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30分)
1. 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多的气体是 (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2. 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空气中含有很多物质,其中只有氧气是有用的,其他成分都是有害的
B.空气主要供给人类呼吸,在工业农业生产上用途不大
C.把空气中的其他成分都分离出去,只留氧气,更有益于人类的发展
D.空气是多种物质组成的,是维持自然生命的支柱,防止空气污染是极其重要的
3.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矿泉水 B.自来水 C.浮有冰的水 D.新鲜的空气
4
.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5.2014年南京青奥会若用大型遥控飞艇作广告。为了安全,艇内充入的气体最好是 ( )
A.氮气 B.氦气 C.氧气 D.二氧化碳
6.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判断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 )
A.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上方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
C.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
7.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对于催化剂二氧化锰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没有二氧化锰,根本无法生成氧气 .没有二氧化锰,产生氧气的总质量减少
C.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变小 .没有二氧化锰,可以用氧化铜、红砖粉代替
8.保温瓶内盛有液态空气,当打开瓶盖将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瓶口上方时,可观察的现象是( )
A.燃着的木条火焰熄灭 .燃烧更旺
C.先燃烧得更旺,后熄灭 .无明显的变化
9.下列叙述中,不属于氧气物理性质的是 ( )
A.无色无气味 B.常温下为气态 C.能支持燃烧 D.液氧为淡蓝色
10.下列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
11.下列变化中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
A.液化气燃烧 B.酒和醋的酿造 C.呼吸作用 D.农家肥的腐熟
12.南京市于2013年正式发布PM2.5检测数据。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下列情况通常不可能引起大气中PM2.5增大的是 ( )
A.焚烧秸秆 .汽车尾气 .燃烧煤炭 D.光合作用
13.同学做“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方法如下图,其中不合理的是 ( )
14.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反应但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
15.下列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中,先后顺序错误的是 ( )
A.实验开始时,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加入药品
B.加热时,先预热,再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C.收集气体时,先等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放出再收集
D.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用手紧贴试管外壁,再把导管的另一端伸入水中
二、填空题(50分)
16.(5分)下列事实分别说明空气中有哪些成分?
(1)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2)空气是制造氮肥的原料
(3)饼干在空气中逐渐变软 (4)制成五光十色的霓虹灯
(5)长期敞口放置在空气中的澄清石灰水,表面有一层白膜
17.(7分)有A、B、C、D四种物质,A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B在A中可以剧烈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将燃烧的木条伸入无色无味的D中,木条 熄灭,向D中加澄清石灰水并振荡,石灰水变浑浊。
(1)由此可以推断:A是 ;B是 ;C是 ;D是 。
(2)写出B在A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______反应(填“化合”或“分解”)
18.(17分)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指定仪器的名称:① ②
(2)下面四种途径都可以得到氧气:
①写出实验室中通过甲、乙、丙三种途径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甲 。乙 。
丙 。
以上三个反应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业上通过丁途径制取氧气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②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就是以绿色化学的理念和原则来指导实验工作。从实现原料和反应过程的绿色化考虑,你认为在中学化学实验室中,甲、乙、丙三种制取氧气的途径中,________(填“甲”、“乙”或“丙”)途径更体现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代号,下同)。若既想收集到较纯的氧气,又想在实验中能观察到生成氧气的速率,应该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____。用该方法收集氧气完毕后,停止加热时的操作顺序是先 ,然后 , 以防止水倒吸进入热的试管中,造成试管破裂。
(4)实验室常用石灰石(固体)和稀盐酸(液体)在常温下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且能溶于水。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收集装置可选用________。
19.(7分)如图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实验。甲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在燃烧匙内盛过量红磷,点燃后立即插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待红磷熄灭,集气瓶冷却到室温,打开弹簧夹,水进入集气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生用上述实验装置测定的结果是:空气中氧气含量与正常值有较明显的偏差(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小于集气瓶内空气容积的1/5)。其操作上的原因可能是(答两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生也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装置和操作同上,只不过用木炭代替了红磷。当木炭停止燃烧,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后,水能否进入集气瓶?__ _____________ _ __
其理由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4分)关于催化剂有关问题的探究
(1)小丽同学欲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这一命题。她设计并完成了下表所示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或总结 | ||
结论 | 总结 | |||
实验一 | 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 有气泡产生,木条不复燃 | 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但是 。 | 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
实验二 | 向盛水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 没有明显现象 | ||
实验三 |
|
| 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
②在小丽的探究实验中,“实验一”和“实验二”起的作用是 。
③小英同学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表内的“总结”,她补充设计了两个方面的探究实验,最终完成了对“命题”的实验证明。
第一方面的实验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其目的是: __________。
第二方面的实验是利用“实验三”反应后试管内的剩余物继续实验。接下来的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是: 。
(2) 小红继续对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的实验条件进行探究。下表是她进行实验时采集的一组数据:
用10mL 双氧水制取150mL 氧气所需的时间(秒)
序号 | 双氧水的浓度 | 30% | 15% | 10% | 5% |
1 | 无催化剂、不加热 | 几乎不反应 | 几乎不反应 | 几乎不反应 | 几乎不反应 |
2 | 无催化剂、加热 | 360 | 480 | 540 | 720 |
3 | 二氧化锰催化剂、加热 | 10 | 25 | 60 | 120 |
①小红在设计方案时,考虑了反应物的浓度、 、 等因素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②通过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
ⅰ.反应物的浓度越大,过氧化氢分解速率越快;
ⅱ.通过对比第 组和第 组实验数据可知,二氧化锰催化剂可 。
ⅲ. 。
第二单元检测题参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30分)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
答案 | A | D | C | D | B | C | D | A | C | B | A | D | B | C | D |
16.(共5分)(1)氧气(2)氮气(3)水蒸气(4)稀有气体(5)二氧化碳(每空1分)
17. (共7分,其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2分,其余每空1分)
(1)A:氧气 B:硫粉 C:二氧化硫 D:二氧化碳
(2) 化合
18.(共17分,其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2分,其余每空1分)
(1)①长颈漏斗 ②集气瓶
(2)①
都属于分解反应(合理即可) 物理 ②甲
(3)A E 将导管移出水面 移走酒精灯 (4)B C
19. (共7分)(1)红磷燃烧生成大量白烟,装置冷却后注入集气瓶中的水约占瓶中原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2分)
(2)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未等装置冷却就打开弹簧夹;部分水残留在导气管中(合理即可)(2分)
(3)不能(1分);木炭燃烧生成的CO2与消耗的氧气的体积相当,红磷燃烧前后集气瓶内的压强几乎不变(2分)
20.(共14分) (1)①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或总结 | ||
结论 | 总结 | |||
实验一 | 反应慢(1分) | |||
实验二 | 二氧化锰加入水中不产生氧气(1分) | |||
实验三 | 向盛有5mL5%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1分) | 有大量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木条迅速复燃(1分) |
③第一方面:比较MnO2在过氧化氢分解前后的质量.(1分)
第二方面:倾倒掉反应后的液体,向剩余的固体中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有大量气泡产生,说明MnO2仍然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化学性质没变)(2分)
(2)①.温度 催化剂(2分) ② ⅱ. 2 3 (1分) 加快分解速率(1分) ⅲ.温度越高,过氧化氢分解得越快(合理即可)(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