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国农产品发展现状前景分析成文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02:04:57
文档

中国农产品发展现状前景分析成文

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前景分析1.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1.1中国农产品种植以及生产情况1.2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的分析1.2.1谷物进口增长越近七成:1.2.2棉花进口翻番,食糖进口减二成:1.2.3食用油籽进口增一成,食用植物油进口减一成1.2.4果蔬出口基本稳定,进口增长相对较快:1.2.5水产品顺差扩大近三成,畜产品逆差扩大约一倍:1.3中国农产品贸易的优劣势1.3.1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1.3.2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比较劣势2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1国际竞争力总体不强2.2我国
推荐度:
导读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前景分析1.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1.1中国农产品种植以及生产情况1.2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的分析1.2.1谷物进口增长越近七成:1.2.2棉花进口翻番,食糖进口减二成:1.2.3食用油籽进口增一成,食用植物油进口减一成1.2.4果蔬出口基本稳定,进口增长相对较快:1.2.5水产品顺差扩大近三成,畜产品逆差扩大约一倍:1.3中国农产品贸易的优劣势1.3.1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1.3.2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比较劣势2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1国际竞争力总体不强2.2我国
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前景分析

1.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1.1中国农产品种植以及生产情况

1.2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的分析

1.2.1谷物进口增长越近七成:

1.2.2棉花进口翻番,食糖进口减二成:

1.2.3食用油籽进口增一成,食用植物油进口减一成

1.2.4果蔬出口基本稳定,进口增长相对较快:

1.2.5水产品顺差扩大近三成,畜产品逆差扩大约一倍:

1.3中国农产品贸易的优劣势

1.3.1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

1.3.2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比较劣势

2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国际竞争力总体不强

2.2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的反倾销诉讼增多 

2.3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出口的影响 

2.4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 

2.5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面临某些国家新的“绿色壁垒”

2.6我国国内农业支持薄弱 

2.7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3.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3.1合理利用多边贸易规则,构建较为现实的农业

3.2立足国情,构建强有力的农业支持

3.3 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3.4善用谈判策略,更好地在农产品贸易谈判中维护利益

4.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前景

中国农产品发展现状前景分析

1.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1.1中国农产品种植以及生产情况

   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广泛的农业基础和生产条件。截至2009年,我国共拥有耕地18亿亩。已具备生产5亿吨粮食、4亿吨蔬菜、5000多万吨水果、5000多万吨肉类、3500万吨水产品和2000多万吨油料的能力。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中国粮食人均占有量已超世界平均水平。小麦、水稻、水果、蔬菜、肉和蛋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09年,中国薯类产量1.81亿吨,占世界总量24.7%,其中马铃薯7454万吨,占世界总量的21.9% ;大豆1450万吨,菜籽1350万吨,油料作物9160万吨,占世界总量11.8%;猪肉总产量达到48万吨,占全世界总产量的49.9%;蛋类产量为2702万吨占世界总量的43.6%。

1.2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的分析

   2010年1-7月,我国累计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653.1亿美元,同比增长29.1%。其中,出口261.3亿美元,同比增长22.9%;进口391.8亿美元,同比增长33.6%;贸易逆差130.5亿美元,扩大了61.9%

1.2.1谷物进口增长越近七成:

   2010年1-7月,谷物出口75.6万吨,同比下降5.9%;出口额4.2亿美元,同比下降9.1%。进口296.0万吨,同比增长66.0%;进口额8.0亿美元,同比增长58.2%,谷物净进口220.4万吨,同比扩大1.3倍。

   稻谷和大米:出口40.1万吨,同比下降21.1%;进口20.5万吨,同比增长42.6%。

   玉米:出口9.3万吨,同比增长30.7%;进口28.2万吨,同比扩大56倍。

   小麦:出口13.1万吨,同比增长24.3%;进口102.3万吨,同比扩大1倍。

   大麦:进口138.9万吨,同比增长26.7%。

1.2.2棉花进口翻番,食糖进口减二成:

棉花:2010年1-7月,进口171.2万吨,同比增长97.6%;进口额30.3亿美元,同比扩大1.7倍。另外,棉短绒和废棉共进口20.2万吨,同比增长93.1%;进口额1.3亿美元,同比扩大2.2倍。

食糖:1-7月,进口71.4万吨,同比下降17.2%;进口额3.8亿美元,同比增长31.2%,出口6.2万吨,同比增长60.6%;出口额0.4亿美元,同比扩大1.3倍。

