8亿的村民,更重要的是寻找农村发展路径,融入国内快速发展的经济格局、城市格局、产业格局与文化格局。美丽乡村建设也不仅仅是单纯的提升农村面貌、改善农村设施,有必要探索精品建设、协同建设、绿色建设等高层次的规划设计方法。我国农村的发展模式较为传统粗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现象较为普遍,设施服务水平低的情况尤为突出。以农村面貌整治改造与配套提升为核心,考量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改善农村民生、缩小城乡差距的国家战略。西方发达国家如法国、德国、英国和美国等,都有农村综合建设的客观过程。[2]目前所进行的“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以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都是以提升农村建成环境,农村生活品质为主要目的所进行的乡村规划建设工作。就目前新农村规划的工作方法来看,大多数农村规划都是以某个别农村地域为本底进行孤立的规划设计,设计内容大多包含规划导则所要求对各类人工、自然要素进行规划设计。以《河北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规划设计技术导则》(2013年6月)为例,规划导则中在“总体规划部分”对村庄总体布局、整体景观风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都做了要求,但未涉及村庄协同建设的内容,在“专项规划”部分,更未提出具体要求。协同论认为:所有系统的宏观有序性都由组成他们的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确定,所有系统宏观性质的改变,都是协同作用的结果。[3]由于,连

片型村庄在交通、产业、服务设施,甚至民俗、血亲等方面关系十分密切,根据协同论的观点区域性的提升才能确保个体的稳定提升,所以应当对属于此类性质的村庄进行协同规划、整体研究,甄别特色因素与协同性因素,依靠协同、共生的理念,让乡村规划达到更好的效果与作用。

2 项目背景

2014年1月,河北省出台了《2014年河北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基层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香河县的店子务、康庄、邵庄等共35个村庄被纳入其中。2014年2月,店子务村被列入《廊坊市2014年度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精品村名单》。店子务、康庄、邵庄三村相邻,隶属渠口镇,均位于省道通唐线上,同在潮白河左岸,地理位置相近、产业结构相似、发展环境相同,共性大于个性,联系大于区别(图2.1、图2.2、图2.3)。

本次规划实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以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为依托,探索“连片村庄如何统筹协调发展”这一典型问题上的实施路径,其目的在于为相对稳定的连片村庄如何协调发展提供经验借鉴,为美丽乡村片区建设探索协同之路。

3 规划实践

3.1 规划层次设计

本次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应在《河北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规划设计技术导则》的指导下完成,导则对村庄的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均提出了具体的设计要求,在总体规划层面,

图 2.2三村邻近关系图

图 2.1 三村所在区位图

次规划试图打破乡村的行政边界,将三村相连形成的片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在专项规划层面,参照导则的十一项规定,依据各村情况进行专项整治设计,并在横向上进行村与村之间的链接,让能够互相协调的规划要素在统筹规划设计的指引下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用。因此,规划工作分成大致三个层次:区域统筹层次、三村协调层次及分村指导层次。区域协调注重对三村共同区域具有辐射作用的要素;三村协调主要侧重对于三村共通要素进行对接;分村指导主要涵盖各自村庄的特色要素,或特殊需求。

3.2前期工作的组织 3.2.1工作思路的确定

由于规划设计层次的设置,前期工作组织需要覆盖区域统筹层次以及分区指导层次,对每一层次设计的要素都需要调研讨论。为保证前期工作的全面性,从“多

部门参与”、“多角度研究”、“多方面协调”三个方面系统性地组织了工作的安排。与一般乡村规划设计工作组织安排所不同的是,在所有要素进行分析研究后,对各要素统筹协同的可能性进行论证,甄别出适用于区域统筹、三村协调及分村指导的三个层次要素,

在编制

图 2.3 三村资源相似度分析

图3.1 工作组织设计

3.2.2调研设计

依据工作组织安排设计调查表格,并对统筹规划、改造提升工作需要调查的要素有所侧重的进行调研。包括村庄基本情况、农村土地利用,重点对公共设施、市政设施进行调查,如(表3-1、表3-2)。

表3-1 公建设施调查表

表3-2 教育设施(询问生源来源及今年情况)

除调查问卷之外,调研还应进行了实地体验调查,重点对基础设施统筹可行性进行辅助分析,分析方法流程:(1)选择村民特定行为,如就医、接受教育行为或游憩活动行为(2)实地走访,进行可达性分析(3)分析制约条件(4)制定规划措施。如图(3.2)中首先对现状乡村卫生室可达性进行调查,从三村中任意抽取ABCDEF 六个点依就近原则进行可达性体验,图(3.3)中,以三村区域统筹的思想,依据具体现状,

