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心理学
有两种偏向。其一是心理学偏向的定义,例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将社会心理学定义为“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他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另一是社会学偏向的定义,例如,美国早期社会学家艾尔乌德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2. 社会行为
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人的反应和反应系统,它包括个人行为(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以及行为)、个人在群体或集群中的行为(例如从众、社会促进、社会懈怠等),以及群体或集群行为(例如群体决策、时尚、恐慌等)。
3. 社会心理
联结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与作用的心理活动。
二、简答
简述社会心理学的分析水平/解释水平。
第二章 自我
一、名词解释
1.自我(self):“自我”本质上是一种根植于生理实体以及特定社会文化脉络的心理现实,它是个体在以符号为中介与他人及社会环境进行互动,并籍此习得社会生活模式的参与过程中发展出来的。
2. 聚光灯效应(spotlight effect):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
3. 被洞悉错觉(illusion of transparency):由于过高的估计别人对自己的洞悉水平而产生的被他人“看透”的错误知觉。
4. 虚假共识性效应(false consensus effect):在观点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
5. 虚假独特性效应(false uniqueness effect):在能力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自己的才智与品德。
6. 自我概念(self-concept):自我的容,亦即我们对于自己所抱持的各项信念,包括自己的个性或特质。
7. 自我察觉(self-awareness):以自我为思考对象的心理历程,包括思考判断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己的情绪状态,以及行动的原因等。也就是以“自我”为思考对象的行为。
8. 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时,我们会对他进行快速的加工和很好的回忆。
9. 自尊(self-esteem):个体对自己本质是好是坏的主观评价。
10. 自我评价(self-assessment)的动机:希望拥有正确的自我感知,以减少对自己能力或个人特征的不确定性。
11. 自我证实(self-verification)动机:试图在自我知觉之间以及自我知觉与即将获得的信息之间寻求一致性的现象。
12. 自我增强/自我抬升(self-enhancement):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13. 自我呈现 (self-presentation)即是指在感知他人对自己印象的基础上,个体为获得他人对自己理想的印象而采取积极行动表现自己的过程。
14.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个体对现实特性目标所需要的组织和执行行为的能力的信念,或者说,是个体对自己在特性领域的能力或有效性的信念。
15. 自我设障(self-handicapping):为了维护或提高自尊,做出对成功不利的行为或言辞,给自己的成功预先设置障碍,以便在遭遇失败时能够进行自我保护。例如,比如,临近考试了,有些学生不是努力学习而是四处游玩,或者说自己身体不舒服。
16.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为力,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
17. 过度合理化效应(overjustification effect):对原本有在兴趣的行为给予外在酬赏,反而降低了在兴趣。
二、简答
(一)简述自我的适应功能。(1. 自我调节; 2. 信息加工过滤器; 3. 理解他人的心理; 4. 认同过程)
(二)简述有助于促进自我认知的途径。(1. 自我觉知;2. 人际交往与沟通,他人反馈性评价在其间起重要作用;3. 社会比较)。
(三)简述常见的自我动机。(1.自我评价;2. 自我证实;3. 自我抬升)
(四)简述印象整饰的正负两面性。
印象整饰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运用的目的。其正面意义在于,成功的印象整饰可以用来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使人们之间的交往和互动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成功的印象整饰还能够调节与润滑人际关系;其负面意义在于,由于印象整饰直接涉及对他人印象的控制,因此,既有人运用这一手段虚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真实身份,也有人利用相应的技巧为自己牟利。
三、论述
1. 请基于“乔哈里窗”(Johari Window)理论谈一谈人际交往与沟通对自我认知的促进作用。
2. 请谈一谈塞利格曼效应对你人生的启示。
