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严复译《天演论》与《进化与伦理》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02:12:24
文档

严复译《天演论》与《进化与伦理》

EvolutionandEthicsandTianYanLunHuxley,EvolutionandEthics,14Itmaybesafelyassumedthat,twothousandyearsago,beforeCaesarsetfootinsouthernBritain,thewholecountry-sidevisiblefromthewindowsoftheroominwhichIwrite,wasinwhatiscalled"thestateofnature."Except
推荐度:
导读EvolutionandEthicsandTianYanLunHuxley,EvolutionandEthics,14Itmaybesafelyassumedthat,twothousandyearsago,beforeCaesarsetfootinsouthernBritain,thewholecountry-sidevisiblefromthewindowsoftheroominwhichIwrite,wasinwhatiscalled"thestateofnature."Except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Tian Yan Lun

Huxley, Evolution and Ethics, 14

    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 was in what is called "the state of nature." Except, it may be, by raising a few sepulchral mounds, such as those which still, here and there, break the flowing contours of the downs, man's hands had made no mark upon it; and the thin veil of vegetation which overspread the broad-backed heights and the shelving sides of the coombs was unaffected by his industry. The native grasses and weeds, the scattered patches of gorse, contended with one another for the possession of the scanty surface soil; they fought against the droughts of summer, the frosts of winter, and the furious gales which swept, with unbroken force, now from the Atlantic, and now from the North Sea, at all times of the year; they filled up, as they best might, the gaps made in their ranks by all sorts of underground and overground animal ravagers. One year with another, an average population, the floating balance of the unceasing struggle for existence among the indigenous plants, maintained itself. It is as little to be doubted, that an essentially similar state of nature prevailed, in this region, for many thousand years before the coming of Caesar; and there is no assignable reason for denying that it might continue to exist through an equally prolonged futurity, except for the intervention of man.

《进化论与伦理学》(1971)科学出版社 白话译本

 可以有把握地想象,二千年前,当凯撒到达不列颠南部之前,从我正在写作的这间屋子的窗口可以看到整个原野是一种所谓“自然状态”。也许除了若干突起的坟墓已在几处破坏了连绵的丘陵的轮廓以外,此地未经人工修葺整治。薄薄的植被笼罩着广阔的高地和峡谷的斜坡,还没有受到人的劳动的影响。本地的牧草和杂草,分散在一小块一小块土地上的金雀花,为了占据贫乏的表面土壤而互相竞争着;它们同夏季的烈日斗争,同冬季的严霜斗争,同一年四季从大西洋或北海不断吹来的狂风斗争;它们尽其最大可能来弥补为各种地上和地下动物所造成的破坏。年复一年,在本地植物中不停的生存竞争,在不平衡的状态下,维持了它们自己的通常种群数量。无可怀疑,凯撒到来之前的几千年,在这个地区主要的是类似的自然状态占优势;除非由于人的干预,也没有可以申明的理由来否定它能够经过同样长的将来继续生存下去。

严复,《天演论》(18)商务出版社 文言译本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列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功未施,其借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则无疑也。怒生之草,交加之藤,势如争长相雄,各据一抔壤土。夏与畏日争,冬与严霜争,四时之内,飘风怒吹,或西发西洋,或东起北海,旁午交扇,无时而息。上有鸟兽之践啄,下有蚁蝝之啮伤。憔悴孤虚,旋生旋灭。菀枯顷刻,莫可究详。是离离者亦各尽天能,以自存种族而已。数亩之内,战事炽然,强者后亡,弱者先绝。年年岁岁,偏有留遗。未知始自何年,更不知止于何代。苟人事不施于其间,则莽莽榛榛,长此互相吞并,混逐蔓延而已,而诘之者谁耶?

