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课型,大多数数学教师都能把握复习课教学的具体要求:一是要把零碎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二是要通过查缺补漏,巩固所学知识;三是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的提升。但在具体实践中,一些数学教师却对复习课研究得较少,以致安排的复习内容不够合理。当前复习课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重知识重现,轻知识梳理。学生缺少亲身梳理、自主建构知识框架的过程,也就缺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第二,重错例讲评,轻错例反思。课堂教学停留在简单的机械操练水平,缺少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缺少获得正确结果的反思过程,即使听了也忘得快。第三,重习题数量,轻习题层次。练习缺少针对性、层次性,是旧知识的简单再现,缺少学生思维提升的空间,造成不少学生对复习的产生厌倦。
近年来,笔者对复习课教学进行了一些研究与探索,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解决复习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在“理”中加强知识联系;在“辩”中形成反思习惯;在“变”中提升思维能力。
一、在“理”中加强知识联系(一)设计中,亲历“理”
小学数学复习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计算法则、规律性知识能够系统掌握。因而,复习课要以“促进学生知识系统化”为主,安排各个教学环节。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将日常所学的散乱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片,在脑中建构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小学数学复习教学之前,教师可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张知识框架图,让学生明晰学过哪些知识点。学生在设计知识框架图时,教师要求学生围绕三点进行思考:一是“理”什么?请学生回顾本单元学过的所有知识点。二是怎么“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此为依据设计一个知识框架,不限形式,既可以是表格式,也可以是集合图式。三是为什么这么“理”?让学生阐述如此设计、整理知识框架图的理由。
(二)交流中完善“理”
在课前自主整理完成后,教师以小组展示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所设计的知识框架图,并让学生阐述
自己梳理框架图的想法。期间,展示者可与其他同学或教师交流,让其他同学评价,比一比哪一小组整理得既科学美观,又富有创意。这样,先由学生自己对相关知识进行初步整理,再通过师生间交流:怎样“理”得更好?这样便能有效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结构,使其建立整体性的认知框架。
二、在“辩”中形成反思习惯(一)自我反思,课前“辩”
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既是反思、分析的一种途径,又是学生纠正认知错误最重要的步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解错题”“不会题”,往往是认知结构的断链处,它影响着学生的后面的学习。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出自己思路被卡的情况及原因,从中得到经验和体会,养成及时反思的好习惯。
复习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练习和考试中自己出错的题目,从四部分进行错例分析,自己“辩”:错在哪?为什么错?怎样改?以后要注意什么?学生课前自己先逐层剖析错题产生的原因,总结纠错的方法,有针对性地找到自己的知识缺漏,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学生还可以做“错例分析本”,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错例的摘录、分析、解答,以便在复习时能很快发现错题的正确解法。一位学生的错例分析如下。
错题:一盒牛奶的容积是500(升)。
错在哪,为什么错:我在写的时候不经意间把500毫升写成了500升。虽然把“毫升”写成了“升”看起来只是发生了小小的变化,但是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那实在是太离谱了,我家的一桶油才1升,1盒牛奶的体积比它小才对,怎么可能还会是一桶油的500倍呢?
