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案 | ||||
授 课 教 案
?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 20 ~20 学年第 一 学期
学院〔部〕 | 材料工程学院 | 系〔室〕 | 材料工程系 | |
课程代码 | 总 学 时 | |||
课程类别 | 必修〔〕;核心〔 〕;公选〔 〕;选修〔√〕 | |||
授课专业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授课班级 | ||
任课教师 | 赵中华 | 职 称 | 副教授 |
教案(章节备课)
学时:2
章节 | 第一章 绪论 |
教学 目的 | 了解冲压工艺的根本概念,熟悉本专业的历史、现状和开展方向。了解本课程学习的任务、主要内容以及主要的参考文献资料。 |
重点 难点 | 重点:冲压工艺的特点、冲压工艺的根本工序。
|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1. 介绍冲压工艺的定义、用途及加工范围。 2. 介绍冲压工艺的特点。 3. 讲解冲压工艺的两大根本工序。 4. 讲解冲压工艺的材料种类及选用材料的根本依据。
教学方法:在绪论这一章,讲授时主要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国民经济的开展现状、开展趋势及平时的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介绍本课程的一些根本概念。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
学时分配:2学时
|
章思考题 | 1. 冲压工艺有什么的优缺点? 2. 冲压常用材料有哪几种? 3. 选用冲压材料的根本依据是什么?
|
主要 参考 资料 | 1.肖景容主编. 冲压工艺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2. 王孝培主编.冲压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1 3. S.A.Elenev.PRESSWORKING[M].MOSCOW: MIR PUBLISHERS,1983 |
备注 |
教案(章节备课)
学时:18
章节 | 第二章 冲裁工艺 |
教学 目的 | 使学生了解冲裁变形过程;掌握冲裁断面存在四个区域及特点;掌握冲裁间隙是冲压重要工艺参数及刃口尺寸的计算原那么;了解计算各种力的方法;掌握减小冲裁力的三种方法,了解掌排样和搭边的定义、排样的类型、搭边的作用,掌握模具压力中心计算的方法;了解提高冲裁件精度方法。 |
重点 难点 | 重点:冲裁断面存在四个区域及特点;冲裁间隙是冲压重要工艺参数;刃口尺寸的计算原那么。 难点:冲裁间隙是冲压重要工艺参数;刃口尺寸的计算原那么。 |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1. 冲裁变形过程及冲裁断面分析 2. 冲裁间隙对冲压工艺的影响,冲裁间隙值确实定,冲裁刃口尺寸计算原那么及方法 3. 冲裁力、卸料力、推件力、顶件力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4. 减小冲裁力方法、排样和搭边、冲裁件的工艺性 5. 模具压力中心计算 6. 精密冲裁工艺
教学方法:结合理论教学,在讲授完每一节内容后安排局部时间进行师生互动,主要是冲裁间隙是冲压重要工艺参数;刃口尺寸的计算原那么。
教学手段: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在讲授本章的难点后安排课堂课堂讨论:冲裁刃口尺寸计算原那么及方法;精密冲裁工艺的介绍. 学时分配:2学时
|
章思考题 | 1. 冲裁间隙为何是冲压工艺的重要参数? 2. 冲裁刃口尺寸的计算原那么是什么? 3. 减小冲裁力的方法有哪几种? 4. 精密冲裁与普通冲裁有什么不同?
|
主要 参考 资料 | 1.肖景容主编. 冲压工艺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2. 王孝培主编.冲压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1 3. S.A.Elenev.PRESSWORKING[M].MOSCOW: MIR PUBLISHERS,1983 |
备注 |
教案(章节备课)
学时:16
章节 | 第三章 冲裁模结构及零件设计 |
教学 目的 | 使学生了解冲裁模具的分类方法,通过对各类典型冲裁模的结构分析,对冲裁模的结构及特点有了较深的了解,比拟各类模具的特点,掌握冲裁模零件的设计要点和设计方法;掌握冲裁模封闭高度、压力机封闭高度之间的关系。 |
重点 难点 | 重点:典型冲裁简单模具的结构;各类模具的特点。 难点:冲裁模零件的设计要点和设计方法;冲裁模封闭高度、压力机封闭高度之间的关系。 |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1. 各类典型冲裁模的结构分析 2. 比拟各类冲裁模具的特点 3. 冲裁模零件的设计要点和设计方法 4. 冲裁模封闭高度、压力机封闭高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结合理论教学,在讲授完每一节内容后安排局部时间进行师生互动,主要是各类典型冲裁模的结构分析、各类冲裁模具的特点。
教学手段: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在讲授本章的难点后安排课堂课堂讨论:各类典型冲裁模的结构分析及特点。 学时分配:
|
章思考题 | 1. 冲裁模具有哪几种分类方法? 2. 正装复合模及倒装复合模各有什么优缺点? 3. 简单模、级进模、复合模各有什么特点? 4. 什么是冲裁模封闭高度?它和压力机封闭高度有什么关系?