第三章 社会认知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 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 社会印象(social impression):人们通过与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3. 印象形成(impression formation)我们对他人做出判断的过程。
4. 中心特性(Central trait):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有些特性常常更有分量,并能改变整个印象,这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特性便被称为中心特性。
5. 负向效果(黑票作用):负面特性的权重往往要比正面特性的权重高。
6. 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7. 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
8. 晕轮效应(halo effect):当知觉者对某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印象后,他就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在其他方面也具有良好的特征。相反则成为扫帚星效应(forked-tail effect)。
9. 投射效应(projection effect):亦叫假定相似性,即人们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是相同的。
10. 宽大效应(leniency effect):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往往是积极性的评价多于消极性的评价的现象。
11. 刻板印象(stereotype):对某一类人或事所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12. 对比效应(contrast Effect):当人们将某一认知对象与同它类似但不如它好(或者不如它漂亮、不如它高大,等等)的东西相比时,会认为该认知对象实际上比一般东西更好、更漂亮或者更高大。
13.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指决策过程中由于备择方案描述方式(即框架)的改变而导致决策者选择偏好发生改变的现象。
14. 稀释效应(dilution effect):中性的或无关的信息弱化判断或印象的趋势。
15. 易得性直觉(availability heuristic): 人们根据某种信息容易在心里想起来的程度进行判断的方法。那些容易回忆起来的信息比那些不太容易回忆起来的信息更多地被拿来作为我们认知判断的依据。
16. 调整性直觉(adjusted heuristic): 也称锚定启发(anchoring heuristic),即是指人们进行判断时,先抓住某一个锚定点开始,然后逐渐地调整,最终得出一个结论。
17. 后视偏差(hindsight bias):又称“事后诸葛亮效应”,即是指人们在回忆自己的判断时,倾向于认为其判断比实际上更为精确。
18. 归因(attribution):个体为了预测和评价他人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19. 归因或个人倾向归因(internal / dispositional attribution): 将行为归因于个人自身的特征,如人格、品质、动机、情绪、心境、态度、能力、努力等。
20. 外归因或情境归因(external / situational attribution): 将行为归因于外部因素,如他人阻扰、奖惩、运气、工作难易等。
21. 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人们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倾向于高估人格或态度等在特质的重要性,而低估情境因素的影响。
22. 自我服务性归因偏差(self-serving attribution bias):在对自身成败进行归因时,会表现出自我服务性偏差——当我们成功时,倾向于表现出自我提升偏差,将成功归因于部特征;当我们失败时,倾向于表现出自我防卫偏差,将失败归因于外部特征。
二、简答
(一)社会认知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1. 认知者因素。认知者即社会认知的主体,认知者本人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知识和经验、自身的情绪状态以及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都会影响其社会认知。
2. 被认知者因素。被认知者的许多特点,都会影响人们对他的认知和评价,影响人们的印象,例如被认知者的谈吐、服饰、表情、、行为方式等,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突出的线索会特别受到重视。
3. 认知情境。任何认知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这种社会认知情境,可以提供帮助认知者了解被认知者的线索。
4. 生物及遗传因素。
(二)简述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
1、特殊性或区分性distinctiveness):被观察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现这一行为。例如,教师甲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下只批评了A,而没有批评其他学生,那么,这个行为就是区别性高的。