严复意识形态与译作内容的自由取舍与增改

众所周知,在中国社会面临灭种亡国的危机时刻,严复的《天演论》敲响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警钟,并一时间响彻整个知识界,酿成了席卷全社会的维新变革思潮。然而,很显然,严复的《天演论》并不是赫胥黎原书Evolution and Ethics的忠实译写,而是严复根据现实需要,为明救国之“达旨”对原书有选择、有取舍、有评论、有改造、“取便发挥”的“创造”之本。从宏观上看,严复“节译”并阐述了赫胥黎原书中有关生物界“进化”的原理,却忽略了赫氏原著中篇幅很大的社会伦理学阐释,将旨在区分自然界残酷竞争与人类社会用伦理来调适生物本能的《进化论与伦理学》,有意“误读”为诠释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天演论》。而从微观分析,这些“误读”和“创造”,无不为唤起国民的“强国保种”意识这一最终翻译目的服务,又无不为严复本人的思想意识形态所决定。

1.严复的思想意识形态

严复的思想意识形态直接彰显于他对赫胥黎和斯宾赛的既译介又批判中。

赫胥黎虽心仪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但他认为人类的社会伦理关系不同于自然法则和生命过程。自然界没有甚幺道德标准,优胜劣败,弱肉强食,竞争进化,适者生存。人类社会则不同。赫胥黎认为,人类具有高于动物的先天“本性”,能够相亲相爱,互助互敬,不同于上述自然竞争,“社会进展意味着对宇宙过程每一步的抑制,并代之以另一种可称为伦理的过程。” 由于这种人性,人类不同于动物,社会不同于自然,伦理学不能等同于进化论。赫胥黎在<导言>结尾时这样说:“展望人类前途,只有不断努力维持并改进人为的社会伦理环境,以对抗因人口增殖所产生的自然生存竞争压力。人类唯有在此伦理社会中,也只有依赖这个伦理社会,才能发展出一种能自行维系,并能不断改进的文化体系。否则,在自然进化恢复正常,重新发挥大自然的力量,再次使生存竞争的作用遍及大地时,人类社会就会走上崩溃之路,消失在人兽不分的洪流之中。”这也便是赫胥黎在本书中的基本观点。但严复不同意赫胥黎的这种先验道德论。如在译述赫胥黎的“人心常德,皆本之能相感通而后有,于是是心之中常有物焉以为之宰,字曰天良。天良者,保群之主,……”(《天演论》卷上导言十三)这段话后,就在“按”中表示,“赫胥黎保群之论可谓辨矣。然其谓群道由人心善相感而立,则有倒果为因之病,又不可不知也。盖人之由散入群,原为安利,其始正与禽兽下生等耳,初非由感通而立也。夫既以群为安利,则天演之事,将使能群者存,不群者灭,善群者存,不善群者灭。善群者何?善相感通者是。然则善相感通之德,乃天择以后之事,非其始之即如是也。……赫胥黎执其末以齐其本,此其言群理所以不若斯宾塞之密也。”(卷上导言十三按语)这就是说,所谓人类有“善相感通”的同情心、“天良”而相爱互助,团结“保群”,也只是“天演”的结果和产物,而不是原因,是“末”而非“本”。人本与禽兽下生一样,之所以“有散入群”,形成社会,完全由于彼此为了自己的安全利益,并不是由于一开始就有与动物不同的同情心、“天良”、“善相感通”。因此,严复认为,生物竞争,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自然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种族和社会。这是译者严复的主观意识与原著者赫胥黎的明显不同之处,也为严复在翻译时依己之见改造赫胥黎原著埋下了伏笔。