|
主要 参考 资料 | 1.肖景容主编. 冲压工艺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2. 王孝培主编.冲压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1 3. v.PRESSWORKING[M].MOSCOW: MIR PUBLISHERS,1983 |
备注 |
学时:8
章节 | 第四章 弯曲 |
教学 目的 | 使学生了解弯曲变形区的变化规律,掌握自由弯曲的应力应变状态及弯矩的理论计算方法;了解弯曲件展开长度计算的原那么及方法掌握;最小弯曲半径和弹复的根本概念及影响最小弯曲半径和弯曲弹复的各种因素;了解弯曲模工作局部尺寸计算方法及典型弯曲模的结构特点。 |
重点 难点 | 重点:自由弯曲的应力应变状态;弯矩的理论计算方法;最小弯曲半径和弹复的根本概念及影响最小弯曲半径和弯曲弹复的各种因素。 难点:弯矩的理论计算方法;影响最小弯曲半径和弯曲弹复的各种因素。 |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1. 弯曲变形过程及变形特点 2. 弯曲时应力分析与弯矩计算 3. 弯曲力计算及弯曲件展开长度计算 4. 最小弯曲半径及弯曲时弹复及弹复值计算 5. 弯曲模工作局部尺寸计算 6. 弯曲模结构介绍
教学方法:结合理论教学,在讲授完每一节内容后安排局部时间进行师生互动,主要是弯曲变形过程及变形特点;弯曲时应力分析与弯矩计算;最小弯曲半径及弯曲时弹复及弹复值计算。
教学手段: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在讲授本章的难点后安排课堂课堂讨论:各类弯曲模的结构特点。 学时分配:
|
章思考题 | 1. 自由弯曲的应力应变状态如何? 2. 什么是最小弯曲半径?影响最小弯曲半径的因素有哪几种? 3. 何谓弯曲弹复?影响弯曲弹复的因素有哪几种? 4. 采取哪些措施可以防止弯曲回弹?
|
主要 参考 资料 | 1.肖景容主编. 冲压工艺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2. 王孝培主编.冲压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1 3. S.A.Elenev.PRESSWORKING[M].MOSCOW: MIR PUBLISHERS,1983 |
备注 |
学时:10
章节 | 第五章 拉深 |
教学 目的 | 使学生掌握圆筒形件拉深时的应力、应变状态及应力理论计算式的推导过程,了解整个拉深过程中应力的变化规律,掌握圆筒形件拉深力的理论计算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拉深系数的概念和影响其的因素;了解圆筒形、阶梯形、半球形、锥形、抛物线件、矩形件拉深工艺;掌握各种典型的拉深模结构。 |
重点 难点 | 重点:圆筒形件拉深的某一瞬间的应力、应变分析。 难点:圆筒形件拉深的某一瞬间的应力、应变分析及径向和切向应力理论计算式。 |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1. 拉深概念及拉深变形过程分析 2. 拉深过程中的力学分析 3. 拉深系数及影响因素、拉深毛坯尺寸计箅 4. 圆筒形件拉深工艺计算 5. 阶梯形、半球形、锥形、抛物线形、矩形件工艺计算 6. 拉深模工作局部尺寸确定及拉深模介绍
教学方法:结合理论教学,在讲授完每一节内容后安排局部时间进行师生互动,主要是拉深过程中的力学分析、拉深系数及影响因素
教学手段: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在讲授本章的难点后安排课堂课堂讨论:拉深过程中的力学分析、各类拉深模的结构特点。 学时分配:
|
章思考题 | 1. 圆筒形件拉深的某一瞬间材料的增厚或变薄与应力、应变状态间的关系? 2. 给出一圆筒形件各道工序的拉深系数,求出其毛坯尺寸。 3. 影响拉深系数的因素有哪些? 4. 半球形件拉深与圆筒形件拉深有什么不同?其拉深工艺如何?
|
主要 参考 资料 | 1.肖景容主编. 冲压工艺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2. 王孝培主编.冲压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1 3. S.A.Elenev.PRESSWORKING[M].MOSCOW: MIR PUBLISHERS,1983 |
备注 |
学时:2
章节 | 第六章 其他冲压工艺 |
教学 目的 | 使学生了解局部成形、翻边、胀形、缩口、校平与整形的定义和其变形程度的表示方法,熟悉它们的应力应变状态和单位压力的计算方法;了解它们的工艺方法。 |
重点 难点 | 重点:局部成形、翻边、胀形、缩口、校平与整形的变形程度的表示方法和胀形的几种工艺方法及影响平均缩口系数的各种因素 难点:翻边及缩口的应力应变状态。 |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1. 局部成形的定义及极限变形程度及成形力的计算 2. 翻边的定义及种类及圆孔翻边及其他形式翻边 3. 缩口的定义及应力应变状态及变形程度 4. 缩口后材料厚度的变化及坯尺寸和缩口力的计算 5. 校平与整形的定义和力的计算
教学方法:结合理论教学,在讲授完每一节内容后安排局部时间进行师生互动,主要是缩口的定义及应力应变状态及变形程度 教学手段: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在讲授本章的难点后安排课堂课堂讨论:圆孔翻边及其他形式翻边 学时分配:
|
章思考题 | 1. 局部成形的极限变形程度是什么? 2. 缩口的应力应变状态及变形程度如何表示? 3. 影响平均缩口系数的因素有哪些?
