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美学》课程教学大纲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02:09:54
文档

《美学》课程教学大纲

《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3110220课程名称:美学英文名称:Aesthetica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6学时学分:2学分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先修课程:外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文艺心理学、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等¥二、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的专业选修课,在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理论课程、文学课程和语言课程的基础上,在累积了相关艺术理论和艺术素养的层次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美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
推荐度:
导读《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3110220课程名称:美学英文名称:Aesthetica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6学时学分:2学分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先修课程:外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文艺心理学、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等¥二、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的专业选修课,在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理论课程、文学课程和语言课程的基础上,在累积了相关艺术理论和艺术素养的层次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美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
《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03110220           课程名称:    美学               

英文名称:       Aesthetica        课程性质:     专业选修课         

总 学 时:      36学时            学  分:    2学分              

适用对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三年级学生  

先修课程:  外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文艺心理学、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等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的专业选修课,在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理论课程、文学课程和语言课程的基础上,在累积了相关艺术理论和艺术素养的层次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美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与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研究、分析美的能力。本课程重视美学、美育理论向审美实践与审美教育实践能力的转化,着力于将学生培养为服务地方文艺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教学目标:

学科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美学理论的基本框架,把握美学的基本问题,理清审美理论的基本逻辑,具备基本的美育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探寻美学学科的研究方法。

职业能力目标:为学生从事语文教师职业奠定起码的进行审美教育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日后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和科研中;让学生在塑造自身审美自觉性的同时,树立日后的教学中对学生施以正确的影响的理念。

人文美育目标:注意对学生审美的自觉性的培养和塑造,“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获得审美人生的感悟与熏染,使学生在审美境界中获得知性艺术和人生智慧,使学生的精神世界趋向丰富、完整和平衡。

)

学术研究目标:培养学生的本土文艺传承和发展方面的学术敏感;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学术资料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掌握文献综述的撰写能力。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作专门辅导,使其在本土文艺传承和发展方面作深入学科思考,创作完成学科学术论文。

基本要求:

在教学中注意以培养地方性“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紧扣“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课程新体系”的大学教改方向,充分挖掘整合课程资源,着力完善和优化“教什么”、思考和精心设计“怎样教”,努力构建自主性、独创性的学习氛围;构建实践性教学前提;构建师范性教学环节;构建了应用型能力培养模式;构建全方位的教学资源系统;构建多元化的考核评价。建议理论课时安排28学时,课堂实践安排8学时。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为一个学期周课时2节,分为导论:美学学科和美学基本问题,  审美活动论,审美形态论,审美经验论,艺术审美论,审美教育论六个部分。本课程重点是审美形态论、审美教育论;掌握艺术审美论;难点是美学的基本问题。

“导论”的重点章节是第一章。难点章节是第二章、第三章。

“审美活动论”的重点章节是第二章。难点章节是第三章。

“审美形态论”的重点章节是第二章、第三章。难点章节是第一章。

~

“审美经验论”的重点章节是第二章。难点章节是第一章。

“艺术审美论”的重点章节是第三章。难点章节是第一章、第二章。

“审美教育论”的重点章节是第二章、第三章。难点章节是第一章。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美学》采用师生“教与学双轨并行”的方法,形成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加大课堂实训力度。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精讲重点,给学生课堂锻炼的机会,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根据学科性质,采用教师授课与同学分析、讲述、讨论、实践有机结合的方式。教师讲授部分章节,部分章节中同学分组展开讨论、辩论,完成课堂作业、陈述,完成文献综述,完成课外实践活动报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教育意识及技能;培养学生的学科学术研究能力,提升对于本土文艺之美的美学审视、挖掘、传承的关注和深入思考。

1.课程实践

本课程的实践分为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两部分,分为以下三个环节。两部分三个环节应交叉支撑、融会贯通。

环节一,培养自身审美能力的环节,本环节建议可从以下4方面,根据具体教学条件选择性实施:

/

(1)师生进行课堂艺术珍品的欣赏和探讨

    内容:主要包括:建筑之美;绘画之美;音乐之美;雕塑之美、影视之美、喜剧之美和文学之美等内容。这一部分,主要是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和提升。审美活动中最典型、最高级的形态是艺术活动,艺术素养的提升,更有利于学生审美感悟的诱发和引导。 

