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云天津市河东区向阳楼事处
【摘要】经济普查是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普查数据直接用于国家宏观管理和决策以及国际间的对比交流,影响重大。本文针对基层在普查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普查数据质量,使普查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提出建议。
【关键词】经济普查问题建议
经济普查是全面掌握我国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的综合性调查。每隔5年开展一次,从2004年开始,先后进行了全国第一次、第二次经济普查,取得很大成效。作为一名基层统计工作者,在普查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就如何切实把事关全局的基础工作抓实、抓好,提出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开展经济普查的重要意义认真搞好经济普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1.开展经济普查,是掌握国情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学依据的重要工作。为研究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改进宏观,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奠定基础。对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开拓新的就业渠道,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开展经济普查,是履行职责,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任务。它有利于深化改革,完善;有利于统计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市场经济各类主体。
3.开展经济普查,是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推进统计改革的基础性工作。对建立健全覆盖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基础信息数据库,健全统计监测和预警、预报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采用符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一般规则相衔接的统计指标、调查方法和标准,将为下一步统计改革打下基础。
二、普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1.私营个体单位配合度低。全市各级普查机构虽采取各种措施。
运用各种手段开展宣传。但仍有一些私营单位、个体业主因素质参差不齐,__________统计法律意识淡薄等原因,或出于认为经济普查与自己无关的想法而不愿配合普查工作,需要普查员多次上门,反复做工作,才勉强配合提供普查资料,给普查工作顺利开展,全面完成带来一些难度。
2.私营、个体单位普查数据失真现象普遍。部分私营单位受利益驱动,日常财务报表少报、瞒报现象较多,依据财务报表填写的普查数据因此不能客观反映实际情况,可信度较低。个体户为考虑自身利益。
对普查员戒心较大,不轻易提供真实经营情况。对营业收入、从业人员等指标瞒报非常普遍。因此,造成私营、个体普查数据偏小、偏少。
3.数据质量评估不完善。目前普查数据质量评估仅局限于普查机构内部,没有让有关机构和社会公众参与,缺乏透明度,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机制。
4.数据处理工作质量有待提高。在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中,数据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程序多。登记阶段数据处理坚持“统一组织,分专业处理”的原则,各专业程序由国家统计局各专业司自定,专业程序各不相同,贯彻到基层街乡镇一级时,就显得专业程序较多。二是专业程序稳定性不够,使用过程中程序出现问题较多,修改频繁,加大了基层工作量。三是程序设计缺乏统筹,对基层需要考虑不足。
三、对经济普查工作的思考与建议经济普查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环节众多,涉及领域广,行业多,范围大,普查对象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复杂多样,要提高经济普查工作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建议在以下方面加强和改进。
1.加强普查立法工作。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普查法》。将各级、有关部门和普查机构的责任与义务,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的权利与义务,普查组织实施、数据质量控制等规范化管理以及奖惩办法等规定其中,将各项普查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保证普查工作科学、健康发展。
2.加强宣传,并将其贯穿普查全过程。普查宣传是经济普查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加大对经济普查的意义、作用、重要性宣传,使其家喻户晓,对普查工作具有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开展多种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普查宣传,尤其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现代网络载体的作用,提高普查宣传教育的社会辐射面和影响力。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对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伪造、篡改普查资料等违法行为,依照《统计法》、《经济普查条例》进行查处,以示警戒。通过广泛深入的法制宣传。
使各级领导、普查机构依法统计,使被调查对象深知虚报、瞒报、拒报、迟报甚至伪造、篡改普查资料是违法行为,提高被调查对象的法律意识,如实申报普查数据。对经济普查后期资料开发对民众、对社会、对制定的重大影响必须大力对外公布,使民众真正意识到普查与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息息相关,提高他们支持普查工作的主动性,营造诚心诚意配合普查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3.建立普查业务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依据普查数据采集、接收、审核、处理、加工、质量评估、质量抽查、资料管理等流程,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使普查工作的每一流程,每一环节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强化工作责任,强化监督检查,强化数据质量评估,实施全面提升普查数据质量的规范化管理。
4.加强数据处理基础工作。搞好经济普查数据质量控制必须强化数据处理工作。一是增强数据处理程序的统一性。普查使用程序不宜多,应注重简洁、完备,提高效能。二是提高软件开发水平,着力开发性能稳定,功能完善、操作方便的普查应用软件。程序设计统筹兼顾,既考虑国家、省市的需要,又应服务基层,有助于基层开发利用普查数据。
5.建立普查数据质量评估体系。建立健全完善的普查数据质量评估机制和管理体系是有效进行普查数据质量管理的基本保证。一是抓住数据质量特征,建立统一的质量评估标准,从现有的准确性、全面性、及时性等标准向国际公认的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适用性、可比性和衔接性改进。二是采取数据的外部专家评估和统计机构的内部自我评价并重等方法,充分利用技术和知识资源,加大对统计数据质量评估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建立让社会各主体参与数据评估的互动平台,既起到群众监督的作用,避免个别部门为自身利益公布虚假数据,通过多方参与,推动数据质量提高。三是科学研究评估内容。经济普查数据评估应以国民经济核算为中心,突出普查主要指标,特别是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关注的指标,如经济总量、产业结构、行业总量、行业结构和各项人均指标等,对评估程序、依据等方面进行规范,建立一套科学评估体系,全面评价数据质量。
参考文献:
高玲芬,对完善我国经济普查方案的若干思考,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5).
方志华,经济普查应建立在科学设计和高效组织下确保数据质量,统计研究,2007(7).
姜奕华,试论经济普查统计数据质量之保证,理论月刊,2005(8)000.202经济论丛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