|
主要 参考 资料 | 1.肖景容主编. 冲压工艺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2. 王孝培主编.冲压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1 3. S.A.Elenev.PRESSWORKING[M].MOSCOW: MIR PUBLISHERS,1983 |
备注 |
第 1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冲压工艺特点 第二节 冲压工艺的根本工序 |
教学目的 和要求 | 了解冲压工艺的定义及优缺点;通过冲压工艺根本工序的介绍,对冲压工艺的根本工序有大概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根底。
|
重点 难点 | 重点是冲压工艺特点和冲压工艺的两大根本工序 |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 教学内容: 1. 冲压的定义 2. 冲压的用途 3. 冲压的加工范围 4. 冲压的优缺点 5. 冲压工艺的两大根本工序:别离工序、成形工序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 板书、采用冲压零件的实样,使讲课更直观,课堂提问,同学答复 师生互动: 在绪论这一章,讲授时主要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国民经济的开展现状、开展趋势及平时的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介绍本课程的重要性和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时间分配: 1学时 冲压的定义 冲压的用途 冲压的加工范围 冲压的优缺点 1学时 冲压工艺的两大根本工序:别离工序、成形工序 板书设计: 黑板左侧为题目,右侧为图例,中间为文字表达和推导 |
作业布置 | 冲压工艺有什么的优缺点?
|
主要参 考资料 | 1.肖景容主编. 冲压工艺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2. 王孝培主编.冲压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1 3. S.A.Elenev.PRESSWORKING[M].MOSCOW: MIR PUBLISHERS,1983 |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
教案〔课时备课〕
第 2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 第三节 冲压常用材料 第二章 冲裁工艺 第一节 冲裁变形过程及冲裁断面分析 第二节 冲裁间隙 |
教学目的 和要求 | 了解冲压常用材料的种类,掌握选用材料的依据,知道冲裁变形过程的三个阶段,掌握冲裁断面存在四个区域以及四个区域的特点;冲裁间隙为何是冲压重要工艺参数的四个方面原因
|
重点 难点 | 重点是选用材料的依据、冲裁断面四个区域以及四个区域的特点 难点是掌握选用材料的依据
|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 教学内容: 1. 冲压常用材料 2. 冲裁变形过程及冲裁断面分析 3. 冲裁间隙对冲压工艺的四个影响 4. 冲裁间隙值确实定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 板书、课堂提问,同学答复 师生互动 出思考题 5. 时间分配 1学时 冲压常用材料、冲裁变形过程及冲裁断面分析 1学时 冲裁变形过程及冲裁断面分析、冲裁间隙值确实定 板书设计 黑板左侧为题目,右侧为图例,中间为文字表达和推导 |
作业布置 | 冲裁件的冲裁断面存在几个区域以及各个区域的特点? 为何说冲裁间隙是冲压的重要工艺参数?
|
主要参 考资料 | 1.肖景容主编. 冲压工艺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2. 王孝培主编.冲压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1 3. S.A.Elenev.PRESSWORKING[M].MOSCOW: MIR PUBLISHERS,1983 |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
教案〔课时备课〕
第 3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 第三节 冲裁凸、凹模刃口尺寸计算〔原那么〕 |
教学目的 和要求 | 掌握冲裁凸、凹模刃口尺寸计算原那么
|
重点 难点 | 重点冲裁凸、凹模刃口尺寸计算原那么
|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 教学内容: 1. 冲裁凸、凹模刃口尺寸计算原那么 2. 冲裁凸、凹模刃口尺寸方法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 板书、课堂提问,同学答复 师生互动 出思考题 思考题:1.冲裁凸、凹模刃口尺寸计算的原那么是什么? 时间分配 2学时 冲裁凸、凹模刃口尺寸计算原那么 板书设计 黑板左侧为题目,右侧为图例,中间为文字表达和推导 |
作业布置 | |
主要参 考资料 | 1.肖景容主编. 冲压工艺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2. 王孝培主编.冲压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1 3. .Elenev.PRESSWORKING[M].MOSCOW: MIR PUBLISHERS,1983 |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
教案〔课时备课〕
第 4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 第三节 冲裁凸、凹模刃口尺寸计算〔方法〕 |
教学目的 和要求 | 掌握冲裁凸、凹模刃口尺寸计算的两种方法 |
重点 难点 | 重点是掌握冲裁凸、凹模刃口尺寸计算的两种方法 难点是复杂零件冲裁凸、凹模刃口尺寸计算方法
|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 教学内容: 1. 冲裁凸、凹模刃口尺寸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 板书、课堂提问,同学答复 师生互动 出思考题 思考题:冲裁凸、凹模刃口尺寸计算方法有几种? 时间分配 2学时 冲裁凸、凹模刃口尺寸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黑板左侧为题目,右侧为图例,中间为文字表达和推导 |
作业布置 | 冲裁零件冲裁凸、凹模刃口尺寸计算 |
主要参 考资料 | 1.肖景容主编. 冲压工艺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2. 王孝培主编.冲压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1 3. S.A.Elenev.PRESSWORKING[M].MOSCOW: MIR PUBLISHERS,1983 |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
教案〔课时备课〕