    参与学生:全体上课学生。

    实践形式:课堂集中欣赏;老师的提示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考察方式:学生的讨论发言。

    (2)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相关理论的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

    内容:主要包括:审美活动论;审美经验论。这一部分主要是对学生基本概念和理论的介绍和扩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并使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内容进行自我整理和总结,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呈现出来。

    参与学生:全体上课学生。

;

    实践形式:课堂上老师的活动组织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考察方式:学生平时作业及课堂表现。

    (3)指导学生完成学习心得或文献综述课堂讲述:

    学生分组陈述对第三编第二、三章内容的学习心得。要求课后要阅读大量的资料、书籍,并且以小组形式在课后开展讨论,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看法。陈述中可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可以选择自己能够有所感悟,能够深入分析,并能够结合具体实例详细阐述的内容进行准备。

    或学生分组完成围绕本土文化艺术主题的限定专题(如:云南华宁陶的研究现状;云南傣族黑陶的研究现状;云南瓦猫的研究现状等)的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完成文献综述,并在课堂上进行陈述。

    参与学生:全体上课学生。

    实践形式:课堂上老师提示,学生陈述、辩论。

    考察方式:课堂陈述表现及陈述报告。

,

    (4)组织课外审美活动实践活动

    内容列举:

    A、鼓励学生学习各种艺术创作技能,并尝试创作,深化对美的理解和认识,要求需提交某一艺术的创作心得或某一样艺术作品(如:最美校园一景的拍摄); 

    B、要求学生参与学校的体育文化节中的各项艺术活动,并将活动中的审美发现凝聚成文字;

    C、要求学生选择参与与艺术审美相关的学生社团活动,(如:文学院采薇剧社、影视爱好者协会等),要求提交社团活动感悟报告;

    D、组织学生观看玉溪师范学院的各类艺术展和汇报演出;视教学实施条件,安排参观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文化传习馆、市博物馆等文艺场馆;或邀请知名艺术美学学者前来讲学。要求学生完成具有学术内涵的审美分析报告。

    参与学生:全体上课学生。

    实践途径:学校组织;学院组织;学生自行组织;任课教师组织。

    考察方式:要求学生提交实践报告(上述四项内容任选三项完成)。

    环节二,培养师范生审美教育意识和能力的环节,本环节建议可从以下3方面,根据具体教学条件选择性实施:

    (1)指导学生完成审美教育方案

    要求学生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设计针对中小学学生的审美教育方案。由于中小学教师必须同时具备思想教育(班主任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教学(课程教学)两方面的能力。因此要求学生应注意“思想教育”和“课程教学”两个方面在审美教育方案中的体现。

    (2)指导完成体现美育思想的一堂中学语文课的教学设计

    结合审美教育实施理论,设计一堂体现美育思想的语文课。要求:    必须在教学设计中体现美育理念和艺术美育的新理论;可多注意美学理论中“移情”、“通感”理论的灵活运用。应注意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其他艺术形式、艺术手段(如:视觉艺术、戏剧艺术、影视艺术等)在语文教学中的综合运用。教学设计应符合语文教学理论中关于撰写教学设计文本的基本规范。应符合中学生的实际,具有针对性。注意做到语言通畅,结构完整。有理论,也有自己的创意。

    (3)进行体现审美教育理念的中学语文课的教学试讲

    遵循审美教育理念,选择所熟悉的语文课文,完成一节语文课的试讲。试讲在小组内进行,由小组同学共同评分形成试讲同学的这一部分的成绩。在每学期第17周前完成,并将成绩提交给学习委员,学习委员统计后上交给教师。

&

    环节三,结合本土文艺传承专题提升学生美学研究能力环节,本环节建议可从以下2方面,根据具体教学条件选择性实施:

    (1)指导完成与本土文艺传承与发展相关专题的文献综述

    全班分小组,完成一个选题。在每学期第11周上课前上交给学习委员。为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小组成员不应超过5人,并且要求在文献综述稿首页附上小组成员名单(姓名、学号),并标注清楚小组成员各自负责什么内容(如:资料收集、综述稿撰写、陈述人等)。