2、一贯性或一致性(英文:consistency):在不同时间点、不同情境中,同一行为人面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否相同? 即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持久。例如,如果在其他的时间和情境下也有同样的行为,那么一贯性高,否则一贯性低。例如,教师甲总是批评学生A,还是只有今天批评A了。
3、共识性(英文:consensus):不同人在面对相同刺激时,行为反应是否与被观察的人行为一样?即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如果每个人面对相似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应,我们说该行为表现出一致性。例如,所有的教师都批评学生A,教师甲也批评了学生A。那么着一行为就是一致性高的。
凯利认为这三个方面信息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根据上述三方面的信息与协变,可以将人的行为归因于行动者、客观刺激物或情境。 如果一名员工完成目前工作的水平,与其他类似的工作相同,即低区分性,而在这项工作中其他员工的水平总是和他的水平十分不同(或低工高),即低一致性,并且他的这一工作绩效无论何时都是稳定的,即高一贯性,则他的管理者或其他任何人在判断他的工作时,都会认为他自己对这一绩效负有主要责任(部归因)。
(三)简述维纳的归因理论。
维纳及其同事在1972年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维纳认为,因-外因方面只是归因判断的一个方面,还应当增加另一个方面,即暂时-稳定方面。这两个方面都是重要的,而且是彼此的。暂时-稳定方面在形成期望、预测未来的成败上至关重要。人们可以把行为归因于许多因素,但无论什么因素大都可以纳入因-外因、暂时-稳定这两个方面的4大类中。
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其他因素,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 1、控制点: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3、可控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积极的归因模式:成功→能力高→自豪、自尊/ 增强对成功的期望→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失败→缺乏努力→疚/ 相对的对成功的高期望→愿意并坚持从事有成就的任务。消极的归因模式:失败→缺乏能力→羞愧、感、沮丧/ 降低对成功的期望→避免或缺乏对有成就任务的坚持性。成功→运气→不在乎/ 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缺乏从事有成就任务的愿望。
第四章 态度
一、名词解释
1. 态度(attitude):个体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部心理倾向。
2. 外显态度(explicit attitudes):我们意识到的并易于报告的态度。
3. 隐态度(implicit attitudes):自然而然的,不受控制的,并往往是无意识的态度。
4. 途径(central route):信息接受者在进行信息加工时的动机和能力都很高,对信息本身很在意,并且进行精细的加工,其态度的改变或形成是其有意识地、认真考虑和整合信息的结果。
5. 边缘途径(peripheral route):信息接受者缺乏信息加工的能力或动机,他们对劝说信息不作精细的认知加工,他们在形成或改变态度时依赖于与劝说信息相配合的“边缘线索”。
6. 睡眠者效应(sleeper effect):即由于时间间隔使人们容易忘记传播的来源,而只保留对容的模糊记忆。具体而言,在刚刚接收完信息时,接收高可信度来源信息的人比接收低可信度来源信息者更容易被说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说服性信息和其来源之间的联结产生了分离,导致高可信度来源的说服效果有了下降、而低可信度来源的说服效果却有了增强。
7. 抗拒理论:人们不喜欢他们行动和思想的自由受到威胁。当他们感到自己的自由受到了威胁,一种不愉快的抗拒心态被激发。
一、简答题
(一)简述态度的功能。(适应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认识或理解功能)
(二)简述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三)简述态度形成的三个阶段及其容。
(四)简述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二、论述题
请简述态度说服的影响因素,并论述其现实意义。
第五章 人际关系:从吸引到亲密
二、名词解释
1. 人际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人与人之间由于积极的认知与情感体验而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的相互趋近倾向。
2.曝光效应(the exposure effect or the mere exposure effect):又称“(简单、单纯)暴露效应”、“(纯粹)接触效应”等,主要是指人们常常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换而言之,只要一再地与某一刺激物接触、靠近,就可能会增加对其的喜欢程度。