1.2.3食用油籽进口增一成,食用植物油进口减一成

食用油籽:1-7月,进口3215.4万吨,同比增长11.8%;进口额143.5亿美元,同比增长16.7%。出口54.8万吨,同比下降27.8%;出口额7.0亿美元,同比下降3.8%。逆差136.5亿美元,同比扩大17.9%。其中:大豆进口3075.8万吨,同比增长16.2%。油菜籽进口99.2万吨,同比下降50.1%。

食用植物油:1-7月,进口449.8万吨,同比下降11.9%;进口额36.8亿美元,同比增长7.5%。出口5.7万吨,同比增长13.9%;出口额0.8亿美元,同比增长7.1%。逆差36.0亿美元,同比扩大7.5%。其中,棕榈油进口347.1万吨,与去年同期持平。豆油进口40.7万吨,同比下降67.2%。菜油进口44.7万吨,同比增长55.7%。

饼粕:1-7月,进口130.1万吨,同比扩大2.2倍;进口额2.9亿美元,同比扩大2.4倍。出口96.1万吨,同比下降7.3%;出口额3.7亿美元,同比下降3.3%。

1.2.4果蔬出口基本稳定,进口增长相对较快:

蔬菜:1-7月,出口467.9万吨,同比增长2.7%;出口额50.8亿美元,同比增长44.3%。进口8.3万吨,同比增长57.5%;进口额1.5亿美元,同比增长57.4%,贸易顺差49.3亿美元,同比扩大43.9%。

水果:1-7月,出口2.1万吨,同比下降2.1%;出口额21.5亿美元,同比增长7.7%。进口163.4万吨,同比增长10.2%;进口额11.9亿美元,同比增长17.1%。贸易顺差9.4亿美元,同比下降2.1%。

1.2.5水产品顺差扩大近三成,畜产品逆差扩大约一倍:

   水产品:1-7月出口额71.0亿美元,同比增长25.6%;进口额35.0亿美元,同比增长21.6%;贸易顺差36.0亿美元,同比扩大29.8%。

.  畜产品:1-7月,出口额25.4亿美元,同比增长18.5%;进口额54.9亿美元,同比增长51.6%;贸易顺差29.5亿美元,同比扩大99.4%。

1.3中国农产品贸易的优劣势

1.3.1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

优势和劣势都是相对而言的,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素禀赋优势。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状况直接影响到其对外经贸活动地位。从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三大要素状况比较,中国劳动力资源具有明显优势,而人均资本和土地拥有量,美国、欧洲和日本分别占有绝对优势。

(2)出口商品价格优势。从总体看,我国的水果、蔬菜、肉类产品价格均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目前,我国的主要水果如苹果、鸭梨、柑橘的国内市场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低四至七成,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蔬菜产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其出口量约为进口量的30倍,出口额是进口额的50多倍。

从长期来看,我国蔬菜行业的生产成本和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将会保持相当时间的竞争优势。我国畜牧业的比较优势要强于种植业,在价格方面,除禽肉外,其他肉类价格均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其中,猪肉价格比国际市场低57%,牛肉价格低84%,羊肉价格低54%。 

(3)出口商品产量优势。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渔业生产国,2009年我国的水产品产量达到44万吨,总产量占世界首位,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为35.98kg,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8%。2009年我国肉类产量达7500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肉类生产国。苹果、柑橘、梨的产量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但是这些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水平仍然较低,如水果类产品,目前的年出口量仅占总产量的1%左右,与其产量相比,出口潜力较大。 

(4)出口商品质量优势。近年来,为了满足国内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产品进口国的质量安全标准的要求,农业部制定、修订农产品国家标准450多项,行业标准1550项,开展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县”活动,从生产源头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另外,优质专用小麦、玉米、早稻和高产高油大豆等优质专用农产品迅速发展,都大大促进了我国粮食产品质量的提高。 

1.3.2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比较劣势

在看到自身优势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清楚认识到自己的劣势。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比较劣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处于劣势的农产品主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棉花、油、糖等大宗农产品,我国每年都大量进厣这几类产僁。90年代以前,我国粮食、棉花的国内价格水平均低于国际市场水平,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近10年来,我国粮郟生产成本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小麦、稻米、大豆、棉花、沱料、糖类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驘于国际市场价格二至五成,失去了以往的竞争优势。国内市场花生油、菜油和豆油的价格已分别高出国际市场平均价格24%、43%和45%。这种价格上的劣势使得中国的粮、棉油等农产品极易遭到国外价廉质优的同类农产品的冲击。 