以书名为例,严复删掉原著名Evolution and Ethics 中的Ethics(伦理)一词,只保留了原名的一半,这不仅是特殊时代环境的需要,即当时中国积弱不振,饱受列强欺凌,伦理的观念已非当务之急,重要的是要宣扬“物竞天择”、“优胜劣败”的进化思想,唤起国人发奋图强的意识;更是译述者严复反对原作者把自然规律(进化论)与人类关系(伦理学)分割、对立起来的观点而持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的最直接表现。严复一直非常欣赏老子所讲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蒭狗”,认为王弼解释为“地不为兽生蒭而兽食蒭,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符合进化论观点,即并不是某种神秘的宗教目的论支配着世界,天地或上帝也并不特别对人或物有什幺恩惠,人所以成为“万物之灵”,并不是上帝的赐予,完全是自己奋斗的结果。包括人的聪明才智,也是在进化中大脑容量和皱纹不断加大加多的结果。这种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在全书的按语中得到进一步体现。为反驳赫胥黎的人性本善、社会伦理不同于自然进化的观点,严复在全书多处用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观念强调“天演”是任何事物也不能避免的普遍客观规律,完全适用于人类种族与社会。“万类之所以底于如是者,咸其自己而已,无所谓创造者也”(《天演论》卷上导言一按语)。严复举例说:“澳洲土蜂无针,自窝蜂有针者入境,无针者不数年灭。”(《天演论》卷上导言四按语)植物也如此。“嗟乎,岂惟是动植而已,使必土著最宜,则彼美洲之红人,澳洲之黑种,何由自交通以来,岁有耗减?”(《天演论》卷上导言四按语)在《原强》中,严复也说:“达尔文曰,物各竞存,最宜者立,动植如是,政教亦如是也。”

既然反对赫胥黎的先验道德论观点,严复还要翻译他的《进化论与伦理学》这本书,这从严复的主要思想指向来看,是与他对中华民族深层价值理念的关注相一致的。我们知道,在《天演论》中,严复主要以斯宾塞的社会原理来反驳赫胥黎,并借此倡扬进化论的新世界观。在《天演论》的开篇,严复就在按语中反复说明“赫胥黎执其末以齐其本,此其言群理所以不若斯宾塞之秘也”(卷上导言十三《制私》)。他认为斯宾塞的观点是欧洲最先进的思想:“呜呼!欧洲自有生民以来,无此作也。”(卷上导言一《察变》按语)斯宾塞在达尔文《物种起源》出版前便提倡一种普遍进化的观念。这种观念在当时的英国哲学界风行一时,由于其体系完备,使斯宾塞成为“主宰这世纪最后三十年左右英国哲学界”的著名哲学家。在《原强》中,严复介绍了斯宾塞,并作了极高的评价:“美矣备矣,自民生以来未有若斯之懿也,虽文(文王)周(周公)生今,未能舍其道而言治也。”可以说,在《天演论》的按语中,严复将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作了系统的强调和发挥。显然,严复不遗余力地鼓吹达尔文、斯宾塞,一方面是为变法维新寻找理论根据,论证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又是为了倡导一种新的世界观,唤起全民的自强意识。他要告诉国人,进则存,退则亡,进就要变革,就要改变现状。中国与外国,人与自然之万事万物均受进化规律的支配,“虽圣人无所为力”。但是严复推崇斯宾赛,却没有直接翻译斯宾赛,而是选择翻译了反对斯宾塞社会达尔文主义理论的赫胥黎。这是因为在严复看来,尽管进化论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宇宙间的普遍法则,但如果按斯宾赛所宣扬的那样,不加地直接延伸到人类社会,即“任天为治”,那么就很有可能在自由竞争、优胜劣败的口号下产生反人性的强权行为,假如不办教育,不搞福利,不计百姓的健康……任其自然淘汰,那幺,就会使整个社会导致弱肉强食、强者生存之动物界的现象。这一主张无疑是欺压、剥削广大人民和殖民地民族的强权逻辑和反动理论,在本质上与严复要求救亡图存的爱国思想是相对立的。因此,针对这一斯宾塞的“末流之失”,严复认为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正好可以用来纠正与“补救”它。正如严复所说:“赫胥黎此书之旨,本以救斯宾塞任天为治之末流……且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 因为赫胥黎主张人不能被动地接受自然进化,而应该与自然斗争,奋力图强。如他在书中宣传 “我们要断然理解,社会的伦理进展并不依靠模仿宇宙过程,更不在于逃避它,而在于同它作斗争”。这种“与天争胜”、“人定胜天”的思想不仅应和了严复复兴中国的翻译动机和现实关怀,还正是处于亡国危机中的中国国人急需的振奋剂。