第 5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 第五节 冲裁件的工艺性 |
教学目的 和要求 | 掌握冲裁件的工艺性, |
重点 难点 | 难点是掌握冲裁件的工艺性 |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 教学内容: 1. 冲裁件的工艺性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 板书、课堂提问,同学答复 师生互动 出思考题 思考题: 分析典型零件冲裁件的工艺性 时间分配 2学时 冲裁件的工艺性 板书设计 黑板左侧为题目,右侧为图例,中间为文字表达和推导 |
作业布置 | 分析典型零件冲裁件的工艺性 |
主要参 考资料 | 1.肖景容主编. 冲压工艺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2. 王孝培主编.冲压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1 3. S.A.Elenev.PRESSWORKING[M].MOSCOW: MIR PUBLISHERS,1983 |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
教案〔课时备课〕
第 6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 第六节 排样和搭边 |
教学目的 和要求 | 掌握掌排样和搭边的定义、排样的三种类型、搭边的作用 |
重点 难点 | 难点是掌握排样方法和计算 |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 教学内容: 1.排样和搭边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 板书、课堂提问,同学答复 师生互动 出思考题 思考题:1.搭边的作用是什么? 时间分配 2学时 排样和搭边 板书设计 黑板左侧为题目,右侧为图例,中间为文字表达和推导 |
作业布置 | |
主要参 考资料 | 1.肖景容主编. 冲压工艺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2. 王孝培主编.冲压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1 3. S.A.Elenev.PRESSWORKING[M].MOSCOW: MIR PUBLISHERS,1983 |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
教案〔课时备课〕
第 7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 第七节 冲裁力、卸料力、推件力、顶件力计算,减少冲裁力的方法 |
教学目的 和要求 | 掌握冲裁力、卸料力、推件力、顶件力的定义及计算方法,掌握减少冲裁力的方法。 |
重点 难点 | 重点是掌握冲裁力、卸料力、推件力、顶件力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 教学内容: 1. 冲裁力、卸料力、推件力、顶件力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减少冲裁力的方法
教学方法 课堂讨论 教学手段 板书、课堂提问,同学答复 师生互动 出思考题 思考题:如何减少冲裁力的方法? 3. 时间分配 1学时 冲裁力、卸料力、推件力、顶件力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1学时 减少冲裁力的方法 板书设计 黑板左侧为题目,右侧为图例,中间为文字表达和推导 |
作业布置 | |
主要参 考资料 | 1.肖景容主编. 冲压工艺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2. 王孝培主编.冲压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1 3. S.A.Elenev.PRESSWORKING[M].MOSCOW: MIR PUBLISHERS,1983 |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
教案〔课时备课〕
第 8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 第八节 模具压力中心计算 |
教学目的 和要求 | 掌握模具压力中心计算的概念及模具压力中心的计算方法 |
重点 难点 | 重点是掌握模具压力中心计算的概念及模具压力中心的计算方法
|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 教学内容: 1. 模具压力中心计算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 板书、课堂提问,同学答复 师生互动 出思考题 思考题:针对具体零件,模具压力中心如何计算? 时间分配 2学时 模具压力中心计算 板书设计 黑板左侧为题目,右侧为图例,中间为文字表达和推导 |
作业布置 | 冲裁零件的模具压力中心计算
|
主要参 考资料 | 1.肖景容主编. 冲压工艺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2. 王孝培主编.冲压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1 3. S.A.Elenev.PRESSWORKING[M].MOSCOW: MIR PUBLISHERS,1983 |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
教案〔课时备课〕
第 9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 第九节 提高冲裁件精度方法〔1〕 |
教学目的 和要求 | 掌握提高冲裁件精度的三种方法及精密冲裁与普通冲裁的区别 |
重点 难点 | 重点和难点是精密冲裁与普通冲裁的区别 |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 教学内容: 1. 精密冲裁工艺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 板书、课堂提问,同学答复 师生互动 出思考题 思考题:精密冲裁与普通冲裁的区别在哪几个方面? 时间分配 2学时 精密冲裁工艺 板书设计 黑板左侧为题目,右侧为图例,中间为文字表达和推导 |
作业布置 | |
主要参 考资料 | 1.肖景容主编. 冲压工艺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2. 王孝培主编.冲压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1 3. S.A.Elenev.PRESSWORKING[M].MOSCOW: MIR PUBLISHERS,1983 |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
教案〔课时备课〕
第 10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 第九节 提高冲裁件精度方法〔2〕 |
教学目的 和要求 | 了解半精冲的四种工艺方法,了解整修的两种形式,了解冲裁模具的分类方法。 |
重点 难点 | 重点是掌握半精冲的四种工艺方法 |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 教学内容: 1.半精冲工艺、整修工艺