(2)出口农产品结构不合理,出口市场过于单一。长期以来粮食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大宗农产品,而价值比较高的农产品如蔬菜、鲜花、水果等出口数量有限,这种低级农产品出口结构不符合世界农产品贸易发展的趋势。与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相对应的是农产品的出口市场单一化:一是出口地区过于集中。据统计,近年来外贸农产品出口70%以上集中在沿海的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省市,而占全国大部的中部和西部地区,外贸农产品的生产比重偏少,造成外贸农产品生产地域分布不合理。二是出口市场过于单一。我国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日、韩等亚洲国家和地区,如2009年,亚洲占出口份额的59.3%,山东省2009年农产品出口日、韩就占80%左右。这种状况造成对局部世界市场过分依赖。 

(3)出口农产品生产成本过高。过去计划通过价格扭曲造成多数农产品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从而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然而,随着农业倾向的转变,农产品的提价,外贸农产品价格日益提高。

其次,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正逐步消失,使直接生产费用不断提高,粮油生产几乎无利可图。

再次,统计口径的不一致,如果按照国外统计口径计算完全生产成本(包括土地费用、劳动费用、固定资产折旧、直接费用和税收等),外贸农产品的成本会更高。成本偏高,将会直接削弱价格竞争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主要粮食生产成本普遍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目前我国的大米、小麦、玉米和大豆等几大粮食作物的国内市场价格都已超过国际市场,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4)出口农产品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加工程度和附加值都比较低,与国外差距明显。我国畜产品用于加工的肉、蛋产品占全国总产的3%~4%和1%左右,而发达国家达到30%~40%,有的高达70%。

就农产品质量而言,我国主要农产品与国外农产品的质量差距参差不齐。就稻米来说,国外消费者喜食长粒米,而我国优质大米粒长平均为6.8毫米,比国际名牌大米短0.4毫米;影响煮熟及食品品质的直链淀粉含量,国外名牌大米平均为20.1%,我国8个优质米平均为17.5%。从小麦来看,我国小麦品种与国外代表性品种在蛋白质含量、赖氨酸含量等主要指标差异不大,但在特质粉、专用粉的专用品种上差距较大,不仅数量缺,而且质量差。除此以外,我国的许多农产品在加工处理、储藏包装、花色品种、卫生检疫等诸多方面有明显的劣势,这都影响到出口农产品的品质。

2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国际竞争力总体不强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部分农产品具有良好的国际竞争力,如园艺、畜禽类产品、水产品等。但从出口额来看,除了蔬菜略有增加,其他农产品出口不进反退。表面上看,这是由于其他国家在家禽和动物进口方面设置的种种非关税壁垒,成为中国相关农产品出口的障碍。但究其深层原因,还是在于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未得到根本提高。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农产品面临着双重压力:

在生产方式上,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和价格高。据统计,我国近年的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成本中,人工费用占到35%~53%,使得原本具有价格优势的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相当,出口竞争力下降。而发达国家农产品人工费用则不到10%。

在产品质量上,我国农产品规格化标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不高,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

2.2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的反倾销诉讼增多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的反倾销诉讼越来越多,已成为阻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非关税壁垒之一。截止目前,我国所遭遇的各种反倾销已经达到了500多起,我国已连续7年成为世界头号反倾销目标国。针对我国的反倾销案件给我国出口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严重萎缩,有些甚至已经被迫退出市场,构成了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巨大障碍。 

2.3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出口的影响 

短期内来看,由于价格上升,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成本会加大,这样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将会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会下降,这对于我国的弱势农业来说无疑是不利的;目前在我国农业出口商品中,初级农产品占80%,传统农产品和大宗农副产品占40%以上,而这都是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较低,需求弹性较小的产品。对价格影响的依赖性大,一旦出现产品价格大幅度的变化将直接导致外国市场对于该产品的需求。

2.4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 

在出口的农产品中,初加工产品占到80%,而深加工产品仅占20%,造成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 我国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设备较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而且欧盟农产品加工的技术和设备问题增加了我国农产品的成本,也影响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2.5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面临某些国家新的“绿色壁垒”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制订较高的农产品检验检疫标准,而我国农产品质量大多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入世后,我国一些农产品就因为农药、化肥残留较高而被一些国家禁止进口,有的农产品则因为难以得到进口国的质量认证及其包装标签认可而不能出口。在这方面受阻最重的当属畜产品,其主要原因:一是检验检疫标准提高,检验指标范围扩大。如欧盟从2002年初,因在我国出口的兔肉、鸡肉和冻虾等产品中检测出含量为200mg/kg的氯霉素而停止从我国进口该产品,而上述氯霉素含量在国内则无法测出。“绿色壁垒”已成为中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最大障碍。

