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练习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狼藉( )簌簌( )踌躇( )蹒跚( )栅栏( )
2、 解释加点的字
蹒跚:
触目伤怀
触
怀
不能自已
已:
情郁于中
郁:
举箸:
3、读了“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你认为本文的写作顺序是( )
A.顺叙 B倒叙 C插叙 D补叙
4 如果把“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不他的背影”改为“我忘不了他的背影”好吗?为什么?
5.父亲信中的话,照应了最后一段中“ ”这一句话
6.仔细品味选文两次流泪的内容,回答问题。
(1)读第一自然段,“我”“流下眼泪”的原因是 ,父亲劝我“不必难过”的理由是 ,父亲的话表现出
(2)最后一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一句中所写的是作者第四次流泪,这是因为
这一句所写的背影是 (A.实写B.虚写C.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这一段对背影描写的作用是
7.第五段共写了两次“背影”,第一次写的是: ,第二次写的是:
8.第五段中写父亲走路“蹒跚”,这是因为父亲 。文中有三个动词写出了父亲“爬上那边月台”时艰难、笨拙、费劲的情景,它们是---------、-----------、------------。这三个动词准确生动地表现出父亲为儿买橘不辞劳苦的至爱深情,具有强烈感染力。
9.文中对父亲的外貌描写是“戴着黑布小帽,穿者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而“我”带的是父亲为我所定做的“皮大衣”,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0.第五段两次写到我流泪,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1.分析文中“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进去吧,里面没人。”这三个描写父亲行动和对话的句子,请说说作者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表达父亲怎样的情感?
12.联系上下文,体会下面两句话所包含的深情
(1)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2)进去吧,里面没人。
13.第五段文字对人物进行了 、 、 描写,从而充分地表现了主题。
14.划线句子“我赶紧拭干了眼泪”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15、文章开头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里提到“背影”有什么作用?
16、文章 开头一段提到“祸不单行”指哪些事?“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句中“惨淡”指什么情况?为什么要交代“惨淡家境”?
17、本文中有不少父亲细心关照儿子的事例,请你一一列举出来。
18、揣摩“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这句话,体会当时作者的心理。
19、“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中的“蹒跚”能否换成“慢慢”。为什么?
20、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刻画父亲买桔子时的背影的?
21、文中写作者两次流泪的原因是什么?
22、选文中没有写父亲挑选桔子、摊主称桔子、父亲付款的情形,是不是作者的疏漏。说说你的理解。
23、分别说说下边两句话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和感受。
(1)我赶紧试干了泪。
(2)我赶紧去搀他。
24、“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5、父亲在送别的时候只有两句简短的语言,请你简析一下这话语背后表达的感情。
26、父母给我们的爱是无声的,你可曾真正理解父母对你的爱。你有过误会父母的时候吗?说说你的经历和感受。
27、看见父亲的背影,为什么“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28、为什么说父亲“心里很轻松似的”?
29、文段最后一句“我的泪又来了”的“又”字用得好, 为什么?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说明理由。
30、文段蝇两次提到“背影”,请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31、“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些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32、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为什么要用“背影”作文章的标题?
33、文章一共写了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
34、文中几次写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的?每次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35、“他少年出外谋生,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这几话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参:
1、2(略)
3、B
4、不好,原句是判断句,强调了最不能忘记,改后是陈述句,给人的印象不深刻。
5、哪知老境如此颓唐。
6、(1)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又想起祖母;天无绝人之路;父亲劝慰、体贴儿子。
(2)看了父亲的信后,又勾起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B;照应开头,反衬父爱力量,深化主题。
7、父亲爬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父亲与儿子告别的背影。
8、年迈肥胖;攀、缩、倾。
9、对父亲的外貌描写突出三个“布”字,反映家庭生活艰难惨淡,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为我定制昂贵的紫皮大衣,反衬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与慈爱。
10、第一次看到父亲那么吃力的去给自己买桔子,感动得流泪,第二次感受到浓浓的父子情,舍不得和父亲分别而流泪。
11、语言朴实、简洁、含蓄,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深厚、真挚的感情。如关心爱护儿子,对儿子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