3. 外貌辐射效应(radiating effect):人的外貌会影响到人们对其个人以外的周围事物的评价。
4. 增—减效应(gain-loss effect):我们最喜欢那些对我们的喜欢显得不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我们尤其喜欢那些对我们由不喜欢逐渐转变为喜欢的人,即使这种喜欢的总量没有一贯喜欢我们的人的总量大时,也是如此。
5. 投射效应(Projection effect):在人际交往中,认知者在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常常存在以己度人的倾向,即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从而将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
6. 犯错误效应(pratfall effect):能力非凡可以使人富有吸引力,难免犯错误的证据使其吸引力又增加了一层。
6. 表露互惠效应(disclosure reciprocity effect):一个人的自我表露会引发对方的自我表露。我们不仅喜欢那些向我们表露的人,而且也会向我们喜欢的人表露,而且在自我表露之后,我们会更加喜欢这些人。
7. 人际排斥(interpersonal exclusion):人与人之间由于消极的认知与情感体验而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的相互离散倾向。
二、论述题
请论述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并分析其原因。
(1)类似性导致吸引。这是建筑在对称理论基础之上的。这就是说,人们与我们相似,我们为了保持一种对称的关系,就会喜欢他们。类似性对友好关系的影响是十分广泛,而且意义重大。人们都强烈倾向喜欢那些和他们相似的人。
(2)互补性。这是由于双方在气质上,性格上都各有优点和缺点,彼此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满足对方的需要。由此可见,互补性也是形成人们之间良好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3)物理距离的接近。两人间物理距离的增加,必然增加他们可能偶然接触的数量,当这些接触增加时,他们彼此认识,了解以及最终互相喜欢的概率增加了。
(4)交往的频率。因为人们彼此之间交往的次数越多,越容易形成共同的体验,共同的话题和共同的态度。
(5)外貌吸引力在有关外貌引力问题上,我们并不总是以理性的,不管对方的年龄或性别,我们倾向于更喜欢外貌有吸引力的人,不仅我们更喜欢他们,而且,我们对于他们行为的评定也不同。
三、案例分析
X和Y从小青梅竹马,一起长大,两个人的性格各方面都很相似,其两家住的很近经常来往。在家长的催促下,两个人结婚了,之后原本就很平静的感情变得更加波澜不惊,甚至双方都不会为对方而吃醋,觉得很郁闷。试用社会心理学有关人际关系的知识来分析这一案例。
【答案要点】
从案例中给出信息可以初步判定,X与Y的结合主要是以彼此喜欢为基础的,或者说是建立在以喜欢为主要成分的爱情之上的。主要依据有如下几点:
(1) 影响喜欢的一些因素对他们的感情发展起到了相当作用。
(2) 分析爱情与喜欢的主要区别。
1.喜欢与爱情是两种既相互密切关联但又各不相同的情感。喜欢有两个最主要的因素,一是人际吸引的双方有共同的理解,一是喜欢的主体对所喜欢的对象有积极的评价和尊重。而爱情有如下三个最重要的因素:依恋、关怀与奉献、亲密。
2.爱情并不仅仅是加强了的极端的喜欢,而是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包含有突然的无法解释的强烈的感情和共同的亲昵行为。
(3) 根据斯滕伯格(R.J.Sternberg)爱情的基本三角形原理,分析X与Y之间的关系。大体可以确认,X与Y的关系属于喜爱式爱情(主要是亲密,没有激情和承诺,如友谊关系)或伴侣式爱情(有亲密和承诺,没有激情)。
第六章 侵犯与亲社会行为
一、名词解释
1.侵犯行为(Aggression):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且不为社会规所许可的行为,也称“攻击行为”。
2.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3. 宣泄假设(cathartic hypothesis):“宣泄被压抑的情感”,可以帮助重建情绪平衡。
4. 武器效应(Weapon Effect):与犯行为相关的刺激倾向于使侵犯行为得到增强。
5. 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在紧急事件发生的现场,由于旁观者的存在,个体的利他行为受到抑制,受害者得不到帮助。现场的人越多,人们就越倾向于袖手旁观,受害者获得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这种现象违背常理,我们通常会认为在场的人越多,受害者得到帮助的可能性越大。
6. 责任扩散效应(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 减小。
二、简答题
(一)简述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对侵犯行为的反击;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侵犯;本能的表现;由于受挫折而侵犯;基于模仿而侵犯。)
(二)简述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三)试述挫折——侵犯学说的要点。
三、论述题
侵犯行为是人的本能行为吗?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人的侵犯行为?