2.6我国国内农业支持薄弱 

我国长期以来采取农业支持工业的产业倾斜,对农业支持重视不够、效果不明显,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农业出口竞争力。第一中国财政对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金支持总量仍然是非常有限的,总量不足。第二这些有限的资金的使用结构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方面。第三,目前的财政资金支持农业资金的管理也存在严重的缺陷,资金的使用效率比较低下。

2.7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从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洲际结构特征来看,目前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其中亚洲国家和地区是中国传统的农产品贸易伙伴,2009年中国对亚洲的农产品出口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9.3%。而从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国家和地区结构特征来看,虽然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国家或地区达200多个,但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市场却比较集中和稳定,始终以日本、美国、韩国、等几个国家和地区为主。其中日本是中国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市场, 2009年中国农产品对日出口额达768668.0万美元,占总出口的19.6%。

表: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

市场200420052006200720082009
亚洲68.38%66.02%61.56%60.18%56.01%59.30%
日本32.02%29.16%26.47%22.80%19.14%19.60%
韩国9.19%10.48%9.32%9.83%8.56%9.07%
11.28%9.72%8.60%8.34%7.88%7.22%
欧洲14.%16.54%17.81%19.15%20.63%18.46%
欧盟11.24%12.75%14.24%14.96%16.01%14.68%
北美洲12.29%11.85%13.62%13.49%14.36%13.68%
   美国

11.37%8.53%12.17%11.97%12.72%11.99%
拉丁美洲1.74%1.92%2.61%2.44%3.27%2.75%
非洲2.58%2.43%2.86%3.10%3.85%4.02%
大洋洲1.29%1.25%1.54%1.63%1.88%1.79%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如表所示,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市场集中程度尽管在近年来有下降趋势,但是仍然相对较高。虽然维持相对稳定的贸易伙伴对国际贸易十分重要,但有限的市场空间,成为了我国农产品贸易难以取得突破性发展的瓶颈。

3.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农产品贸易的国际化发展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出口创汇上,而且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推动、就业机会的创造、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升级,尤其是在农民就业渠道的拓宽、收入的增加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竞争力的提高上都有极为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为应对复杂的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环境,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就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农业支持法律,以促进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快速且可持续的发展:

3.1合理利用多边贸易规则,构建较为现实的农业

在关税保护上,由于农产品涉及范围广泛,总体关税水平是用简单的算术平均得到的,因此,可以通过对小额农产品和优势产品实施低关税,来保证对大宗重要农产品进行高关税保护;此外,还可以效仿日本入关后建立的紧急关税、关税配额、季节关税等特殊关税制度,在开放中保持农业的灵活多样性;

在关税配额管理上,可以采取拍卖的方式,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将进口配额批给出价最高的进口商,进口商为了弥补高额代价获得的配额势必在进口商品过程中提高价格,从而减少对中国农产品的冲击。

充分利用好“黄箱”措施,“黄箱”措施是指对农产品的直接价格干预和补贴。中国诺的黄箱补贴数额相当于农业生产总值的8.5%。中国对于“黄箱”尽管给了农民一些补贴,但是还远远不够。应当采取以微量标准为限,对受冲击较大的农产品进行补贴;将对某些非特定农产品的支持转为对特定农产品的支持,比如原来对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属于对非特定农产品的补贴,那么,现在对小麦、玉米、大米和棉花这些特定农产品的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进行补贴时,农民可以根据其出售给的数量,凭直接领取补贴,然后在市场上自由采购。对特定农产品以及大豆的种子补贴比例应控制在 20%左右。

3.2立足国情,构建强有力的农业支持

从中国国情出发,尽早减少和改革低效率的、以价格支持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保护,将资金用在对农民收入、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信息服务和市场营销服务上去,将农业支持作为农产品贸易的长期安排,才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 加强对农业支持的针对性、集中性,提高支持力度。

(1)向低收入农业生产者发放“绿箱”收入补贴支持。在粮棉油等受冲击严重的主产区,对年平均现金收入600元以下的纯农户和一兼户,根据受冲击后产品的积压程度,直接给予不同等级的收入补贴。根据当地农民的收入分布状况,分配享受补贴的人员指标。 