由此看出,译者严复的思想并非看似矛盾的赫胥黎和斯宾赛思想的原样照搬,而是根据现实需要对二者有选择的“拿来”。其实,经过严复的折中和合情合理的“创造”,赫胥黎的社会伦理思想和斯宾赛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在人类深层的价值理念上得到了贯通。《天演论》既不是赫胥黎的人性本善的伦理学说,也不是斯宾塞的一般进化观念,而是强调自然进化的普遍规律和人们应该适应这一规律而团结起来,自强、自力、自主、进步。这的确是严复思考现实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途径的用心之作。

2.译作内容的自由创造——以《天演论》为例

赫胥黎的原著Evolution and Ethics分导言和正文两个部分。正文是赫胥黎在13年担任英国牛津大学“若曼尼斯讲座”时的讲稿(The Romancs Lecture),主要讲东西方人类伦理思想的发端与发展;导言 (Prolegomena) 是14年赫胥黎在讲稿付印前,为让读者在开始讨论伦理学之前先对“进化论”有所了解而添写的,篇幅较正文长些,排在正文前,主要“诠天演之义”,阐释进化论。原著中导论与正文都只有总题目,严复在《天演论》中将原书导论的15章内容根据需要译成了导言18篇,将整篇正文根据内容的侧重与发展分为17篇,并分别冠以篇名,以醒读者之目,并达点睛之效。并对其中28篇加了案语。

正文广泛涉及了人类思想的全部历史。包括自前苏格拉底时代以来的进化思想史,东方(特别是佛教)和古希腊对待人生的态度,以及东、西宗教对人类伦理思想的影响等。虽然内容多唯心主义,但中国人所熟悉的佛教与古希腊各种学派以及古代犹太教和近代西方,都被置于同一框架中,很有利于破除文人学士们夷夏之辨的旧观念。也许这也正是严复译述它的原因之一。严复将内容繁杂、隔行断为9个自然节的整篇讲稿根据内容的发展与过渡分译成17篇“论”,并择原文之要义,在“论”中进行了增、删、改译,并对其中12篇增加了或详或略的“复案”。虽然赫胥黎在阐述人类伦理思想发展史后在篇末总结的“群治”以“平争济众”、“胜天为治”和“人定胜天”的思想为严复极力倡导,但这些积极思想在以“教源”、“天刑”、“佛释”、“种业”、“冥往”、“真幻”、“佛法”等消极思想为主的正文中,所占比例甚少。在这部分严复所做的自由翻译主要是为了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思想,多在译文中增添事例讲解,或在案语中增加与原文思想相关的中、西名家、学派思想对比与介绍。也许正因如此,相对于推介“进化论”思想的导言而言,正文在对我国近代国人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上逊色不少。

就正文部分,这里仅以《天演论 下》的最后两篇《论十六 群治》和《论十七 进化》为例,来一睹严复翻译的独创之处。这最后两篇“论”都译自原著正文的第九自然节。该节流露出了种族主义的倾向。如:“社会进展意味着对宇宙过程每一步的抑制,并代之以另一种可以称为伦理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结局,并不是那些碰巧最适应于已有的全部环境的人得以生存,而是那些伦理上最优秀的人得以继续生存”。 但严复把上述这段话在《论十六 群治》中改译为:“当是之时,凡脆弱而不善变者,不能自致于最宜,而日为天演所耘,以日少日灭,故善保群者,常利于存;不善保群者,常邻于灭,此真无可如何之势也”。 可见,赫胥黎的种性“伦理上最优秀的人得以继续生存”,已被做了原则性的变更。严复的译调必须“变”,并向人们昭示:中国虽然“脆弱”,但只要变法维新,就可以自存。