教学方法 课堂讨论 教学手段 板书、课堂提问,同学答复 师生互动 出思考题 思考题:半精冲工艺有哪几种? 时间分配 2学时 半精冲工艺 整修工艺 板书设计 黑板左侧为题目,右侧为图例,中间为文字表达和推导 |
作业布置 | |
主要参 考资料 | 1.肖景容主编. 冲压工艺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2. 王孝培主编.冲压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1 3. S.A.Elenev.PRESSWORKING[M].MOSCOW: MIR PUBLISHERS,1983 |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
教案〔课时备课〕
第 11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 第三章 冲裁模结构及零件设计 第一节 冲裁模分类 第二节 典型冲模结构分析 |
教学目的 和要求 | 了解冲裁模具的分类方法,通过典型冲裁简单模具的结构分析,对冲裁简单模具的结构及特点有了较深的了解,为以后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根底。 |
重点 难点 | 重点是掌握冲裁简单模具的结构及特点 |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 教学内容: 1. 简单模无导向单工序冲裁模 2. 简单模导向单工序冲裁模
教学方法 课堂讨论 教学手段 板书、课堂提问,同学答复 师生互动 出思考题 思考题:冲裁模分类有哪几种? 时间分配 1学时 冲裁模分类 1学时 无导向单工序冲裁模 板书设计 黑板左侧为题目,右侧为图例,中间为文字表达和推导 |
作业布置 | |
主要参 考资料 | 1.肖景容主编. 冲压工艺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2. 王孝培主编.冲压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1 3. S.A.Elenev.PRESSWORKING[M].MOSCOW: MIR PUBLISHERS,1983 |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
教案〔课时备课〕
第 12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 第二节 典型冲模结构分析〔连续模〕 |
教学目的 和要求 | 了解连续模冲裁模具的分类方法的结构分析,为以后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根底。 |
重点 难点 | 重点是掌握连续模的结构及特点 |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 教学内容: 1. 连续模结构分析 固定挡料销和导正销的级进模 侧刃定距的级进模 级进模排样考虑的因素 教学方法 课堂讨论 教学手段 板书、课堂提问,同学答复 师生互动 出思考题 思考题:冲裁模分类有哪几种? 时间分配 2学时 连续模结构 板书设计 黑板左侧为题目,右侧为图例,中间为文字表达和推导 |
作业布置 | |
主要参 考资料 | 1.肖景容主编. 冲压工艺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2. 王孝培主编.冲压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1 3. S.A.Elenev.PRESSWORKING[M].MOSCOW: MIR PUBLISHERS,1983 |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
教案〔课时备课〕
第 13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 第四节 复合模〔1〕 |
教学目的 和要求 | 了解正装复合模及倒装复合模结构特点,比拟简单模、级进模、复合模在七个方面有各自的特点。 |
重点 难点 | 重点是简单模、级进模、复合模在七个方面有何特点 |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 教学内容: 1.复合模 正装复合模 倒装复合模 2.简单模、级进模、复合模比拟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 板书、课堂提问,同学答复 师生互动 出思考题 思考题:正装复合模及倒装复合模各有什么优缺点? 时间分配 1学时 正装复合模 1学时 倒装复合模、简单模、级进模、复合模比拟 板书设计 黑板左侧为题目,右侧为图例,中间为文字表达和推导 |
作业布置 | |
主要参 考资料 | 1.肖景容主编. 冲压工艺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2. 王孝培主编.冲压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1 3. S.A.Elenev.PRESSWORKING[M].MOSCOW: MIR PUBLISHERS,1983 |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
教案〔课时备课〕
第 14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 第四节 复合模〔2〕 |
教学目的 和要求 | 了解典型零件正装复合模及倒装复合模结构设计 |
重点 难点 | 重点是复合模排样、工艺计算、总体结构设计 |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 教学内容: 1.复合模结构设计与计算:正装复合模、倒装复合模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 板书、课堂提问,同学答复 师生互动 出思考题 思考题:正装复合模及倒装复合模设计要点及典型结构组成? 时间分配 1学时 正装复合模结构设计 1学时 倒装复合模结构设计 板书设计 黑板左侧为题目,右侧为图例,中间为文字表达和推导 |
作业布置 | |
主要参 考资料 | 1.肖景容主编. 冲压工艺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2. 王孝培主编.冲压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1 3. S.A.Elenev.PRESSWORKING[M].MOSCOW: MIR PUBLISHERS,1983 |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
教案〔课时备课〕
第 15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 第六节 冲裁模零件设计〔1-工作零件〕 |
教学目的 和要求 | 了解及掌握冲裁模工作的设计要点和设计方法。掌握凸模、凹模结构形式的选择及尺寸的计算。 |
重点 难点 | 重点:冲裁模凸模、凹模结构形式的选择及尺寸的计算。 难点:冲裁模凸模强度的校核。 |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 教学内容: 1. 冲裁模工作零件的设计方法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 板书、课堂提问,同学答复 师生互动 出思考题 思考题:冲裁模凹模刃口有哪几种结构形式?各有什么优缺点? 时间分配 2学时 冲裁模工作零件的设计方法 板书设计 黑板左侧为题目,右侧为图例,中间为文字表达和推导