(1)侵犯行为的理论解释:侵犯的生物观;挫折-侵犯假说;社会学习理论。
(2)对侵犯行为的预防和控制:
宣泄说。即当一个人有了强烈的侵犯性情感,就让他以某种方式把这种情感释放和表达出来,以达到消除其实际的侵犯性行为的目的。如通过参加和观看有关的文体活动,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宣泄到其它方面等。
榜样说。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侵犯行为主要与观察和模仿等习得性经验有关。因此,要控制和预防侵犯行为,应当经常给学习者提供非侵犯性榜样。
惩罚说。对侵犯行为进行惩罚,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侵犯行为。无论是实际上被实施了惩罚或是预先了解到将可能受惩罚,都能使侵犯行为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置换说。指个人由于某种原因受到挫折,但又不能对引起挫折的来源施行攻击,于是便转移攻击目标,寻找替罪羊,来发泄自己的愤怒和侵犯情感。置换虽然可以避免直接侵犯行为,但往往造成对无辜者的伤害。
规说。即利用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化的各种社会道德规来抑制个体的侵犯情感和行为,因此,儿童期道德品行的培养,在预防和消除人类的侵犯行为中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七章 社会影响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在他人作用下,引起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变化的现象。
2. 社会促进(social facilitation):个体在从事某项工作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也称“社会助长”。
3. 社会抑制(social interference):与“社会促进”相反,个体与他人一起活动时,其效率比单独活动时更为低下的现象。
4.社会惰化(social loafing):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的偏少的现象。“社会抑制”与“社会惰化”两现象的区别是:在“社会抑制”现象中,主体本身想干好,动机很高;在“社会惰化”现象中,当事人不想好好干,动机很低。
5. 从众(conformity):在实际存在或想象存在的群体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性,在意见和行为上表现出与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6. 服从(obedience):按照他人命令行动的行为。
7. 依从(compliance):人因接受他人的请求而行动,使其需要得到满足的行为。
8. “登门槛”技术(foot-in-the door technique):先提出较小的要求,然后再提出指向较大目的的要求,以此诱发人们依从的方法。
9. “登门槛”效应(foot-in-the door Effect) :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10. “低球技术”(low ball technique) :先提出一个小的要求,待别人接受后马上提出一个更大的要求。低球技术与“登门槛”效应有些相似,同为两步式渐进策略,但有两个明显的区别。 第一是两步时间联系的区别。登门槛的两步操作中间有时间间隔,而低球技术的两步操作是紧接在一起的,没有较长的时间间隔。第二个区别在于两步要求的性质方面。“登门槛”效应的两步要求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而低球技术的两步要求则是直接相联系的,例如有些推销员往往在推销出低价位商品后,再抓住有利时机推荐高价格商品。
11. “门面效应”(door-in-the-face effect):人们拒绝了别人一个很大的要求之后,接受其较小要求的可能性会增加的现象。这是从“互惠规”(reciprocity norm)衍生出来的一种依从。
二、简答题
(一)简述影响个体从众的因素。
(二)简述从众、服从与依从三者之间的区别。
从众, 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从众行为的本质,是个体受到某种社会影响力作用之后,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行为反应。依从,指人因为他人的期望压力而接受他人请求,行为符合别人期望的现象。服从,是指个体或群体在权威命令之下,迫于直接的或规的压力而做出命令指定行为的现象。
(三)简述服从得以发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第八章 群体结构与动力
一、名词解释
1. 群体(group):由相互依赖的、相互影响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共同目标的个体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
2. 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个体直接生活在其中,由面对面直接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和浓厚的感情色彩的群体。
3. 次级群体(secondary group):又称“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群体。
4. 正式群体(formal group):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有既定的目标,有固定的编制和群体规,成员占据特定的地位并扮演一定的角色的群体。如工厂中的车间、班组,中的班、排,学校中的班级、教研室等。
