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72分)
1.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
B.内环境的绝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
C.只有通过细致的生理协调过程,才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D.正常情况下,内环境中含有水、无机盐、氨基酸、糖元等各种物质
【解析】 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溶胶中而不是内环境,A项错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而不是绝对稳定状态,B项错误;糖元分布于肝脏细胞或肌肉细胞中,内环境中不存在糖元,D项错误。
【答案】 C
2.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B.在神经纤维上,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
C.若组织液中的Na+浓度增大,则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动作电位增大
D.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时,主要依靠突触前膜通过主动转运释放的神经递质
【解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兴奋在反射弧中的突触处,主要通过化学递质实现单向传递,A项错误;在神经纤维上,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B项错误;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是Na+内流,组织液中的Na+浓度增大,则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动作电位增大,C项正确;突触前膜释放化学递质的方式是胞吐,D项错误。
【答案】 C
3.对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不一定产生兴奋
B.神经细胞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的浓度低于外侧
C.化学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的电位不一定是外负内正
D.脑中的高级中枢可以脊髓中的低级中枢
【解析】 若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强度不够,不会兴奋。若刺激类型为抑制性递质,则感受器不会兴奋,A正确;神经细胞兴奋时是由于钠离子内流造成的,即膜内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B错误;由于化学递质的种类不确定,因此化学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的电位不一定是外负内正,C正确;低级神经活动受大脑皮层中的高级中枢的控制,D正确。
【答案】 B
4.下图为某健康人的血糖变化情况,此人在11时前仅进食了早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点时体内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b点时体内分泌的胰岛素增加
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协同,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C.b点时,为维持血糖正常水平,肝细胞内的肝糖元开始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D.激素只运输给靶细胞且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
【解析】 a点时血糖浓度上升,胰岛素分泌量增加,而b点与之相反;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之间为拮抗作用;激素作用于靶细胞只起调节作用;b点时,肝糖元开始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维持血糖浓度。
【答案】 C
5.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巨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淋巴细胞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B.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来自造血干细胞
C.二次免疫反应中抗体直接由记忆细胞分泌,因此抗体产生量更大,反应更快更强
D.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淋巴细胞产生的,并且都具有特异性
【解析】 巨噬细胞既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可参与特异性免疫,淋巴细胞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的细胞,A错误;巨噬细胞属于白细胞的一种,它和淋巴细胞都来自造血干细胞,B正确;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记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C错误;白细胞介素-2是辅助性T淋巴细胞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活性物质,但溶菌酶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不具有特异性,D错误。
【答案】 B
6.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EBV)侵染引起的。下列有关人体对抗EBV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巨噬细胞在对抗EBV的特异性反应和非特异性反应中均起作用
B.抗EBV抗体与EBV结合,可使EBV失去进入宿主细胞的能力
C.细胞免疫产生的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可识别并消灭被EBV侵染的细胞
D.被EBV感染后,人体只能产生一种抗EBV的特异性抗体
【解析】 巨噬细胞在第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中都发挥作用;抗体与抗原结合,使抗原失去吸附侵入宿主细胞的能力;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使靶细胞裂解;EBV有多种抗原蛋白,被其感染后,针对多种抗原产生多种特异性抗体。
【答案】 D
7.下图为自然环境中典型的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ab段的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食物充足
B.cd段的曲线发生波动的原因是出生率的变化
C.防治虫害的合理手段是控制害虫数量,使之不超过a点
D.在草场中,应该使牲畜数量应低于c点,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草场资源
【解析】 种群数量快速增长的原因是食物充足,空间和气候条件等适宜;cd段的曲线发生波动的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变化的结果;防治虫害的合理手段是控制害虫数量,使之不超过a点,因为超过a点后就快速增长;在草场中,牲畜数量应低于c点,超过了环境容纳量,会破坏草场资源。
【答案】 C
8.下列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
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
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土地
【解析】 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群落能演替为森林,但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由于缺少水,群落演替很难形成森(树)林。
【答案】 A
9.下列四项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