|
作业布置 | |
主要参 考资料 | 1.肖景容主编. 冲压工艺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2. 王孝培主编.冲压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1 3. S.A.Elenev.PRESSWORKING[M].MOSCOW: MIR PUBLISHERS,1983 |
教案〔课时备课〕
第 16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 第六节 冲裁模零件设计〔2-定位零件〕 |
教学目的 和要求 | 了解及掌握定位零件的设计要点和设计方法。了解各定位零件的形式及使用场合。 |
重点 难点 | 重点:定位零件的设计。 难点:定位零件的形式及使用场合。 |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 教学内容: 1.冲裁模定位零件的设计方法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 板书、课堂提问,同学答复 师生互动 出思考题 思考题:冲裁模定位零件有哪几种结构形式?各有什么优缺点? 时间分配 1学时 冲裁模定位零件的结构形式 1学时 冲裁模定位零件的设计方法 板书设计 黑板左侧为题目,右侧为图例,中间为文字表达和推导
|
作业布置 | |
主要参 考资料 | 1.肖景容主编. 冲压工艺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2. 王孝培主编.冲压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1 3. S.A.Elenev.PRESSWORKING[M].MOSCOW: MIR PUBLISHERS,1983 |
教案〔课时备课〕
第 17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 第六节 冲裁模零件设计〔3-卸料、顶料、推件零件,模架〕 |
教学目的 和要求 | 了解及掌握冲裁模卸料、顶件、推件零件的设计要点和设计方法,了解及掌握冲裁模模架及零件的设计要点和设计方法 |
重点 难点 | 重点是掌握冲裁模卸料、顶件、推件零件的设计要点和设计方法 难点掌握冲裁模卸料、顶件、推件零件的设计要点和设计方法 |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 教学内容: 1. 冲裁模卸料、顶件、推件零件的设计方法 2. 冲裁模模架及零件的设计方法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 板书、课堂提问,同学答复 师生互动 出思考题 思考题:什么是冲裁模、压力机封闭高度?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时间分配 1学时 冲裁模卸料、顶件、推件零件的设计方法 1学时 冲裁模模架及零件的设计方法 板书设计 黑板左侧为题目,右侧为图例,中间为文字表达和推导 |
作业布置 | |
主要参 考资料 | 1.肖景容主编. 冲压工艺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2. 王孝培主编.冲压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1 3. S.A.Elenev.PRESSWORKING[M].MOSCOW: MIR PUBLISHERS,1983 |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
教案〔课时备课〕
第 18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 第六节 冲裁模零件设计〔4-其他零件〕 |
教学目的 和要求 | 了解及掌握冲裁模其他支撑零件的设计要点和设计方法,掌握冲裁模封闭高度、压力机封闭高度之间的关系。 |
重点 难点 | 重点是掌握冲裁模其他支撑零件〔模柄、螺钉、组合形式、弹性元件〕的设计要点和设计方法;冲裁模封闭高度、压力机封闭高度之间的关系。
|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 教学内容: 1. 其他支撑零件的设计要点 2. 冲裁模封闭高度、压力机封闭高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 板书、课堂提问,同学答复 师生互动 出思考题 思考题:如何选用弹簧? 时间分配 1学时 模柄、螺钉、组合形式,弹性元件设计 1学时 冲裁模封闭高度、压力机封闭高度之间的关系 板书设计 黑板左侧为题目,右侧为图例,中间为文字表达和推导 |
作业布置 | |
主要参 考资料 | 1.肖景容主编. 冲压工艺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2. 王孝培主编.冲压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1 3. S.A.Elenev.PRESSWORKING[M].MOSCOW: MIR PUBLISHERS,1983 |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
教案〔课时备课〕
第 19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 第四章 弯曲 第一节 弯曲变形过程及变形特点 |
教学目的 和要求 | 了解弯曲变形区的变化规律,弯曲变形的三个阶段,掌握自由弯曲的应力应变状态;了解弯曲时应力分析与弯矩的理论计算方法。 |
重点 难点 | 重点:弯曲变形的三个阶段 难点:自由弯曲的应力应变状态。 |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 教学内容: 1. 弯曲变形区的变化规律 2. 弯曲变形区切向应力分布 3. 自由弯曲的应力应变状态 4. 弯曲变形区切向应变分布和计算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 板书、课堂提问,同学答复 师生互动 出思考题 思考题:1.弯曲变形分几个阶段? 2.自由弯曲的应力应变状态如何? 时间分配 1学时 弯曲变形区的变化规律 弯曲变形区切向应力分布 1学时 自由弯曲的应力应变状态 弯曲变形区切向应变分布和计算 板书设计 黑板左侧为题目,右侧为图例,中间为文字表达和推导 |
作业布置 | |
主要参 考资料 | 1.肖景容主编. 冲压工艺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2. 王孝培主编.冲压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1 3. S.A.Elenev.PRESSWORKING[M].MOSCOW: MIR PUBLISHERS,1983 |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
教案〔课时备课〕
第 20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 第四章 弯曲 第二节最小弯曲半径 第三节回弹 |
教学目的 和要求 | 了解最小弯曲半径和弹复的根本概念;掌握影响最小弯曲半径和弯曲弹复的各种因素。 |
