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辛亥
学 院: 电子工程学院
专 业: 电子信息工程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2011年 1月
内容摘要:
辛亥是中国资产阶级派发动和领导的一次资产阶级民主。它既是一场运动,又是一场政治革新运动,同时又是一次思想运动。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是辛亥是一朵不结果是的花,可以看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充分的暴露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虽然它失败了但它开历史之先河,指明了中国今后应该走的道路。
关键词:
辛亥 运动 意义 道路
一、引言
“秦始统一宇宙,悍然尊大,鞭笞宇内,私其国,怒其民,为政体,多援符瑞不经之说,愚弄黔首,矫诬天命,搀人所有而独之,以保其子孙帝王万事之业。”自古至今,历代存在,它只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但他破坏了一种政治框架之后,可能提供新的政治框架,具有其特定的历史意义,也可能存在问题、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 辛亥的背景
社会背景:
(1)《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的;
(2)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主义民主准备了物质条件;
(3)新式学堂的兴起和留学教育的发展,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4)天赋,自由平等的学说是思想武器;
(5)上海和东京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思想的重要阵地;
(6)民主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7)资产阶级派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宣传背景:
进入20世纪,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宣传的书籍报刊纷纷涌现,民主思想得到广泛传播。章炳麟发表《驳康有为论书》,邹容的《军》,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各地次第成立资产阶级团体——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岳王会等。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出刊机关报《民报》,确定了纲领。
曾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正规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孙中山先生揭开中国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的面纱,这面纱后面的又怎样呢?“可以‘救人救世’”,“无,则亦无和平,而已,苦痛而已。”战争杀人流血是不可避免的。民主者进行了一场场轰轰烈烈的斗争,其又有什么历史意义呢?
三、辛亥的历史意义
辛亥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的一个里程碑,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具有深远而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给封建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第二,辛亥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此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再也不能在中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三,辛亥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为民主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南京临时成立后,以振兴实业为目标,设立实业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和措施,以推动资本主以经济的发展,使随后的几年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还提倡社会新风,扫除旧时代的“风俗之害”。这不仅改变了社会风气,也有助于人民的精神,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显著增加,使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运动的高涨。辛亥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列宁指出,“中国人民的斗争具有世界意义,因为它将给亚洲带来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到推动作用,使亚洲出现民族运动的高潮。
“辛亥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奋起的一个伟大里程碑。”辛亥具有它深广的意义。
四、辛亥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经验总结
存在的问题——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辛亥以同旧势力妥协告终。孙中山曾沉痛地说:“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辛亥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它暴露出中存在的问题,证实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领导这次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缺乏明确反帝纲领和具体行动,由于资产阶级历史的局限性,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派,对帝国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楚。资产阶级把目标只限于反对清朝皇帝,认为“清帝退位”就是已除,大告成功了,对反对封建主义认识不彻底。资产阶级派害怕帝国主义出面干涉,恐惧农民群众把反帝反封建斗争深入开展下去,掌权以后压制工农群众的运动,解除群众武装,基层政权基本上没有触动。
曾指出:“国民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因而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勾结下,遭到失败是难免的。领导人未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参加斗争。失去动员农民群众的作用,脱离人民群众,派力量显得十分弱小。而其根本性是资产阶级派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缺乏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纲领。组织上不巩固,同盟会内部复杂,政治信仰不一致,思想上缺乏统一信仰。
中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充分地暴露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外加上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的破坏,政党政治、议会等充分地证明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即使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但从中我们总结很多经验,得到很多教训和启示。
辛亥的经验总结:
中国旧民主主义已经陷入绝境,中国民主资产阶级也不能领导中国前进,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那么,中国该谋求怎样的新出路,有了新出路又该怎样走?
首先,在政治上,辛亥敢把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拉下马,封建制度不能统治中国,并且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也不能领导中国,故需探索民主共和制度,以引导中国走向富强。辛亥把反动的封建帝制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为此后的积累了经验。它引领的政治风暴使一切的制度无法占领地位,也许真正的民主共和制度尚未形成,但中国人民心深处的民族,人民民主的政治理念已经形成。在辛亥后的斗争岁月中,中国人民努力践行者孙中山梦寐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国”。
其次,在经济上,辛亥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腾飞,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引向了近代化的发展。在的奖励、推动下,一个兴办近代工业的热潮在全国范围内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来临。孙中山辞去大总统的职务后,认为“近日满清退位,中华成立,民族民权两民主俱达”,“政治上今已如愿而尝矣”,此后乃是“以民生主以为归宿,即是注重实业。”虽然这是对形势的错误估计,但却真的给近代化经济带来了生机。孙中山亲自制定的《实业计划》蓝图中,详细地阐述了中国的发展之路。以发展交通为重点,提出建招铁路、公路干线、疏通运河、新建港口,计划通过交通线联通工业区,走近代化工业之路,以改变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实现中国工业化。虽有些措施不切实际,但深深影响了中国,有着不可估量的生命力。它也引导中国向工业化之路发展。
再次,在思想文化、社会习尚上,辛亥也开创了一代新风。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新思想,开始吹拂古老的中国大地,砸碎了“忠君尽道”的封建文化的枷锁,人们开始用新的道德观念核心的价值观念思考问题认识社会,封建道德日益为人民所遗弃,思想界得以,为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党崛起承传中山先生志业奠定了思想根基。
总之,辛亥开启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经济近代化、文化自由化,对中国的现代影响深远。
五、结论
辛亥及其后的斗争最后都归于失败,但它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和启示,要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实现民族、人民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必须寻找新的思想、新的政党、新的力量、新的道路、新的前途,十月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工人阶级的迅速壮大和工人阶级运动的发展成为新的领导阶级;中国党成立后,成为中国新的领导核心。辛亥后,中国的民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新民主主义时期。
党林伯渠在回顾自己的思想历程时说:“辛亥前觉得只要把帝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以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样的遥远,于是慢慢地从痛苦经验中发现了此路不通,终于走上了主义的道路。”辛亥便是在中国党领导的人民以前的一次最重要的。它使人们逐渐觉悟到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不可能的,必须另外探索新的道路来求得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自由幸福。
参考文献:
(1)剪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1页
(2):《选集》第二卷
(3)思黄:《中国史论》,《民报》第1号
(4)列宁:《列宁全集》第二十一集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3页
(5):《在几年辛亥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6)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7):《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林伯渠:《荏苒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