综合各方面意见,结合可达性体验,选择出其中一个医疗卫生室进行升级,形成较高等级医疗服务中心。

3.3规划过程 3.3.1划分层次

三步走,控制规划过程(1)整合:从用地现状、交通现状、产业现状、公共设施现状、市政设施现状等方面进行整合;(2)梳理:对现状存在问题和导则要求要素进行全面梳理,划分区域统筹、三村协调、分村指导三个层次;(3)改造提升:根据问题导向结合面貌改造提升的目标和要求,从区域统筹、三村协调、分村指导三个层面提出改造提升的具体措施。

规划采用层次分析法,将《河北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技术导则(试行)》的各项工作内容,按照“区域统筹”、“三村协调”、“分村指导”三部分内容进行梳理和划分(表3-3~表3-5)。

图 3.2现状卫生室可达性体验路线

图 3.3 拟规划区域性卫生服务中心可达性体验线路

表3-3总体规划层次划分

表3-4专项规划层次划分(1-6项)

总结三个表格划分可见,在区域统筹层次,主要包括空间布局、产业统筹、交通衔接、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水网绿网、建设时序等方面;三村协调层面,主要包括:三村风貌改善

注:实心圆表示主要侧重,空心圆表示次要侧重

注:实心圆表示主要侧重,空心圆表示次要侧重

工作的协调、市政线网布局的协调、各要素改善标准规定方面的协调;

分村指导层面主要包括村内构建筑物、村内景观小品以及只为单一村庄服务的村级设施。

表3-5专项规划层次划分(7-16项)

3.3.2区域统筹

(1)空间谋划

按照统筹发展的原则,根据区域现状条件,结合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对各项用地进行整合并统一布局,规划将该区形成“传统产业区、生态居住区、新型产业区、高效农业区、

注:实心圆表示主要侧重,空心圆表示次要侧重

因地制宜布局“时令蔬菜”、“特色水果”、“观赏花卉”、“高产草药”、“林下养殖”等高效农业产业园,大力推进现代化都市型生态农业。在发展生态农业基础上,规划对村南现状工业企业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及改造,引进高新科技及设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发展的水平。规划首先要整合现有区域内“生态园”、“垂钓园”等初期旅游资源,结合经济林、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潮白河湿地景观的组织开展特色农业采摘、生态观光旅游,未来可将工业旅游与农业休闲观光游结合发展(图3.5)。

传统产业区:规划整合区域北部通唐线两侧工业园企业,完善工业园区建设,配套相应设施,改善投资环境,淘汰一批落后企业,引入成规模企业。

生态居住区:指区域中部村庄居住片区。规划全面提升村庄内部整体环境水平,综合整治居民住宅、庭院;完善村民活动中心、主街两侧公共服务设施;加强村庄排水、环卫、道路硬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村内坑塘、腾退和暂不使用的宅基地打造开敞空间和绿化节点;传承历史文化,保存历史记忆。

新型产业区:指区域中部(店子务与邵庄村庄南侧)农产品加工区。该区内主要功能为包括“蔬菜”、“果品”、“花卉”、“谷类”等特色农产品在内的农产品深加工。

高效农业区:指区域南部农业片区。规划立足自身土地资源、农业基础、区位条件,对传统农业进行转型升级,引进农业开发新模式,增强与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力度,发展现代化高效高科技农业体系。另外,借助临近潮白河

区位优势及其湿地景观资源,结合南部现有各个

生态园,打造一片观光农业区域,开展农家乐、

休闲游等发展农业休闲旅游产业。

生态保育区:指区域南部潮白河自然景观区

域。该区域首要目的是保证潮白河生态环境的平

衡,维持生物多样性,其次是尽可能改善滨河景

观环境,为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

障。

(2)交通联系

规划应统一整治省道通唐线交通环境,并加图3.6区域道路统筹强三村内部间交通联系。加强通唐线两侧绿化建设并疏通两侧沟渠,增加村庄入口表示和交通警示标志,保障交通安全。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改、扩建,规划形成“四横三纵”的村庄交通联系网络(图3.6)。

(3)设施共享

文化教育、健康医疗等社会设施的网络化将缩小城乡生活水平差距,促进城乡社会和谐发展[4],类似,村域之间的网络化则有利于优化整合村庄公共服务设施服务模式。规划考虑了三个村庄实际建设情况及村庄未来发展的趋势,主要针对两大设施的以下几个内容在区域内进行统筹安排,共建共享。

公共服务设施(图3.7):