在该节的最后部分,赫胥黎原文大意为:人类的文明越进步,对自然干扰的程度就越强。虽然还看不出人类对生存环境的改变最终会达到何种程度,但他相信人类已具有成熟的心智去改变人类本身的野蛮天性,并消除内在和外在的。但正如郑永福等所评价的那样,严复在翻译时几乎完全抛开了赫氏原文,号召人们“与天争胜”。他在《论十七 进化》中说,如今欲治道有功,非与天争胜而不可得。听天由命,任其自然发展是没有出路的,逃避自然进化法则也只能是妄想。百年来欧洲之所以富强称最,没有别的奥秘,在自然和社会中争胜竞存而已。严复写道,吾辈生当今日,“徒用示弱,而无益来叶也。固将沉毅用壮,见大丈夫之锋颖,强立不反,可争可取而不可降。所遇善,固将宝而维之,所遇不善,亦无慬焉。早夜孜孜,合同志之力,谋所以转祸为福,因害为利而已矣。” 最后这段夹在译文中常被人们误为赫胥黎原著所固有的文字,其实正充分反映了《天演论》的中心大旨。严复要在列强瓜分中国之际,向人们揭示:事在人为,是要努力奋起,学习西方变法维新,中国是能自强自立的。显然,赫胥黎这段有关人性的论述不太合适,于是便弃之不用。随后在全书结尾处,历来为世人称颂的严复译诗也不乏改造之处。赫胥黎所引丁尼生的原诗为:“It may be that the gulfs will wash us down, It may be we shall touch the Happy Isles, … but something ere the end, Some work of noble note may yet be done.”意在鼓励人们为消除世间这一目标努力奋斗。而严复译为:“挂帆沧海,风波茫芒,或沦无底,或达仙乡。二者何择?将然未然,时乎时乎!吾奋吾力,不悚不戁,丈夫之必。”并随后大声疾呼:“吾愿与普天下有心人,共矢斯志也”。可见,该诗也被严复译成了一篇颇具鼓动性而又充满自信心的宣传书、号召书。但正是这样的创造性翻译,才真正迎合了中国当时痛切的危机意识。在甲午战后民族存亡之秋,严复在书中展现的积极精神状态不仅重要,更是值得称颂。

严复翻译上的自由与创造在导言部分表现得更加突出。就原著导论中无标题的15章内容,严复译成导言18篇,并就各篇主题一一增添相应的篇名,如用“互争”命名讲述“自然状态与人为状态的对抗”的导言五;用“汰蕃”命名讲述“过剩人口和人为选择”的导言九等,所用篇名除《乌托邦》为三个字外,其它全部均为二字,字字珠玑,言简意赅。虽史料证明,导言18篇篇名系桐城大家吴汝纶所撰(《答严几道书》,《桐城吴先生全书》尺牍卷一,下)。但严复接受吴汝纶“取便阅者”的意见后,为正文17篇“论”所命的篇名同样充分体现了严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悟洞察、融会贯通的能力。

赫胥黎原著中导论的第一章主要讲述“自然状态的演变与生物进化的原理”,而这一“天演”之要义乃严复论中的重中之重。因此为了深入探讨“天演”,并以此达到与“人为”(导言四)区分的更显着效果,严复把原著第一章分译为三篇导言—— 导言一《察变》,导言二《广义》和导言三《趋异》。这三篇导言虽都以“天演”为主旨,却又如严复分别所加的小标题,又各有侧重。而原著中讲述“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差别”的第十章,严复译作《人群》和《制私》两篇。这样,原著导论部分的15章,在《天演论》中译为导言18篇。而对每一章节,无一例外地,严复都进行了增、删、改等翻译的自由创造。所做的自由翻译不是为达赫胥黎原著之旨,就是为达严复本人之旨。其中不乏为达严复本人之旨而对赫胥黎原著观点进行曲译或反驳的例子。

文档

严复译《天演论》与《进化与伦理》

EvolutionandEthicsandTianYanLunHuxley,EvolutionandEthics,14Itmaybesafelyassumedthat,twothousandyearsago,beforeCaesarsetfootinsouthernBritain,thewholecountry-sidevisiblefromthewindowsoftheroominwhichIwrite,wasinwhatiscalled"thestateofnature."Except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