5. 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以个人好恶兴趣等为基础自发形成,无固定目标,无成员间的地位及角色关系的群体。如趣味相投的朋友、街道或同院的伙伴等等,都属于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也有一定相互关系的结构和规,但是往往没有明文规定,群体成员中会自然涌现出首领,群体成员的行为受群体中自然形成的规所调节。
6. 参照群体(reference group):为个体形成一般或特殊价值观、态度或行为提供比较(参照)点的群体。
7. 群体(in-group):又称为“我们群体”,简称“我群”,是指一个人经常参与的,或在其间生活、或在其间工作、或在其间进行其他活动,并且具有情感认同和强烈归属感的群体。
8. 外群体(out-group):泛指群体以外的所有社会群体,是人们没有参与也没有归属感的群体。群体和外群体的划分是相对的,二者之间的围是不断变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群体与外群体之间可能发生相互转化。
9. 凝聚力(cohesiveness):又称群体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以及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密程度综合形成的,使群体成员固守在群体的聚力量。
10.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
11. 群体迷思(group think):群体极化的极端形式,即在达成共识的强烈愿望驱使下,群体的思考效率、现实判断和道德判断下降。
12. 少数人的影响(minority influence):如果少数人对自身的态度和行为有足够的信心,并且一以贯之地坚持他们的主,他们就有可能扭转多数人的强大影响。
13. 路西法效应(The Lucifer Effect):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更胜于人性,原本善良的人们很容易因受到种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作恶,或者更为具体地说,“情境力量”和“群体动力”极可能使平凡男女变成残忍的“魔鬼”。
二、简答
1. 简述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2. 简述群体思维的产生条件及其主要表现。
第九章 社会偏见、歧视与污名
一、名词解释
1. 偏见(prejudice):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
2. 歧视(discrimination):人们对某个群体的成员表现出的不公正行为,它是群体敌视的行为成分。它由人们针对个人的负性行为组成,而这些负性行为的基础是个人的群体归属。
3. 污名化(stigmatization):一个群体将人性的低劣强加在另一个群体之上并加以维持的动态过程,它是将群体的偏向负面的特征刻板印象化,并由此掩盖其他特征,成为在本质意义上与群体特征对应的指标物,在这个过程中,处于强势且不具污名的一方最常采用的一种策略,即“贴标签”。
4. 群偏私(in-group bias):在与外群体的比较中,积极的社会认同使得本群体成员更加偏好自己所属的群体,更加积极地看待自己所属的群体。
5. 群体成员典型性效应/自我刻板印象化(self-stereotyping):当个体经过自我类别化,建立了与群体的心理联系之后,往往以为自己具备群体成员的典型特征,也认为其他群体成员也与自己一样,具有典型的群体成员特征。在很多场合,人们倾向认为自己是群体的代表。
6. 外群体同质性效应(out-group homogeneity effect):人们倾向于将所有“圈外”成员看成是在特质、人格甚至亚类别数量上没有差异的人。
二、简答题
(一)简述偏见产生的原因。
(二)简述如何消除偏见。
第十章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一、名词解释
1.集群行为:在一些特殊的情景中产生的一些不受通常的行为规所指导、自发的、无组织的、无结构的,同时也是难以预测的群体行为方式。
2. 群众:由于某种共同的注意中心或共同利益而临时聚集在一起的能够进行面对面互动的人群。
3. 大众行为:在广泛分散的人群——进行间接接触的大众中——发生的集群行为,诸如时尚、恐慌等即为其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4. 相对剥夺感(relative deprivation):当个人将自己的处境与其参照群体中的人相比较并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剥夺。这种剥夺因人们不是与某一绝对的或永恒的标准相比,而是与某一变量相比,因此这种剥夺是相对的,这个变量可以是其他人,其他群体,也可以是自己的过去。有时,即使某一群体本身的处境已有所改善,但如果改善的程度低于其他参照群体的改善程度,相对剥夺感也会产生。相对丧失感会影响个人或群体的态度和行为,并可造成多种后果,其中包括压抑、自卑,引起集体的暴力行动,甚至。
5. 时尚:一个时期相当多的人对特定的趣味、语言、思想和行为等各种模型或标本的随从和追求。
6. 恐慌:公众乃至一般社会大众在社会危机状态下,面对现实的或想象的威胁做出的不合作和不合理的心理与行为反应。
7. 流言(gossip):没有确切的可信依据而在群体中相互传播的信息,即无根之言。其传播过程有如水流漫漶,四下流荡。它可分为三类:一是反映人们的要求、期望的愿望流言;二是危机时期人们恐怖和悲观绝望情绪弥漫的恐怖流言;三是缘于群体之间的矛盾产生的攻击流言。
8.谣言(rumor):故意捏造、散布的用于恶意攻击的假消息。
二、简答题
1. 简述时尚的心理机制。(树异于人,求同于人)
2. 简述谣言或流言传播过程中的三种基本机制。(削平、磨尖、同化)
三、论述题
现象一:群众在听说物价即将大幅上涨的消息后,争先恐后地涌向商场、集市,疯狂抢购商品,并将购买到的商品囤积在家中。
现象二:参加宗教聚会活动的教徒们,表现出对本宗教狂热的情绪和行为。
现象三:某地区发生地震以后,本地居民人心惶惶,有关地震的各种谣言四处传播,许多人为了保命毫无目的地四处躲藏。
现象四:美国某城市中,的群众发生行为,用砖块等打砸路边的商铺、车辆等,并与发生流血冲突。
请运用课本中介绍的几种有关集群行为的理论,对上述现象进行社会心理学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