①集贸市场:现状集贸市场,位于店子务村与康庄交界处,每天下午四点至六点。规划予以保留并划定固定摊位,并增加雨棚等设施。

②小学:现状三个村只有店子务村有小学、幼儿园,其他两个村没有小学。规划提升店子务村小学为中心小学,配套各项设施,满足该片区儿童就学需求。

③幸福院:三村均不同程度出现空巢老人现象,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未来这一趋势必将增加。因此,规划利用康庄和店子务村交界处可利用土地(符合土地总规)建设一处敬老院,占地面积6700㎡左右。以满足未来村庄养老需求。

④医疗服务中心:规划提升店子务村卫生室为综合服务中心,完善设施,增设人员。提升功能。

图3.7区域公共服务设施统筹

图3.8区域水网统筹疏浚公用设施:

①垃圾处理:现状垃圾填埋点位于店子务村和邵庄交界处,环境较差。规划对其进行整治美化。规划在通唐线北侧店子务村东北角联合建设村庄垃圾转运站,落实“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

②供水设施:远期将取消各村庄内部分散的取水井,规划统一的供水站,实施集中供水,既能节省投资运作成本、又能避免对地下的过度开采和无谓浪费。

③公共墓地:本着节约集约土地资源的原则,远期规划在南部潮白河北堤下,采用与树林相结合的方式,建设固定且集中的树林墓地。不仅减少了分散墓地对土地资源的占用,而且能从景观上与村庄田园风格相协调,还能与墓地庄严肃穆的氛围相得益彰。

(4)水绿构网

河渠清理,疏通河道,开展沿渠、沿道路景观改造,注重潮白河的利用与生态保育和区域绿廊水网的构建,加强村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图3.8)。

(5)建设时序

破解空间与时间、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因地制宜,合理引导村庄渐进发展。

3.3.3 三村协调

(1)建设协调

各项建设工程的协调可以避免村庄资源的无谓浪费,能够实现各方面建设的有效衔接。

在规范标准上,面对三村现状空间建设已连成一片,规划力争实现部分具体工作内容在设施选择、规范标准上的一致,如饮水安全水质、道路硬化路基建设、路面材质选取、卫生防护处理技术标准等,这样为将来三村统一谋划,整合发展节省有效的资源,便于衔接。具体内容见(表3-6):

表3-6 专项设施选择与规范标准协调表

在一些具体的建设工程实施中,最好应统一建设

商、统一供应商,统一各项单价,这样才能够保障总

工程进度,节省工程总造价,节约了建设成本。

在道路建设、管网设计上首先要从规划层面上形

成体系,其次从实际建造过程中做好全局协调(如道

路断面、排水方向、埋管深度等),既能做到近期分村

建设不受影响,又能保证远期协调发展顺利衔接。

(2)风貌协调

村庄风貌协调主要从通唐线沿街建筑立面整治和

①建筑单体

商业、办公、工业建筑:省道通唐线不仅作为三个村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而且也是村庄对外展示的主要窗口,现状商业设施建筑、办公建筑及工业产房多数集中在通唐线两侧。为提升村庄整体形象,对沿路景观环境及建筑外立面进行整治和改造,清理街角杂物垃圾,规划单层建筑统一改为红色坡屋顶,二层及以上建筑统一增加红色檐口;立面以浅灰色和红色为主。

住宅建筑:现有部分青瓦青墙民居应保留原有风貌。规划整改建筑沿用现状坡屋顶,颜色以红色为主,墙体色彩采用浅灰色调,墙裙颜色用暗红色,和坡顶相呼应。

新建住宅与公共建筑宜以一层或两层为主,砖混结构,坡屋顶形式,屋顶应以红色瓦屋面为主,墙面以白色瓷砖为主,门窗以塑钢材质为主。

色彩上,规划形成“红瓦、灰墙(浅灰)、绿成荫”的村庄整体色彩。

院落空间整治与组合:综合整治清理杂物、绿化美化硬化美化与庭院经济相结合,院落组合模式整齐而丰富,提供足够的组合模式(图3.9),在三村达成共识,规整化建筑风貌及形式格局。

②广告标语整治

将沿省道通唐线两侧门店统一店面招牌,应做到字体大小、色彩协调,形式体现地方特色。文化墙宣传内容要健康文明,要突出村庄特色,体现出历史文化传承,起到提升村庄文化品位的效果(图3.10)。

③新能源利用

本着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原则,远期规划三村将充分利用新能源,主要体现在太阳能利用和生物能源的利用上。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的样式选取、摆放位置应尽可能一致,保证村庄整体风貌的协调。

④植物配置

三村植物配置上可以进行相互协调,以整体的形式进行植物配置,使村庄绿化特色突出并尊长有序,规划选择易于管理养护,乡土经济树种。要优先选择耐旱固沙的乡土树种,并结合村民生产生活,乔木以果树为主,宅旁可种植菜地。