重点 难点 | 重点:最小弯曲半径和弯曲弹复的各种因素
|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 教学内容: 1.最小弯曲半径 2.弯曲弹复的各种因素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 板书、课堂提问,同学答复 师生互动 出思考题 思考题:1. 最小弯曲半径如何确定? 2.如何减少弯曲弹复? 时间分配 1学时 最小弯曲半径 1学时 影响弯曲弹复的各种因素
板书设计 黑板左侧为题目,右侧为图例,中间为文字表达和推导 |
作业布置 | |
主要参 考资料 | 1.肖景容主编. 冲压工艺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2. 王孝培主编.冲压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1 3. S.A.Elenev.PRESSWORKING[M].MOSCOW: MIR PUBLISHERS,1983 |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
教案〔课时备课〕
第 21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 第四节 弯曲件展开长度计算 第五节 弯曲力计算 第六节工艺性分析和工序安排 |
教学目的 和要求 | 掌握弯曲力的计算方法,了解弯曲件展开长度计算的原那么及方法;掌握工艺性分析和工序安排方法 |
重点 难点 | 重点是弯曲件展开长度计算的原那么 难点是弯曲件展开长度理论计算法,工艺性分析和工序安排方法
|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 教学内容: 1. U形件弯曲力的理论计算方法 2. 弯曲力的经验公式计算法 3. 弯曲件展开长度计算原那么 4. 弯曲件展开长度理论算计法 5. 弯曲件展开长度经验公式计算法 6. 工艺性分析和工序安排方法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 板书、课堂提问,同学答复 师生互动 出思考题 思考题:弯曲件展开长度计算的原那么是什么? 时间分配 1学时 U形件弯曲力的理论计算方法 弯曲力的经验公式计算法 弯曲件展开长度计算原那么 弯曲件展开长度理论计算法 弯曲件展开长度经验公式计算法 1学时 工艺性分析和工序安排方法 板书设计 黑板左侧为题目,右侧为图例,中间为文字表达和推导 |
作业布置 | |
主要参 考资料 | 1.肖景容主编. 冲压工艺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2. 王孝培主编.冲压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1 3. S.A.Elenev.PRESSWORKING[M].MOSCOW: MIR PUBLISHERS,1983 |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
教案〔课时备课〕
第 22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 第七节弯曲模工作局部尺寸计算及弯曲模结构介绍 |
教学目的 和要求 | 了解弯曲模工作局部尺寸计算原那么和方法。通过对几副典型弯曲模进行结构分析,使学生对弯曲模的结构、特点及动作原理有了较深的了解,为以后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根底。 |
重点 难点 | 重点:弯曲模工作局部尺寸计算 难点:弯曲模工作局部尺寸计算各种方法。圆形件弯曲模的结构分析
|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 教学内容: 1. 凸凹模间隙 2. 凸凹模宽度尺寸计算 3. 凸凹模圆角半径及弯曲凹模深度 4. V形件弯曲模 5. U形件弯曲模 6. Z形件弯曲模 7. 帽罩形弯曲模 8. 圆形件弯曲模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板书、课堂提问,同学答复 师生互动:出思考题 思考题:凸凹模间隙的作用? 几副圆形件弯曲模的动作原理是什么? 时间分配: 1学时 凸凹模间隙,凸凹模宽度尺寸计算 1学时 弯曲模结构介绍 板书设计:黑板左侧为题目,右侧为图例,中间为文字表达和推导 |
作业布置 | |
主要参 考资料 | 1.肖景容主编. 冲压工艺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2. 王孝培主编.冲压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1 3. S.A.Elenev.PRESSWORKING[M].MOSCOW: MIR PUBLISHERS,1983 |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
教案〔课时备课〕
第 23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 第五章 拉深 第一节 拉深定义、应用及分类 及 拉深变形过程分析 |
教学目的 和要求 | 了解拉深定义、应用及分类;掌握圆筒形件拉深某一瞬间五个区域的应力、应变状态,拉深变形的特点和用途; |
重点 难点 | 重点:拉深变形过程分析 难点:圆筒形件拉深某一瞬间五个区域的应力、应变状态
|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 教学内容: 1. 拉深定义、应用及分类 2. 拉深时金属流动过程 3. 拉深过程中的应力、应变状态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板书、课堂提问,同学答复 师生互动:出思考题 思考题:圆筒形件拉深某一瞬间五个区域的应力、应变状态如何? 时间分配: 1学时 拉深定义、应用及分类 拉深时金属流动过程 1学时 拉深过程中的应力、应变状态 板书设计:黑板左侧为题目,右侧为图例,中间为文字表达和推导 |
作业布置 | |
主要参 考资料 | 1.肖景容主编. 冲压工艺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2. 王孝培主编.冲压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1 3. S.A.Elenev.PRESSWORKING[M].MOSCOW: MIR PUBLISHERS,1983 |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
教案〔课时备课〕
第 24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 第二节 拉深毛坯尺寸计箅 第三节 拉深系数及影响因素
|
教学目的 和要求 | 掌握拉深系数的概念和影响拉深系数的因素;了解拉深毛坯尺寸的计箅原那么及方法法。 |
重点 难点 | 重点:拉深系数及影响因素 |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 教学内容: 1. 拉深系数的概念 2. 影响拉深系数的因素 3. 拉深毛坯尺寸的计箅原那么 4. 修边余量确实定 5. 毛坯尺寸的计箅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板书、课堂提问,同学答复 师生互动:出思考题 思考题:影响拉深系数的因素有哪些? 时间分配: 1学时 拉深系数的概念 影响拉深系数的因素 拉深毛坯尺寸的计箅原那么 1学时 修边余量确实定 毛坯尺寸的计箅方法 板书设计:黑板左侧为题目,右侧为图例,中间为文字表达和推导 |