(2)增加农业科研补贴投入、加强农民职业培训。根据产品特性、技术类型、公益性程度及产权保护程度对农业科研项目采取不同的投资方式,重点用于国家及省级农业科研院所基础性、公益性、风险大的高新技术、前瞻性研究领域,搭建种质资源和技术平台,为地方农业科研院所及企业提供育种材料,引导企业在中下游跟进;加强动植物品种资源保护和转基因工程研究,以保证农业有充足的技术储备,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增加深加工农产品的出口数量,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摆脱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困境;提高对农民培训费用的补贴,尤其是对冲击严重的主产区农民的培训;通过对非机构创办的培训机构的资助,加大其对培训农民的投入。

(3)对优质出口基地建设的支持。国家投资除用于粮棉油糖生产基地建设之外,还应安排一部分资金建设一批符合国际卫生检疫标准的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提高茶叶、蔬菜、花卉等传统优势产品出口的竞争力,以弥补中国取消出口补贴带来的贸易损失。

(4)增加对市场营销服务专项资金的投入。将在其它项目中的市场营销中的回笼资金和新投入的资金用于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产品博览会以吸引国内外企业的订购;设立农民专业协会、农业网络公司为中国农产品的出口搜集资料和价格信息;减免农产品广告的税收,统一做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公共广告等。

2. 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增强农业抵御风险。

农业保险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施农业支持的一项重要手段和方式。中国由于农业性强、风险大、赔付率高,因而少有保险公司愿意经营农业保险,因此可以考虑建立以性保险为主导、以农民合作保险为主体、以商业性保险为补充的农业保险法律制度,具体包括:

(1)设立专业性的农业保险公司为商业性农业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

(2)财政每年按一定比例拨付资金,建立国家农业保险基金,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等;

(3)条件好的地区可由商业保险公司与地方联合经营农业保险;

(4)给予商业性农业保险经营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以利于其总准备金的积累和长期稳定经营;

(5)建立农民收入保险制度,为维持农民最低收入水平提供保障,帮助农民化解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

(6)为了鼓励农产品的外销,可以对出口创汇产品进行保险。 

3. 加强农业环境建设。

(1)强化对农民的环境保护和农业生态平衡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和农村基层

干部的环境保护意识。

(2)加强县、乡两级环保机构的建设,配备高素质的环保专业人才。

(3)制定和完善农业环境管理技术标准及检测信息系统,为农业环境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4)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与制度,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研究,建立农业环境管理制度。

(5)积极加强国际合作。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通过借鉴发达国家有效的农业环境管理制度,引进先进的环境保护技术,利用外资发展环保农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相互认证,和其他国家签订互认协议,使农产品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6)扶持生态脆弱地区以使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坡改梯力度。在中国,进行坡耕地综合治理,是减少水土流失、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3.3 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加强对国际市场和国际规则的了解,是我国农产品贸易中急待改善的问题。但是,即使对其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贸易摩擦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需要正确的看待贸易摩擦并积极应对,避免其成为阻碍两国贸易发展的绊脚石。

所谓贸易摩擦,是指在国际贸易中,国与国之间在进行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在贸易平衡上所产生的矛盾。一般一国的持续顺差,另一国的逆差;或一国的贸易活动触及或伤害另一国的产业,都会造成贸易摩擦。

近年来,我国在农产品贸易上所产生的贸易摩擦呈上升趋势且处理效果一般,经常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这很不利于增进贸易国之间的友谊以需求进一步贸易往来和发展。一般来说,相关行业要重视国际规则和标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利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来应对贸易摩擦,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化解贸易摩擦中的作用,增强企业主动采取措施避免贸易摩擦的意识,进一步发挥企业应对贸易摩擦的主体作用。行业外交是应对贸易摩擦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增进理解、消除误解、加强沟通和协商、化解摩擦、构建稳定和谐的贸易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加强对国际市场和规则的了解,是能积极应对贸易摩擦的前提条件,也是进一步改善贸易状况的必要基础。我们要在了解的基础上积极的应对遇到的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寻求更好的发展。

3.4善用谈判策略,更好地在农产品贸易谈判中维护利益

《农业协定》的达成并不意味着放弃了国家对农业的特殊支持。农业在各国都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部门,WTO在农业方面也因此有一些特殊的规定。WTO《农业协定》并非各成员国在农业领域的最终谈判成果,根据《农业协定》第20条(继续改革进程)规定,成员国应在1999年底前启动新一轮农产品贸易谈判,谈判的目标是“通过实质性逐步削减支持和保护以完成根本性改革”。因而,继乌拉圭回合之后,多哈发展议程又先后经历了数次谈判。目前,中国已经享有了参与世界贸易规则制定和修改的合法权利,作为一个农业大国、WTO的重要成员方,我国要充分考虑到农业发展的现状,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在多边贸易谈判中善用谈判策略,联合一些发展程度相近的发展中成员方,发挥集体力量,争取有利谈判地位。如在坎昆会议上形成的中国与包括巴西、印度等在内的“G20”,就有效地在谈判中争取到了有利地位,从而更好地维护了国家的农业利益。