本次规划给出建议树种,乔木:国槐、泡桐、火炬、枫树、杨树、银杏;灌木:木槿、红花继木、紫叶小檗、女贞、黄杨、石楠、海桐;花卉:月季、紫薇、木槿; 攀爬植物:五叶地锦、爬山虎、紫藤、藤本月季 ; 果树:桃树、血桃、冬枣、核桃、柿子、葡萄、杏子。

3.3.4 分村指导

对于分村指导层面的控制要素应在导则要

求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分村指导的规划内

容应侧重突出各村特色,延续各村文脉,挖掘

各村内涵。在对物质要素进行规划设计控制上,

应汲取各村场所内涵,使其展现在规划要素上,

例如:村庄开敞空间的设计、景观小品、宣传

墙彩绘形式、街巷名称等(图3.11)。 4 实践意义总结

4.1城乡统筹与乡村统筹

城乡统筹发展时期的新农村规划,更加注重乡村社会的综合发展[5]。通过新农村的建设保证农民生产条件得到不断改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基本目标。城乡统筹帮助新农村融入城乡格局,让农村与城市共享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成果。但在农村规划方法、规划理念研究上,仍然相对匮乏。本次进行的连片村庄规划实践,

运用

图3.10 通唐线沿线三村风貌组成要素协调示意

图3.11 店子务村入口牌坊及景观石

4.2乡村资源的集约利用

将三村连片区域作为一个统筹区域来考虑,意味着将三村的各类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及社会服务资源)、各类要素(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放到连片区域中进行规划安排,实际上,各个要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本身就既有村域性又有区域性,将相互联系紧密的村庄相互孤立做出规划设计阻碍了村庄资源功能的最大发挥,也容易造成资源配置的重复性浪费。区域资源的统筹分级组织,丰富了村域资源的组织形式,提升了村民利用村庄资源的效率,有助于资源的集约利用。

4.3乡村规划编制技术

《技术导则》是编制新农村规划的关键[6],本次规划的基本要素也都依据了《技术导则》要求,但在统筹规划实践方面积极探索比较适宜的机制。《技术导则》的规定了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两个层次,适用于村庄规划的各类要素,但对村庄区位条件、区位特点没有进行考虑。在实际规划设计工作中,对于乡村的规划编制工作中与周边要素进行统筹考虑的意识也较差。这也反映出,目前对于乡村规划编制的技术及方法成熟度还不够,有待继续研讨。

5 结语

本次将连片的三个村庄统筹进行规划,主要依据“区域统筹、三村协调、分村指导”三个层次进行资源要素分级归类,并依据规划导则明确各要素的属性偏向,后经详细有效的实地调研,运用统筹协调、共享共建的理念对各类要素提出规划方案。规划提供了一种乡村统筹的规划方法,同时对乡村资源的认识提升到了区域层面,笔者认为,目前对于单一城镇、单一村庄的规划方法、规划实施研究较为广泛,但对于城镇、村镇、村村关系方面的研究还相当不足,尤其在村与村的关系研究上更显苍白。村与村的关系并不一定比城乡关系简单纯粹,村庄的联系方式有可能体现在各种层次、方面,如:地域、经济、文化、民俗、社交、宗亲、血缘等。对于村庄的规划设计将越来越不是单纯物质上的约束,而是侧重于顺应村庄演进规律,引导村庄有机生长上,在宏观、中观、微观各层次上思考村庄、引导村庄才能更加全面的认识村庄、规划村庄。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中华书局,2013:28-29.

[2]邵乾榕.农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9-10.

[3] H. Haken. Advaneed Synergeties [M]. 2nd ed.Springer,Berlin.1987:33-39.

[4]祝春敏.新时期我国协同规划理论体系构建[J].规划师,2013(12):5-11.

[5] 叶斌,王耀南,郑晓华,陶德凯.困惑与创新——新时期新农村规划工作的思考[J].城市规划,2010(2): 30-35.

[6] 吉颖飞,古清,刘志强.美丽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J].规划师,2015(1): 128-133.

作者简介

辛贵哲,规划师,河北和腾城乡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郭波,规划师,河北和腾城乡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史凤香,规划师,河北和腾城乡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文档

042.连片型村庄的协同规划方法研究介绍

连片型村庄的协同规划方法研究辛贵哲,郭波,史凤香摘要:乡村规划设计是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中的特色内容以及新型主题,加强农村规划建设工作对我国新型城镇化、推进三农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以探索连片型乡村规划设计方法为目的,引用河北省香河县三个村庄协同联建的案例,运用“协同化”、“共生共荣”的设计理念,依靠问卷调查、构建指标体系、实地调研等技术手段,在一般性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规划设计工作的基础上,重点探索乡村规划设计过程中地域连片型乡村的村庄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共享共建、优劣产业的重构组合、农村面貌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