作业布置 | |
主要参 考资料 | 1.肖景容主编. 冲压工艺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2. 王孝培主编.冲压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1 3. S.A.Elenev.PRESSWORKING[M].MOSCOW: MIR PUBLISHERS,1983 |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
教案〔课时备课〕
第 25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 第四节 圆筒件的拉深次数及工序尺寸确定 |
教学目的 和要求 | 了解无凸缘圆筒形件拉深次数计算方法,掌握有凸缘圆筒形件拉深特点及有凸缘圆筒形件工艺确定原削;熟悉有凸缘圆筒形件类型,了解有凸缘圆筒形件拉深工艺计算步步骤。 |
重点 难点 | 重点:有凸缘圆筒形件拉深特点 难点:有凸缘圆筒形件工艺确定原削
|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 教学内容: 1. 无凸缘圆筒形件拉深次数计算及半成品尺寸确定 2. 有凸缘圆筒形件拉深特点及拉深系数 3. 有凸缘圆筒形件类型 4. 有凸缘圆筒形件工艺确定原削 5. 有凸缘圆筒形件拉深工艺计算步步骤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板书、课堂提问,同学答复 师生互动:出思考题 思考题:有凸缘圆筒形件的拉深有什么特点? 时间分配: 1学时 无凸缘圆筒形件拉深次数计算 无凸缘圆筒形件半成品尺寸确定 有凸缘圆筒形件拉深特点 1学时 有凸缘圆筒形件拉深系数 有凸缘圆筒形件类型 有凸缘圆筒形件工艺确定原削 凸缘圆筒形件拉深工艺计算步步骤 板书设计:黑板左侧为题目,右侧为图例,中间为文字表达和推导 |
作业布置 | |
主要参 考资料 | 1.肖景容主编. 冲压工艺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2. 王孝培主编.冲压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1 3. S.A.Elenev.PRESSWORKING[M].MOSCOW: MIR PUBLISHERS,1983 |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
教案〔课时备课〕
第 26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 第五节 压边装置和压边力计箅 第六节 拉深工艺性 |
教学目的 和要求 | 熟悉各种压边装置,了解压边力的计箅方法。掌握拉深工艺性分析过程。 |
重点 难点 | 重点:压边装置和压边力计箅; 难点:掌握拉深工艺性分析过程 |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 教学内容: 1. 压边装置类型及压边力的计箅方法 2. 拉深工艺性分析过程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板书、课堂提问,同学答复 师生互动:出思考题 思考题:影响拉深系数的因素有哪些? 时间分配: 1学时 压边装置类型及压边力的计箅方法 1学时 拉深工艺性分析 板书设计:黑板左侧为题目,右侧为图例,中间为文字表达和推导 |
作业布置 | |
主要参 考资料 | 1.肖景容主编. 冲压工艺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2. 王孝培主编.冲压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1 3. S.A.Elenev.PRESSWORKING[M].MOSCOW: MIR PUBLISHERS,1983 |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
教案〔课时备课〕
第 27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 第七节 拉深模介绍 |
教学目的 和要求 | 了解拉深模工作局部尺寸确定的方法,掌握各种典型的拉深模结构、动作原理及特点。 |
重点 难点 | 重点:拉深模的结构及特点 难点:矩形件拉深的特点及矩形件初次拉深的极限变形程度 |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 教学内容: 1. 拉深模的凸凹模间隙 2. 凸、凹模工作局部尺寸确实定 3. 凸、凹模圆角半径确实定 4. 拉深模介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板书、课堂提问,同学答复 师生互动:出思考题 思考题:拉深模的结构与冲裁模有何不同? 时间分配: 1学时 拉深模的凸凹模间隙 凸、凹模工作局部尺寸确实定 凸、凹模圆角半径确实定 1学时 拉深模介绍 板书设计:黑板左侧为题目,右侧为图例,中间为文字表达和推导 |
作业布置 | |
主要参 考资料 | 1.肖景容主编. 冲压工艺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2. 王孝培主编.冲压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1 3. S.A.Elenev.PRESSWORKING[M].MOSCOW: MIR PUBLISHERS,1983 |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
教案〔课时备课〕
第 28次课 2 学时
课目、课题 | 第六章 其他冲压技术 |
教学目的 和要求 | 了解局部成形、翻边、胀形的定义和其变形程度的表示方法,熟悉局部成形、翻边、胀形的单位压力计算; 掌握翻边的应力应变状态。了解胀形的几种工艺方法。 |
重点 难点 | 重点:局部成形、翻边、胀形的变形程度的表示方法和胀形的几种工艺方法 难点:翻边的应力应变状态 |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师生互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
| 教学内容: 1. 局部成形的定义及极限变形程度 2. 局部成形力的计算 3. 翻边的定义及种类 4. 圆孔翻边及其他形式翻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板书、课堂提问,同学答复 师生互动:出思考题 思考题:翻边的应力应变状态如何? 时间分配: 1学时 局部成形的定义及极限变形程度 局部成形力的计算 翻边的定义及种类 1学时 圆孔翻边及其他形式翻边 板书设计:黑板左侧为题目,右侧为图例,中间为文字表达和推导 |
作业布置 | |
主要参 考资料 | 1.肖景容主编. 冲压工艺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2. 王孝培主编.冲压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1 3. S.A.Elenev.PRESSWORKING[M].MOSCOW: MIR PUBLISHERS,1983 |
课后自我 总结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