    评分标准:文献综述稿的撰写合乎学术规范(参看下面的注意事项);介绍过程中,主要内容,重点内容突出并能联系相关所学内容,有自己的见解(可适当举例);负责具体工作的同学在小组评分基础上适当加分。

    (2)指导学生申报各级大学生研究课题

    内容:针对学有余力,并有兴趣进行美育理论运用研究和美学视阈下本土文艺传承与发展的学术研究的学生,加大课外辅导。包括:A、指导学生选题,完成有学术参考价值的文献综述,完成有学术价值的论文争取发表;B、指导学生申报或参与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理论反思和理论综合能力。

    参与学生:部分学有余力、有兴趣的学生。

    实践途径:A、学生自主研究,老师指导;B、参与相关科研课题组的选拔。

    实践成果:推荐申请各级各类大学生科研基金;作为学生毕业论文选题,进一步深入研究。

2.主要内容与要求

本课程着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美学修养,提升美学理论知识积淀,审美教育技能水平。参加艺术社团、艺术展等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自身审美能力、审美教育意识和能力及美学研究能力。

3.学时分配:8学时

(六)教学时数分配表

《美学》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采用何种多媒体教学手段

章节主要内容讲授实验讨论习题

;

其它

1第一编  导论 美学学科和美学基本问题312PPT
2&

第二编  审美活动论

512|

PPT

3第三编  审美形态论522PPT
4第四编  审美经验论4

1

2PPT
5第五编  艺术审美论5~12210PPT
6?

第六编  审美教育论

612211:

PPT

合计284912&

53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美学》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与汉语言文学开设的其他课程关联密切,如《中国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文艺心理学》、《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等。在学习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在奠定了相关理论和艺术素养的层次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美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与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研究、分析美的能力。本课程重视美学、美育理论向审美实践与审美教育实践能力的转化,着力于将学生培养为服务地方文艺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美学》(一册),朱立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参考书:

1.《大学美学》(一册),王一川,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版 

'

2.《美学原理》(一册),叶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3.《西方美学史教程》(一册),李醒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九)说明

《美学》为专业选修考查课程。

对学生进行多角度考核,多尺度衡量,多元评价。采取课外与课内相结合的综合评测方式:课外实践完成自我能力锻炼,提交学习报告,进行课堂陈述;期末完成学期小论文或开卷考试。

(根据学期情况作适当调整)总分100分,填空或选择题约占20%,解释或简答题约占20%,论述题约占30%,实践题约占30%。(试卷侧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的考察。)

三、教学内容纲要

《美学》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编  导论:美学学科与美学基本问题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美、审美、美学,审美的历史性,美学学科的诞生,美学发展的简明线索。

    2. 理解美学的哲学基础,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

    3. 掌握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的内在问题。

    4. 综合应用:以自身的感性经验出发举例描述你理解的“美”。

    二、教学内容

'

    第一章   美学现象与美学学科

    要点: 

    1. 审美现象

    2. 美学的诞生于学科性质

    3. 美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美学的历史

    要点:

    1. 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线索

)

    2.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发展线索

    3. 中国现当代

    第三章   美学的基本问题

    1. 美学的哲学基础

    2. 美学的内在问题

    3. 审美与人生

能力提升:

    1、参与学校的体育文化节中的各项艺术活动;有选择的参与一个和艺术审美相关的学生社团活动,比如:采薇剧社、影视爱好者协会等;本学期内要求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艺术展和学术讲座。在学期第17周提交课外实践活动报告。

2、生命的每一分钟都是转瞬即逝的时刻,也是珍贵无比的财富,能否享有生命的美丽,取决于我们是否每天都有着一双发现美得眼睛和追求美得心境。请写一篇旨在张扬审美人生的演说词。

3、在第16周前完成课程脉络梳理。

第二编  审美活动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活动、审美惊异、审美体验、审美澄明、审美意识。

    2. 理解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游戏说、本能说、巫术说、劳动说,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

    3. 掌握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价值内涵,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在审美活动中现实地生成以及生成的条件,审美发生的条件与标志。

}

4. 综合应用课堂讨论后完成随堂作业:结合你所熟知的某一种原始艺术样式,谈谈你对原始审美意识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   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