【解析】 生产者包括植物、蓝藻和化能自养型细菌,分解者包括腐生细菌、腐生真菌、腐生动物,而原核生物包括各种细菌和蓝藻,据图仔细分析比较三个概念的相互关系,可推知A正确。
【答案】 A
10.关于生态金字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金字塔表示各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
B.生物量金字塔一定是正金字塔
C.能量金字塔一定是正金字塔
D.数量金字塔通常是正金字塔,也可能是倒金字塔
【解析】 生态金字塔通常是正金字塔,也有倒金字塔,但能量金字塔一定是正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也可能是倒金字塔,如在英吉利海峡中,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同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生物量构成的生物量金字塔,因此B项错误。
【答案】 B
11.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
B.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
C.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A2+B2+C2)
D.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 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是D1,等于A2、B2、C2、D2之和,故选C。
【答案】 C
12.下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d过程代表光合作用,b过程代表呼吸作用
B.甲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
C.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碳元素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
【解析】 丁为无机环境,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d过程为呼吸作用,b过程为光合作用;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传递。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28分)
13.(14分)下图是人体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的调节途径,其中幽门粘膜G细胞(一种内分泌细胞)能合成分泌胃泌素,作用于胃粘膜壁细胞,促进其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请分析回答:
(1)胃泌素通过________________运输到胃黏膜壁细胞。
(2)通过“①→②→胃粘膜壁细胞”(途径1)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过程中,兴奋在①和②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信号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作用于胃粘膜壁细胞的信号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
(3)通过“③→④→⑤→胃粘膜壁细胞”(途径2)促进胃酸分泌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与途径1相比较,从反应速度和作用时间看,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4)胃泌素分泌增加盐酸分泌增加,盐酸增加又抑制胃泌素的分泌,这是一种____________调节。胃液中的盐酸能杀死进入胃中的病菌,这属于人体免疫的第____道防线。
【解析】 此题考查人体的激素调节、神经调节和免疫调节,考查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
(1)胃泌素是幽门粘膜G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作用于靶细胞(胃黏膜壁细胞)。
(2)通过“①→②→胃粘膜壁细胞”(途径1)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过程是神经调节的过程,兴奋在①和②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信号发生的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突触前膜释放的作用于胃粘膜壁细胞的信号物质是化学递质。
(3)通过“③→④→⑤→胃粘膜壁细胞”(途径2)促进胃酸分泌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相比激素调节反应速度较缓慢,但作用时间比较长。
(4)胃泌素分泌增加盐酸分泌增加,盐酸增加又抑制胃泌素的分泌,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胃液中的盐酸能杀死进入胃中的病菌,这是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
【答案】 (1)体液 (2)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化学递质
(3)神经调节和体液(激素)调节(或“神经—体液调节”) 速度较缓慢、时间比较长
(4)负反馈调节 一
14.(14分)(1)某大豆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表,单位是J/(hm2·a)。
①能量从植物传递到田鼠的效率是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②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________决定的;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在1 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5只。该种群密度是________只/hm2。若标记的部分田鼠能主动逃避陷阱,这样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_。对捕获的田鼠进行性比例调查,发现其雌雄比例稍大于1,其性比例________(填“有利”或“不利”)于种群增长。
③田鼠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除了流入下一级外,还有可能是________和未利用。
(2)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点:a—大豆萌发;b—株冠形成;c—开花结实;d—植株萎蔫)
①对于田鼠种群,猛禽属于________性调节因素。
②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猛禽除了捕鼠外也会捕食鼬,猛禽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请画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解析】 (1)能量从植物传递到田鼠的效率是7.5/2 450≈0.3%;田鼠种群密度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第一次捕获并标记这50只田鼠,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5只。该种群密度是50×30÷5=300(只/hm2);若标记的部分田鼠能主动逃避陷阱,这样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田鼠雌雄比例稍大于1,雌性略多有利于种群增长;田鼠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除了流入下一级外,还有可能是流入分解者和未利用;(2)猛禽是田鼠的天敌,属于外源性调节因素;b点以后食物充足,环境条件好,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猛禽除了捕鼠外也会捕食鼬,所以属于第三、四营养级。
【答案】 (1)①0.3%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写迁入、迁出不扣分) 300 偏大 有利
③流入分解者
(2)①外源 ②食物供应增加(或提供更好的躲避环境),K值增大 ③三、四 植物(或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