以后要注意什么:填写合适的单位,要学会将所填的数据联系自己熟悉的生活实际加以对比。
(二)深度反思,课中“辩”
复习时,教师要精选学生已收集的有代表性的错例,有意识地把易于混淆的概念、容易错解的题目抛给学生,引发学生思考、辩论。学生围绕一个问题或一道题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思考、充分证明,不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们还体验着参与辩论的快乐,享受着数学思考带来的乐趣。这样的“辩”,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深度反思,这样的学习方式是活跃的、学习过程是深刻的、复习效果是有效的。
作者简介:陈美玲(1976—),女,汉族,台南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摘要:文章指出当前复习课教学存在的三大问题:重知识重现,轻知识梳理;重错例讲评,轻错例反思;重习题数
量,轻习题层次。提出小学数学复习教学的“三对策”:一是在“理”中加强知识联系,二是在“辩”中形成反思习惯,三是在“变”中提升思维能力。关键词:数学复习课;知识联系;反思习惯;思维能力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1(2018)04-0249-02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策略
陈美玲
(厦门
市群惠小学,福建厦门,361001)
(
上接第248页)
更多的是他那成竹在胸、深谋远虑的稳重。武松的“无畏”是快意恩仇、艺高人胆大的江湖豪情。猴王的“无畏”则源于他的顽劣,在于他的睥睨天下。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这些描写片段,让学生揣摩人物的内心,进行续写练习,用语言推动情节发展,从而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中心。通过掌握此类学习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中心,在一次次同类文章的学习中,比较方法还可以帮助学生敲开文学宝库的大门,享受着阅读的乐趣。
三、比较写法,了解作者的想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潘新和先生提出了一个观点:写作能力的培养才是语文教育的根本,应该以写作为本位来规划语文教学。他认为在语文教学中,阅读的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提高语言表达素养、写作素养的手段[3]。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比较阅读法,去揣摩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去理解应该怎样写才能使表达更清楚、更明白、更引人入胜,然后将自己学习到一些知识应用在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写作能力。
比如,《木笛》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准确、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还要比较对话描写、外貌描写,使学生在比较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人物描写的目的是为表现人物
特点、为表现中心思想服务。原文中,大师与朱丹的对话没有任何的提示语,在这段对话的学习中,教师要设计提示语言让学生们与原作比较,结果发现,提示语及人物的语言描写,不一定越多越好、越具体越好,如果能够达到同样的表达效果,语言越简洁越好。
总而言之,阅读是内化的、吸收的,写作是外显的、表达的,而比较阅读不仅是架设在二者之间的一座坚实桥梁,而且是通向理想彼岸的一条捷径。比较阅读法,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语言形式,理解文字内涵,最终掌握阅读和写作间的通道。它由点到线的进步,有助于学生理解重点、难点;由点到面的扩展,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鉴赏能力。只要语文老师强化学生的比较阅读意识,引导学生习得比较阅读方法,积极鼓励学生自觉运用于课堂内外的阅读之中,那么,学生就能品阅读之“乐”,形语文之“魂”,享终生之“益”!参考文献:
[1]刘艳.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2]吴继缘.基于电子书包的文言文比较阅读教学模式探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6(3):48-50.
[3]张海燕.在阅读时比较,在比较中阅读:例谈比较阅读法在阅读教学
中的运用[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2016(5):60-62.
(三)专题反思,定期“辩”
把学生的错例当作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指导学生进行错例分析。每学期都要举行二至三次专题式错例分析交流会,通过互换、展示的方式进行交流。由此,通过分析错例让学生进行反思,增强学生的反思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在“变”中提升思维能力
复习课的目的主要有两项:一是使学生建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二是使学生对知识有新的认识、总结。另外,在小学数学复习教学过程中,为了使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得到有效的发展,所选的复习题要有层次性,由浅入深。在具体教学中,还要适当“变”复习内容,选取一些有思维难度的习题进行延伸训练,或者为学生创设自主交流的平台,使其尝试编题,这些都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变通思路,发散思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1]”。因此,在复习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典型性的习题供学生选做,开展“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活动,由此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分析问题,培养其发散性思维能力。
(二)变式编题,拓展思维
改变以往“习题一统天下”“教师一言堂”的状况,通过学生自由编题、看算式编题的形式提升学生复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复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编题时,是否提出合理的思路、做出大胆的假设、进行广泛的交流等。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一课,如何展现练习的层次,又让学生学有兴趣?教师在巩固练习环节,出示的例题均来自学生自由设计的题目,如①我的叔叔是个送水工人,这天他要送出60桶水,上午送出全部的35,叔叔下午送出几桶水?②今年“五·一”
期间,我买了一副眼镜,促销打八折后是400元,买这样一副眼镜便宜多少元?③我们家今年一月份的水电费是150元,二月份比一月份节省了15我们家两个月的水电费一共
是多少元?④妈妈带了50元去市场买菜,买蔬菜用了35元,
买肉用了310
,妈妈还剩多少元?……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
实际来编题,经历了收集信息与数据的过程,经历了组织与梳理的过程,所编题目类型不但覆盖了各种类型,而且有些还超出了老师的思考。学生自己编题,使其异常活跃地参与解答和总结,开阔知识视野和思维水平。学生说:“通过我们自己编的不同题目,我们看到了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解题规律和相互联系,我们觉得这些题简单多了。”
总之,教师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和思考小学数学复习教学,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密切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理”“辩”“变”等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加强知识联系、形成反思习惯、提升思维能力。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