    要点:

    1.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

    2. 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3. 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

    4. 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

    第二章   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

    要点:

    1. 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2. 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

    3. 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

    第三章   审美活动的发生

    1. 审美发生理论概述

    2. 审美发生的条件与标志

"

    3. 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

第三编  审美形态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审美形态、   。

    2. 熟悉审美形态的历史形成与发展知识。

    3. 掌握审美形态的基本内涵和特征,悲剧、喜剧、崇高、优美、壮美、丑、荒诞,中和、天人和一、气韵、风骨、文气、意境。

    4. 综合应用:学生课前小组合作完成某一审美形态的自主学习和资料收集,形成陈述稿和ppt,课堂上进行20分钟内的介绍发言,全班同学提问、讨论。教师最后进行总结性串讲。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   审美形态概说

    要点:

    1. 审美形态的基本内涵

    2. 审美形态的历史形成与发展

    3. 如何界定最基本的审美形态

    第二章   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

    要点:

~

    1. 悲剧与喜剧

    2. 崇高与优美

    3. 丑与荒诞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

    1. 中和、神妙

    2. 气韵、意境

第四编  审美经验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审美经验,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

    2. 理解审美经验的人生实践性质,审美经验的结构关系,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呈现阶段;构成阶段;评价阶段。

    3. 掌握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审美经验的构成阶段。

    4. 综合应用:请结合你的某一次具体的艺术鉴赏活动,谈谈在鉴赏过程中,审美经验各构成要素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   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

    要点:

@

    1. 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

    2. 审美经验的人生实践性质

    3. 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审美经验的结构

    要点:

    1. 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

    2. 审美经验的结构功能

    3. 审美经验的心理建构

<

    第三章   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1. 审美经验的呈现阶段

    2. 审美经验的构成阶段

    3. 审美经验的评价阶段

第五编  艺术审美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艺术、艺术品,艺术家、艺术敏感、艺术想象力、灵感、艺术技巧,空间艺术、时间艺术。

!

    2. 熟悉或理解艺术品的定位,艺术家的基本素质,艺术品的形态。

    3. 掌握艺术的本质,艺术创造;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联系与区别,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艺术鉴赏、艺术批评。

    4. 综合应用:分析某一具体艺术品的层次结构。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   艺术的存在

    要点:

    1. 艺术的本质与艺术品定位

    2. 艺术的存在于存在方式

{

    第二章   艺术的创造

    要点:

    1. 艺术创造与艺术家

    2. 艺术家的基本素质

    3. 艺术创造的过程

    第三章   艺术作品

    1. 艺术作品的层级结构

    2. 艺术作品的形态

    第四章   艺术的接受

    1. 艺术鉴赏

    2. 艺术批评

第六编  审美教育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审美教育,寓教于乐、感性冲动、理性冲动、游戏冲动、审美境界。

    2. 理解审美教育的特点,审美教育的地位。

    3. 掌握审美教育的内涵;审美教育的最高目的,本章中美育思想知识,审美教育的实施。

    4. 综合应用:结合中西方美育思想说明美育的基本内涵和特点。审美教育与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的主要区别。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   审美教育的内涵、目的与特点

    要点:

    1. 审美教育的内涵

    2. 审美教育的目的

    3. 审美教育的特点

    第二章   美育观的历史考察

    要点:

    1. 西方美育观的形成与发展

    2. 中国美育观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审美教育的功能、地位及实施

    1. 审美教育的功能及地位

    2. 审美教育的实施

说明:以上教学内容,任课教师可根据任课学期的课时安排、学生素质和可利用的课外资源等机动、灵活掌控。鼓励任课教师因时因地因人,有机能动的进行创新。

大纲制订人:方波

                                    大纲审定人(系主任或教研室主任):赵锦华

制订日期:2010年8月

修订日期:2016年2月

文档

《美学》课程教学大纲

《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3110220课程名称:美学英文名称:Aesthetica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6学时学分:2学分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先修课程:外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文艺心理学、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等¥二、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的专业选修课,在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理论课程、文学课程和语言课程的基础上,在累积了相关艺术理论和艺术素养的层次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美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