此外,多边贸易谈判中,还应重视中国“市场经济国家”待遇问题,争取使该问题在多边框架下得到根本性地解决,以改变农产品贸易中因此问题而遭遇的不公平待遇。

4.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前景

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也日益活跃。中国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凭借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容量来吸引拥有资金、技术、市场网络和质量标准的国外农业企业的直接投资。这些拥有农业先进生产力的投资方所生产的农产品,不仅在东道国的市场销售,而且返销于投资方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农产品生产面对的是更大的市场空间和不同需求层次的消费群体,从而有更多的机会来实现规模经济与产品的多样化,进而也推动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市场的多元化。与此同时,外资企业也在中国农产品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由此可见,虽没有人为因素刻意安排,1987年以来在中国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农产品贸易演变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具有一致性的。展望未来,这些作用于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内在规律性因素仍将存在。基于此,对于未来一个时期内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趋势,提出这样一些概略的判断: 

第一,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未来可能都会有所增长。一方面,在未来一个时期,中国要继续履行WTO农业协定的承诺,这将使得中国农产品市场开放度的提高,也有利于中国更多地参与世界农产品贸易;另一方面,农业国内生产结构的调整而带来国内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由于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导致消费需求和饮食结构变化,都将促进未来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第二,从长远看,中国的土地密集型产品是缺乏国际竞争力的,我国不可能大量出口土地密集型产品。这主要原因是中国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太小,平均只有半公顷,相当于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中国目前大宗农产品的过剩是阶段性的。随着需求的发展,供求关系将发生变化。事实上,中国粮食连续三年减产,有效库存已经大幅度减少。 

第三,随着国内供求情况的变化和国内外市场价格关系的变化,中国对大宗农产品的进口将会有所增加。这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受比较优势原理的支配,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宗农产品的生产逐渐会被具有比较优势的园艺产品、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所替代,部分大宗农产品将从国外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在未来一个时期制造产业的快速增长将促进对农产品原料(如棉花、动物皮毛、橡胶、动物饲料等)的需求。

第四,由于大国效应的作用,我国市场和贸易情况对世界市场有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使得我国大宗农产品的进口虽然会增加,但是数量不可能会特别大。这是因为大国进口,会引起世界市场价格上涨,从而抑制我国的进一步进口。 

第五,在未来一个时期内,中国农产品尤其是水产品、园艺产品、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将可能持续增长,因为中国能以相对低的成本生产出这些产品,然而,中国农产品的出口也面临着动物疾病、过多的化学殘留物和其他的食品安全问题,在发达国家日益关注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情况下,如果中国不能尽快地大幅度提高农产品质量竞争力、防治动物疾病、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和改善检疫制度,就不能够将这些产品的成本比较优势发挥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未来出口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产品的非价格竞争力的提高。 

第六,受收入增长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影响,中国居民在未来一个时期内对肉类和其他副食品的消费需求会不断增加。例如,相比2009年,2015年糖、蔬菜、水果、肉类和水产品的人均消费需求在农村和城镇都将增加20%-40%。在农产品关税降低和市场开放的条件下,这些消费导向型农产品的进口将有所增长。

第七,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积极推动双边、多边、地区和区域的经济合作。经济合作程度的加深必将促进中国与各国之间农业生产资源的重新整合,由此,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将有所增长。 

   综上所述,我国的农产品贸易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其前景是光明的,但是道路是崎岖的,这其间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我们的发现和解决。

文档

中国农产品发展现状前景分析成文

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前景分析1.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1.1中国农产品种植以及生产情况1.2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的分析1.2.1谷物进口增长越近七成:1.2.2棉花进口翻番,食糖进口减二成:1.2.3食用油籽进口增一成,食用植物油进口减一成1.2.4果蔬出口基本稳定,进口增长相对较快:1.2.5水产品顺差扩大近三成,畜产品逆差扩大约一倍:1.3中国农产品贸易的优劣势1.3.1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1.3.2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比较劣势2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1国际竞争力总体不强2.2我国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